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朱元璋 又称 朱兴宗、朱洪武
明太祖(1328—1398)即朱元璋。明王朝创建者。公元1368—1398年在位。幼名重八、兴宗,字国瑞。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人。少时为人佣耕放牧。元至正四年(1344),因旱灾瘟疫,父母、长兄皆死,入皇觉寺为僧,云游淮西颍州(今安徽阜阳)一带。十二年,投红巾军郭子兴部下,积功为军官,娶子兴养女马氏为妻。子兴死,代领其军。奉红巾军宋小明王龙凤年号,任右副元帅。十六年,率军克集庆,改名应天府(今南京市),升枢密院同签,再升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左丞相。略定浙江,又连败汉陈友谅,进封吴国公。二十三年,与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战死。同年灭汉,自立为吴王,建百官。二十六年,遣部将杀害小明王。二十七年,灭张士诚,建元吴元年。次年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出师平福建,取广东,又命师北征,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元亡。此后数次遣将北征,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四年(1371),灭夏,平四川;十年,平云南,逐渐统一全国。采取措施加强皇权,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分掌刑名,都指挥使司分掌卫所军事,形成地方三司制度。十三年,定“胡惟庸案”,杀左丞相胡惟庸,并罢中书省及丞相,以六部直属皇帝;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此后又屡兴大狱,追治“奸党”。二十六年,“蓝玉案”发,杀戮蓝玉等功臣,株连一万五千余人。自洪武初起,陆续分封诸子为藩王,分镇各地,尤重于北方各省,渐成藩王代替功臣守边之势。以严猛治国,以重典驭臣下,兴“文字狱”,亲自颁写《大诰》三编及《大诰武臣》,与《大明律》同为必遵之法。用锦衣卫设立诏狱,又行“廷杖”之制,以法外之法,立皇权之威。定八股取士之制,推行迁徙富民之令。在全国实行里甲制,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以清人口田地赋役。重视发展生产,推广军屯、民屯制度,又定“开中”制,以供给边防及军民之需。均平徭赋,以减轻百姓负担。生活较朴素,讲节俭。对明初的统一及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有所贡献。卒葬南京钟山孝陵,谥高皇帝。(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2000-03)
阅读全文

人名:朱元璋

别名:朱兴宗、朱洪武

字: 国瑞

号:

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性别:男

所处时代:明朝

国(旗)籍:

出生时间:1328年10月21日

死亡时间:1398年6月24日

祖籍:

出生地:濠州钟离东乡(位于今安徽省凤阳县)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开国皇帝

学位:

工作机构:

1328

>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天历元年)在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在明代徐祯卿的《翦胜野闻》中,他引用了朱元璋自己作的《朱氏世德碑》碑文,那上面是这样记载的: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其地在今江苏省句容,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

1343

>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分开,各自逃生。

1353

>
1353年,身在皇觉寺的朱元璋收到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朱元璋立即离开安徽的皇觉寺去濠州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朱元璋前来投奔,引起门卫对他的怀疑,将朱元璋捆绑起来,并将此事报告郭子兴。郭子兴觉得朱元璋相貌不同寻常,便令人解开绳索,与他交谈后,将他收在帐下,成为十夫长。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1355年,朱元璋一举攻克了和县。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
1357年,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众攻取宁国。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
1358年朱元璋召见儒生唐仲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
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

1363

>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元旦,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因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五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平江成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战役。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后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大封诸将为公侯,部份追封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而后又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战死的丁德兴为济国公,汤和为信国公、冯国用封郢国公。次年,明太祖于鸡鸣山立功臣庙,六月初三日庙成,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配享太庙。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1368年八月,明军进逼北京,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弃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余库库帖木尔、李思齐等手握重兵勇于内战的军阀,在明军攻来时,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98年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中国再次回归到汉族建立的王朝的统治之下。

1398

>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葬紫金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谥曰“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永乐元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十一月朔,改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诏、谕、令、旨经文人润色析

<正> 皇帝之言,称之为诏、谕,令、旨等。孙承泽《春明梦馀录》卷二十三《内阁》条云:“凡上所下,一曰诏,二曰诰,三曰制,四曰敕,五曰册文,六曰谕,七曰书,八曰符,九曰令,十曰檄。凡下所上,一曰题,二曰奏启,三曰表笺,四曰讲章,五曰书状,六曰文册,七曰揭帖,八曰会议,九曰露布,十曰译,皆审署而调剂焉。”(《天府广记》卷之十内阁所载与此同,《明史》·《志》第四十八职官一所载与此略同。)此乃并非囊括无遗,如“旨”、“曰”等。 

关于《寻找朱元璋》汉朝翻译实践报告

目前,随处可见英文版读物,有关我国人物传记类的朝鲜语读物就少之又少了。朝鲜语书籍的读者们也需要了解我国的政治以及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近年来虽然有一些我国的人物传记被翻译成朝文版,但总体的数量并不多,基于这种情况,本翻译项目选定了我国政治人物传记类作品。不仅是为满足朝鲜语书籍的读者们,更希望通过此次翻译项目为政治人物传记类作品的翻译提供有益借鉴。本实践报告以五个部分进行论述:引言、翻译项目简介、译前分析及准备工作、翻译案例分析和实践结语。本报告讨论的是我国政治人物传记类著作《寻找朱元璋》的汉韩翻译项目。该书是王志艳撰写的传记,目前尚未有朝文译本。全书共有17章节,共约10万余字,是2013年出版的。该项目选取了全书中的后9章,具有一定的规模,由笔者独立完成。本报告是对此翻译任务的过程和完成情况所做的介绍、研究和总结。首先,笔者通过翻译项目的分析,清楚地对项目进行了定位,再通过译前准备工作对此次项目有了深刻的了解,而后通过案例分析着重分析了韩语在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及其解决方法。另外,韩国语定语句的的翻译,语序调整等都需要翻译技巧及策略。翻译此类作品不仅需要熟练转换两种语言,更要全... 

朱元璋下葬前后的神秘事件

<正> 关于朱元璋的死亡时间,史书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九,另一说是闰五月初五。再一说是闰五月十七等,记载比较模糊。但下葬时间却可以确定,就是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六。这样推算.朱元璋下葬是在他死后的第七天.那么死的时间就是当年的闰五月初九。对于朱元璋到底是哪天死的,按说这是很清楚的事情.为什么史书上却要写得模糊?这是因为朱允炆给朱元璋选择下葬的时间不当,"嫌其太速,事理有不尽然者",为掩人耳 

试析朱元璋与北元势力军事斗争的意义

<正> 368年,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被推翻。但蒙古贵族的势力并未随之消亡。明朝与蒙古的关系仍然是当时政治生活中的一桩大事。对元顺帝撤出大都后明蒙关系的评价,即明与北元的关系问题,至今尚未有一致意见。从国内外许多世界通史、国别史以及其它专史、论文所持观点看,可以分为三类:一、北元是独立于当时中国以外的一个国家。二、否认北元政权的存在,强调蒙古贵族与明朝保持着某种政治上的隶属关系,是明的 

明朝“大部制”改革:朱元璋为何废除丞相

<正>从传说中先秦时代按照图腾命名的龙官、鸟官,到秦汉时期强调人治的"三公九卿"的出现,一时间丞相位高权重,连皇帝都得去丞相府议政;而隋唐时期"三省六部"的设立,让"部"第一次以清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这6个部究竟掌管了国家的哪些方面,和我们今天常说的"外交部""国防部"是一个概念吗?再到宋朝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的建立,看似掌管着文武二柄,实则已经被皇帝牢牢把控着;明朝洪武十三年后,更是连丞相都不再设,由出身秘书的"内阁"成员充当皇帝心腹;清朝时的"南

朱元璋反贪

<正>洪武二年,朱元璋曾经对他的大臣们说过这样一番动感情的话:“从前我当老百姓时,见到贪官污吏对民间疾苦丝毫不理,心里恨透他们,今后要立法严禁,遇到有贪官敢于危害百姓的,决不宽恕!”

朱元璋治权秘术:螃蟹效应

<正>螃蟹生性凶蛮跋扈,一旦钳住一样东西,轻易不会松开。据说,一只螃蟹被扔进笼子里,它很容易就爬出来;而当许多只螃蟹被扔进笼子里时,它们会争先恐后往外爬,结果是你夹我的腿,我钳你的螯,相互纠缠在一起,最后一只也别想逃出来,这就是"螃蟹效应"。朱元璋通过繁复的叠床架屋式的制度建设,将"螃蟹效应"发挥到极致。自唐代以来,中国行政类法典日趋完备,官修制度之书从《唐六典》到明代的《诸司职掌》《大明会

朱元璋监察思想对监察制度的影响考究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监察制度在不断地完善,并形成了严密的体系,成为统治者稳固统治的一种有效途径。明代监察制度承前启后,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创新性,都察院作为明代的最高监察机构,在监督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本文主要阐述了朱元璋的监察思想及其产生的社会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产生对监察制度的影响。

朱元璋的监察制度改造及其成败得失

问题推动改革。元末监察制度形同虚设等问题,致使吏治松弛,官吏队伍贪腐严重。明初,朱元璋即位后,借鉴元代教训,对原有监察制度进行了一番改造。无论是都察院监察御史,还是六科给事中,抑或是巡视巡按,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由于历史局限性,这些监察制度也产生了机构重叠、监督职能异化等弊端。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明代的监察制度建设或许对我们有所启示。

浅谈明太祖朱元璋的廉政建设

<正>朱元璋(1328-1398),明朝的建立者。早年生活贫困,曾一度为僧。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爆发,朱元璋亦参加了红巾军,并逐渐成长为一名统军将领。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取代元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由于朱元璋曾经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对元末的腐败统治深有体会,他认为,元朝灭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官场贪污腐败、吏治不严:"自昔昏主,恣意奢欲,使百姓困乏,至于乱亡。"①也就是说"吏治败,天下亡",即腐败招致亡国。而"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