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徐世昌
徐世昌(1855—1939)近代诗人。字菊人,号东海、弢人,别号水竹村人。直隶天津(今天津市)人。早年任河南怀宁书吏时即与袁世凯成莫逆之交。光绪十二年(1886)中进士。其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国子监司业、商部右丞、兵部侍郎、会办练兵大臣、民政部尚书、东三省总督、奉天巡抚、邮传部尚书、督办津浦铁路大臣、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入民国被袁世凯任为国务卿,尊为“嵩山四友”之一。溥仪复辟,任弼德院院长,以太傅、大学士辅政。段祺瑞执政时期,一度任北洋政府总统。 徐世昌终生从政,以胸有城府的大官僚、政客著称。然亦终生不废吟哦,多所著述。早年曾在北京参加龙喜诗社。晚年退居天津,亦曾组织晚晴簃选诗社,主持《晚晴簃诗汇》的编选刊印。其诗主要表现了一个大官僚、政客退居田园与书斋时的闲适情怀。如《题砚》:“几净窗明尘不起,试研乌玉写《黄庭》。”《初春遣兴》:“芹根?得炊香饭,布靴青鞋一逸民。”《幽居》:“病起灌园同野叟,不知身外有浮名。”《闲乐用文与可韵》:“消闲一卷书,日坐退耕堂。”《废宅行》:“英雄退步亦神仙,门外年年春草肥。”《闲卧》:“闲卧空堂晓日红,略无尘事到胸中。”其他如《长安岁暮吟》、《野田行》、《田家苦》、《悯旱》、《促织曲》、《山农词》和《种菜》等,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也有所感慨。柯劭忞以为其早期诗作“华而不靡,质而不臞,有开元大历之风格”。庚子事变时期的诗“慨然有救焚拯溺之志”。光绪末年至宣统初年,位居要津,“其诗亦雄奇恣肆,不施绳墨而自合于规程”。1912年之后,“徜徉于山阻水澨之间,作为诗歌,自适其意,有陆务观之才思而无其窠臼”(《退耕堂集序》)。又以为其部分诗“优游而闲肆,简淡而清远,抒写性情,旷然无身世之累,一若布衣韦带之士”(《水竹村人集序》)。著有《水竹村人集》、《退耕堂集》、《竹窗楹语》、《藤墅俪言》、《归云楼题画诗》、《弢斋述学》、《清儒学案》、《大清畿辅先哲传》、《将吏法言》、《欧战后之中国》、《历代吏治举要》、《天津徐氏家谱》等。(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 1991-10)
阅读全文

人名:徐世昌

别名:

字: 菊人

号: 东海、弢人,别号水竹村人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

国(旗)籍:

出生时间:1855年10月20日

死亡时间:1939年6月6日

祖籍:浙江省宁波府鄞县

出生地:河南卫辉府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1855

>
咸丰五年九月十三日(1855年10月20日),徐世昌生于河南卫辉府,祖籍浙江省宁波府鄞县

1871

>
同治十年(1871年),徐世昌十六岁时开始课人兼自学,以经营薪米;十七岁因善书小楷,随叔祖父充任县衙文案;十八岁为某知府治函札兼会计,以文会友;二十四岁为准宁县知事治理文牍,遇袁世凯,徐袁二人一见倾心。袁世凯见徐世昌青衣敝履,虽边幅不修却神采飞扬;谈吐间,显露出勃勃雄心与满腹经纶,赞道:“菊人,真妙才也!”当时徐世昌、徐世光兄弟无钱赴应天府应乡试,袁世凯即赠银百两以为川资,使徐氏昆仲得以成行,并同时中举。

1886

>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进士,先授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十五年(1889年)授编修。张之洞(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李鸿藻(翰林院掌院学士)为其师长。编修为七品官,俸银甚少,生活清苦。人劝其外放知州、知县,未从。因京官具有接近上层人物的优势。

1897

>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袁世凯向清廷奏请徐翰林兼管新建陆军稽查全军参谋军务营务处总办(相当于秘书长兼参谋长),徐世昌欣然就任。

1900

>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西狩,徐世昌随行护驾,得到青睐。张之洞、袁世凯又交章保荐徐世昌,徐世昌遂得重用。在随后的三年中,他相继涉足清廷政务、财务、军务、学务。
光绪三十年(1904年),徐世昌得任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会试之阅卷大臣,也圆了徐世昌十年翰林以来主考之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徐世昌奉旨入值军机处,同年年底即授军机大臣,署理兵部尚书。
光绪三十而二(1906年),清廷派载振、徐世昌(皆为军机大臣)赴东北全面考察,并要求对症下药,提出解决方案。
宣统元年(1909年)8月,政任协办大学士,补授军机大臣;一月后又授体仁阁大学士,系清代文臣的最高荣典,也是汉人枢臣中唯一最受朝廷信任者。

1912

>
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由张謇主稿的清廷诏书稿:“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徐世昌遂于民国四年(1915年)5月,任北洋政府国务卿,北洋人呼之“徐相国”。
民国五年(1916年),袁世凯一死,徐世昌见国事难为,便又隐居水竹村。此后曾应黎元洪、段祺瑞之请,调解过“府院之争”。

1939

>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6月,85岁的徐世昌病逝于天津,归葬辉县,未修墓,仅竖一块“水竹邨人之墓”碑。
徐世昌和北京白云观

<正>晚清重臣、中华民国第五任总统徐世昌是个虔诚的道教信徒,全国多地道观庙宇都曾留下他的足迹甚至题字。对于京城西便门外的白云观,徐世昌更是情有独钟,这里不仅分布着他的始祖茔,更是其居京期间节余岁尾的必拜之处,观内珍藏的明代全本《道藏》亦令其格外珍重并曾出资刊印。道教信徒徐世昌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别号水竹村人、石门山人等,是晚清重臣,曾任中华民国第五任总统。生活中的徐世昌是个虔诚的道教信徒,尤其崇 

重振北学的尝试——《大清畿辅先哲传》编纂缘起与内在意蕴

通过编纂《大清畿辅先哲传》,徐世昌诸人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之上,对有清一代北学大貌与内在脉络进行了完善与再建,可视作晚清数十年来莲池学术群体几代积淀后的一个总结。此著作堪称民国问世甚早的清学史作品,价值颇高。通观清季民初从创建畿辅先哲祠至编纂《大清畿辅先哲传》之过程,其间政学群体的互动、地域理念的承继、学术群体的扶植等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河北博物院藏畿辅先哲文物利用与传播路径研究

河北博物院收藏的畿辅先哲文物极具地域特色,2018年曾以《静藏群壑——畿辅先哲祠名人遗物入藏河北博物院65周年纪念展》对其中的部分文物进行展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一次展览的容量和展期毕竟有限,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畿辅先哲文物的利用与传播,除了从多个角度组织相关展览外,还可以探索更加多元而有效的途径,比如策划云展览、出版电子书、设立文化主题园区等,通过多种介质,依托科技力量,借势文旅融合,把文物与受众之间的触点由一元拓展至多元,使传播空间从固定区域发展到云端和广阔天地。 

从《大清畿辅先哲传》到《清儒学案》——徐世昌清学史著作编纂之演进

<正>清中叶以降,以"国朝""皇朝""清儒""近儒"为名发愿纂著《清儒学案》者代有人出,但发愿者、尝试者虽多,而成书者则寥寥,或书成而散佚,或仅有发凡而尚未着手,以故迄今尚能看到完帙者,惟唐鉴的《国朝学案小识》和徐世昌的《清儒学案》。但若以《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的标准"三段式"结构为参照(1),则仅有徐世昌的《清儒学案》堪符 

《清儒学案·夏峰学案》纂修述略

孙奇逢是唯一收入《明儒学案》,复又收入《清儒学案》的明清之际学者,全祖望将之与黄宗羲、李颙并称"清初三大儒"。徐世昌编纂《清儒学案》,以《夏峰学案》为开卷首案,除遵循于《凡例》外,也是对孙奇逢学术的表彰和推崇。而就《夏峰学案》的纂修言之,其渊源则始于1914年徐世昌所倡修的《大清畿辅先哲传》及稍后的《大清畿辅书征》。同时,此二书的编纂也为《清儒学案》的纂修,特别是与畿辅人物相关的学案的纂修,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因此,从《先哲传》《书征》,到《晚晴簃诗汇》,再到《清儒学案》,于徐世昌的清代学术著作编纂是一个循序渐进、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本文以《夏峰学案》的纂修为中心,借此探讨《清儒学案》各案纂修情形之一端。 

明清保定人物著述简目

保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明清时期已经发展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上紧邻北京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明清时期的保定文化很繁荣,当时有很多的文人著书立说,为保定地区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论文对明清时期保定地区文人的著述情况,进行了收集、整理、研究。首先在绪论中大概介绍了保定历史概况、明清保定文化与教育、明清保定著者概况。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从时间上分为明和清两部分,从地域上分为二十二个行政区域分别收集、整理保定地区人物著述。对那些著述资料较混乱、模糊不清的条目,通过考证,在文章中加注案语进行说明;对那些重要人物的重要著作也在文章中加案语进行简单的介绍。在文章的附录一里则收集、整理了明清时期在保定的重要客籍人物的著述资料,在附录二里对文章中的人名编制索引,在附录三里对文章中的人物著作编制索引,从而对文章进行补充。 

明清天津盐业研究(1368-1840)

盐业在明清时期的天津占有重要地位,是其支柱性行业之一,对其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民俗等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做出了一定贡献。而天津的自然、地理等条件也为盐业的发展创造了绝好的环境,使其在明清时期逐步壮大,走向繁荣。盐业与天津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和谐发展的这段历史,无疑值得我们深思,并从中探寻城市发展的规律,以为今天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本文分为六章,以专题为纲,以时间为序,依次探讨明清时期天津盐业的有关问题。第一章介绍明清以前的天津盐业,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将之划分为:唐代及以前、五代至金、元代三个阶段,分别叙述。并归纳出其时天津盐业的五个特点:一,盐业生产开始较早;二,发展受自然、政治因素的影响颇大;三,在同一盐区中,始终不占优势地位;四,自后唐始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五,对周边经济产生了很大的辐射作用,对天津城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围绕明清时期天津盐业的管理机构展开,并特别关注其变迁始末。进而总结出:明清时期,天津盐业的管理机构日渐成熟和完备,且具有一定灵活性,随时宜进行调整,其中,高层管理机构的移驻天津,使其最终取代了河北沧州,成为长芦盐业... 

《大清畿辅先哲传》标点失误举例

《大清畿辅先哲传》,是记载清朝畿辅(包括今京津冀及鲁豫部分县)地区人物的传记集,具 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标点本,更便于使用,有功于学林。但标点中,存在着因不识姓名、不知地名等而造成的失误,本文特举例说明,以免讹误再传。 

《大清畿辅先哲传》校证举要

〕《大清畿辅先哲传》,是徐世昌等人编撰的、记载清朝畿辅(包括京、津、冀及鲁、豫部分县)地区人物的传记集,具有多方面较高的史料价值,但也有些不足。本文广泛收集资料,用本校、他校等方法,校证其书中的地名、科举、姓名、官名、年代等方面的谬误,以便有利于该书的使用 

学人游幕与晚期北方桐城派之维系——以贺葆真与徐世昌交谊为中心

由于与桐城派的深厚渊源,徐世昌对桐城之学进行了不遗余力的阐扬。在其幕府中聚集了大批的桐城文人,从而使桐城派在北方得以形成群体,并保持长久的影响。贺葆真作为晚期桐城名家贺涛之子,他的参幕经历虽有其特殊性,但也是晚期桐城文人由家学传承、桐城渊源而入幕徐府的缩影。通过梳理贺葆真与徐世昌的交谊及其参幕经历,可借之考察徐世昌幕府与晚期北方桐城派维系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