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元春(1586—1637)明诗文家、诗选家。字友夏。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同里钟惺齐名,两人曾共同评选隋以前诗为《古诗归》、唐诗为《唐诗归》,名满天下。所作以幽深孤峭为宗旨,时人称为“竟陵体”。中天启七年(1627)乡试,是时钟惺已去世。年辈晚于钟惺,学识也稍逊。公安三袁力矫七子诗派之弊,钟、谭反对三袁文风,以为“俚俗”,《明史》认为“两人学不甚富,其识解多僻,大为通人所讥”。著有《岳归堂稿》、《谭友夏合集》。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二八八、清邹漪《启祯野乘》卷七。(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
谭元春(1586—1637)明代诗文作家。字友夏,号鹄湾。竟陵(湖北天门)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结识钟惺,颇得钟惺赏识,订为忘年之交。万历四十二年至四十三年间,与钟惺共同编订了《古诗归》、《唐诗归》。万历四十六年,因“文奇”受到黜等的处分。天启三年(1623)为贡生。天启七年举乡试第一,后参加2次会试皆落第。崇祯十年(1637)他第三次去参加会试途中,病殁于长辛店。他一生未入仕,主要精力用在文学事业上。他在《答刘侗人书》说:“惟生来有志于述作,不敢不尽心,初年求之于神骨,逾数年乃求之于气格,又数年乃求之于词章,前后缓急、难易加减之候,惟己得用之。故常以此为快。”著有《谭友夏合集》。(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 19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