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白居易 又称 诗王、诗魔、白二十二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1-2]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1988年,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为白园捐立石碑,以纪念白居易,碑文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1995年,4个日本人于此上书“樱献”。 

人名:白居易

别名:诗王、诗魔、白二十二

字: 乐天

号: 香山居士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唐朝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772

死亡时间:846

祖籍:

出生地:河南新郑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元人王恽对白居易的接受

"文章盖代名"的王恽乃白居易的异代知音,他与白居易身份相同,经历相似,思想相近。二人都是诗词文赋全面手。文学主张上,至少在三个方面可以比并而论:(1)重视文(立言)的作用,(2)进而有明确的诗文传世的意识,(3)辩证处理有为与自适的关系。在文学渊源上,王与白乐天之间有一座桥梁,就是元好问。 

白居易与香山寺

<正>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继承了杜甫诗的现实主义传统,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中唐众多的诗歌流派中,他和元稹的"元白诗派"体现着以俗为美的审美趣昧。从白居易的诗歌 

白居易与香山寺

本文通过对中唐诗人白居易由一名积极入仕的谏官,到隐居香山的介绍,探究了其中的社会和个人的原因,揭示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兼济”与“独善”的两难选择。 

白居易的诗歌与佛寺之关系研究

20世纪初至今的一百年多来,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日益发展和唐代文学研究的日益成熟,学界对白居易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白居易作品的笺校与整理、白居易的家世和生平、白居易的思想倾向、政治态度及与佛道的关系、白居易的诗文理论与创作等方面。而对白居易与佛教的关系研究一向是学界讨论较多的问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是白居易研究的热点问题。佛寺作为佛教的物质文化载体,在白居易与佛教有关的诗歌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白居易的诗歌与佛寺的关系即是在对其诗歌作品进行详细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诗歌与佛寺的关系进行阐释。论文主体分三部分:第一章,写白居易栖身于寺时期与佛寺有关的诗歌创作,栖身于寺是白居易与佛寺关系的第一阶段,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至元和九年(814)。这一时期,白居易只是把佛寺当做游山玩水的景点,而佛寺客观上为诗人与友人提供了交游的场所,白居易因而创作出了一些佛寺写景诗、交游诗等。这体现了佛寺对唐代诗人诗歌影响的共性,与其他文人的佛寺诗大致相同。这一时期体现栖身于寺关系的典型是仙游寺与《长恨歌》的创作。第二章,写白居易栖心于寺时期与佛寺有关的诗歌创作,栖心于寺是白居易... 

白居易与龙门佛寺的因缘

唐朝诗人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居住了十八年之久,号"香山居士"。期间与龙门地区的佛教寺院关系密切,特别是对香山寺的修葺倾注了大量心血。本文通过对《修香山寺记》、《香山寺白氏洛中集记》以及大量歌咏龙门佛寺的诗歌等史料的考察和研究,揭示了他从接触佛教到融入佛教的历程,论证了他与龙门佛寺之间深厚的因缘关系。 

白居易与香山九老会

<正>乐天知命,故不忧。——周易.系辞上"社"最初指的是土地神,先秦时期,由"祀社"的群体行为演变为地方行政单位,士人集团以传承道统为旨归,它的民间化直接孕育了后世的社团组织。白莲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明确以"社"命名的组织,中国古代结社意识亦由此觉醒,不过,真正意义的文人社团出现在唐代。中唐时幕府诗人结"诗社", 

白居易在洛阳期间的佛教信仰

洛阳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主要生活地,他在洛阳期间与圣善寺、奉国寺、长寿寺、香山寺、天宫寺等著名佛寺均有密切的往来,这些佛寺分别属于密宗、禅宗、净土宗等不同宗派。他在洛阳期间佛教信仰有不拘门限、兼容并蓄等主要特征。白居易的佛教信仰在唐代后期有代表性。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东都洛阳生活

白居易的思想与创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积极进取,后期消极独善。诗人年轻时以讽喻诗名满天下,但从元和后期(约815-819)开始,闲适诗逐渐成为其诗歌作品的主体。白居易生命的最后18年(829-846)是在其东都履道园中度过的。居洛期间,白居易与刘禹锡、裴度、李德裕、令狐楚、崔玄亮等唱和不断,形成以东都洛阳为基地、以致仕及分司官员为主体的专写闲适生活的诗人群体。洛阳生活对白居易影响是巨大的:就诗歌方面而言,白居易在洛阳的创作以与同时代韩愈不同的方式,开拓了诗的题材疆域,成为宋代日常性诗歌的先导;从文人生活而言,白居易居洛期间提出了新的“中隐”模式,对当时中唐士人有很大影响;从精神层面而言,白居易晚年形成了三教圆融的多元思想体系。本文主要分四部分,以地理线索为切入点来分析白居易在洛阳时期的诗歌创作,并进一步论述作为主体的白居易和作为客体的洛阳之间的相互影响。 

白居易与洛阳香山

<正> 在我国著名的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内、伊水之东,有座苍翠满目的青山,因古时盛产香葛而得名为香山。我国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和它有着不解之缘,山上与诗人有关的古迹甚多。香山寺: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阳时,因香山风景秀丽而常住在香山寺,并自称是香山居士,认为“洛阳之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对香山,特别是对香山寺有极高的评价,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