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程敏政 又称 程篁墩
程敏政(1446年1月7日—1499年7月11日),字克勤,中年后号篁墩,又号篁墩居士、篁墩老人、留暖道人,南直隶徽州府休宁县人,隶沈阳中屯卫籍 ,出生于河间。后居歙县篁墩(在今屯溪),故时人又称之为程篁墩。南京兵部尚书程信之子。程敏政于成化二年(1466年)殿试中榜眼,授翰林编修。此后历官侍讲、经筵讲官、左春坊左谕德、东宫讲读官、少詹事兼侍讲学士、直经筵。弘治元年(1488年)冬,因雨灾被弹劾而致仕。弘治五年(1492年)被起用,改太常卿兼侍读学士、掌院事。三年后,守孝期满还京,转詹事兼翰林学士,进礼部右侍郎,侍皇太子讲读。弘治十二年(1499年)春,为会试主考官时因被举报泄题而下狱。出狱后,被勒令致仕,不久逝世。后赠礼部尚书。 程敏政善谈论,性疏爽,于书无所不读。所作文章,为同辈所推崇。著有《皇明文衡》《咏史诗》《宋遗民录》《程氏统宗谱》《程敏政贻范集》《篁墩稿》等。 概述内图片来源:明·程敏政《篁墩程先生文粹·作者小影》明武宗正德元年刻本 

人名:程敏政

别名:程篁墩

字: 克勤

号: 篁墩、篁墩居士、篁墩老人、留暖道人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明代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1446

死亡时间:1499

祖籍:南直隶徽州府休宁县

出生地: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礼部右侍郎

学位:

工作机构:

1446

>
正统九年(1446年)十二月十日,程敏政生于河间(今属河北沧州)。他生而聪慧,年少就继承家训,人们把他比作东汉孔融和唐朝李泌。十三岁时,程敏政随父宦游四川,侍郎罗绮很欣赏他,以神童的名义推荐给朝廷。

1462

>
天顺六年(1462年)夏,程敏政家莲开并蒂,诸人都将这作为程敏政中举之兆。 [24] 秋,程敏政以《尚书》中顺天府乡试第一人。
成化二年(1466年)三月三日,程敏政举一甲二名进士及第,为同榜三百五十余人中最年轻的。十四日,程敏政被授翰林院编修 ,同修《英宗实录》。翰林院中,程敏政以学问该博著称,与以文章古雅著称的李东阳、以性行真纯著称的陈音各为一时之冠。
成化三年(1467年)正月八日,程敏政祭奠岳父李贤。四月一日,送岳父李贤之丧,晚宿安仲和家。

1470

>
成化五年(1470年)春,程敏政同考礼部贡举。后又同修《资治通鉴纲目》。
成化十一年(1476年)春,程敏政担任廷试的受卷官(科举考试中特设之官,负责收取考生试卷)。
成化十五年(1479年)二月一日,回家半年的程敏政辞别亲人赶往京师,出家乡休宁县东门。九月二十七日,父亲程信逝世。

1480

>
成化十六年(1480年)春,程敏政奔丧南归。三月二十六日,因遭连日大雨,程敏政滞留于淳安,遣家人程泉昭告于吴山阴侯贺公庙,祈求大雨停止。
成化十七年(1481年)春,因河水阻途,程敏政于淮阴驿站中校勘《王氏脉经》十卷。八月二十五日,次子程圻病死于姑苏访医途中,时仅五岁。程敏政十分悲痛,作文悼念。
成化十八年(1482年)正月三十日,因服制已满,程敏政祭告亡父。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七月,程敏政受命与汪谐主考应天府秋试。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六日,太子朱佑樘即位,是为明孝宗。十一月二十日,程敏政迁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
弘治元年(1488年)二月七日,程敏政侍雍王讲读。二月十二日,程敏政跟随孝宗躬耕。八月三日,疏《奏考正祀典》,议从祀孔子礼。当时御史汤鼐进奏,请求明孝宗罢退尹直这样的奸邪之人,启用刘健、谢迁、程敏政等贤良之臣。

1491

>
弘治四年(1491年)夏,《休宁志》几经校阅,已为定稿,敏政为之序。秋,进士徐中行省族长洲,取道新安来访。八月一日,敏政撰《送徐中行进士》以志之。
弘治五年(1492年)三月二十一日,程敏政约司训黄伦、乡进士张旭诸人游休宁县北松萝山,一路往返甚洽,得诗八首。
弘治七年(1494年)八月十四日,程敏政升太常寺卿兼侍讲学士,掌院事。
弘治八年(1495年)三月,行人王献臣受命出使朝鲜,程敏政以“天下之事,或教于易,而成于难”之言相赠。
弘治十年(1497年)五月二十四日,程敏政被起复为《大明会典》副总裁官的札子至徽州府,他上书请辞。
弘治十一年(1498年)三月二十四日,程敏政抵京。 二十八日,程敏政进职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侍东官。
弘治十二年(1499年)六月一日,程敏政致仕。 时值酷暑,程敏政出狱四日,以痈毒不治而卒,赠礼部尚书。
试论古代文人的籍里混同与客徙——以明代京畿文人李东阳、程敏政等为例

古代文人存在郡望、祖籍与本籍混同的现象。明代京畿文人李东阳、程敏政、廖纪本人及各类官私史料多以其祖籍地来称记,由李东阳的祖籍地还引生出"茶陵诗派"之名;实际上他们的一生极少关涉祖籍地。这样的籍里混同,使人们对特定时代的文学地理分布产生认识误区。明代京畿文人的分布具有表面中空的特征,主要是由于三方面的原因:传统文化中的祖先崇拜与孝道观念;根深蒂固的光宗耀祖与衣锦还乡意识;祖籍地因特定目的而攀附挖掘的行为。 

程敏政“道一”论与阳明心学的形成

探究明朝中期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成因,是宋明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阳明心学之源既有远承孟子和陆九渊的心学因素,也有同时代周边学者的商讨切磋之功。而作为王阳明的座主,程敏政以"道具于心"的"道一"思想,曾深刻地影响了王阳明学术的致思趋向,为心学的兴起导引先路,提供了契机。可以说,程敏政"道一"论是阳明心学形成的源头之一。 

论金德玹《新安文粹》的编刻过程及典型意义——基于地域文学生态链生成与演进的个案研究

明天顺四年(1460)冬刻成之《新安文粹》15卷,是在金德玹原集《新安文集》40卷基础上,由其侄苏大裁汰重订,更名付梓而成,现存天顺四年苏大重订本,藏国家图书馆。该本有前序两篇,后序及跋3篇,叙跋者根据各自身份不同,行文中有明显的身份意识表达,基于该本"选而再选"之二选重订的特殊性,序跋者对"选者尤难"的体悟尤为深刻。该本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前后相续而出,后者在编选契机上受该书之影响,既有对其裁汰过多的不满,也有增益垂范之意。从《新安文集》到《新安文粹》再到《新安文献志》,自然形成一个地域性文献总集编纂的历时性文学生态链,《新安文粹》作为中间环节,上承下启,其编选刊刻过程具有多方面的典型意义。另外,《四库总目提要》对该书著录颇有语焉不详及舛误之处,亦需细加辨析。 

李贤《古穰集》研究

李贤生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宣德八年(1433年)通过科举入仕,自此后为官三十余年。纵观李贤的一生,分为在乡读书务农、入阁前为官和入阁后为官三个时期。李贤仕途经历为平顺中多有坎坷:其中为官前期仕途不畅,为官中期晋升较快,为官后期虽位极人臣却经历了各种非议和攻击。李贤生前著作丰富,有《古穰集》《古穰续集》《鉴古录》《体验录》等,只有《古穰集》流传下来。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十二月李贤病逝于北京,李贤的长子李璋和次子李玠搜集了李贤生前著作,交给李贤女婿程敏政编辑整理,初刊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古穰集》最早版本或为明成化十年(1476年)李璋刻本,另有明成化十年李璋刻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李弘勋重修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和文津阁本、中州文征处抄本、日本静嘉堂抄本、日本内阁明嘉靖十五年续刻本等版本。《古穰集》中收录了李贤撰写的奏疏、书信、序文、传与行状、记、墓碑铭、祭文以及诗文等内容,按其内容分为三大类:政论类,交游类,杂议类。李贤在《古穰集》中展现了他的思想主张,包括为政主张、教育与治学思想以及道德伦理观。李贤的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规劝君主、考察选拔官员、抚恤受灾百姓并重... 

试论古代文人的籍里混同与客徙——以明代京畿文人李东阳、程敏政等为例

古代文人存在郡望、祖籍与本籍混同的现象。明代京畿文人李东阳、程敏政、廖纪本人及各类官私史料多以其祖籍地来称记,由李东阳的祖籍地还引生出"茶陵诗派"之名;实际上他们的一生极少关涉祖籍地。这样的籍里混同,使人们对特定时代的文学地理分布产生认识误区。明代京畿文人的分布具有表面中空的特征,主要是由于三方面的原因:传统文化中的祖先崇拜与孝道观念;根深蒂固的光宗耀祖与衣锦还乡意识;祖籍地因特定目的而攀附挖掘的行为。 

明中期徽州士人的地方认同与文献建构

在阳明学兴起之前的明中期,徽州地区出现了建构本地文献传统的热潮,从重刊先儒理学著述,到编纂新安先贤文章合集的《新安文粹》,再到编辑兼顾诗文集与先儒传记资料的《新安文献志》,显示了明中期徽州士人对地方文化传统的强烈认同。当地学者还在朝堂上推崇新安学者,以期通过官方力量推广本地学术。明中期新安地区的乡邦文献建构活动,与徽州宗族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其与浙江金华等地学者重建本地理学传统的行动相呼应,共同构成应对即将兴起的阳明学之坚强内核。 

朱陆之学论战与《朱子晚年定论》的诞生——一桩五百年来“陆化朱学”理学公案的破解

王阳明的《朱子晚年定论》,是王阳明与两京程朱派进行朱陆之学异同论战的产物。是在借用程敏政的"朱子晚年定论说"的掩盖下以陆学攻朱学,以陆化朱学消解朱学。要彻底解开《朱子晚年定论》这一以陆化朱学消解朱学的秘密,必须把《朱子晚年定论》同他与两京程朱派的朱陆之学论战的大背景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王阳明同两京程朱派的朱陆之学论战,是正德以来新兴起的心学派向官方程朱理学发起的第一次挑战,王阳明用"朱子晚年定论"的反讽武器对官方程朱理学的挑战虽然失败,但却为他后来用"良知说"的批判武器对官方程朱理学发起的挑战准备了条件。 

程敏政研究综述

本文从文献整理、文化研究与理学探讨等视角,系统梳理程敏政研究现状,并提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作为明代科举制度的传奇与典范,明代文化政策的受益者,程敏政却在不同的著述中,强烈认同宋代文化,委婉批评本朝制度。身处明代正统以后的政治环境,程敏政的文化情结,究竟是个人独特见解,还是当时社会的普遍认知,对于我们今天的宋明文化研究,有哪些启发借鉴,值得深入探讨。 

程敏政和王阳明的朱、陆“早异晚同”论及其历史影响

生活于中晚明的程敏政和王阳明,顺承着宋末元初以来和会朱陆、调融理学与心学的学说思潮,分别编纂成《道一编》和《朱子晚年定论》,力倡朱陆"早异晚同"之论,阳明更以此论为其所倡心学思想张本,而敏政的《道一编》则成为阳明《朱子晚年定论》的先导。程敏政和王阳明的朱、陆观,对后人影响甚大,成为明代中叶以后学界的主流论调。 

安徽省图书馆藏《休宁陪郭程氏本宗谱》简论

程敏政作为明代著名学者,一直致力于家谱编修实践,撰有《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和《休宁陪郭程氏本宗谱》。目前学界关于《新安程氏统宗世谱》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对于《休宁陪郭程氏本宗谱》则鲜有人涉及。文章以安徽省图书馆藏《休宁陪郭程氏本宗谱》为基础,从内容、特点以及价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简要探讨。 

比干庙“李贤碑”及其异文考

明李贤《重修殷太师比干庙记》碑现存卫辉比干庙碑廊,立于弘治四年(1491)。现在流传的李贤文集《古穰集》中不见此文。曹安《太师比干录》、暴孟奇《殷太师忠烈录》采录此文,但与现碑差别甚大,出现异文。从李贤作品的编纂过程及曹安《太师比干录》的版本衍变、暴孟奇《殷太师忠烈录》的录文原则等角度考证"李贤碑"异文的由来,为比干庙古碑刻研究提供一条新思路。 

朱陆之学论战与《朱子晚年定论》的诞生——一桩五百年来“陆化朱学”理学公案的破解

王阳明的《朱子晚年定论》,是王阳明与两京程朱派进行朱陆之学异同论战的产物。此书在借用程敏政的"朱子晚年定论"说的掩盖下以陆学攻朱学,以陆化朱学消解朱学。要彻底解开《朱子晚年定论》这一以陆化朱学消解朱学的秘密,必须把《朱子晚年定论》同王阳明与两京程朱派的朱陆之学论战的大背景结合起来考察。这场论战,是正德以来重新崛起的心学派向官方程朱理学发起的第一次挑战,王阳明用"朱子晚年定论"的反讽武器对官方程朱理学的挑战虽然失败,却为他后来用"良知"说挑战官方程朱理学准备了条件。 

清代潜山井股程氏家族史构建研究

安庆潜山井股程氏宗族在清代共进行了四次族谱修纂活动,由此逐步建立起来了稳定的祖先世系。但这一逐步完善的世系结构却并不可信,其祖先世系照抄自毗邻的徽州程氏宗族,这一方面反映了井股程氏宗族与徽州程氏宗族之间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徽州地区的谱牒修纂,以及对周围地区宗族世系构建的影响。 

汪应辰《文定集》程氏节录本三考

南宋汪应辰《文定集》不见于宋元时期的官私目录,其结集时间应在元末明初之际。明代弘治年间,程敏政于文渊阁发现五十卷本的《文定集》,并将此书摘抄,是为程氏节录本。嘉靖年间,夏浚将程氏节录本略作调整后,将此书刊行于世,是为夏浚刻本。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辑出《文定集》若干佚文,合夏氏刻本厘为二十四卷,此即《四库全书》本。但关于程氏节录本的卷数及附录问题,史籍均有不同记载。结合程敏政本人及夏浚的记载,可以确知程氏节录本为十二卷,且并无附录。 

弘治己未科场案真相再探

弘治己未科场案改变了唐寅的人生轨迹和创作道路,对其真相的探索成为唐寅研究和科举史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明孝宗实录》大致完整地记载了科场案审理的过程,弘治帝出于维护老师程敏政的目的插手了案件的调查,从而引出了科道官员要求公论与皇帝满足私心之间的博弈。尽管此案以双方妥协的方式了结,但对审理内幕知之甚少的唐寅、徐经二人却始终觉得自己遭受了迫害而含冤衔恨。与程敏政确有私下往来的徐、唐二人正好遇到了初出仕途有志"杜私门"的华,于是才有了那场轰动一时的科场案。 

“谱”“志”之间:宗族发展、士绅认同与地方史的构建——以徽州胡瞳、胡学父子为例

徽州向以历史文献丰富著称,这些文献为我们了解复原徽州历史提供了充分的信息。然而,文献在记录编纂过程中,对徽州历史往往会重新书写塑造,这与多重因素相关,其中宗族、士绅的作用尤为重要。胡曈、胡学父子作为婺源、祁门胡氏的始迁祖,从南宋晚期被写入族谱,到明代晚期进入地方志,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可以窥见徽州宗族发展、土绅认同与重塑地方史的密切关联。 

论明代徽州学者程敏政的心学倾向——基于对《道一编》的探析

程敏政是明代徽州学者中"和会朱陆"的代表人物。为了纠正朱子后学之弊,他在《道一编》中通过极为隐晦的方式表达了心学倾向。他认为,朱学和陆学所遵循的儒家之道是"同一"的。程敏政作《道一编》是为了解开学者对陆学的误解,为陆学辩白。程敏政通过五条证据论证陆学拥有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情怀,与不问世事的禅学大相径庭,进而他提出了"陆学非禅学"的观点。从《道一编》中程敏政一些不符合事实的的论断,以及他对真德秀、郑玉、赵汸等人思想的赞同,均可以看出他的心学倾向明显。所以,程敏政虽试图以《道一编》来阐述他对朱、陆之学"不偏不倚"的态度,但实质却是为陆学辩护,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置入了心学阵营,成为众多理学家批判的对象。 

程敏政的《明妃曲》

历代昭君诗大多体制短小,只是截取昭君生活的一个片段,表现内容比较单一,主题比较集中。而程敏政的《明妃曲》则明显不同,篇幅的加长增加了诗歌的情感容量,勾画了人物形象的不同侧面,塑造了一个"多情自得"的昭君形象。同时,程敏政的《明妃曲》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性同时存在,给研究者的解读带来困惑。这种矛盾性与作者理学家的身份不无关系,是"形象大于思想"的具体体现。 

程敏政的史学成就

程敏政是活跃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一位大家,其事迹详载《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文苑传》及《明史》卷二百八十六《文苑传》。程敏政著作颇丰,在史学、理学及文学诸均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本文主要以程敏政《宋遗民录》、《宋纪受终考》与《新安文献志》三部史著为中心,分别对其展开深入考察。本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内容是介绍本文选题缘起及学界相关研究情况。第二部分全面论述程敏政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家世生平,由此把握程氏学术活动的渊源,以及其编撰三部史书的缘由。第三部分对《宋遗民录》展开探究,探究程敏政编撰此书的目的,其间通过对宋遗民事迹及其诗文的归类和分析,揭示该书的价值所在。第四部分通过对程敏政《宋纪受终考》编纂原因、内容编排的梳理,以探究程氏编纂此书的意图及对后世的意义。第五部分以《新安文献志》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巨著的内容与价值,展现程敏政对徽州地方史编修的贡献。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从程敏政三部史学著作出发,一方面探究程敏政本人对于宋代史实的整理、编撰和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对程敏政所处时代的分析,结合明代政治格局的变动,以窥探明代中前期对宋代史实的编修和对徽州地方史志的贡献。 

是夹山关,不是昭关——程敏政《夜渡两关记》订讹

明代程敏政所作《夜渡两关记》是传世名文,被多种教材和选本收录。但程敏政所过两关中的昭关,并非伍子胥所过的"昭关",而是和州北五十里的夹山关。地方志和路程图记等文献可以揭示其中错讹,还原文本真相。 

论白沙心学从异端到正统——从龟山从祀和弘治科场案说起

明成化、弘治年间,白沙心学兴起,以新的学术方法和观念迅速传播,其从异端而为正统,以两大事件为标志。一是龟山从祀。宋儒龟山先生杨时因与蔡京有关系,后世不得从祀孔庙;明天顺八年(1464)陈献章于春阳台悟道创立白沙心学,成化二年(1466)被太学祭酒邢让称学比龟山,是为"真儒复出",此后陈献章声名渐起;弘治四年(1491),南京国子监祭酒谢铎奏事,要求以学如杨时者为太学师、杨时从祀孔庙以正典祀;弘治八年(1495),龟山得从祀孔庙。杨时地位的确立标志着白沙心学被社会正统所认可。二是弘治科场案。弘治十二年(1499),主考官程敏政受白沙心学影响而提倡陆(心)学,因试题的心学倾向,遭到朝野反对势力围攻,虽然事件使程敏政致仕,但白沙再传弟子伦文叙得中状元,科场案使白沙心学更加深入人心。 

程敏政《詠史絶句》叙録

《詠史絶句》是明代學者程敏政所編唐至明初的詩歌選集。作爲明前期的詩歌選本,該書可資校補所選詩人别集及《全宋詩》、《全元詩》。作爲童蒙教材,該書在明代小學教育史上頗有影響。 

杨守陈九经《私抄》的撰著背景及用意

明中期儒者杨守陈撰写九经《私抄》,体现土木之变后士人对理学与政治关系的高度关注和思考。《私抄》诸书,删疏以明注,用注以达经,显示此时学者对明初官定程朱理学经典《四书五经大全》的质疑与反思。杨守陈《私抄》对经典之现实施用的重视,对研经时求诸"吾心之理"的强调,对明中后期程敏政等学者皆有影响。 

御制重修观音寺记订讹青玉牌

<正>乾隆皇帝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最为酷爱玉的一位君主,他爱玉,藏玉,研究玉器,还参与玉器制作的部分环节。他的诗文中有玉,日常生活中有玉,赏赐臣下馈赠外国国王的还是玉。他对玉的痴迷,促使"乾隆玉"成为18世纪中国玉的代名词,以至于到现在,只要是留存下来真正的乾隆御制玉器,都是我国古代精工精美玉器的代表。乾隆玉的特点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类是在玉器上铭刻,包括刻款刻识,题诗作文,使玉器不仅质 

建构地域文化自信:《新安文献志》的范式意义

明中叶徽州学者程敏政(1444-1499)通过蒐集、编纂大型地域文化图书《新安文献志》,弘扬乡邦先哲嘉言懿行,传承儒文化学脉,始终以朱子之学为归依,有意统一徽州学术文化理念,同时以文献作为徽州地域文化的媒介,实现文化立邦的意图。《新安文献志》不仅有效地保存了徽州地域图书文献,同时为建构地域文化自信提供范式意义。 

浅析程敏政诗歌

<正>程敏政"十岁,以神童荐,召试圣节及瑞雪诗,并经义各一篇,援笔立就,诏读书翰林院,官给廪馔,李南阳以女妻焉。踰冠,举成化丙戌进士,一甲第二,授翰林编修,历官至詹事府少詹事。"[1]他十岁就以"神童"被推荐入朝,后长期担任侍读学士,陪伴于皇帝左右。可见程敏政是一位学养与能力兼备的人物。程敏政处于成化、弘治年间,此时正是文学思潮不断变革,台阁文学逐步走向低迷,复古思潮准备兴起的过渡阶段。纵观程敏政的作品,不难发现其散文 

程敏政记体文研究

记体文是古代文体的重要类型,包括一切记人、记事、记物之文。记体文的发展经过了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魏晋时期的“记”,可视为记体文之滥觞,其中《桃花源记》作为以“记”命名的单篇文章,对后世记体文的发展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唐代记体文以韩愈、柳宗元的成就最高,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被奉为山水游记的典范,并以三十五篇记体文的数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到了宋代,记体文蓬勃兴起,李昉等人的《文苑英华》第一次将“记”单独作为一种文体列入书中;明清之际,记体文表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其中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记体文在社会思潮的变革中,涌现出诸多勇于突破窠臼,直击现实的作家,其中一位就是程敏政程敏政,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官员、文人,有诗文集《篁墩文集》九十三卷拾遗一卷,涵盖近三十三种文体。内容上以论说文、序体文、碑传文和记体文的写作为主。李东阳认为他“宏伟博丽,自成一家,质之当代,盖绝无而仅有者”。在地域上,程敏政记体文多为京城和家乡之作。程敏政的记体文共有一百四十二篇,主要分为台阁名胜记、游记和书画杂物记三类。其中台阁名胜记超过一百篇,占据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当然这一类包含的内容也较为丰富,不仅有祠庙记、... 

汪仲鲁诗文辑存——补《全元文》《全元诗》之阙

<正>汪仲鲁(1323—1401),初名睿,以字行,号容峰,别号贞一道人,晚年又号贞一病叟,婺源吾溪人。生平见程汝器《明故承务郎左春坊左司直郎贞一汪先生睿行状》。另外,汪舜民《弘治徽州府志》卷七、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傅维鳞《明书》卷一百十七列、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之十七、何乔远《名山藏》卷六十一《臣林记》均有其传。程汝器《行状》称其著有《浯溪集》十帙,而《明史艺文志》著录其《蓉峰集》(卷数不 

《新安文献志》所收《程岩勋德碑》辨伪

《新安文献志》所收撰于后唐天祐十一年(914年)的《程岩勋德碑》,实则节录、删改唐永泰二年(766年)所刻《唐李宝臣纪功碑》而来,为伪碑。《新安文献志》在《程岩勋德碑》和程岩之父《程士庸墓志》后所附的程敏政按语,疑点重重,分析表明《程岩勋德碑》可能是程敏政伪造的碑文。 

杨守陈(1425—1489)九经《私抄》的撰著背景及用意

<正>浙江四明人杨守陈(洪熙元年至弘治二年),字维新,号镜川,谥号文懿,是一位奉行"精思实践"的学者型官员。此4字既是其幼年家学的教诲所在,也是他终生奉信不悖的言行守则。他在《明史》有传,不过现代学者却对他留意不多。①杨氏于天顺前撰著完成了质疑明初官定程朱理学经典《四书五经大全》(以下简称《大全》)的《私抄》诸书。虽然九经《私抄》现皆不存,但杨守陈生平与交游等情形却显示其写作背景及用意,从中可见15世纪士大夫对官定经典的实际取态和思考之一例。 

《道命錄》的刊刻與流傳

<正>《道命錄》一書備"載程子、朱子進退始末,備錄其褒贈、貶謫、薦舉、彈劾之文"①,是研究宋代道學變遷史的重要典籍,歷來受到重視。李心傳撰成《道命錄》之後,歷經宋、元、明、清,又由民國而至於今日。其間,既有原作,也有經過一再刪補改易後的多次刊刻、抄寫、影印。流傳至今,李氏原本之貌已失其真,其版本的異同尤值得重視。有鑒於學界對此尚缺乏認識,略述論如下,請方家教焉。 

程敏政《明文衡》研究

诗文总集研究成为近年来一个较为热门的研究领域,但对于明代诗文总集而言,当下的研究仍有非常大的开拓空间。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明文衡》,编选成化以前的明人诗文,收录作者一百五十多人,作品达九百多篇,是明初的一部重要的诗文总集。对于《明文衡》研究中的一些基础工作,如版本及相关问题,当下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便不再重复,而将重心转移到思考《明文衡》与明初文学态貌的关系等问题上。明初文学态貌有两个很显著的特点,一是文人集团的地域分化,一是台阁文风的兴盛。通过对《明文衡》选文作者的研究,笔者发现,这两个方面都在《明文衡》中得到很显著地体现。可以说,《明文衡》是一部可以在很大程度反映明初文学态貌的诗文总集。另外,笔者也尽量从《明文衡》的选文入手,挖掘与展示其文献价值,并与其他前后时代的明人诗文总集进行比较研究。 

弘治元年程敏政致仕考辨

弘治元年十月程敏政致仕,表面上是王蒿等人的弹劾,深层的原因是"久阴不雨"天灾背景下的人事变动。争权夺利的大臣利用皇帝"弥灾止祸"的心理打击政敌。现在可以考证的是,程敏政在成化十七年入京为年幼的儿子求官,犯"为兄不友"的亲情大忌。当他仅存的一个胞弟于新旧政权交替之际病逝时,程敏政的失策之处在特定的背景下自然成了他的"罪状"。 

唐伯虎毁于铁杆粉丝

<正>《明史·唐寅传》记载了唐伯虎(唐寅,字伯虎)的很多事情。原来,后人传说的大才子,命运有些不济呢!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寅进京赶考。此时他早已名动天下,所有的人都认为,在前方等待他的将是无比壮丽的锦绣前程。唐寅也毫不掩饰此行的目的——挑战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最高荣誉——连中三元!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唐寅遇见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徐经(江阴 

程敏政弘治元年罢官考

<正>一"成化、弘治间,翰林称敏政学最博赡,李东阳文章俊丽,陈音性行贞纯。"①程敏政(1445-1499)是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博学的代表,时人颇推崇其文学,其所编纂的《皇明文衡》系明代最重要的文章选集之一,故《明史》将他收入《文苑传》中。②另一方面,程敏政在理学上亦卓然有成,其以"朱陆异同"为主题的《道一编》更被视为启发王阳明(守仁,1472-1529)《朱子晚年定论》的重要著作。③在政治上,程敏政于弘治元年(1488)上呈《奏考正祀典》一 

程敏政哲学思想研究

宋明理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哲学发展进程中占据着特殊地位。其中关于“朱、陆异同”问题的争论在宋明学术发展进程中一直备受关注。在调和朱、陆思想上,明代徽州学者程敏政做出了重要的文化贡献。明朝中期,为了扭转“是朱非陆”的学术思想,推动理学的新发展,学术界掀起了“和会朱、陆”的思潮,程敏政在前人思想基础之上,为真德秀《心经》附注大量宋、元学者具有心学思想的论述而成《〈心经〉附注》,其中大量引用了朱熹的论心格言,突出了朱熹理学中的心学层面。同时,程敏政又集录了朱熹、陆九渊的书札做《道一编》一书,进一步对朱熹、陆九渊的学术思想进行整合,最终提出了朱、陆“始异而终同”说,将朱子晚年的思想与陆九渊的心学思想统一起来。本文对程敏政哲学思想的研究主要依据《〈心经〉附注》、《道一编》两部著作,通过对这两本书中体现的“和会朱、陆”思想进行分析,以期对程敏政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部分对程敏政的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在文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目前学界对于程敏政思想研究的现状以及本文写作的缘由;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对程敏政的生平及其学术成就进行简要介绍;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依据... 

明成化刻本《程氏贻范集》探析

《程氏贻范集》是明代著名文学家程敏政编纂的新安程氏宗族文献汇编,仅美国国会图书馆有明成化刻本存世。该书以其独特的编纂体例和丰富的内容,在明代徽州家谱中独树一帜。书中保存了不少与新安程氏宗族历史和历代杰出人物事迹有关的稀见文献,记录了新安程氏的迁徙源流和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为研究徽州宗族社会和宗法制度提供了第一手珍贵资料,对考证宋、元、明三代史实也颇有帮助,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程敏政著述考

程敏政著作宏富,遍及经、史、子、集,有30余部。程敏政整理不少地方文献,为徽学的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原始资料。程敏政推崇程朱理学,又调和朱陆,在促进程朱理学向王阳明心学转变过程中做出了贡献。他编选了明人选明文总集《明文衡》,录文有很大的宽泛性,在广义的"文选学"上占有一席之位。 

遵从“实录” 还原真相——明代弘治己未科场案再考

明代弘治己未科场案,根据此案当事人徐经的供述,主考官程敏政与举人徐经、唐寅的关节是实,而明政府对其各自所定的罪名和处分,实际都是从轻。对华昶的判决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主要与弘治皇帝对程敏政的曲意回护有关。 

四库馆臣《明文衡·提要》思辨

四库馆臣《明文衡·提要》颇有谬误。《明文衡》是一百卷,四库馆臣或言九十八卷,或言一百卷,所言抵触,在于失审。《明文衡》文体四十类,四库馆臣谓三十八类,原因在于抽删了"檄",漏掉了"议"。《明文衡》录文上至元末,下迄成化,由于四库馆臣转述不严谨,致使录文时间的上、下限大大缩小。《明文衡》选文兼容并包,有很大的宽泛性,而四库馆臣视相关文章为"芜杂"、"乖体例",或失于公允,或出于警戒前朝遗文的心理。 

程敏政和會朱陸考

明代道學顯著的變化始於成、弘間,在始變之初,徽州學者程敏政著《道一編》、《《心經附注》,倡朱陸"早異晚同",嗣後爲陽明學學者所承襲,頗見影響。程氏和會朱陸之舉,雖有道學史上朱陸合流思潮的影響,但政治因素和宗族情懷更是重要原因。 

程敏政和會朱陸考

明代道學顯著的變化始於成、弘間,在始變之初,徽州學者程敏政著《道一編》、《心經附注》,倡朱陸"早異晚同",嗣後爲陽明學學者所承襲,頗見影響。程氏和會朱陸之舉,雖有道學史上朱陸合流思潮的影響,但政治因素和宗族情懷更是重要原因。 

程敏政妙对成佳婿

<正>明朝名臣程敏政小时候是一个"神童",后被当朝皇上召进京。大学士李贤很欣赏他,打算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一天,李贤设宴请程敏政等人。席上,李贤指着桌上盘中的藕片,试探性地出了一个上联:"因荷而得藕?"程敏政才思敏捷,当即指着杏子,对出下联:"有杏不须梅。"上联"因荷而得藕",实际上是谐音"因何而 

程敏政诗文创作与《明文衡》编纂研究

程敏政举进士,入翰林,陪侍帝侧,辅弼储君,名位不求而自至。但是,他一生中有两次被迫致仕,皆在其官运飞腾之时。第一次在弘治元年十月,弘治五年十月复官;第二次在弘治十二年六月,致仕后三日而卒。作为一名政治地位蒸蒸日上的帝王近臣,程敏政处理问题时,颇有失当之处。在排除异己的关键时刻,这些失当之处自然就会成为他的“罪状”。程敏政有三次休宁家居,或因父母离世,或因受人弹劾,这是人生中的不幸,然而却是学术上的幸运。程敏政家居闲暇,无案牍累形,故能专心学术。他不仅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而且整理了许多文献著作,奠定了其学术大家的地位。所以,这三次家居是程敏政学术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光。程敏政深居馆阁之中,诗作不免浸染“三杨”旧习。一旦离开京师,南奔老家,多能突破窠臼,或沉重悲愤,或忧嗟余生,颇能折射台阁重臣的心灵一角。尤其是衔冤致仕、亲人辞世之时,文多怨气,语含悲音。当他耳闻目睹生民遭受的苦难,内心受到巨大的震憾,创作了一系列哀矜民瘼之作,颇有批判力度。但风弱木强,不能撼动“台阁体”的根基。程敏政的散文创作,自有高格,非唯雍容之体。佳作篇什,足以追步前贤,亦无愧于后。他的政论散文大多数围绕国家大事展开,系统... 

程敏政《明文衡》版本源流考

《明文衡》在程敏政生前二次结集而未付梓。首次结集在成化间;再次结集在弘治间,并撰写了序文,手定目录两卷、正文九十八卷。程敏政去世后,族侄程曾于徽州府休宁县老家发现程敏政目录手稿,于是照目录所列篇目,一一抄出,汇成十六册抄本。时任徽州府推官的张鹏首倡刊刻,于正德五年首次刻行,于佚文颇有增补,从此《明文衡》才得以流传。嘉靖初,学政卢焕命应天府教授范震、李文会重新校正,于嘉靖六年重刻。不久,书商宗文堂郑氏以正德五年本为底本,参以嘉靖六年刻本,于嘉靖七年刻于福建。乾隆开四库全书馆,摛藻堂全书荟要本先于文渊阁四库全本三年完成,皆有删改。 

程敏政交遊研究

程敏政交道研究》封程敏政交遊进行尊题研究。全文除绪论、附录部分外,共五章。绪论部分回颇程敏政研究历史,归为道学思想、文献整理、文学创作、生平考證四方面。第一章考述程敏政之籍贯、家世、生平,述其一生之主要信息。第二章考述敏政交遊之师畏辈,针有吕原、彭时、刘珝等二十餘人。第三章考述程敏政交进之友朋辈,计有杨守隙、李东赐等一百三十馀人。第四章考述敏政交遊之弟子晚辈,计有颇清等二十馀人。第五章考述敏政交道之释道、内侍辈,计有释道深、蒋琮等十馀人。附录《著作概述》封程敏政三十餘部著作造行相关介绍。 

程敏政碑传文研究

程敏政,字克勤,程信之子,休宁篁墩人。事迹详载《弘治徽州府志》及《明史》。其人生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是成化丙戌(1466)进士及第,二是弘治元年(1488)罢官归乡。第一个节点是其开始大量写作碑传文的开始,第二个节点则是其碑传文的传主身份变化的原因。把握这两个节点才能更好理清程敏政碑传文写作的总体脉络。程敏政本人对碑传文非常重视,故而其在写作时也并非只是为了获得“润笔费”,而是会着重笔墨在其合于程朱理学的行为上。请名人为传记本就是为了显名,而程敏政通过为他人写传记来传达自己强烈的宗族意识。同时程敏政作为徽州人,他的碑传中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徽州人的碑传,因此对他碑传的研究也是徽州文化的研究的一部分,且这种以徽州人的视角来看徽州人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个方向。而程敏政文学家和文献学家的身份也赋予了其碑传更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程朱理学的批判性继承,对于不同社会身份的人的态度,对于妇女在明初的地位及其碑传对后世的影响都是值得研究的方面。本文以程敏政所著的《篁墩程先生文集》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程敏政碑传文的写作及思想做一个总体的介绍。本文共有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 

程敏政佛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对佛问》为中心

基于明初的社会现状和佛教生存状态,明代著名学者程敏政在《对佛问》中集中展现了其对佛教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认识,深入剖析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功用以及佛儒关系,厘清了时人对佛教的模糊认识。程敏政以旁观者的角度,实事求是地阐发了其对佛教的看法,行文之中处处散发着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光辉。 

少年早慧 学业大成——记明代徽州学者程敏政

程敏政以少年聪慧、仕宦早达而闻名于明代文坛,却因一场科场案而断送了仕宦和学术生涯,折射出明代官场权力斗争的激烈。他留下的众多学术著作至今仍沾溉学林。 

论徽学家程敏政的政治观

徽学家程敏政学识渊博,冠于翰林,10岁以"神童"身份被推荐入朝。程敏政43年的政治生涯,在明朝政治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政治思想理论方面颇有建树。程敏政对社会政治生活始终予以高度的关注,对诸多社会问题及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与感受,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政治理论体系,在新安学派中很有代表性。对于其政治思想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程敏政这个历史人物,亦有助于深化我们对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徽州、明王朝的认识。虽然时隔500多年,程敏政的政治思想对于今天的政治体制改革仍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唐伯虎如何被铁杆粉丝毁了一生

<正>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寅进京赶考。此时唐解元之名早已名动天下,所有的人都认为,在前方等待他的将是无比壮丽的锦绣前程。唐寅也毫不掩饰他此行的目的是挑战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最高荣誉——连中三元!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唐寅遇见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徐 

从《道一编》探析程敏政“和会朱、陆”思想

明朝中期,为了打破思想界、学术界独尊朱学所造成的僵化局面,促进理学的新发展,程敏政编纂有《道一编》。在书中,程敏政提出“朱陆学说”同归于“道一”。这在南宋以降有关“朱、陆异同”的辨论中,有承先启后之功;特别是对明代阳明“心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依据其著述,结合社会发展背景,分析程敏政对朱陆学术思想的认知,探究其对宋明理学发展的贡献;同时以区域传统文化研究的视角分析程敏政学术思想,对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方面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程敏政的《道一编》总结了自宋朝开始的朱、陆异同争辨,对“和会朱陆”作了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程敏政以“尊德性”重于“道问学”,认同陆子强调的在心上求理、反对读书穷经,主张个体在学习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主观精神的培养。《道一编》崇尚心学的解释代表着当时社会一股新的学术思潮,这在明代中后期心学的兴起发展史上的贡献是不应当被忽视的。“和”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特征,作为徽州新安的代表,程敏政编纂《道一编》,阐发的“道一”思想对我们重新认识朱陆思想及明代学术的发展有着新的启示意义。 

故家文献:程敏政的宗族论与人才观

程敏政《篁墩文集》中较多使用"故家文献"一词,为"故家"注入"文献"的含义,即宿贤之"故家",增添了文化内涵,"故家"作为文化传承的产物,所以具有自己的风范,包括世德、学问,传承文化是"故家文献"的特征。宋以后徽州等地的"故家文献"类型宗族,对于传承并创造中国文化与维护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传统社会人才的重要载体,人才往往离不开"故家文献"对其深刻的影响。 

《心经》及《心经附注》对退溪学问的影响

南宋真德秀的《心经》和明代程敏政的《心经附注》是宋明学术由朱子理学向阳明心学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作品,两者都站在朱子学的立场而集中发挥朱子之"心"论。但两部作品并没有被中国后世学者所重视,而是流传到朝鲜后对李退溪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对《心经》及《心经附注》的结构、内容和作者的学术倾向做细致的考察,进而得出朱子后学中对"心"问题的重视与退溪间的传承关系,同时也批判的分析《心经》和《心经附注》对退溪学问倾向影响的程度和意义。 

徐霞客先祖毁了唐伯虎一生

<正>弘治十二年,唐寅进京赶考。唐寅此行的目的是挑战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最高荣誉——连中三元!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唐寅遇见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徐经,江阴富商之子。此时的唐寅已是偶像级的大明星, 

唐伯虎科考舞弊案

<正>考到第三场,拿到考卷的唐伯虎非常吃惊,考试的题目竟然和自己帮别人答过的一个题目差不多,看来和自己同考的举子中不少人都猜到了题目。为了实现"连中三元"的目标,一向狂放的唐伯虎聚精会神,精心作文,他要让同考的举子们看看,他唐伯虎才是天下第一。 

汪祚《道命录后序》的文献学价值

保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明弘治九年于明刻本《道命录》是现存最早且完善的《道命录》传本,该本卷末保留有汪祚《道命后序》一文,明确记载了朱申续增、程荣秀新增《道命录》的具体情况,对《道命录》宋、元及明弘治本的刊刻与流传作了说明,并揭示了程颐、朱熹家族后裔在《道命录》的编修、传播等方面的特殊贡献,反映出家族与学术发展的互动关系。汪祚《道命录后序》在《道命录》及道学史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 

一世英才毁于铁杆粉丝

<正>一切在《明史·唐寅传》中都有记载。原来,后人传说的大才子,命运有些不济呢!弘治十二年,唐寅进京赶考。此时唐解元之名早已名动天下,所有的人都认为,在前方等待他的将是无比壮丽的锦绣前程。唐寅也毫不掩饰他此行的目的,就是挑战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最高荣誉——连中三元!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唐寅遇见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徐经,江阴富商之子。此时的唐寅已是偶像级的大明星,徐经对他十分崇拜,当即表示愿意报销偶像所有路上费用,只求能与偶像同行。对这样的好事,风流才子唐伯虎自然是笑纳了。 

宋代以来徽州文化象征的塑造——以程朱阙里的建构为中心

宋代以后,徽州文化由尚武转变为文雅,理学成为徽州文化的象征。歙县黄墩(篁墩)因为与二程和朱熹的特殊联系,受到徽州理学界的重视。明清时期,徽州先后两次掀起建构程朱阙里的高潮。在徽州理学界、士绅、宗族和商人的共同努力下,国家权力最终认可了篁墩为程朱阙里。此一建构过程是徽州社会各界自觉选择的结果,充分反映了徽州文化的本质。 

程敏政的家谱编修及其影响

程敏政是明代徽州著名学者。他编写了规模宏大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撰写了大量的谱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会通谱的认识,对家谱体例创新的思考,在家谱考辨方面他也颇有建树,对家谱功能的认识也反映了他对家谱的理性思考。总之,程敏政的修谱活动在徽州地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动物趣联

<正>明朝代宗皇帝听说有两个六龄童会对对子,就把他们叫来,一个叫李东阳,一个叫程敏政。代宗赏给每人两只螃蟹,并出了一个上联:螃蟹浑身甲胄:程敏政马上对出:凤凰遍体文章。李东阳也对了一个下联:蜘蛛满腹经纶。对仗工整,别出心裁。 

给唐伯虎报仇

<正>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似乎不需要悬梁刺股就能学富五车、纵横古今。唐寅就是这样一个人。那年,唐寅准备参加南京应天府的乡试。考试前,他请了三个最好的朋友一起吃饭,夸下海口:"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这是一句不折不扣的狂言,朋友却没有丝毫异议,因为他们知道,唐寅有说这句话的资格。 

明英宗考神童

<正>明英宗的时候,有两个善于吟诗作对的神童,一个叫程敏政,一个叫李东阳。一天,英宗想要看看神童到底神不神,就宣诏令其进宫,出对考他俩:"螃蟹一身甲胄。"甲胄就是盔甲的意思。程敏政立刻应对:"凤凰遍体文章。"接着,李东阳也对道:"蜘蛛满腹经 

程朱家族与《道命录》

南宋四川著名史家李心传有感于宋代道学的兴衰起伏,对之加以总结,编纂成《道命录》一书,成为程朱其人荣辱起伏、其学兴衰更迭的活脱脱的历史写照,也成为程朱流芳后世的重要宣传书。本文对《道命录》的编纂、刊刻及流传作了系统梳理。 

唐伯虎一世英才毁于铁杆粉丝

<正>一切在《明史·唐寅传》中都有记载。原来,后人传说的大才子,命运有些不济呢!弘治十二年,唐寅进京赶考。此时唐解元之名早已名动天下,所有的人都认为,在前方等待他的将是无比壮丽的锦绣前程。唐寅也毫 

“专祠”与宗祠——明中期前后徽州宗祠的发展

专祠原为地方名贤功德神祗崇拜场所,但在宋元时期的徽州已经包含了祖先崇拜。明前中期专祠不断宗族化,在弘治正德年间,徽州宗祠至少就已经从宗族"专祠"中蜕变成形。嘉靖年间以后的宗祠仍然延续了专祠的祭祀崇拜传统。 

“专祠”与宗祠——明中期前后徽州宗祠的发展

专祠原为地方名贤功德神祗崇拜场所,但在宋元时期的徽州已经包含了祖先崇拜。明前中期专祠不断宗族化,在弘治正德年间,徽州宗祠至少就已经从宗族"专祠"中蜕变成形。嘉靖年间以后的宗祠仍然延续了专祠的祭祀崇拜传统。 

明抄本《天机余锦》之成书及其价值

<正>一、前言明抄本《天机余锦》是一部词的总集,共有四卷,题程敏政编,现藏在台北‘国家图书馆’(前‘国立中央图书馆’)。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它,最近湖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兆鹏博士主编《中国古籍总目提要·词籍卷》,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发现这部书可能是伪书,他根据《‘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序跋集录》所载《天机余锦》程敏政的序:余所藏名公长短句,裒合成编,或后或先,非有诠次。多是一家,难分优劣,涉谐谑则去之,名曰 

致和:徽州文化的重要特征——以徽州学者“和会朱、陆”为例

致和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徽州学者在"和会朱、陆"历程中,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朱升认为,朱、陆所分别主张的"道问学"与"尊德性"的关系是动、静关系,"如寒、暑、昼、夜之更迭而无间",缺一不可;郑玉认为,朱、陆之学各有优劣,应取长补短;赵汸认为,朱、陆思想"合并于暮岁";程敏政提出"早异晚同"说。徽州学者的这些观点直接影响了王阳明及其后学。学术的最终目的是用"和会"的方式取长补短、综合创新,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化。 

程敏政著述考

程敏政著述颇丰,所涉内容广泛。据《篁墩文集》及《程篁墩年谱》的记载,结合相关文献,将程敏政著作进行了考订和编年。 

“和”:徽州文化的重要特征——以徽州学者“和会朱、陆”为例

<正>徽州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遗存而著称于世,如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桥等。正是由于这些文化遗存,才引起对徽州文化的关注。徽州文化的研究涉及许多领域,如徽州商帮、徽州宗族、新安理学(徽州古称新安)、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州文书、徽派朴学、徽州科技、徽州建筑、徽州民俗等。尽管徽州文化涉及领域众多,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和"。如徽州民居的建筑注重"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徽商注重"和协"、"以仁心为质"、"和气生财";徽州宗族注重"敦厚亲族,和睦乡邻"等等,不一而足。在这里重点谈谈徽州学者在学术领域里的"和",尤其是在"和会朱、陆"问题上作出的贡献。 

程敏政统宗谱法与徽州谱法发展

明成化年间程敏政纂修《新安程氏统宗世谱》为徽州谱法以及谱系文化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其谱法既强调谱系文献考证的意义,又强调世家统宗的宗法收族主张,对徽州谱法以及谱系文化的发展影响甚大。正是在对程敏政统宗谱法的讨论与批评中,徽州宗族形成了以统宗收族为根本、以存疑存阙为史法的徽州谱法。 

理学社会化与元代徽州宗族观念的兴起

元代后期的徽州出现了宗族观念兴起的趋势。它不仅体现在地方精英的言论中,也表现为家谱编纂的普及和祭祖方式的变化。它是有元一代理学在徽州深入传播和地方社会结构变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元初对于科举的中止以及重视"出身"和注重"功利"的铨选方式,一方面产生了新的拥有世袭权力的地方豪强,另一方面也促使很多习儒者转而成为民间师儒,促进了理学的广泛传播,并使理学中独特的鬼神观广为人知,宗族观念也由此得到了内在的观念基础。而元代后期豪强世家对于理学的接受则最终刺激了理学社会化的实践。宗族观念在元代后期徽州的兴起正是这一系列因素作用下的结果。 

理学社会化与元代徽州宗族观念的兴起

元代后期的徽州出现了宗族观念兴起的趋势。它不仅体现在地方精英的言论中,也表现为家谱编纂的普及和祭祖方式的变化。它是有元一代理学在徽州深入传播和地方社会结构变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元初对于科举的中止以及重视"出身"和注重"功利"的铨选方式,一方面产生了新的拥有世袭权力的地方豪强,另一方面也促使很多习儒者转而成为民间师儒,促进了理学的广泛传播,并使理学中独特的鬼神观广为人知,宗族观念也由此得到了内在的观念基础。而元代后期豪强世家对于理学的接受则最终刺激了理学社会化的实践。宗族观念在元代后期徽州的兴起正是这一系列因素作用下的结果。 

唐伯虎科场作弊案

<正>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等,是明代著名画家与文学家。唐寅工书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唐寅还善书法、工诗文,与祝允明、沈周、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但鲜有人知的是,唐寅的这一切成就都是在他经历了一场轰动一时的科场案之后取得的。 

唐寅与弘治己未春闱案的文学史影响

弘治己未春闱案由风闻而起,以莫须有了结,又引起了日后的流言四起。在对该案的种种记载与议论中,唐寅成了关注的焦点,博得了广泛的同情,并使这一事件染上了传奇色彩。案件的文学史意义在于激发了唐寅的"中年转变",使他开辟了人生与艺术创作的新天地;同时又在明中叶诗文革新的关节点上,因唐寅而导致了吴中诗坛复古集团的解体。 

唐伯虎为何落榜

<正>最初晓得唐伯虎,缘于电影《三笑》,唐伯虎点秋香,说明这位明朝"江南才子"那时就擅长泡妞,以为他不过是个戏剧人物。近读明史才知道,唐兄落拓原来是有一本经的,看来他的一生,可惜可悲可叹。唐伯虎聪明、悟性高不用说,1498年南京举行乡试,这位18岁的帅哥一举 

妙趣横生的动物联

<正>明代宗皇帝听说两个六龄童会对对子,便把他们叫来,一个叫李东阳,一个叫程敏政。明代宗赏给每人两只螃蟹,并出一个上联"螃蟹浑身甲胄",程敏政马上对出了"凤凰遍体文章"。李东阳 

唐寅科场案详考

关于唐寅科场案,历来众说纷纭。文章通过对官史、私史、笔记、诗文书画的考查以及充分的逻辑论证,揭示了唐寅科场案的真相:徐经和唐寅没有贿赂程敏政而获得试题,华昶的参劾也是依据本身职责作出的。 

《经义考》辨伪一例

本文考证了《经义考》卷一百三十三“吴氏澂仪礼逸经”条所引“又曰”一段文字不是何乔新所作,而是程敏政所撰。 

醉卧桃花庵

<正>我提着一大壶酒走进桃花坞。酒是坞口菜头的小酒肆里赊的,今天我去的时候,菜头还跟我开玩笑:“解元,现如今街上流行的春宫画,都说是你画的,你要赊酒,好坏也给我画一幅呀。”菜 

程敏政“冒祖附族”说考辨

程敏政统宗谱刊梓之后,徽州程氏一直就存在着程敏政“冒祖附族”的种种说法,程敏政伪造近祖谱系似不能成立,他主要是用氏族家法构造了远祖谱系。程敏政“冒祖附族”说的产生与广泛流传有其社会原因,这就是徽州程氏的各宗支,为了维护祖先崇拜信仰、宗族凝聚力以及宗族地位,反对程敏政修改其早期祖先谱系。 

明弘治十二年礼部会试舞弊案

弘治十二年(1499)春,唐寅以南京乡试第一名的成绩参加在京城举行的礼部会试。是次考试后来由于主考官程敏政和考生唐寅、徐经涉嫌鬻题舞弊而成为明代历史上一次受人关注的会试。唐寅也因为这场舞弊案而被废为吏,由此直接影响了唐寅后来的人生道路,特别是他的艺术创作。关于这场舞弊案,历来模糊难辨。本文试图从一些新的角度,如该试另一主考官李东阳与徐经家族的关系、《明孝宗实录》纂修以及关于此事的评价、对舞弊案所涉官员傅瀚、华昶以及唐寅友人都穆的考察等,来重新审视这一事件,这对研究中国绘画史上“明四家”之一的唐寅的个人思想无疑是个关键。 

程敏政《新安程氏统宗世谱》谱学问题初探

明代著名学者程敏政所修统宗谱具有开创性,对本族与徽州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认为,程敏政所修统宗谱的十条“凡例”主要表达了别宗姓、严谱系、明教化、新体例等四个方面的主张,进一步明确了徽州望族的条件,强调族谱编纂的宗法精神与严谨的学术性,使统宗谱成为学术考证后的规范性族谱。程敏政“谱辨”建立在考证的基础之上,由考而辨,提出宋以前的世系因太详细而不可信,一般人奉为姓氏学指南的《元和姓纂》不尽可靠,应该根据具有可靠史料价值的金石碑刻、古谱考证世系,建立信而有征的谱系。通过考证,程敏政否定了流传已久的祁谱。“谱辨”的看法始为新安程氏采纳,后来基本上被作为一说而已。程敏政对于族谱世系的等证与宗族文化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尽管新安程氏尊重作为著名士大夫的程敏政,佩服他的学问与考证功力,但是不愿接受其考证结果。这不能不说是学者修谱的悲哀。 

程敏政政治思想

程敏政政治思想内容丰富,涉及国家政治生活的诸多方面。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新安学派中颇具代表性。 

程敏政《道一编》评议

<正>《道一编》是明代学者程敏政考辨"朱陆异同"的一部重要著述。程氏在书中所提出的朱熹、陆九渊"始异终同"及其"三阶段说",在南宋以降关于"朱陆异同"之辨中,有承先启后之功;特别是对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等一系列观点的提出,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在明代学术史上,这是一部应当引起重视的著述。但该书因几度"刻板湮晦"、"散失无存",且其中基本观点颇遭朱子学者的非议,故流传不广,论者甚少。本文对《道一编》作初步评议,希望能引起学术史研究者和文献学界对该书的重视。不妥之处,敬请教正! 

论明代徽州文献学家程敏政

程敏政为明朝徽州文献学家,深受程朱理学熏陶,编纂和刻印了许多理学著作及历史文献,为徽学研究提供了宝贵史料。 

论明代徽州刻书家程敏政

<正> 自称为程子后裔、又每以生在朱子之乡为荣、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的程敏政,学问渊博,精于考证,特别是在新安刻书业、文献收集整理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程敏政年谱

程敏政是活跃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一位大家,他在文献学、理学及文学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对这一时期学术思想风气的转变,起到了相当大作用。 作为一代学者,程敏政究心于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他所编纂的《明文衡》、《新安文献志》等煌煌巨著,规制宏大,体裁完备,保存了大量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明初极端高压的政治环境下,程敏政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更多地去体现与张扬传统儒学中积极合理的内核,反映了对社会政治不合理因素实行变革的愿望。程敏政的理学思想以合会朱、陆二学为旨。程氏对朱、陆二学的调和,并非随意的折衷,而是要兼取二学之长,以陆学的本心论为主,辅以朱学笃实致知的下学功夫。在朱、陆兼综和会问题上,程敏政既是集大成者,又是最后的终结者。在程敏政的著作中,出现了一些弘扬个性,抒发真情,关注社会现实,同情民生疾苦的优秀文学作品,这对于摆脱当时的官方统治思想对文学的束缚,追求文学的独立性,追求文学中自然真实的情感表现,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选择程敏政为研究对象,以年谱的方式,勾勒出有关程氏生平行实的大致轮廓,以使读者对其学术思想的形成,有一整体性把握,从而对其所处时代的政治... 

程敏政、程曈关于‘朱、陆异同’的对立及其影响

学术界一般认为 ,在“朱、陆异同”的争辩中 ,王阳明的《朱子晚年定论》是“和会朱、陆”的“定论” ;陈建的《学艹部 通辨》则是朱、陆学术相异的“定论”。其实 ,在王阳明和陈建之前 ,徽州的新安理学家程敏政、程业已形成上述两种观点 ,并且直接影响王阳明和陈建等人。即是说“朱、陆异同”的两种“定论”是程敏政、程所作。 

明代科场案

<正>作为一种考试选官制度,科举是以其客观、公正性而被社会各阶层共同接受的。然而,再完美的制度也是要靠人来运行的,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人为的破坏。科举考试的人为破坏来自多方面,如考生、考生家长、教师、主考官员、监考人员、评卷人员、各级官员等。科场上作弊方式形形色色。"其贿买钻营、怀挟倩代、割卷传递、顶名冒籍、弊端百出,不可穷究,而关节为甚。"①其作弊方式之隐秘,非常人所能想象,有"活切头"、"蜂采蜜"、"蛇脱壳"、"仙人睁目"等 

徽人关于“朱、陆异同”的对立及其影响

“朱、陆异同”的论辨是宋明学术史上重要内容之一。在“和会朱、陆”的整个历程中 ,徽州学者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郑玉关于朱、陆之学各有利弊的分析 ,赵氵方关于朱、陆“合并于暮岁”的思想 ,尤其是程敏政的朱、陆“早异晚同”说 ,直接影响王阳明以及他的《朱子晚年定论》 ;而程瞳提出朱、陆“早异晚异”说 ,并批评程敏政的“早异晚同”说 ,从而影响了陈建以及他的《学 艹部 通辨》。徽州学者在“和会朱、陆”问题上虽然观点不同 ,但动机和目的都是一致的 ,即捍卫朱子学的正统地位 

试论程敏政《新安文献志》

<正>徽州文化,源远流长,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其有关文献资料,除地方志(如《新安志》、《徽州府志》及有关县志等)有所整理记述外,前人还编撰了一些资料专书,如以记述徽州名门巨族为内容的《新安名族志》,以记述程朱理学源流发展历史的《新安阙里志》,以及分门别类辑录徽州有关重要文献的《新安文献志》,都是研究徽州文化的重要典籍;其中以综述见长的《新安文献志》,规模尤其弘大,所辑材料尤其丰富,故尤受世人重视。《新安文献志》的编撰者为明人程敏政(1445—1499?),字克勤,晚年自号篁墩,徽州休宁篁墩人。敏政自幼聪颖,十岁时,"巡抚罗绮以神童荐。英宗召试,悦之,诏读书翰林院,给禀馔"。[1]成化三 

程敏政“和会朱、陆”思想及其影响

“朱、陆异同”问题的争论是宋明学术史上的重头戏。“鹅湖之会” 开了和会朱、陆的先河。在和会朱、陆历程中,徽州学者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郑玉认为朱、陆之学各有优劣,应取长补短;赵访认为朱、陆思想“合并于暮岁”;程敏政提出朱、陆“早异晚同”说,并著《道一编》论证之,其思想影响王阳明及其后学,王阳明“因之遂有《朱子晚年定论》之录”。程敏政关于朱、陆“早异晚同”的思想,在和会朱、陆历程中起到承前启后、引导学术走向的作用,但朱、陆“晚同”思想并不符合朱子晚年思想实际,表现出程敏政援朱入陆的思想倾向。 

明代科场案

<正>作为一种考试选官制度,科举是以其客观、公正性而被社会各阶层所共同接受的。然而,再完美的制度是要靠人来运行的,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人为的破坏。科举考试的人为破坏来自多方面,如考生、考生家长、教师、主考官员、监考人员、评卷人员、各级官员等。科场上作弊方式形形色色。"其贿买钻营、怀挟倩代、割卷传递、顶名冒籍、弊 

程敏政“和会朱、陆”思想及其影响

"朱、陆异同"问题的争论是宋明学术史上的重头戏。"鹅湖之会"开了和会朱、陆的先河。在和会朱、陆历程中,徽州学者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郑玉认为朱、陆之学各有优劣,应取长补短;赵汸认为朱、陆思想"合并于暮岁";程敏政提出朱、陆"早异晚同"说,并著《道一编》论证之,其思想影响王阳明及其后学,王阳明"因之遂有《朱子晚年定论》之录"。程敏政关于朱、陆"早异晚同"的思想,在和会朱、陆历程中起到承前启后、引导学术走向的作用,但朱、陆"晚同"并不符合朱子晚年思想实际,却表现出程敏政援朱入陆的思想倾向。 

花卉楹联二则

<正> (一)明朝文学家程敏政10岁即被称为"神童",后被推荐到京城,当朝宰相李贤想招他为婿,于是设宴款待他。席间,李贤指着门前的一缸荷花吟道:因荷(何)而得藕(偶);程敏政猜出李贤的用意,遂随口应道:有杏(幸)不须梅(媒)。李贤见他果然才思敏捷,即将女儿许配给他。 

明代科场案

<正>作为一种考试选官制度,科举是以其客观、公正性而被社会各阶层所共同接受的。然而,再完美的制度是要靠人来运行的,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人为的破坏。科举考试的人为破坏来自多方面,如考生、考生家长、教师、主考官员、监考人员、评卷人员、各级官员等。科场上作弊方式形形色色。“其贿买钻营、怀挟倩代、割卷传递、顶名冒籍、弊 

“和会朱、陆”历程及程敏政的“早异晚同”论

<正>一朱熹和陆九渊都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由于治学方法的不同,二者或通过书信,或面对面地进行过多次论辩。"鹅湖之会"便是二人论辩中最著名的一次。淳熙二年(1175)6月5日,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了一次规模不大、但影响深远的哲学讨论会。会议由吕祖谦主持。参加会议辩论的主要是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还有朱、陆、吕的门人以及有关学者约二 

《道一编》、《朱子晚年定论》及其影响

<正>《道一编》为朱学家程敏政(1446-1499)所编,《朱子晚年定论》则为心学宗师王阳明(1472-1529)所辑①。他们编辑的目的并不相同,敏政意欲使学者探明朱学真意,而阳明则欲藉此以为心学张本,但他们又共倡朱、陆之学"早异晚同"论,且《道一编》可视为《朱子晚年定论》的先导。程、王二氏的朱、陆观对后人影响甚大,成为明代中叶以后学界的主流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