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薛瑄 又称 薛文清、薛河东、薛夫子
薛瑄(1389—1464) ,字德温,号敬轩。河东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   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 薛瑄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官至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天顺八年(1464年)去世,赠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谥号文清,故后世称其为“薛文清”。隆庆五年(1571年),从祀孔庙。 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可见其影响之大。   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来源:百度百科)

人名:薛瑄

别名:薛文清、薛河东、薛夫子

字: 德温

号: 敬轩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明朝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1389

死亡时间:1464

祖籍:

出生地:河东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礼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追赠资善大夫、礼部尚书

学位:

工作机构:

1421

>
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官至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

1464

>
天顺八年(1464年)去世,赠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谥号文清,故后世称其为“薛文清”。

1571

>
隆庆五年(1571年),从祀孔庙。
薛瑄佚文《送何侍郎归广昌序》考释及其他

薛瑄为明代中前期重要理学家、文学家,其文章皆已收入《薛瑄全集》。新发现《送何侍郎归广昌序》为薛瑄佚文,考证此文写作时间,可补订《薛瑄年谱》"正统六年"条记载之失,使其行迹更为详尽。此外,佚文提及正统年间为何文渊送行的饯别会,牵涉杨士奇、李时勉等人佚文,由此揭示出薛瑄重入京城为官时的官僚交游圈。 

薛瑄佚文《送何侍郎归广昌序》考释及其他

薛瑄为明代中前期重要理学家、文学家,其文章皆已收入《薛瑄全集》。新发现《送何侍郎归广昌序》为薛瑄佚文,考证此文写作时间,可补订《薛瑄年谱》"正统六年"条记载之失,使其行迹更为详尽。此外,佚文提及正统年间为何文渊送行的饯别会,牵涉杨士奇、李时勉等人佚文,由此揭示出薛瑄重入京城为官时的官僚交游圈。 

清官廉吏(八) 薛瑄

<正>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明代河津(今属山西万荣)人。历任广东道察御史、山东提学佥事、大理寺左少卿、南京大理寺卿、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等职。薛瑄为官刚直耿介、勤政爱民、廉洁自律,他在《读书录》中写道“为政以爱人为本”“爱民而民不亲者,皆爱之未至也”“诚能以保赤子之心爱民,则民岂有不亲者哉?”,阐释了自己的为政理念。

薛瑄倡廉 知行合一

<正>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政文化是一笔极其丰厚的宝贵资源。千百年来,古代先贤围绕"廉德"和"廉政",都曾提出过许多精彩深刻的论述,引导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择善而从,享受一番道德的滋养。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一生致力于实学,他在其主要著作

一代理学大儒的铮铮铁骨——新编蒲剧历史剧《铁汉公薛瑄》观后

<正>万荣县蒲剧团创排演出的新编历史剧《铁汉公薛瑄》,不了解剧情,不了解历史,初看剧名——铁汉公,他到底铁在哪,硬在哪?看完戏,给了你答案。该剧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铮铮铁骨、刚直不阿、一心为民,有骨气、有气节的明代大儒,艺术化展现了一位鲜为人知、淹没于史籍的河东大儒薛瑄形象,为山西戏曲舞台长廊中增添了一位崭新的舞台艺术形象。铁汉

纯洁之心与道德之范——浅析薛瑄的为官之道

不同年代,有不同的为官之道。薛瑄的为官之道是:纯洁之心,为官的心理基础;大公无私,为官的道德之范;反省,为官的实时保障。薛瑄的为官之道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达到了知行合一,不愧为为官之典范。

纯洁之心与道德之范——浅析薛瑄的为官之道

不同年代,有不同的为官之道。薛瑄的为官之道是:纯洁之心,为官的心理基础;大公无私,为官的道德之范;反省,为官的实时保障。薛瑄的为官之道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达到了知行合一,不愧为为官之典范。

薛瑄交游考

学界历来对薛瑄交游的研究多就史料进行考证,忽略了对其交游诗的详细考证。史料中对薛瑄交游情况的记录并不全面,本文从薛瑄的诗歌入手,考证薛瑄交游诗中的人物,以此弥补史料记载的不足,同时考证部分交游诗的大致创作时间。

“铁汉公”薛瑄

<正>在明朝二百七十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人集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于一身,同时因秉公执法、耿直作风、清廉为官而名垂青史。他精研性理之学,提出"理在气中,决不可分先后"的哲学观,是明清以来公认的鸿哲巨儒、理学大师;他躬身教育,开课授业,桃李满天下,堪称"河东学派"之领袖;他为官清廉,光明俊伟,刚直不阿,享有"铁汉公"和"南京好官"之美誉。他,就是明代下诏从祀孔庙第一人,世称"薛夫子"的薛瑄。中秋前夕,我们专程前往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拜谒了薛瑄的家庙、故居及祖茔。

南京好官唯薛瑄

<正>"我是堂堂的朝廷命官,怎么能够去拜谒私门。而且我做人堂堂正正,做官清正廉明,那些权贵也视我没有办法,怕什么!"薛瑄字德温,号敬轩,谥文清,中国明代思想家、著名理学大师、文学家,今山西省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他一生陆续居官24年,大多执掌法纪,如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和大理寺卿等。期间他严于律己,勤廉从政,刚正不阿,执法如山,被誉为"光明俊伟"的清官。平原村每年春节,都要在薛瑄家庙贴这样一副对联:考亭衍薪传,南吴北许,谁比名臣薛夫子;龙门称才薮,汉马隋王,俱输真儒铁汉公。

薛瑄年谱

薛瑄是明代的理学大师,河东学派的开创者。瑄,字德温,号敬轩,谥文清,山西河津县南薛里人(今万荣县平原村)。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1389),卒于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享年七十六岁。永乐十八年(1420),举河南乡试第一。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及第。宣德三年(1428),年授广东道监察御史,监湖广银场。宣德十年(1435),复除行云南道监察御史。正统元年(1436),升佥事,提督山东学政。正统六年(1441),升大理寺少卿。因忤宦官王振,下狱论死,后削籍放归故里,设馆授徒。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变”后,召回京师,任大理寺右寺丞。景泰元年(1450),奉敕如四川、云南督饷。景泰二年(1451),诏复除大理寺右丞。是年冬十二月,诏升南京大理寺卿。景泰四年(1453),调北京大理寺卿。景泰六年(1455),进阶通议大夫,复大理卿。天顺元年(1457),升礼部右侍郎(又升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阁预机务。因疾愤曹吉祥、石亨乱政和于谦、王文被害之事,告老还乡,教授四方学者,直至逝世。 薛瑄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读书录》11卷,《读书续录》12卷,《理学粹言》1卷,《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