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裴度 又称 裴晋公、裴令
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1-2] ),字中立,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 。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裴度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 ,为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唐宪宗时累迁御史中丞。他支持宪宗削藩,因而与宰相武元衡均遇刺,武元衡遇害,裴度亦伤首。旋即代武元衡为相。后亲自出镇,督统诸将平定淮西之乱,以功封晋国公,世称“裴晋公”。此后历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数度出镇拜相。晚年随世俗沉浮,以求避祸,官终中书令。开成四年(839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获赠太傅,谥号“文忠”。会昌元年(846年)加赠太师,后配享宪宗庙廷。裴度为将相二十余年,辅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他荐引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颜、李愬等名将,还保护刘禹锡等人。史称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被时人比作郭子仪。在文学上,裴度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反对在古文写作上追求奇诡。他对文士多所提掖,颇受时人敬重。晚年留守东都时,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唱酬甚密,为洛阳文事活动的中心人物 。有文集二卷,《全唐文》及《全唐诗》等录其诗文。概述内图片来源:南熏殿旧藏《唐代名臣像册》 

人名:裴度

别名:裴晋公、裴令

字: 中立

号:

谥号:文忠

性别:男

所处时代:

国(旗)籍:

出生时间:765年

死亡时间:839年

祖籍:

出生地:河东闻喜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同平章事,中书令→太师(赠)

学位:

工作机构:

789

>
贞元五年(789年),裴度中进士科,又于贞元八年(792年),又登“博学宏辞科”(参见词条博学鸿词科) ,还参与唐德宗李适在殿廷亲自诏试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因应对策问的成绩优等,被委任为河阴县县尉。后晋升为监察御史,因在密章奏论德宗宠臣时措语直切,为德宗所不喜,被调出朝廷任河南府功曹。后提升为起居舍人。

810

>
元和五年(810年)八月,一作元和六年(811年),裴度被唐宪宗李纯授为司封员外郎、知制诰,不久转任本司的郎中。

812

>
元和七年(812年)十月,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其子田怀谏年幼不能管理军政,府营军官拥立魏博军衙内兵马使田兴(后改名田弘正)担任留后。田兴安排心腹前往朝廷,奏请魏博遵守朝廷法令,由朝廷委任魏博的官吏,向朝廷缴纳法定赋税。十一月,唐宪宗派裴度出使魏州宣布解说朝廷旨意 。田兴任留后时,拒绝享用逾越规制的车辆、服饰、住房,仍居住在原采访使的官厅。他请裴度在其居所的墙壁上写下题文,以记述自己的谦卑奉法,魏博人十分感激裴度。田兴又请裴度遍行魏博所属的各郡,传达宪宗的诏书旨意,魏博人到郊外迎接,倍感欣悦。裴度出使魏博回朝后,被任命为中书舍人。

814

>
元和九年(814年)十月(一作十一月 ),裴度改任御史中丞。

815

>
元和十年(815年)五月,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诸军进展缓慢,裴度又奉诏赴蔡州行营宣慰,了解军情,向诸将传达朝廷旨意。回朝后,他向宪宗分析形势,其意见多与宪宗的看法相同。宪宗于是命其兼任刑部侍郎,以表宠眷。裴度还非常看好忠武军节度使李光颜。不久后,李光颜大破淮西军于陈州溵水县西南的时曲。消息传来,宪宗更是叹服裴度的知人善用。

817

>
元和十二年(817年)三月,宪宗的生母王太后(参见词条庄宪皇后)逝世,裴度任礼仪使 [161]  。宪宗因遭太后之丧不上朝,想让冢宰来总领百官。裴度认为不必因循守旧,建议不设冢宰。宪宗便让中书门下暂时负责处置政务。裴度的建议受到时人称许。

813

>
元和九年(813年)至元和十二年(817年),李光颜、乌重胤等平叛诸将屡奏捷报。但唐军征讨淮西四年,朝廷难以支付粮饷。而诸将彼此观望,轻忽剿寇,收获甚微,宪宗也以此为忧。宰相李逢吉、王涯等人以劳损军力、耗费财赋为由,劝阻宪宗罢兵。裴度在旁缄默不语,宪宗向他征询意见,裴度回答:“臣请求亲自督战。

818

>
元和十三年(818年),因平卢节度使李师道一再违背朝旨,宪宗调集宣武、义成、武宁、横海四镇的军队与田弘正会师讨伐平卢镇。田弘正奏请取道黎阳渡过黄河,会同李光颜等一起进军。宪宗在延英殿召集宰辅大臣商议,其他人都说:“统兵在外的事,由大将裁决,既然已有奏陈,自当听从他的奏请。

819

>
元和十四年(819年)四月,裴度带检校尚书左仆射(一作检校尚书右仆射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衔,被外放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

820

>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宪宗为宦官陈弘志等谋害。由其子李恒即位,即唐穆宗。九月,裴度在镇被加授为守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821

>
长庆元年(821年)十月调魏弘简为弓箭库使,免去元稹宫内官职,但偏宠元稹的心意未减

822

>
在长庆二年(822年)十一月,穆宗患风眩,一度呈现病重的状态。裴度于是与群臣三次呈上奏疏,请求及早册立皇太子。十二月初五,穆宗在紫宸殿躺着接见百官,李逢吉上奏说景王(即后来的唐敬宗李湛)已经长大,请求册立其为皇太子,裴度又从旁极力劝说,终于使穆宗决心立李湛为太子。 

823

>
长庆三年(823年)八月,穆宗将裴度调出长安,任司空、山南西道节度使,不带“平章事”之衔

824

>
长庆四年(824年)三月,王廷凑听说山南东道节度使牛元翼去世,竟将在镇州的牛元翼一家杀尽。刚即位不久的唐敬宗听说牛家惨遭屠杀,连日痛惋叹息,进而感叹宰相不是所任之才,致使奸臣抗命忤逆到如此地步。翰林学士韦处厚趁机进言:“治乱的根本,没有别的办法,只有顺应民心。顺应民心则治,违背民心则乱。汉文帝每当吃饭时就叹息没有萧何、曹参一样的治国之臣,陛下也有这个感叹

826

>
在宝历二年(826年)时,沧景节度使李全略去世。其子李同捷窃取兵权,谋求承袭父职。次年(827年),朝廷采纳裴度等人的建议,举兵讨伐。期间,裴度自恃宿旧大臣身份,极为信任魏博节度使史宪诚,甚至以举家百口力保史宪诚。宰相韦处厚借此事警告史宪诚不得有异图,否则自己将以朝廷法度处置他。在裴度、韦处厚的努力下,史宪诚专心助朝廷平叛,“竟有功于沧州”。

828

>
大和二年(828年)十一月,沧景之乱平定。裴度于是上疏陈奏:“调派军粮不是宰相的职责,请将度支使职权归还各有关官吏。”文宗下诏同意,进裴度阶官为开府仪同三司,赐实封食邑三百户,裴度推辞不得,只能接受。

830

>
大和四年(830年)六月,文宗下诏褒奖裴度,加授他为守司徒、平章军国重事,允许病愈后每三、五日前往中书省一次  。裴度上表辞让司徒的册命,说:“臣在这个位置上已经三次受到册拜,自觉惭愧。”文宗依从他的请求。

832

>
大和六年(832年)八月,裴度自山南东道入朝觐见。

833

>
大和七年(833年)正月,裴度以牧马数量少、又空废民田为由,奏请朝廷取消牧场,并撤销临汉监牧使一职。文宗允准。

834

>
大和八年(834年)三月,裴度以本职“判”东都尚书省事务,充任东都留守,仍“守司徒、兼侍中”

835

>
大和九年(835年)十月,裴度进位中书令。十一月,甘露之变爆发,文宗诛除宦官失败而被软禁,参与此次未遂政变的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的亲属、门生受株连者上百人,被投入监狱审讯定罪,并打算将他们流放。裴度上疏朝廷为他们申辩,被他保全、救活的有几十家。

837

>
开成二年(837年)五月又让他以本职兼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诏书发出后,裴度连续上表一再以年迈有病推辞,不愿再掌兵权;要言复诏不允。文宗派吏部郎中卢弘前往东都宣诏说:“卿虽然多病,还不怎么衰迈,替朕垂衣拱手坐镇北门即可。”催促他起程,裴度不得已而赴任。

838

>
开成三年(838年)十月,义武军节度使张璠去世后,军中立其子张元益为留后 ,但裴度派使者晓以利害,迫使张元益归朝 。同年冬,裴度病重,祈请返回东都养病 

839

>
时为开成四年三月初四日(839年4月21日)。文宗听到裴度逝世的噩耗后,惊悸悲痛了很长时间,又让人重新缮写那封信,将它放在裴度的灵位上。

841

>
会昌元年(841年)三月,唐武宗李瀍加赠裴度为太师。到会昌六年(846年)十月,裴度更与杜黄裳、李愬、高崇文等配享于唐宪宗庭庙。

1722

>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裴度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东庑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