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高士奇
高士奇(1645~1704年),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镇高家村)人,后入籍钱塘(今浙江杭州)。 清代官员、史学家。早年家贫。康熙十年(1671年)入国子监,试后留翰林院办事,供奉内廷。康熙十四年(1675年),授职詹事府录事,不久升内阁中书,领六品俸薪,住在赏赐给他的西安门内。 高士奇每日为康熙帝讲书释疑,评析书画,极得信任。康熙十八年(1679年)后,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侍读学士、《大清一统志》副总裁官、詹事府少詹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随帝南巡。冬解职归里,居平湖。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奉召入京,充《明史》纂修官。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次随康熙帝西征,深得信赖。翌年,以养母求归,特授詹事府詹事。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升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加正一品,以母老未赴。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卒于家,追谥文恪,葬于县城南郊。 高士奇是清朝康熙皇帝的近臣,一生效忠于康熙帝,同时也是一位在文史哲诸方面都有贡献的学者。他平生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著有《左传纪事本末》《春秋地名考略》《清吟堂全集》《江村销夏录》《扈从西巡日录》《经进文稿》《天禄识余》《随辇集》《北墅抱瓮录》《左传国语辑注》等。 
阅读全文

人名:高士奇

别名:

字: 澹人

号: 瓶庐,江村

谥号:文恪

性别:男

所处时代:清代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1645

死亡时间:1703

祖籍:

出生地:余姚匡堰石人山(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匡堰镇高家村)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詹事府詹事、礼部侍郎、翰林院学士

学位:

工作机构:

高士奇、朱彝尊与康熙的类书因缘——以杜公瞻《编珠》的发现和编刻为中心

对杜公瞻《编珠》残卷的校理和辑补,集中体现出"南书房行走"高士奇致力于编刻类书的匠心。至于该书的发现权,则存在高士奇和朱彝尊之争。康熙敕命清吟堂刻《渊鉴类函》,由高士奇、高舆父子两代接力完成,不仅显示出康熙敕编类书有来自高氏的佐助,同时也透露出类书思想在二人间的影响和承继。高士奇不仅在诗文创作方面予康熙以指导,同时还在知识视野和治学旨趣等方面对康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类书编撰可视为高士奇与康熙在学术层面的深层联结点。 

高士奇、朱彝尊与康熙的类书因缘——以杜公瞻《编珠》的发现和编刻为中心

对杜公瞻《编珠》残卷的校理和辑补,集中体现出"南书房行走"高士奇致力于编刻类书的匠心。至于该书的发现权,则存在高士奇和朱彝尊之争。康熙敕命清吟堂刻《渊鉴类函》,由高士奇、高舆父子两代接力完成,不仅显示出康熙敕编类书有来自高氏的佐助,同时也透露出类书思想在二人间的影响和承继。高士奇不仅在诗文创作方面予康熙以指导,同时还在知识视野和治学旨趣等方面对康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类书编撰可视为高士奇与康熙在学术层面的深层联结点。 

高士奇年谱》补正

王树林《高士奇年谱》(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6月版)对于考稽高士奇生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亦有不少失载失考之处,间有错考处。兹以高士奇所著《城北集》《苑西集》《归田集》《随辇集》《独旦集》《清吟堂集》《蔬香词》《竹窗词》《左传纪事本末》《扈从东巡日录》《扈从西巡日录》《塞北小钞》《松亭行纪》《春秋地名考略》《左传姓名考》《左传纪事本末》《左国颖》《江村消夏录》《金鳌退食笔记》《天禄识余》《词林闲笔》《田间恭纪》《经进文稿》《瓶庐韵笺》《蓬山密记》《江村书画目》《书画总考》《北墅抱瓮录》等为主要资料依据,旁征高氏交游的别集、年谱、方志,加以排比胪列,依年代补其失、正其误于次。

康熙与高士奇的君臣际遇及其相互影响

清康熙时期,伴随着一系列"文治"举措的实施,文坛基调慢慢发生着变化,逐渐呈现出雍容典雅、中正和平之风。康熙以帝王兼文人的双重身份参与当时的诗文创作,其身边也活跃着一批引领文坛走向的风云人物,他们陪伴康熙吟诗作画、剖析经义,对清初文坛的格局变化影响甚巨。在这个聚集着众多翰苑英才的绵密网络中,高士奇非进士出身,却以"善书"入值南书房,簪笔禁庭15年,为康熙帝讲经解史,编校书籍,从事文字翰墨和其他方面的娱乐消遣与研讨活动。在频繁且长时间的交往互动中,高士奇的审美观念、学术思想潜移默化地启迪着康熙皇帝。同时,作为至高无上的帝王,康熙的意志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士奇的心态,左右着他的创作实践,引领着当时文风的走向。

《董文敏画稿册》高士奇跋文及印鉴研究(下)

<正>四、高士奇印鉴特点及背景出处配合画稿图像及题跋文字,这本册页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元素即是印鉴。高士奇通常在钤盖印章时都比较谨慎克制,虽然偶尔会出现一张作品钤盖六七,乃至10方以上收藏印的情况[8],但他也往往是在另附拖尾的题跋之后,或占据画心边角处顺次钤印,并且常使用小尺幅、不影响画面整体视觉效果的印鉴。在这本册页中,他和董其昌画稿平分秋色的谋篇布局,这令他势必要考虑书、画、印在视觉上的综合协调及多样丰富。而所有印章伴随题跋分多次

移动的江村草堂——高士奇定制《江村草堂图》研究

自康熙十六年(1677)入值南书房后,圣眷甚隆,仕途得意的清初收藏家高士奇(1645-1703)便向当时技法卓越的画家们不断定制绘画。这些绘画多数描绘高的故乡,其中以“江村草堂”为主题的则有五幅之多,这种情况自康熙二十八(1689)年高士奇被弹劾返乡才告一段落。而这些图画完成后,高士奇往往亲自做记,并将图画携与文人名士们题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图画背后暗含着高士奇定制时不同心态及目的,而他心目中的故乡形象也在不断变迁。本文通过深入每一幅《江村草堂图》的定制背景、画面内容、图画记和跋文,发掘和还原高士奇的诸多变化。文章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从高士奇的生平和社会关系(交游)出发,分析高交游圈中较为普遍的故乡图定制现象、故乡图的一般形制及经常接受委托的画家,简述高士奇所处的时代背景。第二章以江村草堂第一图、第二图的探讨为主要线索,综合高士奇同时期定制的其他故乡主题定制绘画,揭示他在仕途通达、屡屡升迁的背景下,实际上对自己的前途惴惴不安,甚至心生退隐之意。第三章继续探讨第三图、第四图,通过每幅图的相关文字记载及画面分析,展现图卷反映出的高士奇从专注仕途到经历政治风波,最终被弹劾返乡时的一系列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