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康熙十六年(1677)入值南书房后,圣眷甚隆,仕途得意的清初收藏家高士奇(1645-1703)便向当时技法卓越的画家们不断定制绘画。这些绘画多数描绘高的故乡,其中以“江村草堂”为主题的则有五幅之多,这种情况自康熙二十八(1689)年高士奇被弹劾返乡才告一段落。而这些图画完成后,高士奇往往亲自做记,并将图画携与文人名士们题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图画背后暗含着高士奇定制时不同心态及目的,而他心目中的故乡形象也在不断变迁。本文通过深入每一幅《江村草堂图》的定制背景、画面内容、图画记和跋文,发掘和还原高士奇的诸多变化。文章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从高士奇的生平和社会关系(交游)出发,分析高交游圈中较为普遍的故乡图定制现象、故乡图的一般形制及经常接受委托的画家,简述高士奇所处的时代背景。第二章以江村草堂第一图、第二图的探讨为主要线索,综合高士奇同时期定制的其他故乡主题定制绘画,揭示他在仕途通达、屡屡升迁的背景下,实际上对自己的前途惴惴不安,甚至心生退隐之意。第三章继续探讨第三图、第四图,通过每幅图的相关文字记载及画面分析,展现图卷反映出的高士奇从专注仕途到经历政治风波,最终被弹劾返乡时的一系列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