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 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人名:高适

别名:

字:

号: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

国(旗)籍:

出生时间:0

死亡时间:765

祖籍:

出生地: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四)

<正>安禄山为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早有异志。杨国忠对安禄山挟嫌报复,在一些事情上的错误处置,成了安禄山加快叛乱步伐的催化剂。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打着"奉命讨罚杨国忠"的旗号,起兵15万,号称20万,在范阳造反。第二年(756年)三月攻下东都洛阳。当时哥舒翰正在长安养病。哥舒翰同安禄山向来不和,此前玄宗皇帝一再晋升哥舒翰的官职,也是为 

高适《燕歌行》非刺张守珪辨

<正> 高适《燕歌行》讽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此说诗者并无异议。但其序云:“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注家多据此以为诗即为刺御史大夫张守珪而作;因其部属曾败于 

谁是真正的李将军——从主旨角度再辨高适《燕歌行》

<正>高适《燕歌行》结尾名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历代传颂。这里的李将军是谁,向来有不同的解释。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李广爱惜士卒,故云。或云李牧,亦可。"唐汝询《唐诗解》说:"既苦征战,则思古之李牧为将,守备为本,亦庶几哉!"刘学锴教授认为, 

谁是真正的李将军——从主旨角度再辨高适《燕歌行》

<正>高适《燕歌行》结尾名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历代传颂。这里的李将军是谁,向来有不同的解释。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李广爱惜士卒,故云。或云李牧,亦可。"唐汝询《唐诗解》说:"既苦征战,则思古之李牧为将,守备为本,亦庶几哉!"刘学锴教授认为, 

探寻大作之小巧——细说高适《燕歌行》

<正>细说高适《燕歌行》,字斟句酌品唐诗。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通过文本解读,探寻大作之小巧,可以让学生更真切、更深入地走进绚丽多姿的文学世界,是学习语文的硬核力量。一、细说前文1.题目。《燕歌行》本属乐府旧题,以三国时曹丕所作的两首为最早,均写女子怀念远行的丈夫。燕是北方边地,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半写情人离别。后世以盛唐高适所写的 

高适《燕歌行》序文处理的得与失

<正>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选了唐代诗人高适的《燕歌行》,是以刘开扬先生的《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12月1版)为底本的。把两书中《燕歌行》作一对比,就会发现苏教版在版本选择上是用了心思 

高适《燕歌行》与“元戎”张守珪

<正>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一作"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一诗中“残”字的探析

高适的《燕歌行》一诗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成为唐朝边塞诗的代表,也成为诸多语文教材争相选编的经典范文。但大家对诗歌的解读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对诗中"残贼"一句进行了探讨和解析,对准确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一定参考价值。 

高适《燕歌行》赏析

<正>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1)。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2)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3)。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4)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5)远戍辛勤久,玉箸(6)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燕歌行》讽刺对象争议述评与新解

边塞诗人高适的《燕歌行》对后世影响极大,但是对于诗人在诗歌中所讽刺的对象,后人却有不同的理解。有"讽刺张守珪"说、"讽刺安禄山"说、"讽刺张说"说、"任人不当、边策失误"说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应该把讽刺对象理解为一种泛指,是一种艺术概括,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本诗的复杂性和典型性。 

探寻大作之小巧——细说高适《燕歌行》

<正>细说高适《燕歌行》,字斟句酌品唐诗。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通过文本解读,探寻大作之小巧,可以让学生更真切、更深入地走进绚丽多姿的文学世界,是学习语文的硬核力量。一、细说前文1.题目。《燕歌行》本属乐府旧题,以三国时曹丕所作的两首为最早,均写女子怀念远行的丈夫。燕是北方边地,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半写情人离别。后世以盛唐高适所写的 

高适《燕歌行》赏析

<正>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1)。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2)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3)。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4)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5)远戍辛勤久,玉箸(6)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燕歌行》讽刺对象争议述评与新解

边塞诗人高适的《燕歌行》对后世影响极大,但是对于诗人在诗歌中所讽刺的对象,后人却有不同的理解。有"讽刺张守珪"说、"讽刺安禄山"说、"讽刺张说"说、"任人不当、边策失误"说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应该把讽刺对象理解为一种泛指,是一种艺术概括,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本诗的复杂性和典型性。 

高适《燕歌行》一诗中“残”字的探析

高适的《燕歌行》一诗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成为唐朝边塞诗的代表,也成为诸多语文教材争相选编的经典范文。但大家对诗歌的解读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对诗中"残贼"一句进行了探讨和解析,对准确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一定参考价值。 

高适《燕歌行》与“元戎”张守珪

<正>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一作"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序文处理的得与失

<正>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选了唐代诗人高适的《燕歌行》,是以刘开扬先生的《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12月1版)为底本的。把两书中《燕歌行》作一对比,就会发现苏教版在版本选择上是用了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