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王观
王观(1035~1100),字通叟,号逐客,泰州如皋(现江苏如皋)人,为胡瑗门人,北宋词人,与高邮的秦观并称“二观”。王观为开封府试官时,科举及第。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考中进士。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对王安石变法不满,认为王观属于王安石门生,就以《清平乐》亵渎了宋神宗为名,第二天便将王观罢职。王观于是自号“逐客”,从此以一介平民生活。王观代表作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临江仙·离杯》《高阳台》等,其中《卜算子》一词以水喻眼波,以山指眉峰;设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红芍药》词写人生短暂,从而提出人生应追欢及早,写法亦颇有特色。

人名:王观

别名:

字:

号: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

国(旗)籍:

出生时间:0

死亡时间:0

祖籍:

出生地: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论顺治帝的“自罪”帝王观

顺治帝“自罪”帝王观念是儒家帝王思想、天人感应理论与清初的政治局势共同作用的产物。它有两个基本内容:一是认同古代帝王“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的信条,认为自己是天下共主、公众利益的代表,有责任使天下太平,“一夫不获,罪在朕躬”。二是相信“天人感应”、“变不虚生”,天灾人祸“皆由人事”。这种观念对其政治人格、政治统治和施政方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就罪己的真诚和深刻程度而言,他又胜于汉唐宋明诸帝,其自罪观念和行为成就了他勤政、开明的帝王品格,也构成了清初特有的政治风格。但过多的自责自罪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作为帝王应有的尊严,日益滋长的罪错感也使他渐渐丧失治理国家的自信。 

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疏证(五)

<正>文学承恩值近枢,乡贤敬业事同符。君期云汉中兴主,臣本烟波一钓徒。此数句言王国维入值南书房之时的矛盾心态。王国维以受荐为南书房行走,自然就在"近枢"入值了,"近枢"当指南书房。王国维接奉入值南书房之诏时,罗振玉曾为其刻"文学侍从"印章,故此处有"文学承恩"云云。而在康熙朝,也有一位浙江海宁人查慎行与后来的王国维一样,入值南书房。"乡贤"指查慎行,晚年号初白先生。

王观生平事迹考

宋代词人王观约生于1035年前后,卒年在1083到1085年间;他是宋代泰州如皋人,前人在其里籍问题上存有失实之处;王观的求学之路和前期的仕宦生涯较为坦荡,然而元丰二年之贬终结了他的快意仕途,并成为其短暂生命的转折点;王观殷实的家境、崇礼尚学的家风是支撑他和王家其他子弟求学仕进的强力后盾;王家人的光荣显赫在乡邑后学心目中存有崇高地位。

北宋词人王观生平事迹考

本文勾稽有关方志、文集等资料,对北宋著名词人王观的家世、籍贯、字号、仕履详作考订,最后推断王观约生于明道元年(1032)前后,略长苏轼几岁,享年五十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