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于敏中
清江苏金坛人,字叔子,号耐圃。乾隆状元。乾隆十五年(1750)入值上书房。历内阁学士,兵、刑、户部侍郎。二十五年起任军机大臣,参预机要二十年,甚得高宗信任。因久处机要,勾结外官,收受贿赂,为时人所讥。然才思敏捷,颖悟过人,敕谕多出其手,高宗御制诗也有口授而由其定稿者。三十八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曾与朱筠力主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为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后病卒。著有《国朝宫史》、《素余堂集》。(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

人名:于敏中

别名:

字: 叔子,一字重棠

号: 耐圃

谥号:文襄

性别:男

所处时代:清朝

国(旗)籍:汉族(Han)

出生时间:1714年

死亡时间:1780年1月14日

祖籍:

出生地:江苏金坛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文华殿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

学位:

工作机构:

2011

>
2011年5月22日5时45分,因病去世,终年81岁。

1714

>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于敏中出生,幼承家学,天资聪慧,五岁启蒙,力学《四书》。其母亲课读甚严,经常立在窗下屏息静听其读书。祖父于汉翔亲授《大学》章句,使之能依集注解不谬。

1723

>
雍正元年(1723年),于敏中10岁时即通读《五经》,认真评点。
雍正七年(1729年),年仅15岁的于敏中应江宁乡试,中式举人。但首次赴京会试不期落第。回坛后重新择师问业,拜同邑雍正癸卯进士王步青(字已山)为师,重新研读《四书》及十三经。年及冠,博通经史百家、阴阳历律诸书,旁及佛道之说。

1737

>
乾隆二年(1737年),于敏中参加丁已恩科会试,擢进士第一,时年23岁。从此,于敏中与其族兄于振并称“兄弟状元”,成为金坛科举盛事。当年,他便入直翰林,授修撰,供职七年。以文翰受乾隆帝的赏识,直懋勤殿,累迁侍讲,掌读讲经史,撰著朝事。

1744

>
乾隆九年(1744年),于敏中奉旨主持山西乡试。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帝巡幸江南苑,问于敏中何为“治国要务策?”于敏中认为“治国要务莫过于兴学得人,人才得即政事理。”乾隆帝点头称善,因此命其督山东、浙江学政。于敏中为朝廷选拔人才,建修学宫,革除积弊,颇得士林赞誉。后奉旨回京直上书房,教习皇子皇孙,督课教学,严谨善教,深得帝宠,累迁内阁学士。乾隆十五年(1750年),复督山东学政。乾隆十九年(1754年),擢为兵部侍郎。

1756

>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其父于树范去世,于敏中归籍服丧。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于敏中受特诏赴京署刑部左侍郎。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嗣父于枋亡故。此次治丧后不久,他的生母也去世了,于敏中只好戴丧办丧。为了早日返回朝廷,于敏中向朝廷隐瞒了丧母一事。御史朱嵇知道此事后,立即疏劾于敏中将“两次亲丧,蒙混为一,恝然赴官。”于敏中却申辩说,在六部任职的大臣与戍守边疆的将士没有两样,不应该为家事而影响国家大事。乾隆帝也因其职任不可替代,惜其文才,原谅了他的这次过失,反而斥责朱嵇“污人名节,不无过当”。当年年底,授于敏中户部侍郎。

1760

>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命于敏中为军机大臣,从此直接参与机务朝事。于敏中年纪比乾隆帝小三岁,用事正当乾隆帝盛年,因此他行事检点,大事小事都是谨慎奉旨而行,周密稳妥。乾隆帝作文赋诗,常常是即兴而为,事先并无草稿。每次皇帝吟诵之后,于敏中便默记于心,然后再恭恭敬敬誊抄出来,一字不差。有一天早上,于敏中随乾隆帝游幸御花园,乾隆即兴赋诗七首作文二篇。夜里,乾隆收到于敏中所记之言,欣赏之余不觉拍案惊奇,由此对其更加倚重。
乾隆三十年(1765年),擢户部尚书。于敏中仅有一子,名于齐贤,乡试未能考中。乾隆考虑到其子已经长大,因此加恩予以依照尚书品级补为荫生,入学国子监。又因于敏中正室夫人已经病故,特封其妾张氏为淑人。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梁瑶峰进入军机处,乾隆皇帝命其掌管诗文,而令于敏中专门负责国家政务。这样,于敏中便可不再留心皇帝所作诗文了。一日,皇帝召于敏中和梁瑶峰入宫,又吟诵诗文,于敏中赶紧给梁瑶峰使眼色,而梁瑶峰茫然不知其意。等到皇上吟诵完毕,二人出来,于敏中等待梁瑶峰将诗文誊写出来,但好长时间都不见动静,便问梁瑶峰皇上的诗文誊写好没有。梁这时才恍然大悟,不免惊慌失措。于敏中说,我以为你是专管圣上诗文的,所以老夫便不再默记了。现在事已至此,你看该怎么办呢?梁瑶峰非常惭愧,无言作答。于敏中长叹一声道:让我试着替你回忆一下吧。这样,于敏中便默默地独自一人坐在屋里仔细回想,不一会儿便靠记忆全部背写出来,全篇竟然只错了一个字。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加太子太保。

1771

>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于敏中升为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于敏中又晋升为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巡幸在外,他都是御前须臾不可离开的最显眼的人物。朝中的许多重要决策,有些就是皇帝采纳他的意见作出的,当时他已是朝野尽知的京中第一权臣。
乾隆三十七年(1774年),安徽学政朱筠上疏《开馆校书折》,奏请搜辑《永乐大典》中佚书。当时,内阁大学士刘统勋认为此非政务要事,不与动议。而于敏中对此奏议则深为赞赏,他力排异议,据理力争,认为朱筠所奏“合我朝文治天下之大计,应予纳用”。乾隆皇帝亦认为“真合朕意”,即被采纳,下诏开四库全书馆,并命于敏中为《四库全书》正总裁,主持其事。于敏中在办理其他军政职事的同时,十分重视《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从分别部类、厘定体例,到制定取舍标准及编纂规则,都提出了许多建议,做了大量工作。当朝廷在全国范围搜访征集图书时,于敏中还亲自进献珍本图书17种,领导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这应该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贡献之一。 [5]
乾隆三十九年(1776年),宫内太监高云从泄露了乾隆帝朱批道府记载,乾隆帝命将其锁拿交御前大臣审讯。据高云从招供,于敏中曾向他问及乾隆帝对观亮评论的记载。另外还曾为自己买地受骗,恳求于敏中转托蒋赐棨帮自己打官司。乾隆帝知道之后,非常恼火。于敏中诚惶诚恐,自责认罪,说高云从确实曾面求转托,而自己确实没有答应。但不立即据实参奏,实属错谬。乾隆帝特发谕旨,严厉谴责道:“于敏中每日承蒙朕召,诸事应付,朕什么话不能对他讲?为什么他还要转向宫内太监探听询问有关消息呢?”并命将其交刑部严加议处。后来刑部议将革职,乾隆帝却又亲下诏书对他从宽处理,仍然将他继续留任。
乾隆四十一年(1778年),于敏中因平定大小金川之乱有功,乾隆帝下诏嘉奖,还给于敏中赏戴双眼花翎,赐穿黄马褂,并图其像于紫光阁。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于敏中病喘卧床,乾隆帝随遣御医视治。病重期间,谕内务大臣和珅伴帝驾亲临探视,赠送人参二支,赐其七律一首。

1780

>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月,于敏中的孙子于德裕到官府控告其堂叔于时和侵吞其祖父在京资产,于本年三月转移回金坛。乾隆帝十分重视,命大学士阿桂、英廉查办。由于于时和已先行回原籍,传谕江苏巡抚吴坛立即亲赴金坛,查明于时和所占于敏中原籍家产。查办的结果令人震惊,素有廉直之名的于敏中,其京中及原籍家产竟值银二百万两。乾隆帝十分恼怒,认为于敏中巨额遗产“非得之以正者”。但仍然欲保全他的名节,谕示办案大臣不必去追究于敏中生前之罪。此案经吴坛审明,于时和吞占家产属实,将于时和发往伊犁充当苦差,其带往原籍的于敏中遗赀,酌情给于德裕三万余两,其余全部充公留给金坛地方作开河费用。紧接着,苏松粮道章攀桂私下为于敏中营造花园的事情被发觉。乾隆帝认为,于敏中受地方官员的逢迎,是情理中事,既然他已经去世,就不必追究了,仅仅将章攀桂革职处理。 [8]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浙江巡抚王亶望、陕甘总督勒尔谨及甘肃通省官员在捐监折收之中捏灾冒赈的贪污大案败露。经过一年多的调查核实,共计处死正法者56犯,免死发遣者46犯,冒赈贪污银款达二百八十一万一千三百五十余两,涉嫌此案的甘省贪官无一漏网。王亶望贪污案处理之后,乾隆便立刻觉察出,酿成这起空前巨案的元凶还不是王亶望,而是不久前故去的于敏中。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月,当杀掉了最后一批甘省贪官后,乾隆帝颁布了一道洋洋千言的谕旨。上谕开头便说,当年甘肃奏请恢复捐监时,“大学士于敏中管理户部,即行议准。又以若准开捐,将来可省部拨之烦,巧言饰奏,朕误听其言,遂尔允行”,乾隆帝也承认了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失误。谕旨接下来说,“其时王亶望为甘肃布政使,持有于敏中为之庇护”,以至放手大贪其污。最后,谕旨笔锋一转,说于敏中“宣年力久,且已身故”,“朕不忍追治其罪”!这一道经过精心推敲的谕旨,再一次将于敏中的罪责轻描淡写地遮掩了过去。
乾隆五十一年(1786)的二月初八,乾隆帝在把玩古董时,为了一件明朝嘉靖年间的古瓷触动了情思。他由嘉靖皇帝的昏庸想到权奸严嵩的专擅,又由严嵩而想起了于敏中。为此,乾隆再次颁发谕旨,指责于敏中借着皇帝恩眷,招权纳贿,并联系甘省贪污大案,推断“于敏中拥有厚赀,亦必系王亶望等贿求赂谢”。因此,将于敏中撤出贤良祠,以昭儆戒。
王際華與于敏中關於《四庫》修書之通信——兼談《于文襄手札》的考釋

<正>于敏中和王際華是四庫館早期最重要的兩位總裁官1,因此,兩人著作中關於《四庫》修書的記載就顯得特别重要。其中,《于文襄手札》自1933年由國立北平圖書館影印出版後,長期以來成爲學者研究四庫學的重要資料。《王際華日記》所存只有三年之日記,其中乾隆三十九年之日記中有一些關於《四庫》編修之記載,亦頗受學者關注2。 

《于文襄手札》的史料價值與整理説明

《于文襄手札》,收録了四庫館總裁官于敏中陪侍乾隆在承德避暑山莊期間寫給四庫館總纂官陸錫熊的書信,共56函。其内容涉及《四庫全書》編修中體例之訂定、部居之分别、去取之標準、立言之法則等諸多方面,對四庫學研究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是,由於該書原稿爲草書書寫,不便認讀,且各信函均未標明寫作年份,有些甚至無月、日,雖有陳垣整理於前,徐慶豐考釋於後,然繫年間闕,釋文屢誤,學者使用仍頗感不便,故有重新整理之必要。 

《于文襄手札》述要——兼論《四庫全書》纂修的若干問題

于敏中曾任纂修《四庫全書》正總裁,書籍纂修期間,其寄與陸錫熊手札五十六通皆涉《四庫全書》纂修事宜。此手札係高層之間關於修書工作的商討,殊關中秘。手札涉及修書體例,書籍的刊、抄、存與删、改、毁,謄録人員的配備,四庫館臣珍稀史料等諸多問題。現就手札之要,述《四庫全書》纂修若干問題,以備參考。 

故宫藏《圣迹全图》及相关问题

<正>孔子(前551—前479)的意义,无论对传统中国还是现代中国,均毋庸多言。历代对其思想的层累式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历代对孔子的崇赞亦所在多有,帝王屡加其称号,士人奋笔其赞文,坊间争传其典故;或诉诸诏令,或镌之金石,或凿之枣梨,或行之口耳。与之相伴随,历代描绘孔子的各类图像,亦构成了文字之外的另一形式的孔子形象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对"孔子"的形塑。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正>在《四库全书荟要》的纂修中,起了很大作用的是总裁官于敏中。长期以来,人们对四库全书办理人员的研究,多注意于纂修诸臣,如分纂官周永年、戴震、邵晋涵、翁方纲等,对总纂官纪昀的研究尤多。相比之下,对总裁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薄弱。这可能与对总裁官在《四库全书》纂修过程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有关。实际上于敏中在《全书》和《荟要》 

乾隆朝汉族军机大臣于敏中

于敏中作为乾隆朝较为著名的汉族军机大臣生前得到了较多的恩宠,虽然在执政后期受到一系列案件的牵连,导致晚节不保,但是他对于乾隆朝军政、文化等方面的贡献是应该被承认的。 

于敏中与乾隆朝政治

于敏中是乾隆时期政坛上一位地位显赫的汉族大臣。其出身名门,弱冠之年即状元及第,不仅汉文方面文才过人,而且精通满文。于敏中为政前期纤悉周详、勤慎如一,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工作能力受到乾隆帝的突出赏识和倚重,进而官至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直接参与朝中重要决策的拟定。因在平定第二次金川之乱中的突出贡献,乾隆帝特将其图像绘于紫光阁,于敏中遂成为有清一代首位获此殊荣的汉族大臣。同时,于敏中还主持编纂了十余部官方文献典籍,尤其在《四库全书》的编纂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乾隆朝的文化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然而为官后期,于敏中依仗乾隆帝的重用与恩宠,内通宦官、外接朝臣,贪黩聚敛,对乾隆朝的政治生态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使得乾隆前二三十年政治清明风气为之一变,直接导致了百年盛世的落幕。本文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于敏中的大量题本、奏折等档案材料为基础,结合实录、笔记等史料,主要探讨于敏中在乾隆朝的仕宦经历与政治活动,进而分析其对乾隆朝政治产生的影响。本文正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于敏中的家世与前期仕宦经历。简述于敏中的家世背景,重点论述于敏中为官前期的政治活动。第二章,于敏中与乾隆朝军机中枢。论述于敏中在军机... 

乾隆朝名臣于敏中的文化基石及其贡献

于敏中,清乾隆二年(1737)丁巳恩科状元,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在乾隆朝文化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他积极参与并直接主持编修多部官方文献典籍,尤其是力促《四库全书》的编纂,同时他兼任多个书馆的正副总裁之职,在编纂过程中也是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学术智慧,为乾隆朝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于敏中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和贡献,就源于其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 

“夫人”何以成“公主”?“乾隆公主嫁孔府”说及相关问题新辨

<正>乾隆帝在位期间(1736—1795),先后八次亲至阙里孔庙,祭祀先师孔子,优渥孔氏后裔。这在历代帝王中极为罕见,其用意也大可深究。一种观点认为,乾隆帝曾将一位爱女下嫁孔府,祭孔的同时也是为了探亲。此说至今仍在当地流传,几成信谳,甚至被许多学术论著采纳和征 

唐寅《西山草堂图》卷来去考

清宫《石渠宝笈》续编著录的唐寅《西山草堂图》卷是一件值得研究的明画精品,幅上本无唐寅款,只钤有唐寅私印,另有书写者接纸题诗,后署有唐寅款印,有些扑朔迷离。幅上有乾隆皇帝的收藏印,后被他赏赐给户部尚书于敏中;但其上又有嘉庆、宣统皇帝的收藏印。该图是否为唐寅的真迹?画与书是何种关系?为何两次入清宫?其中有何历史纠葛?本文尝试一一破解。 

《于文襄公手札》与《四库全书》纂修

《于文襄公手札》篇幅不大,以往的研究或是将其作为《四库全书》纂修研究的参考资料,或是从作者于敏中对《四库全书》纂修的贡献角度来进行论述。但《手札》本身涉及的一些细节如《永乐大典》择书标准、丛书类的处理、外省采进遗书的使用、誊录数量的控制这四个方面是以往研究所未曾加意的,现结合相关史料进行阐述,以揭示其对《四库全书》的纂修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丰富我们对于清代中期学术的认识。 

乾隆首席汉族军机大臣于敏中的政治人生

清统治时期,汉人能够在官场声威显赫且位极人臣的实属罕见。于敏中作为其中鲜少的代表,他的政治生涯,深深的刻下了时代烙印。从其出入政坛,到闻名朝野、官声显赫,再到政治腐败贪婪无度,书写了一段人生传奇。 

于敏中年谱

于敏中(1714—1780),字仲常(重常),一字叔子,号耐圃,江苏金坛人。清乾隆二年(1737)丁巳恩科状元。于敏中是乾隆朝有相当影响的首席汉族军机大臣,在乾隆朝为汉臣首揆执政最久者。官至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兵、刑、户部侍郎、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管理部务、掌翰林院事。他办事纤悉周详,为人稳重谨慎,入仕不久便成为军机处重臣,参与朝中重要决策拟定,达到他人生权利的顶峰。可以说于敏中是乾隆朝早、中期政坛上地位非常显赫的一位大臣;此外,他精通满汉文字,且文才过人,先后任《四库全书》正总裁、国史馆、三通馆总裁等要职,并参与编纂多部官修巨制,在组织编纂官方文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敏中还凭其超群的记忆力,负责将乾隆帝所吟诗作编辑成集;这些卓越的功绩使他官路畅达,一路累迁,位及人臣;死后还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然而,成就斐然的一代英才,却没有一部专门介绍他的详实系统的著作,目前虽然已有不少有关他的传记,但内容都比较单一,并不能够全面反映其人其事,研究不够深入。因此,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大范围搜集,对于敏中的出身、经历、仕宦生涯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做成于敏中年谱,以... 

四库馆中的江苏学人

<正>从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四库全书》正式开研究中,一般都认为总裁是个虚职,大多由皇亲国戚和馆,至乾隆四十六年第一部《四库全书》完成,再到续缮功勋年老大臣来担任,在馆中不起多大作用。例如郭伯三份《四库全书》于乾隆五十二年四月同时完成,四库恭认为总裁官"惟于敏中、金简任职颇为尽力,余多徒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

<正>在《四库全书》纂修之初,编纂正总裁于敏中曾四次随乾隆前往承德避暑山庄。这期间正是《四库全书》体例草创、人员召集、工作筹备等事情多杂之时,于敏中采取书信遥控的方式,密授机宜。书信的接受者是在四库全书馆任总纂官的陆锡熊,通过这些信札,可以管窥纂修《四库全书》时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于文襄生平事迹小考

于敏中(1714—1780),字仲常,一字重常,号耐圃,江苏金坛人。乾隆二年恩科状元。于敏中出身于金坛望族诗礼簪缨世家,他幼承家学,天资聪慧,五岁启蒙。"四书五经,过目成诵。……经、史、子、集皆手录为文章,顷刻万言。年未及冠,博通经史百氏、阴阳律历诸书,佛道之说研释有成。"①他凭借自己的稳重、谨慎及满腹才华受到乾隆帝的器重,因此仕宦之路平坦顺畅,可谓平步青云。初入仕途充乡、会试考官,乾隆九年提督山东学政,十二年调浙江学政,十八年复督山东学政,十九年擢兵部右侍郎。于敏中不但文才过人,且吏才非凡。在督山东、浙江学政期间釁滌士林,颇得士林赞誉;在政坛上叱咤风云,地位显赫。去世后还优诏赐恤,谥号"文襄"。然而关于于敏中一些生平事迹各书或有误记,笔者就发现的一些疑处略作考证。 

金坛于氏家族文化研究

镇江府金坛县于敏中家族,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域内颇具盛名的书香门第和官宦世家。其家族不但在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做出杰贡献,而且科第缨簮之盛,在社会上颇有名望,是明清时期金坛县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社会影响较大、颇具代表性的文学和官宦世家之一。因而本文以金坛于氏家族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大量尘封已久的历史文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对金坛于敏中家族的人才发展脉络、家学家风、家族文人创作群体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把握。第一章对金坛于氏发展源流及其家族文学发展概况进行阐述。分析其家族所处的外部生态坏境;理清家族发展脉络和家族成员文学创作情况;重点介绍其家族在官方文献编纂上的突出贡献。第二章为于氏主要成员的文艺作品研究。于氏族人不但在科举上取得重大的贡献,而且诗文、书画传家,著作成果颇丰。由于其族人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之多,无法一一进行分析,本节重点选取了于庆元《唐诗三百首续选》及以于晓霞为代表的于氏闺阁女性文人创作群体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多角度阐述其文学价值、艺术价值与史学价值。在于氏族员的书法绘画创作上,主要介绍于敏中、于灏及其书法艺术。第三章着重探析于氏望族的成因。分别就家族... 

于敏中研究综述

于敏中是清乾隆朝有相当影响力的名臣。他出身名门,早岁登朝,因办事纤悉周详,为人稳重谨慎,入仕不久便成为军机处重臣,并参与朝中重要决策的拟定;他精通满汉文字,且文才过人,后任《四库全书》正总裁,文华殿大学士,国史馆、三通馆总裁等要职,并参与编纂多部官修巨制;凭其超群的记忆力,负责将乾隆帝所吟诗作编辑成集。他在军机处为官的近20年中,深得上眷。虽然于敏中在清朝政坛、文坛上成就斐然,但有关他的研究并不多。为更具体地了解于敏中生平事迹,笔者将有关于敏中的研究做一番综述,并简单评论其中得失利弊,为致力于研究于敏中的后来者尽绵薄之力。 

金坛于敏中家族的文化贡献和文学成就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勃然蔚兴,为区域文化的繁荣乃至全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时金坛也是文化家族较为聚集的地方,而于敏中家族尤可称为涵育深远、文化贡献卓著之高门。这是一个儒业望族,在清代科举史上曾创造了“兄弟状元”的佳话,其中于敏中入仕后进入朝廷,位居首辅近十载,成为清代中期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力推手,尤其对《四库全书》的编纂建功树勋,其他不少于氏族人在文献修撰方面也有一定成就。另外于氏家族诗文传家、一门风雅,文采拔群者甚众,多可传之作,为地域文学史增添了许多光彩。在清代文化史和江南地域文学史上,于氏家族无疑应有一席之地,而于氏家族和其他文化家族的联姻、闺阁才媛对文学创作的兴趣,以及家族在书画艺术领域的风采,都显示出江南文化家族的许多特征,在地域和家族研究中,是具有相当典型意义的。 

早岁登朝仕途顺 雨余书屋紫藤香——述论清乾隆朝名臣于敏中

于敏中是清乾隆朝相当有影响力的名臣。出身名门,早岁登朝,因其办事纤悉周详,为人稳重谨慎,入仕途不久便成为军机处重臣,参与朝中重要决策的拟定;他精通满汉文字,且文才过人,先后任《四库全书》正总裁,文华殿大学士,国史馆、三通馆总裁等要职,并参与编纂多部官修巨制;凭其超群的记忆力,负责将乾隆帝所吟诗作编辑成集。在军机处为官的近20年中,"懋著勤劳,巨细无遗",深得上眷。但卒后被追遣的"甘肃监粮"一事,使其辉煌的一生画下了不完满的句号。 

王際華與于敏中關於《四庫》修書之通信——兼談《于文襄手札》的考釋

<正>于敏中和王際華是四庫館早期最重要的兩位總裁官1,因此,兩人著作中關於《四庫》修書的記載就顯得特别重要。其中,《于文襄手札》自1933年由國立北平圖書館影印出版後,長期以來成爲學者研究四庫學的重要資料。《王際華日記》所存只有三年之日記,其中乾隆三十九年之日記中有一些關於《四庫》編修之記載,亦頗受學者關注2。 

《于文襄手札》的史料價值與整理説明

《于文襄手札》,收録了四庫館總裁官于敏中陪侍乾隆在承德避暑山莊期間寫給四庫館總纂官陸錫熊的書信,共56函。其内容涉及《四庫全書》編修中體例之訂定、部居之分别、去取之標準、立言之法則等諸多方面,對四庫學研究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是,由於該書原稿爲草書書寫,不便認讀,且各信函均未標明寫作年份,有些甚至無月、日,雖有陳垣整理於前,徐慶豐考釋於後,然繫年間闕,釋文屢誤,學者使用仍頗感不便,故有重新整理之必要。 

《于文襄手札》述要——兼論《四庫全書》纂修的若干問題

于敏中曾任纂修《四庫全書》正總裁,書籍纂修期間,其寄與陸錫熊手札五十六通皆涉《四庫全書》纂修事宜。此手札係高層之間關於修書工作的商討,殊關中秘。手札涉及修書體例,書籍的刊、抄、存與删、改、毁,謄録人員的配備,四庫館臣珍稀史料等諸多問題。現就手札之要,述《四庫全書》纂修若干問題,以備參考。 

故宫藏《圣迹全图》及相关问题

<正>孔子(前551—前479)的意义,无论对传统中国还是现代中国,均毋庸多言。历代对其思想的层累式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历代对孔子的崇赞亦所在多有,帝王屡加其称号,士人奋笔其赞文,坊间争传其典故;或诉诸诏令,或镌之金石,或凿之枣梨,或行之口耳。与之相伴随,历代描绘孔子的各类图像,亦构成了文字之外的另一形式的孔子形象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对"孔子"的形塑。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正>在《四库全书荟要》的纂修中,起了很大作用的是总裁官于敏中。长期以来,人们对四库全书办理人员的研究,多注意于纂修诸臣,如分纂官周永年、戴震、邵晋涵、翁方纲等,对总纂官纪昀的研究尤多。相比之下,对总裁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薄弱。这可能与对总裁官在《四库全书》纂修过程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有关。实际上于敏中在《全书》和《荟要》 

乾隆朝汉族军机大臣于敏中

于敏中作为乾隆朝较为著名的汉族军机大臣生前得到了较多的恩宠,虽然在执政后期受到一系列案件的牵连,导致晚节不保,但是他对于乾隆朝军政、文化等方面的贡献是应该被承认的。 

于敏中与乾隆朝政治

于敏中是乾隆时期政坛上一位地位显赫的汉族大臣。其出身名门,弱冠之年即状元及第,不仅汉文方面文才过人,而且精通满文。于敏中为政前期纤悉周详、勤慎如一,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工作能力受到乾隆帝的突出赏识和倚重,进而官至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直接参与朝中重要决策的拟定。因在平定第二次金川之乱中的突出贡献,乾隆帝特将其图像绘于紫光阁,于敏中遂成为有清一代首位获此殊荣的汉族大臣。同时,于敏中还主持编纂了十余部官方文献典籍,尤其在《四库全书》的编纂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乾隆朝的文化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然而为官后期,于敏中依仗乾隆帝的重用与恩宠,内通宦官、外接朝臣,贪黩聚敛,对乾隆朝的政治生态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使得乾隆前二三十年政治清明风气为之一变,直接导致了百年盛世的落幕。本文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于敏中的大量题本、奏折等档案材料为基础,结合实录、笔记等史料,主要探讨于敏中在乾隆朝的仕宦经历与政治活动,进而分析其对乾隆朝政治产生的影响。本文正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于敏中的家世与前期仕宦经历。简述于敏中的家世背景,重点论述于敏中为官前期的政治活动。第二章,于敏中与乾隆朝军机中枢。论述于敏中在军机... 

乾隆朝名臣于敏中的文化基石及其贡献

于敏中,清乾隆二年(1737)丁巳恩科状元,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在乾隆朝文化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他积极参与并直接主持编修多部官方文献典籍,尤其是力促《四库全书》的编纂,同时他兼任多个书馆的正副总裁之职,在编纂过程中也是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学术智慧,为乾隆朝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于敏中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和贡献,就源于其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 

“夫人”何以成“公主”?“乾隆公主嫁孔府”说及相关问题新辨

<正>乾隆帝在位期间(1736—1795),先后八次亲至阙里孔庙,祭祀先师孔子,优渥孔氏后裔。这在历代帝王中极为罕见,其用意也大可深究。一种观点认为,乾隆帝曾将一位爱女下嫁孔府,祭孔的同时也是为了探亲。此说至今仍在当地流传,几成信谳,甚至被许多学术论著采纳和征 

唐寅《西山草堂图》卷来去考

清宫《石渠宝笈》续编著录的唐寅《西山草堂图》卷是一件值得研究的明画精品,幅上本无唐寅款,只钤有唐寅私印,另有书写者接纸题诗,后署有唐寅款印,有些扑朔迷离。幅上有乾隆皇帝的收藏印,后被他赏赐给户部尚书于敏中;但其上又有嘉庆、宣统皇帝的收藏印。该图是否为唐寅的真迹?画与书是何种关系?为何两次入清宫?其中有何历史纠葛?本文尝试一一破解。 

《于文襄公手札》与《四库全书》纂修

《于文襄公手札》篇幅不大,以往的研究或是将其作为《四库全书》纂修研究的参考资料,或是从作者于敏中对《四库全书》纂修的贡献角度来进行论述。但《手札》本身涉及的一些细节如《永乐大典》择书标准、丛书类的处理、外省采进遗书的使用、誊录数量的控制这四个方面是以往研究所未曾加意的,现结合相关史料进行阐述,以揭示其对《四库全书》的纂修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丰富我们对于清代中期学术的认识。 

乾隆首席汉族军机大臣于敏中的政治人生

清统治时期,汉人能够在官场声威显赫且位极人臣的实属罕见。于敏中作为其中鲜少的代表,他的政治生涯,深深的刻下了时代烙印。从其出入政坛,到闻名朝野、官声显赫,再到政治腐败贪婪无度,书写了一段人生传奇。 

于敏中年谱

于敏中(1714—1780),字仲常(重常),一字叔子,号耐圃,江苏金坛人。清乾隆二年(1737)丁巳恩科状元。于敏中是乾隆朝有相当影响的首席汉族军机大臣,在乾隆朝为汉臣首揆执政最久者。官至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兵、刑、户部侍郎、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管理部务、掌翰林院事。他办事纤悉周详,为人稳重谨慎,入仕不久便成为军机处重臣,参与朝中重要决策拟定,达到他人生权利的顶峰。可以说于敏中是乾隆朝早、中期政坛上地位非常显赫的一位大臣;此外,他精通满汉文字,且文才过人,先后任《四库全书》正总裁、国史馆、三通馆总裁等要职,并参与编纂多部官修巨制,在组织编纂官方文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敏中还凭其超群的记忆力,负责将乾隆帝所吟诗作编辑成集;这些卓越的功绩使他官路畅达,一路累迁,位及人臣;死后还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然而,成就斐然的一代英才,却没有一部专门介绍他的详实系统的著作,目前虽然已有不少有关他的传记,但内容都比较单一,并不能够全面反映其人其事,研究不够深入。因此,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大范围搜集,对于敏中的出身、经历、仕宦生涯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做成于敏中年谱,以... 

四库馆中的江苏学人

<正>从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四库全书》正式开研究中,一般都认为总裁是个虚职,大多由皇亲国戚和馆,至乾隆四十六年第一部《四库全书》完成,再到续缮功勋年老大臣来担任,在馆中不起多大作用。例如郭伯三份《四库全书》于乾隆五十二年四月同时完成,四库恭认为总裁官"惟于敏中、金简任职颇为尽力,余多徒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

<正>在《四库全书》纂修之初,编纂正总裁于敏中曾四次随乾隆前往承德避暑山庄。这期间正是《四库全书》体例草创、人员召集、工作筹备等事情多杂之时,于敏中采取书信遥控的方式,密授机宜。书信的接受者是在四库全书馆任总纂官的陆锡熊,通过这些信札,可以管窥纂修《四库全书》时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于文襄生平事迹小考

于敏中(1714—1780),字仲常,一字重常,号耐圃,江苏金坛人。乾隆二年恩科状元。于敏中出身于金坛望族诗礼簪缨世家,他幼承家学,天资聪慧,五岁启蒙。"四书五经,过目成诵。……经、史、子、集皆手录为文章,顷刻万言。年未及冠,博通经史百氏、阴阳律历诸书,佛道之说研释有成。"①他凭借自己的稳重、谨慎及满腹才华受到乾隆帝的器重,因此仕宦之路平坦顺畅,可谓平步青云。初入仕途充乡、会试考官,乾隆九年提督山东学政,十二年调浙江学政,十八年复督山东学政,十九年擢兵部右侍郎。于敏中不但文才过人,且吏才非凡。在督山东、浙江学政期间釁滌士林,颇得士林赞誉;在政坛上叱咤风云,地位显赫。去世后还优诏赐恤,谥号"文襄"。然而关于于敏中一些生平事迹各书或有误记,笔者就发现的一些疑处略作考证。 

金坛于氏家族文化研究

镇江府金坛县于敏中家族,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域内颇具盛名的书香门第和官宦世家。其家族不但在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做出杰贡献,而且科第缨簮之盛,在社会上颇有名望,是明清时期金坛县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社会影响较大、颇具代表性的文学和官宦世家之一。因而本文以金坛于氏家族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大量尘封已久的历史文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对金坛于敏中家族的人才发展脉络、家学家风、家族文人创作群体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把握。第一章对金坛于氏发展源流及其家族文学发展概况进行阐述。分析其家族所处的外部生态坏境;理清家族发展脉络和家族成员文学创作情况;重点介绍其家族在官方文献编纂上的突出贡献。第二章为于氏主要成员的文艺作品研究。于氏族人不但在科举上取得重大的贡献,而且诗文、书画传家,著作成果颇丰。由于其族人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之多,无法一一进行分析,本节重点选取了于庆元《唐诗三百首续选》及以于晓霞为代表的于氏闺阁女性文人创作群体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多角度阐述其文学价值、艺术价值与史学价值。在于氏族员的书法绘画创作上,主要介绍于敏中、于灏及其书法艺术。第三章着重探析于氏望族的成因。分别就家族... 

于敏中研究综述

于敏中是清乾隆朝有相当影响力的名臣。他出身名门,早岁登朝,因办事纤悉周详,为人稳重谨慎,入仕不久便成为军机处重臣,并参与朝中重要决策的拟定;他精通满汉文字,且文才过人,后任《四库全书》正总裁,文华殿大学士,国史馆、三通馆总裁等要职,并参与编纂多部官修巨制;凭其超群的记忆力,负责将乾隆帝所吟诗作编辑成集。他在军机处为官的近20年中,深得上眷。虽然于敏中在清朝政坛、文坛上成就斐然,但有关他的研究并不多。为更具体地了解于敏中生平事迹,笔者将有关于敏中的研究做一番综述,并简单评论其中得失利弊,为致力于研究于敏中的后来者尽绵薄之力。 

金坛于敏中家族的文化贡献和文学成就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勃然蔚兴,为区域文化的繁荣乃至全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时金坛也是文化家族较为聚集的地方,而于敏中家族尤可称为涵育深远、文化贡献卓著之高门。这是一个儒业望族,在清代科举史上曾创造了“兄弟状元”的佳话,其中于敏中入仕后进入朝廷,位居首辅近十载,成为清代中期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力推手,尤其对《四库全书》的编纂建功树勋,其他不少于氏族人在文献修撰方面也有一定成就。另外于氏家族诗文传家、一门风雅,文采拔群者甚众,多可传之作,为地域文学史增添了许多光彩。在清代文化史和江南地域文学史上,于氏家族无疑应有一席之地,而于氏家族和其他文化家族的联姻、闺阁才媛对文学创作的兴趣,以及家族在书画艺术领域的风采,都显示出江南文化家族的许多特征,在地域和家族研究中,是具有相当典型意义的。 

早岁登朝仕途顺 雨余书屋紫藤香——述论清乾隆朝名臣于敏中

于敏中是清乾隆朝相当有影响力的名臣。出身名门,早岁登朝,因其办事纤悉周详,为人稳重谨慎,入仕途不久便成为军机处重臣,参与朝中重要决策的拟定;他精通满汉文字,且文才过人,先后任《四库全书》正总裁,文华殿大学士,国史馆、三通馆总裁等要职,并参与编纂多部官修巨制;凭其超群的记忆力,负责将乾隆帝所吟诗作编辑成集。在军机处为官的近20年中,"懋著勤劳,巨细无遗",深得上眷。但卒后被追遣的"甘肃监粮"一事,使其辉煌的一生画下了不完满的句号。 

清代金坛于敏中氏族的文化贡献

清代镇江府金坛于家,在明代后期,因复杂的政局变动和东林党人讲学运动,走入江南文化望族之列。在清代,于家族人有数十人进士及第,于振、于敏中兄弟分别是雍正、乾隆朝的状元,科举上的隆显进一步奠定了家族文化繁盛的根基。清代的于家人还在编修诸书等国家文化工作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于敏中以状元儒臣入相,并且兼任四库馆的总裁,在《四库全书》的编修上用力颇深。 

天下文章同轨辙 门墙桃李半公卿 于敏中、秦大士、陈锷对联赏析

<正>于敏中(1714-1779)字叔子,号耐圃,江苏金坛人。乾隆二年状元,官至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有《临清纪略》。赠介福天下文章同轨辙;门墙桃李半公卿。 

清乾隆朝汉族名臣——于敏中述评

于敏中是乾隆朝较有影响的首席汉族军机大臣,参与朝廷军政要务,因其稳重、谨慎、办事干练,精通满、汉文,且文才过人,"拟为诏旨,纤悉周详,曲当无遗";担任修《四库全书》总裁、国史馆、三通馆总裁等要职,在组织编纂官方文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诗文有"文章深厚,诗律闳壮,皆自成家"的特点,并承担编辑乾隆皇帝的诗作的重任。因其在军机处任职20年"自始至终,勤劳弗替,相机拟谕,厥功茂焉",而受到乾隆皇帝的恩宠。 

百颗赃官头 一桩奇贪案──清乾隆年间王亶望特大贪污案探秘

200多年前,发生了一件连乾隆皇帝都称之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的贪污巨案,使他不得不陆续处决了百余名贪官。只是贪风并未因之遏止,这是因为皇上本人就是最大的赃主,封建制度本身就是压榨人民的制度。正由于他们从上到下的贪赃枉法,才导致其政权的腐败以至灭亡。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是反对任何剥削压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应该也下允许发生这类丑闻。相信这一旧案能对今人和后人起到一定的借鉴与警示作用。 

于敏中卒年和中进士年份小考

<正> 于敏中是清乾隆年间的名臣,以文章为高宗所重,曾督学山东、浙江,官至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清延修《四库全书》,受命为正总裁,力主搜辑《永乐大典》佚文,而后又先继董国史馆、三通馆。高宗用兵金川,廷谕多出(?)中之手,功成“天矛嘉公劳绩、特赐轻车都尉,世袭罔替,加赐黄褂孔雀双眼翎冠,图象紫光之阁,儒臣际遇,百余年来无公比肩”。(见《章氏遗书》卷十六)。然而关于敏中‘西’历卒年和中进士年份各书或有误记,现略考如下: 

论《日下旧闻考》的编修刊刻时间

《日下旧闻考》是乾隆皇帝下旨编修的地理志。该书在朱彝尊《日下旧闻》的基础上进行考证、增补而成书。《日下旧闻考》是目前所见最为详细地记载了北京的建置、宫殿、物产、名胜、风俗等各方面的内容的书籍,是研究北京史最常用的资料典籍之一。而《日下旧闻考》的编修时间以及初次刊刻时间并没有官方的明确记载。通过《于文襄手札》《清史稿》《纂修四库全书档案》《清实录》等资料可以研究得出《日下旧闻考》的编修起止时间、初次刊刻的时间。 

差别反腐的结果是无差别腐败

<正>清乾隆46年,震惊天下的王亶望案余波未平,闽浙总督陈辉祖又撞到了反腐的刀口上。先来说说王亶望。他是乾隆树立的"廉政典型",曾任江苏巡抚王师的儿子。在甘肃布政使任上,王亶望上奏朝廷,说甘肃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自己有意让那些大户们捐款,但需要赐给这些大户功名。 

唐寅《西山草堂图》卷来去考

清宫《石渠宝笈》续编著录的唐寅《西山草堂图》卷是一件值得研究的明画精品,幅上本无唐寅款,只钤有唐寅私印,另有书写者接纸题诗,后署有唐寅款印,有些扑朔迷离。幅上有乾隆皇帝的收藏印,后被他赏赐给户部尚书于敏中;但其上又有嘉庆、宣统皇帝的收藏印。该图是否为唐寅的真迹?画与书是何种关系?为何两次入清宫?其中有何历史纠葛?本文尝试一一破解。 

陆锡熊与《四库全书》编修

以往一直被误作陆费墀稿本的《颐斋文集》,实为《四库》总纂官陆锡熊的文集稿本,其中收载了六篇有关《四库》的新文献。这些新文献均为陆锡熊为编修《四库》所拟的文稿,其中主要是其代总裁官于敏中拟订的各种修书条例。对这些文献作深入的解读,有助于我们认清四库馆中陆、于二人的密切关系,以及陆氏在编修《四库》中的重要贡献。此外,由于四库馆相关条例目前存世绝少,因此,诸如"初拟校阅永乐大典条例"、"初拟办理四库全书条例"等对我们研究四库馆及《四库》编修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陆费墀与《四库全书》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陆费墀及其在四库学方面的贡献鲜有论述。当时陆费墀与纪昀、陆锡熊并驾齐驱,纪昀、陆锡熊为总纂官,而陆费墀为总校官。陆费墀之于《四库全书荟要》与《四库全书》,均为举足轻重之功臣。他协同总裁酌定条款章程,掌管底本收发,总校誊录各本,专办《四库全书》一切事宜;亦受累于馆务,被削官夺职,籍没家产,抑郁而死。 

御制题洋菊四十四种初探

<正>2010年北京保利博物馆举办的"宋元明清书画展览会"上,展出一幅李秉德画《御制题洋菊四十四种》横幅,设色纸本,高374、宽1174厘米,约478平方尺。画幅左右两边为木杆,其中一根杆是半圆形,这样的格式传统习惯称之为"横轴",矗立在展览大厅,如同剧场舞台拉起的巨幅绘画幕 

常州人与《四库全书》

<正>《四库全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套图书集成,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至今被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古代典籍的渊薮。为编纂这部被称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大典,当时纪 

糊弄皇上

<正> 今天的人,已经少有见过皇上的了。对于皇上怎么生活、怎么办事,也都不甚了了。所以,将皇上拍电影,拿皇上作广告,都可以随心所欲,爱怎么说就怎么说。看的人呢,只要故事好看,言词动听,也懒得去辩什么真假。历史学家忧心忡忡, 

《王际华日记》的史料价值与整理说明

清人王际华所撰《王际华日记》现存只有三年之日记,为行草书写,内容庞杂,涉及诸多典故、人物字号等,认读颇为不便。但是,王际华身为清廷重臣,且兼任四库馆总裁,其日记对当时清廷政治经济活动、北京上层社会生活、四库馆工作等,均有详细、可靠的记录,对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例如,四库馆总裁往往身兼数职,他们是如何处理各兼职关系的呢?以何职为重呢?《王际华日记》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参考。有鉴于此,该日记实有整理流通之必要。 

兰亭八柱贴

<正> 兰亭八柱帖是清弘历(乾隆帝)集虞世南、褚逐良、馮承素三人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柳公权書兰亭詩并后序,董其昌临柳公权書兰亭詩,以及他自己临董其昌临柳公权書兰亭詩、常福內府勾填戏鴻堂刻铆公权兰亭詩原本,还有于敏中补戏鴻堂刻柳公权書兰亭詩闕笔等八卷而題名为兰亭八柱的。在弘历題兰亭八柱序里說:"允为艺苑联珠,題曰兰亭八柱。若承天之八山峻峙,極和布而为埏;譬画封之八体流形,奇偶比而依次"。这是他命名的本意。 

赵翼是如何“丢掉”状元的

<正>说清朝军机处是个人才高度集中的藏龙卧虎之地,绝对不是虚言,因为在接下来的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辛巳科殿试中,最终获得第三名的清朝著名学者和诗人赵翼,不仅是内阁中书和军机章京,而且在读卷官呈报的前十名试卷中,原本名列第一,只是因为其他因素,乾隆皇帝在钦点状元时,才将他与王杰的试卷对调了一下,结果王杰夺得状元,赵翼屈居探花。赵翼与状元擦肩而过,此事还颇具戏剧性。一清朝科举考试一般三年举行一次,从康熙、雍 

于敏:中国氢弹之父

<正>一个绝密28年的名字,一段铸核盾卫和平一甲子的传奇。他究竟是何人?究竟又创造了何等成就?又为何让世人如此称奇?在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如今的中国才能和美、俄、英、法四国比肩,成为世界上拥 

于敏:中国“氢弹之父”的精彩人生

<正>作为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名气"如此之"小",以致于不为一般人所熟悉……1月9日上午,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自为"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颁奖。作为中国的"氢弹之父",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之一,于敏荣获201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对于好多人来说,于敏这个名字是首次进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