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吴琠
吴琠 当地人称 吴阁老(1637-1705年),字伯美,山西沁州(今长治市沁县)人,清朝康雍年间一代良相。雍正年间,入祀贤良祠。

人名:吴琠

别名:

字:

号: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

国(旗)籍:

出生时间:0

死亡时间:0

祖籍:

出生地: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1637

>
明崇祯十年丁丑三月初一日(1637年3月26日)申时,吴琠出生于一个亦耕亦读的殷实之家,清初山西沁州徐村(今山西沁县故县镇徐村)人。曾祖父吴守礼为晚明秀才;祖父吴桧是农村小知识分子;父亲吴道默为廪生,是沁州有名的塾师。

1643

>
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吴琠七岁。跟随父亲入馆读书。
清顺治二年乙酉(1645年)九岁。初学作文,即有理法。
顺治三年丙戌(1646年)十岁。鼎革之际,社会动荡,这年,吴琠随全家避战乱至本州北泉村。村中廪生宋彦英见吴琠品行端正,遂将女儿许配吴王琠(吴琠《宋夫人行述》)记载有异。

1651

>
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十五岁。参加童子试县试,得第一名(案首),被学道张道一(四教)识为“公辅器也”。
顺治九年壬辰(1652年)十六岁。参加童子试府试,得潞安府一等第五名,取得秀才资格。
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年)十八岁。这年赴省城太原参加乡试,得第六十七名,取得举人资格。冬,与宋氏完婚。
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年)二十三岁。第三次赴京参加会试,得第一百八十名。九月十五日(10月30日)参加殿试,九月十七日(11月1日)被取为一百二十六名,列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此处的殿试和录取时间据《清代职官年表》)

1661

>
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二十五岁。协助沁州知州程宪在州城西北修筑石堤,以阻漳河之水泛滥,堤高一丈二尺,长六十二丈。
康熙三年甲辰(1664年)二十八岁。帮助其父吴道默监修徐村三公庙、无量寺等庙宇。
康熙六年丁未(1667年)三十一岁。正月被选拔任命为河南汝宁府确山知县,吴琠在确山的治行“冠绝一时”。
康熙八年己酉(1669年)三十三岁。兼任河南乡试同考官。

1670

>
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三十四岁。用计擒获“盗魁”戴腾宇,编查户口,严饬保甲,地方治安状况好转。
康熙十年辛亥(1671年)三十五岁。捐俸修缮确山文庙,振兴当地教育;修整驿馆,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这年十二月初六日(1672年1月5日),三子时谏出生。
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三十六岁。清查确山赋役劳役,解决赋役不均的问题,清除贪污不法之吏。
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年)三十七岁。“三藩之乱”爆发,局势动荡,有人劝吴琠把家属送回故乡,吴琠说:“逆贼必不能久,然人情易动,县令遣妻子归,民能安堵乎?”并且积薪于楼下,告诫家人说:“有不虞,死之。”由是,安定了人心。吴琠既能及时为清军筹措车马粮饷,又不增加百姓负担,为平定“三藩之乱”做出了贡献。
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年)三十九岁。八月间因遵旨上奏议事,检举遗漏,被罚俸两个月,此事不明原委,详情无考。十月调文选司员外郎十七日(12月3日)到任。十二月十四日(1676年1月28日),奉恩诏加一级。
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四十岁。九月升验封司郎中,二十日(10月26日)到任。
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四十一岁。五月调考功司郎中,六月初六日(7月5日)到任。八月调文选司郎中,二十日(9月16日)到任。
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四十二岁。八月初五日(9月20日),内升鸿胪寺少卿,八月二十六日(10月11日)到任。从此,吴琠成为“卿贰”之官。
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年)四十三岁。这年十月初八日(11月10日),四子时讠永出生。十一月二十二日(12月24日),调光禄寺少卿,二十五日(12月27日)到任。

1680

>
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年)四十四岁。正月二十二日(2月21日),调通政使司右参议,二十八日(2月27日)到任。
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四十五岁。七月初三日(8月16日),升调通政使司右通政,初四日(8月17日)到任。这是一次破例的越级提拔。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年)四十六岁。二月二十二日(3月30日),升补太仆寺卿,二十七日(4月4日)到任。六月初二日(7月6日),康熙皇帝决定任命吴琠为都察院副都御史,初四日(7月8日)到任。这年吴琠有两个重要的奏折,即《请复督抚巡历地方疏》和《请复巡抚道员管兵疏》。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年)四十九岁。这年,康熙皇帝命令简明(重新修订)《赋役全书》。
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年)五十岁。这年正月十五日(2月7日)丧服期满,但因母亲年迈,自己也心脾之疾未痊愈,告病在籍调理。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年)五十三岁。在母亲督促下,吴琠于正月二十日(2月9日)起程赴京候补,三月三十日(4月19日)补原职,闰三月初三日(4月22日)到任。四月初五日(5月23日)升补兵部右侍郎。十月二十五日(12月6日),补授湖广巡抚。二十日(1690年1月29日)到达武昌就湖广巡抚任.

1690

>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年)五十四岁。到达武昌后,设法赈济灾民,废寝忘食处理公务,慎重处理“裁兵之变”的善后问题,为遭受诬陷的人平反冤案,使湖广在短期内得到治理。八月充湖广乡试监临官,十月充武乡试主考。
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年)五十五岁。湖广连续两年丰收,百姓家给人足,社会秩序恢复。这年陕西发生大旱,灾民大量涌入湖北。吴琠号召各级官员捐俸赈济灾民,并自己带头,共筹粮8500石,救活陕西灾民数万。
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年)五十六岁。春,康熙命吴琠截留湖北漕米10万石,积贮荆州,五月又以陕西西安等地雨水不调,命把这批漕米用荆州方面的兵船运到地近西安的襄阳以备赈,随后兵部的咨文到达武昌。吴琠的母亲在沁州病逝,吴王琠遵制回籍丁忧。临行,僚属伸民馈赠大量金银财物作为祭礼,吴琠全部谢绝,并说:“非吾母志也。”守孝期间,闭门读书,不与外事。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年)五十八岁。四月吏部启奏湖广总督缺出,这时吴琠在籍守孝,康熙说:“吴琠有才有守,又能安静不多事,用得此人于地方大有裨益,湖广总督即用伊,俟服满赴任。”四月二十四日(5月17日),康熙任命吴琠为湖广总督,待服满以后赴任。十二月初一日(1695年1月15日)进入湖北,初八日(1695年1月22日)到达武昌就湖广总督任,受到当地群众和各级官员的热烈欢迎。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年)六十岁。向朝廷请求增加湖广举人名额,引起康熙重视,发令增加各省举人名额,湖广增加17名。六月升补都察院左都御史,九月入京就任。上任伊始,他宣布:“司风纪者当养人廉耻,不专以弹劾为能。吾谬掌台端,要在正己率属,其可见事风生,以亵宪体乎?”由是,从容坐镇,台省肃然。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年)六十一岁。春,任会试副总裁,所取之士皆英俊者。五月十六日(7月4日),当文武百官去迎接亲征噶尔丹大捷归来的皇帝时,康熙在马上顾诸大臣,唯极称赞吴琠和河运总督张鹏翮两个人,说他们是好官。
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年)六十二岁。七月初一日(8月6日)补授大学士,七月十一日(8月16日)下旨,着为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皇帝问政,知无不言,并皆竭诚由衷。康熙对吴琠深信不疑。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年)六十三岁。十月二十二日(12月12日),康熙用满语同诸大臣谈话,吴琠在旁边听不懂。康熙转而问吴琠:“天下方音何处好听?”吴王琠回答:“自己家乡话好听。”康熙鼓掌笑曰:“此老说得很是。”由是可见,吴琠言必由衷,唯尚诚实。

1700

>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年)六十四岁。右臂患疾。任会试正总裁,本科所取之士,优秀人才更多。吏部题奏两江总督缺出,康熙说:“朕思想数日,如此等缺,难得相宜之人,必如吴琠者方称其任,这本且放着,待朕再酌用。”吴琠夫人宋氏病故,“京邸报入内阁,公阅文牍未顾,公而忘私也。”康熙闻知,深为感动,六月二十六日(8月10日),书“风度端凝”四字,制成龙绫匾额赐赠。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年)六十六岁。正月,吴琠自觉衰老,欲上疏奏请退休。康熙说:“吴琠为人诚实,岂可听他去。”吴琠听到康熙的话后,不忍坚持,只好继续勉强任职。四月初六日(5月2日),赐御书“思诚堂”匾额。五月二十五日(6月20日),赐御书临米芾书七律一幅、御书大字上谕一幅。十一月初十日(12月28日),赐云砚一方。十二月初四日(1703年1月20日),康熙皇帝特赐御书对联一副:“约失之鲜矣,诚乐莫大焉。”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年)六十七岁。五月初九日(6月22日),赐御书金纸诗扇一把。五月二十二日(7月5日),赐御书《千字文》一卷,并在背面题写跋语:“朕临米芾书千文数卷,此卷赐大学士吴琠。吴琠为人宽厚和平,持己清洁。先任封疆,文武军民受其实惠者,至今颂之。朝中之事,面折廷争,必得其正。朕甚重之,故书其后,以纪其大臣之体。”
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年)六十八岁。八月十一日(9月9日),赐御书七律《山庄书怀》。九月十三日(10月11日),赐御制诗集一部、铜雀台瓦砚一方。十一月初七日(12月3日),赐墨榻御制并书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文一通。十二月二十七日(1705年1月22日),赐御书对联两副。其一为:“无技喜推天下士,有怀爱读古人书。”其二为:“恒心依北斗,生意属西铭。”康熙还多次赐赠吴琠衣物、食品等。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年)六十九岁。正月十七日(2月10日),康熙赐吴琠御膳一筵,派中使送至家中,并传口谕:“在家谢恩,不必来此。”吴琠非常感动,表示“一日行走得,自当勉强办一日事,以报皇上知遇之恩。”正月二十八日(2月21日),御赐《古文渊鉴》一部。南巡途中,康熙对身边官员称赞吴琠:“若官员尽如此辈,百姓又有何苦?朕亦更无虑矣。”吴琠从正月起患病,且病情日重,但他一直坚持到内阁值班。四月二十四日(5月16日),在内阁处理公务,下班时突然疾病发作,几乎昏厥在地,被扶持乘车回家,自此卧床不起。闰四月十二日(6月3日)子时,吴琠与世长辞,谥号文端。
吴琠:廉公贤能“吴阁老”

<正>在山西晋东南地区,有一句流传了三百多年的民谣:"沁县三件宝鸡蛋、瓜子、吴阁老。"民谣里说到的"吴阁老"名叫吴琠(1637~1705年),字伯美,号铜川,山西沁州(今沁县)徐村人,生于明末,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知识分子。吴琠从小聪明好学,10岁能写诗,15岁应童子试,23岁考中进士。他凭着自己的宽厚、清廉和敏达,从河南确山知县开始,一步一步地升为内阁大学士,官居一品,位极人臣,成为康熙王朝的股肱之臣。

一代良相吴琠

<正>在山西沁县,有一句流传了300多年的民谣:"沁县三件宝,鸡蛋、瓜子、吴阁老。"这位吴阁老,就是吴琠吴琠(1637—1705年),字伯美,号铜川,山西沁县徐村人,清康雍年间的一代良相。顺治十六年(1659年)中进士。历任河南汝宁府确山知县、吏部主事、通政司右参议、右通政、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湖广巡抚、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补授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拜

沁州吴琠 廉公贤能

<正>在山西晋东南地区,有一句流传了三百多年的民谣:"沁县三件宝,鸡蛋、瓜子、吴阁老。"这位吴阁老,名叫吴琠(1637~1705),字伯美,号铜川,沁州(今沁县)徐村人,生于明末,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知识分子,吴琠从小聪明好学,10岁能写诗,15岁应童子试,23岁考中进士。从任河南确山知县开始,凭着他的宽厚、清廉与敏达,一步一步地升为内阁大学士,官居一品,位极人臣,成为康熙王朝的股肱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