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姚广孝 又称 道衍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三教, 与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不错的关系。 洪武十五年,被明太祖挑选,以“臣奉白帽著王”结识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且最终获胜,历史上绝无仅有。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而后在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少师晚年,在明初期佛教渐成颓势之际,又担起护教(佛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人名:姚广孝

别名:道衍

字: 斯道、独闇

号: 独庵老人、逃虚子

谥号:恭靖

性别:男

所处时代:元末明初

国(旗)籍:

出生时间:1335

死亡时间:1418

祖籍:

出生地: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1348

>
姚广孝是长洲人,家族世代行医。1348年(至正八年),年仅十四岁的姚广孝剃度出家,法名道衍。后来,姚广孝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  

1375

>
1375年(洪武八年),朱元璋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明太祖召入京师,但却没被授为僧官,只获赐僧衣。1380年,经僧录司右觉义来复、右善世宗泐推荐,入天界寺,谋一僧职。  

1382

>
1382年(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明太祖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当时,道衍得到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举荐,并与燕王朱棣相谈甚欢,便要求随朱棣前往北平。姚广孝到北平后,任庆寿寺住持,时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  

1398

>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继位,并实行削藩之策。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被废除藩国。姚广孝密劝朱棣起兵,朱棣道:“百姓都支持朝廷,怎么办?”姚广孝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后来,姚广孝向朱棣推荐相士袁珙、卜者金忠,使朱棣逐渐下定决心。朱棣暗中拉拢军官,勾结部队,并招募勇士。而姚广孝则在燕王府后苑训练兵马,还修建厚墙环绕的地穴,打造军器,用饲养的鹅鸭来掩盖声音。  
1399年(建文元年)六月,燕王府护卫百户倪谅告发朱棣谋反,朝廷下令逮捕燕王府官属。都指挥张信暗中向朱棣报信,朱棣便决定立即起兵,并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号称奉天靖难。姚广孝则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  同年十月,朱棣袭取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南军主帅李景隆趁机围攻北平。姚广孝指挥将士守卫城池,击退南军的进攻,又在夜间将士兵用绳子吊出城外,与朱棣的援军内外夹攻,大破南军。李景隆、平安相继败退。  

1400

>
1400年(建文二年),朱棣围困济南三个月,难以破城。姚广孝让人传信给朱棣,道:“将士已经疲惫了,还是班师吧。”朱棣于是退回北平。后来,燕军又在东昌(今山东聊城)战败,大将张玉战死,朱棣再次退军。  当时,朱棣本打算稍作休整,但在姚广孝的极力劝谏下,继续进军,击败盛庸,攻破西水寨。后来,姚广孝对朱棣道:“不要去攻打城池,应迅速直取京师。京师兵力单薄,一定能攻克。”朱棣采纳他的建议,在淝水、灵璧连败南军,并渡江进入京师。  
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姚广孝被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成祖即帝位后,授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
1404年(永乐二年),姚广孝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复姓为姚,赐名广孝。明成祖每次与姚广孝交谈,都称他为少师,而不直呼其名。  后来,明成祖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被姚广孝拒绝。明成祖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他到苏湖赈灾时,前往长洲,将获赐的黄金全部分发给宗族乡人。  此后,明成祖往来于南京、北京之间,并几次征伐蒙古,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
1407年(永乐五年),姚广孝又奉命教导皇长孙朱瞻基。  

1418

>
1418年(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庆寿寺中。成祖数次前去探视,赐金唾壶,并问他有什么要求。姚广孝说道:“僧人溥洽被关在牢里已经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当初,成祖进入南京,有人说建文帝装成僧人逃走了,溥洽知道这件事,有人则说建文帝藏在溥洽家里。皇上便以他事为由禁锢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濙等到处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一直都找不到,溥洽被下狱已有十余年。直到这时,成祖答应了姚广孝的请求,马上下令将他放出来。姚广孝叩首拜谢。

1424

>
永乐二十二年,对姚广孝极为尊重的朱棣在北征途中死于榆木川,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姚广孝曾在“靖难之役”中辅佐为世子的朱高炽坚守北平,后来又实任太子少师之职,辅佐太子朱高炽留守南京监国,朱高炽对姚广孝也是满怀崇敬之情的。朱高炽继位为帝后,再次对姚广孝给予表彰。洪熙元年三月二十日为姚广孝去世七周年纪念日,朱高炽亲自撰写祭文,遣其嗣子姚继致祭,盛赞姚广孝有功于朝,于皇帝朱棣“相与合德协谋,定大难,成大功”,又说“朕皇考太宗文皇帝以大圣之德顺天应人,再安社稷,弘靖海宇,茂建太平,亦皆赖卿等同心同力,以辅成大业”,于是援“古今通规”,“生则同其富贵,殁则陪其祀享”,复加赠姚广孝“少师散官勋爵,谥号悉如旧”,并特命将姚广孝配享明太宗庙庭。配享庙庭,应是姚广孝作为朱棣谋臣的最大荣誉。通观明太祖,太宗开国两朝配享太庙名单中,十六位功勋自中山王徐达以下,皆为出生入死的武臣。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之次者,仅有姚广孝一人。由此可见姚广孝在明初的特殊地位。
试论姚广孝在“靖难之役”中的作用

<正>姚广孝是元末明初极富传奇色彩的高僧。他是元末江浙行省平江路长洲县城相城里(明代改为直隶苏州府,今苏州市相城区) 人,十四岁即在里中的妙智庵出家,十八岁剃度为僧。法名道衍, 

试论姚广孝在“靖难之役”中的作用

<正>姚广孝是元末明初极富传奇色彩的高僧。他是元末江浙行省平江路长洲县城相城里(明代改为直隶苏州府,今苏州市相城区) 人,十四岁即在里中的妙智庵出家,十八岁剃度为僧。法名道衍, 

从诗作看洪武年间僧人姚广孝与白云观之关系——兼及明代“真武助燕王”神话的历史背景

洪武年间僧人姚广孝有关白云观的五篇诗作,充分反映了他与北京这座著名道观之间的密切关系。这在明代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为明代影响广泛的"真武助燕王"神话提供了背景分析与文化解读的契机。 

知公罪公,星有定盘——南薰殿《姚广孝像轴》考释

明代《姚广孝像轴》是现存姚广孝的惟一真容,并有晚明佛教大师真可题赞。本文从艺术风格、画面内容、题识等方面,考证画像由宫廷画家绘制,时间应在洪熙元年前后。从姚氏与潭柘寺的关系以及文献中记载的几幅姚氏画像,考证姚氏画像都存于寺院,此像应是洪熙、宣德初年赏赐潭柘寺。通过对真可题赞内容的分析,认为题赞对姚氏予以肯定,反映出真可振兴晚明佛教的意图,并体现了他以"德嗣"观梳理禅宗"正脉"的思想。考证出题赞者"心源居士"就是阳明后学左宗郢。此像为研究明代绘画史、佛教史、阳明心学等提供了独特的资料。 

姚广孝出太庙考论

太庙配享变动是国家政治和礼制的重要事件。明嘉靖朝,靖难功臣姚广孝被移出太庙从祀之列,开国功臣刘基配享太庙。《明世宗实录》的编纂者将姚广孝除祀于太庙归因于他的佛教徒身份。而以沈德符的“海内公论”说为线索,可以将姚广孝太庙除祀事件与靖难之役历史评价的转变联系起来。此外,嘉靖帝的“崇道”思想在此事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太庙配享变动一事,朱厚熜不仅树立了自己在国家礼制体系中的权威地位,更证明自己此时已彻底实现驭权于柄。 

姚广孝的历史地位及被丑化原因

姚广孝是明初的杰出人物,在政治史、军事史、思想史、宗教史、文化史、科技史上的任何一项成就,都足以让他傲视千古,不愧于"千古第一全才"的赞誉。然而,自明中期以后姚广孝遭到主流社会贬斥封杀以致其形象被淡化丑化。学界对姚广孝的研究很薄弱,这与其应有的历史地位极不相符。本文旨在分析其历史功绩和应得的历史地位,以及其被淡化丑化的原因。 

浅谈姚广孝及其相关问题

姚广孝是元末明初非常重要的杰出人物,在政治史、军事史、思想史、宗教史、文化史、科技史上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其中的任何一项成就,都足以让他傲视千古,甚至丝毫不愧于"千古第一全才"的赞誉。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特别是自明中期以后遭到主流社会贬斥封杀以致其形象被淡化丑化。总的说来,学界对姚广孝的研究还很薄弱,这与其应有的历史地位极不相符。浅谈其历史功绩及应得的历史地位,简析其被淡化丑化的原因和有待研究的方面。 

姚广孝及其相关问题

姚广孝是元末明初的杰出人物,在政治史、军事史、思想史、宗教史、文化史、科技史上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其中的任何一项成就,都足以让他傲视千古,甚至丝毫不愧于"千古第一全才"的赞誉。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特别是自明中期以后遭到主流社会贬斥封杀以致其形象被淡化丑化。总的说来,学界对姚广孝的研究还很薄弱,这与其应有的历史地位极不相符。本文旨在浅谈其历史功绩及应得的历史地位,以及简析其被淡化丑化的原因和有待研究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