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王鼎极力主战,反对议和。琦善因在对英交涉中获罪被革职锁拿进京,王奉旨审理。他在上奏中说:“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并且对琦善的党羽一一制裁。同时,随着战事不利,道光帝开始动摇,将林则徐等革职充军,遣戌伊犁。正值河南祥符(即河南开封)黄河决口,王鼎负责督塞河口。他上疏道光奏留林则徐助襄河工,治河竣工后,又奏请任林则徐为河督。时英国侵略者二次海上北犯,道光帝怕得罪英人,仍坚持将林则徐发往新疆。王鼎回到北京后,向道光帝力荐林则徐之贤,并痛陈和议对国家的危害,怒斥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当代秦桧、严嵩。次日又廷诤,道光仍不听,抽身欲走,鼎牵衣苦谏:“皇上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老臣知而不言,无以对先皇!”道光气恼,甩袍下殿。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夏,黄河在河南祥符(今属开封)决堤,王鼎暂署东河河道总督,负责督塞河口。他“朝夕驻坝”与民众同“畚锸”,终于在翌年春汛前,使决口大堤合龙,河水悉归故道。被加封为太子太师。王鼎力主禁烟,支持钦差大臣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
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三十日(1842年6月8日,《陕西省志·大事记》为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八日;《近代中国大事年表》为道光二十四年四月十二日;本志从蒲城王鼎纪念馆考证资料)深夜,王鼎效法春秋时卫国史鱼尸谏故事,怀惴“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的遗疏,自缢于圆明园私邸,享年74岁。王鼎死后81天,《南京条约》签订。 林则徐听到王鼎尸谏的消息悲痛万分,写了《哭故相王文恪公》诗两首,赞王鼎“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幕风”。王鼎死后,穆彰阿的亲信、军机章京陈孚恩赶到王家,骗得遗书,又对王鼎之子王沆威胁利诱,并“代为改草遗疏”。随后,陈袖藏王鼎原疏交穆彰阿邀功。道光帝只知王鼎“暴病而亡”,遂下诏悯恤优抚,追赠太保,谥文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