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徐有贞 又称 徐珵、徐武功
徐有贞(1407年6月16日-1472年8月19日),初名珵,字元玉,又字元武,晚号天全翁,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朝中期大臣、内阁首辅,因受封武功伯,世称徐武功。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土木堡之变爆发后曾建议南迁,遭到朝野内外的一致谴责。景泰年间担任佥都御史,到山东治理黄河水患,因功升任副都御史。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病重,徐有贞与石亨、曹吉祥等人策划发动夺门之变,拥戴明英宗复辟,被拜为华盖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封武功伯。他谗杀于谦、王文,又与石亨、曹吉祥争权,结果被构陷罪名,贬为广东参政,后又流徙云南金齿卫。石亨败亡后被放归。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徐有贞郁郁而终,时年六十六岁。

人名:徐有贞

别名:徐珵、徐武功

字: 元玉、元武

号: 天全翁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明朝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1408

死亡时间:1473

祖籍:

出生地:南直隶吴县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1407

>
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十一日生,本名徐珵,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进士及第,被选为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他身材矮小,但精明干练,颇有心计,而且喜好功名,对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阴阳五行等学问都有研究。

1442

>
正统七年(1442年)上疏朝廷,提出关于兵政的五条建议,得到了明英宗的嘉许,但却未被采用。
正统十二年(1447年),徐珵升任翰林院侍讲。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兵败被俘。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史称土木堡之变。瓦剌首领也先进逼北京。孙太后(即孝恭皇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总理国政,召集群臣商讨战守对策。徐珵托言星象有变,建议迁都南京,以避刀兵,遭到太监金英的训斥。兵部侍郎于谦坚决反对,道:“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礼部尚书胡濙、户部尚书陈循等重臣均附和于谦。徐珵大为沮丧,不敢再言。

1452

>
景泰三年(1452年),徐有贞升任右谕德。当时,黄河沙湾河段(在今山东阳谷)决口已有七年。朝廷先后派多位官员治理,但却始终未能平息河患。
景泰四年(1453年),明景帝召集廷臣朝议,让他们推荐治水人才。群臣都推荐徐有贞。景帝不知徐有贞便是徐珵 [7],遂任命他为左佥都御史,让他到张秋(在今山东阳谷)治理黄河。
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徐有贞被召回北京,佐理都察院事务,后又出京巡视漕河。他奏请朝廷,免除济宁十三州县河夫的官马徭役。
景泰七年(1456年),山东地区发生洪灾,境内河堤多有毁坏,唯有徐有贞负责修筑的河堤依然完好。明景帝便命徐有贞再到山东治理水患。徐有贞修复旧堤决口,在临清到济宁之间设置多处减水闸门,成功平息水患。景帝亲自召见慰劳,进拜他为左副都御史。
天顺元年(1457年)三月,英宗封徐有贞为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武功伯,兼任华盖殿大学士,掌文渊阁事,赐诰券,子孙世袭锦衣卫指挥使(《皇明人物考》作武功卫指挥使)。当时,陈循、萧鎡、商辂等阁臣皆被斥遂。徐有贞成为内阁首辅,尽掌阁权,朝野内外为之侧目。而明英宗对徐有贞也是倾心委任,允许他可以随时进见。

1460

>
天顺四年(1460年),石亨因罪庾死狱中。英宗又想起徐有贞,对李贤、王翱道:“徐有贞有何大罪?都是被石亨等人陷害的。现在可赦免其罪,让他返回乡里。”徐有贞回到家乡吴县,从此纵情山水。
成化元年(1465年),徐有贞获准“冠带闲住”,恢复官员身份,仍赋闲在家他自负文武全才,常叹息不获信用,但因谗杀于谦,遭到时人的仇视,因此始终未能得到起复。

1472

>
成化八年(1472年)七月十五日,徐有贞病逝,终年六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