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曾国藩 又称 曾子城、曾文正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 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道光末年官至侍郎。善于讲“道德”说“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太平天国进军湖南时,被任命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举办团练。后来组建起一支具有正规军规模的地主武装团练——湘军。咸丰四年发布《讨粤匪檄》。率湘军出省作战,为清政府收复失地。为了强化镇压力量,他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新式枪炮。咸丰十年(1860年)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次年攻占安庆,奉命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镇压捻军起义。同治七年(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 (1870年) 在办理天津教案中媚外残民,受舆论谴责,回任两江总督,病死南京。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地主经世派的崛起,使清封疆大吏由权贵当权变为经世派当权,促使清地方官员中满汉比例的变化。地方督抚力量的强化与离心倾向的加强。他曾鼓吹并推进洋务运动,主张对外坚守“以羁縻为上”;对内修明政事,急求贤才,引进西方的军事和技术。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阅读全文

人名:曾国藩

别名:曾子城、曾文正

字: 伯涵

号: 涤生

谥号:文正

性别:男

所处时代:晚清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1811

死亡时间:1872

祖籍:

出生地:湖南长沙府湘乡县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太傅

学位:

工作机构:

1811

>
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

1826

>
道光六年(1826年)春,曾国藩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道光十年(1830年),曾国藩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1833

>
道光十三年(1833年),曾国藩考取秀才。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进入长沙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于同乡刘蓉、郭嵩焘等居于湘乡会馆。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成功登第,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1840

>
道光二十年(1840年),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7月,钦命曾国藩为四川乡试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曾国藩充文渊阁校理。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转侍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3月,任会试同考官。5月,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9月,转左庶子,不久升侍讲学士。12月,充日讲起居注官。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充文渊阁直阁事。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大考二等。6月,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稽察中书科事务。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授礼部右侍郎。8月,署兵部左侍郎。次年6月,署工部左侍郎。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1851

>
咸丰元年(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咸丰帝诏群臣言得失,曾国藩进言“今日急务,首在用人”,又推荐李棠阶、吴廷栋、王庆云、严正基、江忠源五人,再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指咸丰帝的过失,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数日后复阅,才心服而纳谏,并对其加以褒答。 5月,署刑部右侍郎。10月,充顺天武乡试正考官。
咸丰二年(1852年)正月,署吏部左侍郎。6月,充江西乡试正考官,途中因母丧归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咸丰三年(1853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并向清廷上书征用了还只是都司的塔齐布。八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湘军领导层均出身于耕读之家,自幼饱读诗书,深受湖湘学风的熏染,尊奉程朱理学、主张学以致用。
咸丰四年(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咸丰五年(1855年)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于湖口,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跳船得免,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曾国藩愤怒至极,打算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咸丰六年(1856年),石达开进攻江西,曾国藩坐困南昌,这时罗泽南卒于军营中,彭玉麟走千里杀入重围至南昌助守。9月2日,洪秀全与杨秀清内讧,史称天京事变,南昌解围。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咸丰七年(1857年)2月20日,其父去世,曾国藩偕弟曾国华回籍奔丧。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咸丰帝准许。在当年建“思云馆”。
咸丰八年(1858年)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7月13日,曾国藩接咸丰谕出办浙江军务,救援福建。 十二月,作《爱民歌》以训湘军。
咸丰九年(1859年)11月,曾国藩拟四路进兵之策,曾国藩攻取安庆,多隆阿、鲍超攻取桐城,胡林翼攻取舒城,李续宜攻取庐州。

1860

>
早在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就提出“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可期永远之利”的主张。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在安庆设内军械所,这是近代中国师夷之长技的一次尝试。安庆内军械所一创办,他就马上委托徐寿、华蘅芳等人试造轮船。在徐寿、华蘅芳等人的努力下,终于克服重重困难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咸丰十一年(1861年)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9月25日,曾国藩移住安庆。12月20日,加太子太保衔,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同月,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同治元年(1862年)1月31日,曾国藩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二月十四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四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五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六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军回援天京,太平军集结二十万人兵力,十月起大战湘军四十多天,未能取胜。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攻克钟山,合围天京。7月,湘军攻破天京。同月,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八月,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同治四年(1865年)1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文》。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己养廉银中捐款课奖。5月26日,曾国藩率军赴山东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遗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书局出版。
同治五年(1866年),曾国藩奉旨进驻周家口,以钦差大臣的重权身份,督师剿捻。曾国藩根据捻军行踪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采用了“重点防务、坚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但最终全部失败。后来,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线”,希望借此天堑消灭捻军。
同治六年(1867年)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从曾国藩创办的动机看,其主要是御侮的性质更是显而易见的。他是想通过自己造船制炮,进而建立一支近代海军。江南制造局开办之初,一方面因要制造枪炮供淮军北上镇压捻军,另一方面也因经费困难,不得不使制造轮船的计划暂时耽搁下来。 5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六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改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五月初(1870年6月间),发生天津教案,冲突中外人死者计数十名。案发后,中外震惊。曾国藩在保定驻地接到两道上谕的催办后,于六月十日到津。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先议结俄、英、美三国误伤之人和误毁之堂、不与法国一并办理,缩小对立面。关于法国领事,神甫和教堂被杀被毁的原因,曾国藩紧紧扣住武兰珍原供虚实入手。

1870

>
同治九年(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祥刺杀后,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审理该案。
同治十年(1871年)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九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练情况。十一月抵达上海。
同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  ,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百姓巷哭,绘像祀之。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
同治十二年(1873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县)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建曾国藩墓于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伏龙山,也是曾国藩及其夫人欧阳氏的合葬墓。
幕僚对曾国藩政治思想的影响——以李鸿章西洋武器观为例

晚清洋务派名臣曾国藩以安分守拙的道德主义政治观为代表的政治思想发展演变及最终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幕僚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李鸿章作为曾国藩极为器重的幕僚,得到后者悉心栽培与提点。由于时代变化以及个人经历、性格的差异,李鸿章形成了不拘成法的功利主义政治观。与曾国藩"用兵在人而不在器"的观点不同,李鸿章的西洋武器观是见利则力求效法。通过介绍西洋武器的实战功效,强调西洋武器对自强的帮助,组建新式淮军取得战果,李鸿章对曾国藩晚年政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使之逐渐认识和接受西洋武器。曾国藩晚年西洋武器观的转变,为其实践"取夷智、制夷器、以夷制夷"的洋务思想扫除思想障碍,促进了晚清洋务运动乃至中国近代化发展。 

曾国藩细节识人

<正>1853年,曾国藩决心组建一支湘军抗击太平军,于是便派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四处招兵买马,广纳贤才良将。一天,李鸿章从外面带回来三位青年才俊,想请曾国藩亲自面试后再量材而用。然而,让李鸿章颇感不解的是,对人才求贤若渴的曾国藩好像并不着急面试,他先命下人将三位青年带到隔壁的一间屋子里等候,然后便和李鸿章边喝茶边闲聊起来。 

幕僚对曾国藩政治思想的影响——以李鸿章西洋武器观为例

晚清洋务派名臣曾国藩以安分守拙的道德主义政治观为代表的政治思想发展演变及最终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幕僚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李鸿章作为曾国藩极为器重的幕僚,得到后者悉心栽培与提点。由于时代变化以及个人经历、性格的差异,李鸿章形成了不拘成法的功利主义政治观。与曾国藩"用兵在人而不在器"的观点不同,李鸿章的西洋武器观是见利则力求效法。通过介绍西洋武器的实战功效,强调西洋武器对自强的帮助,组建新式淮军取得战果,李鸿章对曾国藩晚年政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使之逐渐认识和接受西洋武器。曾国藩晚年西洋武器观的转变,为其实践"取夷智、制夷器、以夷制夷"的洋务思想扫除思想障碍,促进了晚清洋务运动乃至中国近代化发展。 

曾国藩细节识人

<正>1853年,曾国藩决心组建一支湘军抗击太平军,于是便派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四处招兵买马,广纳贤才良将。一天,李鸿章从外面带回来三位青年才俊,想请曾国藩亲自面试后再量材而用。然而,让李鸿章颇感不解的是,对人才求贤若渴的曾国藩好像并不着急面试,他先命下人将三位青年带到隔壁的一间屋子里等候,然后便和李鸿章边喝茶边闲聊起来。 

曾国藩对湘军陆师的裁撤与安置

同治三年六月金陵克复后,曾国藩即筹划裁撤湘军陆师,七月至十二月,裁勇3万;同治四年正月至闰五月,继续裁3万多;同治四年七月因哗饷事件又裁1万多、至十二月总共已裁去十之七八,至奉命剿捻之时,湘军陆师裁撤将尽,仅剩刘松山一军。为保证裁军时尽发欠饷、防止兵勇因欠饷生事,曾国藩主要采取开办广东厘金,以湖南东征局协饷,利用江苏亩捐、租捐、善后捐款和淮南盐课盐厘,以及索要别处欠款等一系列措施筹集裁勇经费。被裁兵勇全发欠饷却引起未裁兵勇军心动摇,索饷哗变、殴辱大员等事端自霆营开始,尔后层见叠出,波及皖地南北防军乃至苏军。曾国藩一边筹款发饷安抚,一边对带头闹饷之人严加处置,终平息哗变并将涉事勇营裁撤净尽。对被裁将官,曾国藩竭力寻求安置之法,或以大衔借补小缺,或以考试得实缺,但仍无法全部安置。从曾国藩对湘军陆师的裁撤与安置,可以管窥这一善后措施之成败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