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王昭
王昭(925年—975年),字日华,高丽王朝第四任君主(949年—975年在位)。他是高丽太祖王建第四子、高丽惠宗王武、高丽定宗王尧之弟。乾祐二年(949年)受禅即位,广顺三年(953年)被后周册封为高丽国王。他在位时致力于强化王权,颁布奴婢按检法,实行科举制度,制定百官公服,并使用独立的年号,甚至可能自称皇帝。在位后期为政苛酷,鼓励告密,大兴冤狱,屠戮功臣。同时崇尚佛教,创建归法寺等多处庙宇。死后庙号光宗,谥号大成,葬于宪陵。

人名:王昭

别名:

字:

号: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

国(旗)籍:

出生时间:0

死亡时间:0

祖籍:

出生地: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王昭君故事的传承与流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和亲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亲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维护民族关系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千百年来,和亲政策在中国相沿不断,和亲公主更为世人称颂,其中,尤以昭君和亲最为著名。昭君出塞发生于西汉元帝时,班固在《汉书》中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简略的记载。此后,经过后世文人的再创作,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学内涵,昭君和亲的故事频繁地出现在小说、诗歌、戏曲等文学作品中。昭君形象从史书中汉宫掖庭的一个平凡宫人,经过文人和民间艺人不断地加工和创作最终得以丰富和发展,在文学作品中成为中国古代和亲史上功不可没的民族英雄。正是源于创作者对于昭君故事题材源源不断的热情,昭君故事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得以不断地更新、演化,始终保持着鲜活文学艺术价值和生命力,使得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创作链条。昭君故事是不断向前发展演变的,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不同的文人所创作出的昭君文学作品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学意蕴,折射出纷繁多样的时代文化风貌。和亲背景下的昭君出塞经历了从史实走向文学、从史书走向舞台、从文人墨客走向民间大众的演变,无疑是向世人展示昭君... 

青冢为谁留——从《汉宫秋》看王昭君命运的悲歌

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其极强的悲剧性名垂青史,这部戏中既包含了马致远本人的情感投射,也蕴含着汉代、元代乃至于整个古代的女性悲剧历史。通过悲剧因素的复杂性、悲剧产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以及悲剧的意蕴三方面来探讨,可以了解古代女性悲剧命运。 

试论《汉宫秋》中王昭君三种角色的转换

王昭君是《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中塑造的典型女性形象。在这部一本四折的末本戏中,冷宫怨娥、元帝宠妃及和亲美人三种角色贯穿着昭君的一生。冷宫怨娥阶段的昭君形象,折射出封建社会宫廷的黑暗,突显出昭君的美丽耿直、渴望君恩;作为元帝宠妃的昭君,昭示了古代社会女子命运多舛和帝妃爱情的无奈;和亲美人身份的昭君,是封建社会政治力量角逐的牺牲品,体现了女性难以自主的命运,描绘出昭君忠君爱国的烈女形象。这一悲剧形象的塑造透视出马致远在其创作时代特征下的士人心态、命运之思和悲剧情怀。 

一个昭君,两种命运——以马致远《汉宫秋》、曹禺《王昭君》为例

昭君出塞是历史剧的传统题材,王昭君的命运一再被剧作家改写。本文从《汉宫秋》与《王昭君》两部剧的情节、王昭君悲剧命运的原因以及意义深入挖掘其命运内涵。 

马致远《汉宫秋》中王昭君的爱情与婚姻

马致远的《汉宫秋》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以历史上昭君出塞为题材,描写了汉元帝与王昭君如泣如诉的爱情悲剧。王昭君拥有不俗的气质、不凡的个性,在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大义凌然地牺牲小我,同时,勇敢地捍卫着自己的人格,不屈地与命运做抗争。在王昭君身上闪烁着女性独立意志的光芒,是女性追求人格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