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王树枏
王树枏(1851—1936)近代文学家兼学者。字晋卿,号陶庐老人。河北新城人。少喜骈文,锲而不舍。吴汝纶为官河北冀州(今冀县),欲请其主讲信都书院,而黄子寿又欲倚树枏编纂《直隶通志》,争执不休。经李鸿章调解,令其一岁之中,兼修通志与主讲书院各半,方为解决。树枏于信都书院,吴汝纶索观其文,不以为然。树枏乃取《太史公书》等研习数月,操笔作文,以示汝纶,方得赞许。于是屏弃骈文,专学两汉及唐宋之文,古文大进。光绪十二年(1886)中进士,以主事分户部,改官知县,选授四川青神,复改署资阳新津。后因事罢职,从戎于甘肃,入总督陶模幕府。三十二年(1906),出任新疆布政使。入民国,出任袁世凯政府参政院参政。既而清史馆开,被徐世昌所用,修纂畿辅文献。1936年卒。树枏“著书四十余种,凡百八十余卷。其释群经诸子,实事求是,一本之故训。其考舆地及纪泰西列国事,皆精碻而具史裁”(马其昶《〈陶庐文集〉序》。其为文,追步韩愈,兼学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戛戛独造,不标户门,也不谬托师承。桐城派末代文人吴汝纶、张裕钊、马其昶等,对其文皆极赞赏。著有《文莫室诗集》8卷、《陶庐诗续集》11卷、《陶斋文集》13卷。另有《陶庐丛刻》数十种。(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 1991-10)

人名:王树枏

别名:

字: 晋卿

号: 陶庐老人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清末民初

国(旗)籍:

出生时间:1851

死亡时间:1936

祖籍:河北新城

出生地:河北新城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新疆布政使

学位:

工作机构:

1886

>
光绪十二年(1886)中进士,以主事分户部,改官知县,选授四川青神,复改署资阳新津。后因事罢职,从戎于甘肃,入总督陶模幕府。

1906

>
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任新疆布政使。入民国,出任袁世凯政府参政院参政。既而清史馆开,被徐世昌所用,修纂畿辅文献。

1914

>
1914年入清史馆任职,凡十余年。
1918年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后去奉天主讲萃升书院。

1936

>
1936年卒。
莲池书院与后期桐城派的师承

张裕钊、吴汝纶主掌莲池书院的近二十年间,莲池书院成为后期桐城派在北方传播的一个中心。张、吴二人以书院为平台,以师友关系为纽带,构建了后期桐城派在北方传播的脉络体系。文章利用《桐城吴先生年谱》《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吴门弟子集》等文献考订后期桐城派师承,理清后期桐城派的发展脉络,借此一窥后期桐城派在清末民初的发展规模及影响。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段永恩旧藏文书题跋释录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段永恩旧存写本残片册页(藏品号C14.1341),收录敦煌吐鲁番文书残片145件、石刻拓片2件,另有文书、幡画、拓片等照片14张,之前仅部分披露。本文对其中所有的文书题跋予以整理并研究,认为该册页从多方面补续了敦煌吐鲁番文书在晚清民国流传与研究的学术史环节,也呈现了近代学界传承知识的方法更新。其中段永恩的敦煌文书题跋改变了之前仅知其收藏吐鲁番文书的片面认识,王树枏的题跋提供了早期重要文书流传的新信息,而册页中摄影照片丰富了早期收藏的方式,体现了新技术介入文书收藏的新特色。 

桐城派后劲赵衡的古文与诗歌创作述论

赵衡是晚清民国时期桐城派的后劲,从吴汝纶、贺涛等人游,传承桐城古文义法,是桐城派莲池文系的代表人物。其史论文最有价值,以抉发士人精神为核心,呈现了桐城古文义法的丰富内涵。学诗受吴汝纶、王树枏影响,取径唐诗,尤重王维、杜甫、韩愈、李商隐。推崇温柔敦厚的诗教和性情之真,欣赏融合学问、性情、时事而"非唯有以见其为人,抑实与治国闻有资焉"的清刚雅健之美。其诗散佚各处,今因整理《叙异斋文集》,从赵衡《信都书院文卷》中辑录其诗37首,以见其诗歌创作大概。 

王树枏年谱

王树枏,字晋卿,号陶庐老人,晚年又号绵山老牧、归山老牧,河北新城县(今高碑店市)人,生于咸丰元年(1851)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卯时,卒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正月十五日酉初二刻。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四川青神、资阳、新津、富顺等县知县,眉州知州,甘肃平庆泾固道、巩秦阶道、兰州道,新疆布政使等职。民国期间任清史馆总纂、国史馆总纂等职。与陈三立为同年进士,时人或以“南陈北王”并称。王树枏晚年自编记录了自己一生的《陶庐老人随年录》,是研究王树枏生平事迹的重要资料。但因此年谱篇幅较短,且集中于其为官经历的记录,对其生平事迹反映并不全面。本文将在王树枏自编《陶庐老人随年录》的基础上,以年谱的形式对王树枏一生的官宦经历、师友交游、文学活动加以梳理考证,以期能援引翔实资料,展现其生平全貌。本年谱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年谱凡例,详细说明本谱在编写时的体例;第二部分为谱主的家传,梳理其家族成员情况;第三部分为年谱正文,谱文共分为三卷,卷一为出仕之前(咸丰元年至光绪十二年),主要是对王树枏少年时期的生活和学习经历的考察。卷二为外任做官时期(光绪十三年至宣统二年),主要是对其赴四川、... 

王树枏诗文研究

王树枏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史大家,学界对其关注由来已久。现有的王树枏文学研究偏重诗文内容介绍,缺乏系统且深入的解读,因此研究仍有可开拓的空间。论文由以下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综述学界对王树枏生平经历、学术著作、文学创作研究的相关成果,在广泛查检既往成果的基础之上,爬梳诸家观点,做出相应的评价。第一章王树枏家世考述。遍检王树枏自定年谱《陶庐老人随年录》和相关史书、方志辨析廓清王树枏家世,挖掘其家族内部以儒学传统、文学传统为支撑的家学渊源,以治水经世、笃孝行善为实践标准的家风传统。通过还原王树枏家族的原生态环境,进而有效地梳理出王树枏学术与创作的源流。第二章王树枏交游考述。依照王树枏生平经历将其交游大致分为三期,通过对王树枏的交游研究,不仅可以考证出其通过祖辈情谊、仕宦交游、文人社团等途径所建立的关系网络,挖掘上述交游对王树枏思想、创作的影响。也可藉此考察在传统社会变迁中,特别是鼎革之际,以王树枏为中心形成交际圈的儒家知识分子的价值守望。第三章王树枏诗歌研究。有效利用王树枏的序跋和评点文字,考察其诗学观。研读王树枏《文莫室诗集》《陶庐诗续集》,可以看出王树枏创作总基调是书写诗史。根... 

王树枏的廉政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王树枏的廉政思想十分丰富,既包括不取不义之财、慷慨解囊和造福百姓的廉洁品德,也包括执法公正不枉法、敢于动真碰硬的廉正作为,还包括制定高薪养廉、重罚保廉和监督促廉的廉政制度。王树枏的廉政思想是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在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教育影响下,以及在长期为官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时代的公职人员应大力提升自身的廉洁品德,做到廉洁自律,廉正为先;政府应采取高薪养廉、重罚保廉的措施,加大监督促廉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反腐倡廉工作。 

莲池派文人王树枏及其诗文研究

王树枏是晚清桐城派发展重心由南方传到北方直隶的一个重要支派——莲池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在晚清民国新旧文学转型之际,他坚定地站在桐城派大营,坚守桐城派诗文创作传统,在创作上取得了较大成就,被晚清桐城派大家张裕钊、吴汝纶等人引为畏友。目前研究者对于王树枏的诗文研究相对匮乏,故本文试图通过对王树枏诗文的个案研究,管窥晚清民国新旧文学转型之际传统诗文的发展状态,以还原历史之真实。文章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意义,梳理了目前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思路及方法。正文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论述了莲池派的兴起,考证了王树枏的家世、生平、著述和师承交游。第二章分析了王树枏的诗歌创作,将其分为伤时感事、仕隐徘徊、行旅抒怀、生离死别四大方面进行论述。第三章研讨了王树枏的散文创作,将其按文体分为传记文、序体文、记体文三类进行研究。第四章总结了王树枏的诗文艺术特色。第一节论述了王树枏诗文观对桐城派的继承之处。第二节分析了王树枏诗歌的艺术特色,认为他的诗歌有雄恣怪瑰、沉郁顿挫两类风格,具体而言,呈现出以文为诗的笔法,善于用典、深于寄托的艺术手法。第三节为王树枏散文的艺... 

桐城派寿序与“中国之文”

自方苞、刘大櫆、姚鼐直至清季民初的贺涛、范当世、姚永概等,桐城派作家一方面非议寿序"非古",一方面又创作了大量寿序。这些寿序固然有其写作策略、体制特点,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始终与方、刘、姚以来社会文化的古今之变纠缠在一起。其不仅关涉桐城派古文的狭义之"文",而且关涉凝聚在一个个寿序人物、老成典型身上的包括了女德、家教、乡俗民风等在内的广义之"文"。由于清季民初古今中西之争的愈演愈烈,寿序所关涉的"文"更与"中国之所以立国者"问题相交织,使寿序从对老成人物寿庆的祝祷与祈望进而成为对面临一线难传之虞的"中国之文"的祝祷与祈望。桐城派寿序也与桐城派作家所作的诸多家传、族谱序等一起构成了社会文化焦虑的集体症候,它们自身既为"中国之文",也跳出自身关切"中国之文"。 

清末新疆巡警制度探析

清末,清政府在内忧外困的压力下实行新政,以求自强,挽救风雨飘摇的统治,警政建设亦是其中一个方面。近代警政首先在京师、直隶、天津等地试办,后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新疆警政起初仅在省会迪化开办,后来随着警政建设的推进,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逐步向省内各府厅州县扩展,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新疆最终建立起了一套由上而下相对比较完备的警察制度。伴随着警察机构设立,与之相匹配的警察法规、警察教育等相关事项也相继开展,这使得清末新疆的警察制度日臻完善起来。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清末新疆建设的历程、巡警种类职能、组织结构、工作守则和日常规范、巡警经费、巡警教育等方方面面来还原清末警政建设的过程,最后以对巡警属性的不同认识为切入口,对前文论述的巡警来源、经费、功能大部分内容以新的一个角度做一个总结,进而引申此种问题在新政改革中具有普遍性,最后落脚到分析巡警所设的真正目的,文化和权力的角逐,巡警沦为政治的工具和附属,这是清末巡警建设失败的根本原因。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清末新疆警察制度的发展沿革,系统梳理清末新疆巡警建设历程,试对其进行阶段划分... 

《中村不折旧藏禹域墨书集成》下册题跋研究

《中村不折旧藏禹域墨书集成》分为上、中、下三册,其中部分敦煌吐鲁番写本附有近现代名人题跋上百则。关于王树枏的题跋,目前学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上册及中册的非王树枏题跋也已有人研究。本文对下册中除王树枏题跋以外的8件写本的共计10则题跋进行全文录释,并对朱玉麒、周慧的释录部分进行订正,以期完成《中村不折旧藏禹域墨书集成》全三册题跋的全部考释,同时也为研究中村不折藏品的学者提供较为准确的题跋校录文本。 

日本《中村不折旧藏禹域墨书集成》题跋研究

日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所藏中村不折旧藏禹域墨书集成》(上、中、下)三册有43件写本附有题跋129则,其中王树枏先生的题跋已有研究成果,还剩赵惟熙、张培恺、成本璞、白坚、孔宪庭等人的题跋有待释录。本文对王树楠先生题跋之外的10件写本共17则题跋进行全文释录,并对朱玉麒释录部分进行核对与订正,以期完成《中村不折旧藏禹域墨书集成》三册题跋的全部考释,为中村不折藏禹域墨书的研究者提供比较准确的校录文本。 

《新疆图志》印行考略

《新疆图志》是清末新疆官修省志,体例新颖,内容丰富,多次刊印,流传较广。《新疆图志》随纂随刊,形成有《新疆图志》官书局本和通志局本。同时,还有黄册抄本,以及以通志局本为底本,参校黄册抄本的东方学会本。《新疆图志》分志单行本印行各异,流布四方。《新疆图志》及其分志单行本,通过赠送、出版销售、期刊杂志刊载等方式广为传播,后成为治理新疆和研究西北史地的重要资料,成为学者研究新疆历史文化和官员认识新疆的必备资料。 

日本书道博物馆藏吐鲁番文献目录(上篇)

<正>日本书道博物馆是由书画家中村不折建立的一所私人博物馆,其中收藏着他自1912年前后到1943年三十余年间所收集的一批敦煌吐鲁番文献。1945至1955年间,中村不折长子中村丙午郎以其父著录的写经目录为基础,编成《经卷文书类目录(中国及本国)附解说》(以下简称"《旧目》"),油印发行(1)。这份目录在每一件文书之下著录名称、字体、尺寸、行数、年代、出土地、题记,以及对其书法的评论,长期以来都是研究者了解书道博物馆敦煌吐鲁番文献整体收藏状况的重要 

王树枏以“大同”解庄刍议

王树枏以"大同"解庄,首次将"大同"的概念与庄子"至德之世"相结合,其解庄模式多围绕"大同之道"、"大同之化"、"大同之本"、"大同之盛轨"等相关术语,来解释庄子的无为至德思想。值得注意的是,以"大同"解庄的思路并非都是对庄子原意的曲解,其所引进平等、自由的观念,赋予《庄子》以新意。此外,以"大同"解庄不仅与康有为的《大同书》相表里,同时受到胡适所言庄子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不仅继承了韩愈、苏轼等人援庄入儒的传统,更为庄学思想注入新鲜血液,迎合了时代发展要求。 

王树枏著西洋史五种研究

清末西史东渐之风渐起,从甲午战争后到预备立宪前是这股风潮最为活跃的时期,而作为清末著名的文化人物王树枏在这股风潮影响下写成西洋史五种:《彼得兴俄记》《欧洲列国战事本末》《欧洲族类源流略》《希腊春秋》《希腊学案》。这五本书形式各异,体裁不同,但都与时代紧密相关,与当时史料互有印证。其内容包括俄国史、欧洲战争史、欧洲族源史、希腊哲学史、希腊古代史等不同领域。在其中保留有大量原始文献,其史料价值和编纂价值毋庸置疑。 西洋史五种在中国的西方史研究领域具有承前启后的价值,但对于它们的研究却鲜人问津。目前即使研究最力的刘芹教授,虽然有专著论述,但对于史料来源等文献方面依然缺乏进一步深入的阐述。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这五种书的来龙去脉予以详尽展示,重点放在探究其史料来源、编纂思想、考证其版本方面,系统运用文献学的方法对其著述进行整体的研究。 

涉日西域诗研究

当前学界对西域诗的整理和研究仍处在发展阶段,人们对西域诗所包含的内容、蕴藉的情感、承载的意义等诸多方面的发掘正在逐渐增进我们对西域诗的了解。从诗人群体上讲,除去学界过去一直关注到的进入新疆的中原汉族诗人、进入新疆的少数民族诗人以及新疆本土诗人三类群体之外,还应当包括一个特殊的诗人群体——日本人,如大谷光瑞、堀贤雄、日野强、野村荣三郎等人。他们多具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能够用汉语作诗抒发情感、酬唱应答。目前这些诗多保存在这些日本人的游记当中,游记当中同时还保存有晚清新疆官员题赠这些日本人的诗作,因为这些诗全部都与日本人的活动有关,可称其为“涉日西域诗”。 “涉日西域诗”中日本人的诗作基本上都是自我抒发之作。以日野强和野村荣三郎的诗作为代表,他们的诗主要分为风景诗与怀古诗,优秀作品的比重较大。其中的风景诗多数显示出清新刚雅、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怀古诗多显示出重情感体验、少历史反思的总体倾向,艺术构思上用典巧妙而能自出机杼,塑造了浑融一体的诗歌意境,书写了真实的自我情感体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同时,日本人写西域诗的背景也是我国被侵略的历史,这些诗也带有一定的警醒意义。中国诗人题赠日本人... 

王树枏《畿辅方言》与燕赵文化

《畿辅方言》包含多种文化元素,其中关于燕赵历史文化习俗方面的资料尤其珍贵。考察《畿辅方言》,可以发现其方言词不仅再现了清末民初燕赵服饰文化习俗和饮食文化习俗,而且还保留了清末民初燕赵的居住文化习俗和交通文化习俗。挖掘和传承《畿辅方言》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文化习俗与民族传统,可以更好地弘扬历史悠久的燕赵传统文化。 

王树枏的西疆诗作

王树枏清末曾在新疆为官,民国时期主持《清史稿》的编篡工作,学贯中西,其所留有关诗作悉保存于《陶庐诗续集》卷3《出塞集》、卷4《北庭集》、卷5《休否集》等三卷中,可以视为历代西陲吟边诗的末篇。其诗从长剑嵯峨出塞歌、政暇清兴赋西陲、访古论学史臣心三方面看,体现了热爱边疆、民族和谐、祖国统一的情怀。 

《新疆图志·物候志》作者及版本考略

《物候志》是《新疆图志》的一部分,其作者虽为王树枏,但本文通过考察其稿本及资料来源,认为《物候志》是在张应选《新疆全省物候表》的基础上撰写而成,对研究《新疆图志》的编纂颇有意义。《物候志》的版本流传较为复杂,本文把其梳理为《新疆图志》本和《新疆小正》本两个系统,并详述其版本信息。 

王树枏与他的《畿辅方言》

清人王树枏的《畿辅方言》,是继《蜀语》之后一部重要的分地方言著作。此书在我国方言学史及汉语词汇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价值,本文对其价值与不足尝试给予评述。 

学人游幕与晚期北方桐城派之维系——以贺葆真与徐世昌交谊为中心

由于与桐城派的深厚渊源,徐世昌对桐城之学进行了不遗余力的阐扬。在其幕府中聚集了大批的桐城文人,从而使桐城派在北方得以形成群体,并保持长久的影响。贺葆真作为晚期桐城名家贺涛之子,他的参幕经历虽有其特殊性,但也是晚期桐城文人由家学传承、桐城渊源而入幕徐府的缩影。通过梳理贺葆真与徐世昌的交谊及其参幕经历,可借之考察徐世昌幕府与晚期北方桐城派维系之关系。 

审"丑"——畸形审美之于人、物差序

"丑书"在社会层面成为一个流行词汇,专业圈子应该有理论上的探讨。本文从审美心理和人文现象角度尝试对"丑书"及"丑书现象"进行分析和厘定。在抽象和具象两类不同的艺术形式或自然、社会呈现中,"丑"的内涵呈现出一种差序认知,伦理和道德评价并不能直接对应于抽象类型。"丑书"是一种伦理污名,需要有更加细致的批评来重新梳理认知,对"丑书"的厘定,可予当代书法学习、创作以思辨基础。 

古籍整理新成果 方志研究新典范——《新疆图志》整理本评介

王树枏主持编纂的《新疆图志》,作为中国封建王朝时期有关新疆的最后一部通志,以其博大精深的学术价值,自刊行以来,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与重点。文章重点从版本、内容、点校、考证、索引等方面介绍了《新疆图志》的整理出版,明确其价值及鲜明特色,认为其作为古籍整理的新成果、方志研究的新典范,具有重大意义。 

清末新疆警政发展探析

清末,新疆在清政府"新政"的谕令中筹建警政,最初也只是将保甲制度改换名头而已,并未引起重视。1910年,新疆当局对警政进行了整顿,制定了一批规章制度,这才使新疆警政的发展完备起来。从筹建警政到辛亥革命,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新疆的警政初有成效。新疆警政的创立也使新疆的社会管理迈向了近代化。 

《新疆图志补编》初探

《新疆图志补编》为新发现的资料,是对《新疆图志》的补充,其内容为袁大化任新疆巡抚期间取得的成就和其间新疆发生的事情。本文简述了《新疆图志补编》的版本信息,详细介绍了各卷内容,并论述了它在研究《新疆图志》编纂、保存清末新疆经济、军事资料等方面的价值。 

清代新疆官办民族教育的政府反思

清前期新疆的学校教育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新疆建省、新政兴起等政治事件,带来了教育制度的剧变;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学校纷纷建立,少数民族的教育,也为政府所重视。但是教育投入之巨与收效之微,使执政者反思有教无类、潜移默化的困难,以及普及教育所遭遇的民族、宗教、语文的隔阂;一些积极的对策在《新疆图志·学校志》中得到集中的反映。清代遗留的这一教育症结和积极回应,至今仍然是有效治理新疆值得借鉴的重要内容。 

清朝那些著名的落榜生

<正>清代科举考试,应试者如过江之鲫,而中榜者寥寥。以光绪九年(1883年)为例,会试考生16000多人,只"赐陈冕等三百八十人进士及第",约98%的考生落榜。清朝落榜生最通行的出路,就是一边工作养家糊口,一边继续苦读。官至左副都御史的吴大澂,早年乡试、会试落榜后,都是边教书边准备考试的,后"会试中式第三名贡士,殿试二甲第五名",成为大臣和著名金石考古学家。而与陈三立并称"南陈北王"的王树枏,乡试落榜后,一直在畿辅通志局做编纂,至36岁中进士做户部主事,才结束兼 

《新疆图志》通志局本与东方学会本探析

《新疆图志》是一部清末官修省志,详细记述了新疆的历史地理、人物风情等情况,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新疆图志》版本较多,本文主要论述了通志局本和东方学会本的版本信息和印行情况,详细介绍了这两种版本的现存状况和具体信息,考察了它们印行的某些具体细节,指出通志局本有117册本和64册本两个版本。此外,本文还探讨了通志局本和东方学会本之间的差异。 

论《畿辅方言》的“因声求义”

清人王树枏的《畿辅方言》是清末民初一部记载河北古代方言的辞书,在汉语方言学史和词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氏以声音通训诂,运用"因声求义"训诂原理进行字、词诠解的方法,在传统语言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黄彭年与王闿运(上)

<正>光绪十五年九月五日,苏州。这天,有人约王闿运吃饭,因下大雨,轿夫不肯去,王就借钉鞋步行前往。仆人不认识路,弯来绕去,王闿运只好亲自问路,好不容易才找到,吃得也不太合 

馆藏新疆方志专题目录(一)

以塔里木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中国方志丛书目录.西部地方新疆省》、《中国边疆史志集成.新疆史志》为整理对象,编制新疆方志目录。 

莲池书院之争与教育家吴汝纶弃官从教始末

吴汝纶一直在深州、冀州等地任州官,在此期间他极为重视地方的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冀州,他与自己莲池书院院长、同学派的张裕钊学术联系十分密切,这为他入主莲池书院打下基础。 

《畿辅方言》的方言学价值与局限

《畿辅方言》是清末民初一部记载河北方言的词典,也是一部研究河北古代方言的专书。该书在汉语方言学史和汉语词汇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书中还存在一些历史局限和人为的不足。 

论《畿辅方言》的编排体例及疏证特色

清人王树枏的《畿辅方言》,是继《蜀语》之后一部重要的考释河北古今语之异同的分地方言著作。全书可分为"古方言"和"今方言"两大部分,均是依《尔雅》类次编列词条。王氏作了质量较高的疏证,一是指出古今流变异同,二是补充例证,三是增加训释,四是探求命名源流,五是辨析原文或引文讹误。同时,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读《北望青山:年谱中的那一代学人》

<正>无论何时何地,他们的脊梁都是无比挺直的,他们的眼神总透着智慧和光芒。我见到这句话是在今年的3月25日。京州师兄微信上发来他的新书《北望青山》的三帧封面效果图,让我参谋,哪个好一些。接着即发来了"题识"的电子版,也就是后来的《序》,我得以先睹为快。封面上的这句话,正是取自其中, 

俄藏Ф.341《長阿含經》出土地探源——基於LD489302、SH.1538、SH.1653及梁玉書、王樹枏題跋的考察

<正>引言Ф.341是收藏於現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的一件《長阿含經》中國古代寫本。1992—2001年,俄羅斯漢學家孟列夫主編的《俄藏敦煌文獻》(全17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Ф.341收入第5册,并被定名爲《佛説長阿含經卷第十五第三分究竟檀頭經第四》[1]。該經自刊佈以來,除2019年出版的《俄藏敦煌文獻叙録》著録了有關尺寸、分行、經文内容等簡單的信息外[2],鮮見討論。2019年,筆者進行遼寧省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的整理,發現一梁玉書舊藏吐魯番寫本(已編號爲LD4983-02)[3],在書法上與Ф.341如出一轍,遂引發進一步探究。 

王樹枏《校正孔氏大戴禮記補注》的文獻價值

晚清學者王樹枏長于治經,其經學代表著作《校正孔氏大戴禮記補注》運用對校、本校、他校、理校及多重校勘法相結合的方式對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進行校正,集中體現了王氏敢於質疑、勇於創新、兼收並蓄的治學思想,對《大戴禮記》研究有一定價值。 

清代新疆通志的殿军——《新疆图志》及其整理本评介

《新疆图志》是清代新疆地区的最后一部通志,宣统三年(1911)由新疆布政使王树枏组织修纂完成。《新疆图志》(整理本)于2015年12月出版,除了精益求精的校勘之外,整理团队还编制了全书的人名、地名索引,在为使用者提供了便利同时,极大地发挥了这部清代新疆通志集大成之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