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王鏊 又称 王文恪、震泽先生
王鏊(ào)(1450年9月22日   —1524年4月14日   ),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明代名臣、文学家。   王鏊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他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为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授翰林编修。明孝宗时历侍讲学士、日讲官、吏部右侍郎等职。明武宗时任吏部左侍郎,与吏部尚书韩文等请武宗诛刘瑾等“八虎”,但事败未成。旋即入阁,拜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次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王鏊在任上尽力保护受刘瑾迫害之人,并屡次劝谏刘瑾,终因无法挽救时局而辞官归乡。此后家居十六年,终不复出。嘉靖三年(1524年)去世,年七十五。追赠太傅,谥号“文恪”,世称“王文恪”。王守仁赞其为“完人”   ,唐寅赠联称其“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王鏊博学有识鉴,经学通明,制行修谨,文章修洁。善书法,多藏书   。为弘治、正德间文体变革的先行者和楷模。   他黜浮崇古的文学观和尚经术、去险诡的取士倾向,影响了一代文风。有《震泽编》《震泽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姑苏志》等传世。 (来源:百度百科)

人名:王鏊

别名:王文恪、震泽先生

字: 济之

号: 守溪,晚号拙叟

谥号:文恪

性别:男

所处时代:明朝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1450

死亡时间:1524

祖籍:

出生地:吴县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

学位:

工作机构:

1450

>
王鏊于明景帝景泰元年八月十七日(1450年9月22日   )在洞庭东山震泽乡胥母界陆巷口王氏三槐堂王琬旧第出生   ,其父王琬曾任光化知县。王鏊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   ,十六岁时随父北上入京师,习业于国子监,   写得一手好文章,其文一出,国子监诸生就争相传颂,侍郎叶盛、提学御史陈选感到惊奇,称他为“天下士”。  

1474

>
成化十年(1474年),王鏊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名“解元”。
成化十一年(1475年),王鏊在礼部会试又取得第一名“会元”,殿试一甲第三名,被授为翰林编修,一时盛名天下。  
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阶文林郎。八月,上疏乞假还乡。抵家三月后,母叶孺人逝世,王鏊便守制居家。  

1480

>
成化十六年(1480年),王鏊仍守制在家,闭门读书,远避权贵。    
成化十八年(1482年),王鏊还朝,复职翰林编修。 
弘治二年(1489年),王鏊参与编修《明宪宗实录》。同年,升为侍讲学士。  

1491

>
弘治四年(1491年)八月,《明宪宗实录》修成,升任右春坊、右谕德、侍讲经筵官。   当时孝宗宠信宦官李广,整日在李广陪伴下游玩。王鏊便以周文王勤政的典故反复劝谏,终使孝宗感动。日讲完后,孝宗对李广说:“讲官指的是你们。”在选择太子僚属时,孝宗命他以原职兼任太子谕德,不久转少詹事,因吏部尚书韩文荐,擢为吏部右侍郎。    
弘治七年(1494年),进阶奉直大夫、右春坊、右谕德。  
弘治八年(1495年)三月,改侍读学士,充日讲官。  
弘治十年(1497年)三月,孝宗敕令修《大明会典》,由大学士徐溥任总裁,王鏊任副总裁。  

1500

>
弘治十三年(1500年),进吏部右侍郎,仍兼日讲官。  
弘治十六年(1503年),王鏊父王琬去世,王鏊返乡奔丧。    
弘治十七年(1504年),撰《震泽集》成,同年八月,重修《姑苏志》成。  
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王鏊被起用为吏部左侍郎,参与编修《明孝宗实录》,任副总裁   。当时明武宗“好逸乐”,不问政事,太监刘瑾专权,吏治大坏。王鏊与吏部尚书韩文等人要求武宗诛刘瑾等“八虎”,但失败未成。不久,刘瑾入司礼监,大学士刘健、谢迁相继离去,内阁只有李东阳一人。刘瑾想引焦芳入阁,但廷议只推荐王鏊。刘瑾迫于公论,命王鏊以原职兼学士,与焦芳一同入阁。一月后,升任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国史总裁、同知经筵事。   十二月,明景帝汪皇后去世,朝廷对以什么规格举行丧礼拿不定主意。王鏊说:“皇妃并非因罪被废,应恢复原封号,按妃的规格安葬,按皇后的规格祭祀。”武宗便下令停朝,按皇后规格祭祀。  
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仍任户部尚书。    
正德四年(1509年),明宪宗废后吴氏(吴废后)去世,刘瑾要按普通宫女的制度把她的遗体焚烧、草草安埋。王鏊认为不可,最终才得以妃礼下葬。   当时,尚宝卿崔璇等三人被迫害差点死去,王鏊对刘瑾说:“士可杀,不可辱。现在对崔璇侮辱并且又要杀之,我还有何脸面留在内阁。”李东阳也极力相救,崔璇等才得以免死遣送戍边。刘瑾恨已致仕的韩文,一心要置他于死地,又想借故中伤刘健、谢迁,王鏊与李东阳前后都极力相救,使刘瑾阴谋未得逞。有人在刘瑾面前诽谤杨一清,称他筑边墙浪费军需。王鏊争辩道:“杨一清为国修边,岂能以功为罪?”刘瑾对兵部尚书刘大夏发怒,将他逮至京城,要以激变罪名判其死刑。王鏊争辩说:“岑猛不过是拖延没去罢了,未叛变怎能说为激变?”  正德四年(1509年)五月,王鏊三次上疏请辞,才被批准。武宗赐他玺书、马车,有关部门按旧例供应粮食、奴仆。   王鏊家居十六年,廷臣交相荐举,终不肯复出。   

1510

>
正德五年(1510年),《明孝宗实录》修成,王鏊因曾参与编修,获赐白金五十两。  
正德八年(1513年),王鏊撰成《震泽纪闻》。
正德十年(1515年),王鏊撰成《震泽长语》。  
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鏊撰成《震泽文集》。  

1521

>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王鏊与门下士祝允明等八人于怡老园之池亭饮宴,并赋诗唱和。  
嘉靖元年(1522年),明世宗朱厚熜即位,派行人柯维熊慰问王鏊,并赐羊酒以示优眷。王鏊上疏致谢,并奏献《讲学篇》和《亲政篇》,世宗优诏回报,特荫其一子为中书舍人。    
嘉靖三年(1524年),世宗又命有关部门慰问王鏊。同年三月十一日(4月14日),王鏊于家中逝世,享年七十五岁。世宗闻讯后,辍朝一日,赐麻布五十匹,赙米五十石,谕令祭九坛,诏命工部派人前往办丧。   追赠太傅,谥号文恪。    
嘉靖四年(1525年)正月初一,葬于洞庭东山梁家山之原。 
王鏊研究

本论文以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鏊作为研究对象。论文的上编从生平、交游、哲学和政治思想、文学思想和创作四个方面对他作了系统而全面的考察。在生平方面,本论文重点分析了王鏊家族从商人到儒士的转变过程,他在科举上取得的成功及其原因,他仕途上的挫折与妥协,他归隐之后的生活;在交游方面,本论文重点分析了王鏊交游的总体状况,他的几位挚友,他参加的几个交游团体;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前者主要探讨了王鏊与程朱理学、陆氏之学在观点上的异同以及他对于佛、道思想的态度,后者则分析了王鏊仕宦和归隐时期在政治上的主张与建议;在文学思想与创作方面,前者主要列举和分析了王鏊在文学上的主要观点,特别是他与明初以来主流文学观之异同,后者则结合大量作品,归纳和分析了王鏊诗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论文的下编是王鏊的年谱,在前人编制的旧谱的基础之上,补充增加了大量的内容,特别是作品的系年。本论文主要采用了在占有大量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加以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首先,广泛搜集了大量与王鏊相关的原始文献资料,特别是清人所编的《太原家谱》中收录的《太傅文恪公年谱》和大量与王鏊相关的碑志表铭以及往来书信。其次,将搜集到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