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袁中道
袁中道(1570年6月10日—1623年10月19日),字小修、一字少修,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官员。“公安派”领袖之一,与兄长袁宗道、袁宏道称“三袁”。 少即能文,长愈豪迈六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其在文风上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创作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各有特色。游记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记写得精粹,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诗偶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写得较清新。诗文思想较平泛,酬作应答、感时伤怀,艺术创新不够。有《珂雪斋集》20卷,《游居杮录》(《袁小修日记》)20卷。

人名:袁中道

别名:

字: 小修

号: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明朝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1570年

死亡时间:1623年

祖籍:

出生地: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1570

>
明隆庆四年(1570年)五月七日,袁中道生,十六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中道成年时,两个哥哥都先后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以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模拟,主张创新而称誉文坛。他随着两个哥哥,广交提倡革新的名流学者。

1588

>
万历十六年(1588年),他来到京城,交游更广,诗文益进。经李贽的推荐,大同巡抚梅国桢慕名数次函邀他去做客,他回信说:“明公厩马万匹,不以一骑逆予,而欲坐召国士,胡倨也!”于是梅国桢派专人,备好马,再次迎请袁中道。

1595

>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袁中道漫游塞上,梅待之为上宾。陪同打猎、游览,他每作一诗,梅赞扬说:“真才子也!”离开塞上后,继游齐、鲁登泰山,观日出。这年九月,袁中道到吴县,又遍游吴越名胜。不久,他的诗集刊行于世。宏道在序言中说:“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这部诗集,一时成为“公安派”作品的样板。“凡吴中名流、高衲、歌儿、老妪,无不口小修为名士,而公亦到处题咏不辍”。

1603

>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袁中道三十三岁时,才在顺天乡试考中举人。之后数次殿试均名落孙山,如是更加纵情山水,学禅悟道,以诗酒自娱。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秋,从北京回到公安家乡,又先后游湖南澧州、德山、桃源等名胜。次年,在沙市买木船一只,取名“帆凫”,装上干粮、书籍、字画,顺长江而下,观石首绣林,怀华容古道,登洞庭君山,吊赤壁古战场,上黄鹤楼,步晴川阁,访六朝故都金陵,宿镇江甘露寺。再转船北上,饱览运河风光,又游到北京。

1610

>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九月,宏道病逝,他悲恸过度,害了一场大病,几乎死去,这年冬天,他遂隐居玉泉山,读书学佛,修身养性,还建造一座柴紫庵作为居所,再不想远游了,但昔日处世之志仍然不移。他从玉泉山给他的儿子祈年信中说:“大丈夫既不能为名世硕人,洗荡乾坤,即当居高山之顶,目视云汉,手扪星晨,必不随群逐队,自取羞耻也”。
历四十四年(1616年),袁中道终于得中进士,时年四十七岁,朋友们都为他高兴,争相传告。第二年朝廷授他徽州府教授,后升国子监博士。在此期间,他系统地整理、校对、出版了他两个哥哥及自己的著作,写序言另以评价,使“三袁”的作品及其文风发扬光大。

1620

>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升南京吏部主事。
天启四年(1624年),升南京吏部郎中。
天启三年(1623年)八月三十日病逝于南京,终年五十六岁。
袁中道笔下的明末北京地理环境

<正>以优美的笔触描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是我国传统地理学发展到明代时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王士性及其《广志绎》之外,比徐霞客略早些、以文学家享名的袁 

袁中道笔下的明末北京地理环境

<正>以优美的笔触描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是我国传统地理学发展到明代时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王士性及其《广志绎》之外,比徐霞客略早些、以文学家享名的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