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赵普
赵普(922年-992年8月18日),字则平。幽州蓟县人,后徙居河南洛阳。   五代至北宋初年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赵普早年曾被后周永兴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后成为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的幕僚。显德七年(960年),策划发动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升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独相十年   。在此期间,赵普协助赵匡胤进行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重大措施。开宝六年(973年)罢相,出镇河阳三城。宋太宗即位后又分别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端拱元年(988年)两度拜相,其间主导策划秦王赵廷美谋反案,打压赵廷美与兵部尚书卢多逊   。晚年因病多次请求致仕,累授西京留守、河南尹兼太师、中书令,封魏国公。淳化三年(992年),赵普于洛阳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赠尚书令、韩王,谥号“忠献”,并配飨宋太祖庙庭。宋理宗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他为人刚毅果断,在宋初制订统一战争方案和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来源:百度百科)
阅读全文

人名:赵普

别名:

字: 则平

号:

谥号:忠献

性别:男

所处时代:

国(旗)籍:

出生时间:922

死亡时间:992

祖籍:幽州蓟县、河南洛阳

出生地: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太子少保、太师、尚书令(赠)等

学位:

工作机构:

954

>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七月,赵普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征辟为从事,与楚昭辅、王仁赡为同僚。

955

>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刘词逝世。   虽然刘词在遗表中向朝廷推荐赵普,但朝廷并没有任用他,此后赵普的行踪当如王铚所说,在滁州以教蒙童为生。  

956

>
显德三年(956年),后周世宗柴荣用兵淮南,禁军将领赵匡胤攻下滁州,宰相范质奏请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赵普与赵匡胤的初次相见在滁州,不论是赵普“时为郡之参佐,断事明敏,狱无冤者,太祖闻名召见与语,深器之”,还是赵匡胤微服私访赵普于村中私塾,赵普从此与赵匡胤结识。而且当时赵匡胤的父亲、右厢都指挥赵弘殷在滁州养病,赵普朝夕侍奉药饵,赵弘殷以同宗的情份来对待他。赵匡胤曾与赵普交谈过,觉得他很不寻常。当时捕获盗贼一百多人,律当斩首,赵普怀疑其中有无辜的人,请赵匡胤讯问他们,后来得以存活的很多。淮南平定后,赵普被补授为渭州(治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同年,赵匡胤移领匡国军(治今陕西大荔)节度使,征召赵普为推官。   赵普从此投入赵匡胤的幕府。  

957

>
显德四年(957年),赵匡胤改领义成军(治今河南滑县东)节度使,次年又改领忠武军(治今河南许昌)节度使,赵普一直留在赵匡胤的幕府,原刘词的幕僚楚昭辅、王仁赡也先后投入赵匡胤幕府,都成为赵匡胤的心腹。  

959

>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柴荣去世,其子、后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是年七月,赵匡胤改领归德军节度使,赵普升为节度掌书记。  

960

>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元旦,传契丹勾结北汉入侵。宰相范质等仓促之间派赵匡胤率军北征。初三日,禁军行至开封东北四十里之要道陈桥驿时,赵普与赵匡胤之弟赵光义等为赵匡胤谋策,托故不行,将赵匡胤灌醉,然后以杏黄龙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在稳定军心之后,他派遣衙队军使郭延赟连夜返回京城,派客省使潘美见后周宰执告知己意,又派楚昭辅抚慰赵匡胤的家人,并通知赵匡胤的亲信——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等,让他们做好接应工作。在赵普的精心筹划下,陈桥兵变得以顺利成功。   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胁迫后周恭帝禅位,赵匡胤顺利地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太祖即位后,为稳定局势,仍留用原后周的宰相。在随后升迁的霸府幕僚中,位列第二的赵普被任命为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参与掌握枢密院的军事大权。    建隆元年(960年)赵普力劝太祖亲征,荡平后周时的义成军节度使李筠与北汉皇帝刘钧勾结一起的叛乱。同年八月甲申日,赵普迁升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并获赐在开封的宅第一座。     是太祖霸府幕僚中第一个升为两府大臣的人。  

962

>
建隆三年(962年)十月辛丑日,赵普晋升为枢密使、检校太保兼御史大夫。    

963

>
乾德元年(963年)后,太祖用赵普之谋,罢去地方节度使和渐削数十异姓王之权,安排他职,另以文臣取代武职。

964

>
乾德二年(964年)正月,宋太祖部署中枢与地方既定,时机成熟,尽罢范质、王溥、魏仁浦三相,于同月庚寅日任命已在枢府四年的赵普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他为宰相   。

967

>
乾德五年(967年)春,太祖加封赵普为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突然他的母亲去世,赵普需要离职服丧,太祖仍令他继续到职办公。赵普随后劝太祖派遣使者到各个要道,征召壮丁户籍姓名送到京师,以作为守卫的预备。在每个州府设置通判,令其负责钱粮事宜。自此兵精粮足,府库充实。  

969

>
开宝二年(969年)冬,赵普生病,宋太祖乘车亲自到中书省看望。

970

>
次年(970年)春,宋太祖再次到赵普的府邸安抚慰问,赏赐钱财,增加其俸禄。  

977

>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赵普自河阳入朝,迁太子少保,留京城奉朝请。赵普常被卢多逊诋毁,在朝廷任官几年,郁郁不得志。适逢太宗的亲信柴禹锡、赵镕等告发秦王赵廷美骄奢恣肆,将图谋不轨。太宗召大臣询问,赵普表示希望在机要部门来观察事变,退朝后又上书太宗,自陈参预知道太祖、昭宪太后临终顾托之事,言辞非常恳切。太宗感动醒悟,召赵普加以慰谕。  

979

>
太平兴国六年(979年)九月,赵普被授为守司徒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封梁国公,实现第二次拜相   。按例,秦王赵廷美位次在宰相之上,但到此时,他因赵普是勋旧大臣,又任宰相,故上表请求位次在赵普之下,太宗同意。由此,赵普身领北宋前期最高的宰相职衔,成为首相。    

982

>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赵廷美案发生。赵廷美被诬陷与宰相卢多逊互相勾结,图谋不轨,太宗才命“廷美勒归私第”。赵普认为“廷美谪居西洛非便”,怕他东山再起,又唆使知开封府李符上言∶“廷美不悔过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于是,太宗降封赵廷美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卢多逊也被贬往南方。故而史称“廷美废,多逊南迁,普之力也”。    

983

>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月,赵普被外调为武胜军(治今河南邓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尉兼侍中   。宋太宗作诗给他饯别,赵普捧诗哭说:“陛下赐臣诗,应当刻石,与臣朽骨一并葬在地下。”太宗为之动容。第二天,太宗对宰相宋琪说:“赵普对国家有功,朕先前与他同游,现在牙齿头发都衰落了,不能用枢务政事烦扰他,选择善地来安置他,因此作诗篇来表达我的本意。赵普感激得哭泣流涕,朕也为之泪下。”宋琪回答说:“昨天赵普到中书省,手拿御诗哭泣,对我说:‘此生余年,无法报答皇上,希望来世能为陛下效犬马之力。’臣昨天听到赵普的话,今天又听到皇上的宣谕,君臣之间善始善终的情份,可以说是两全啊!”  

987

>
雍熙四年(987年),太宗改命赵普为山南东道(治今湖北襄樊)节度使,爵位自梁国公改封为许国公。

988

>
在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同时命赵普、吕蒙正为相,其中赵普任太保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这是他的第三次拜相   ,仍为首相   。

989

>
端拱二年(989年),太宗下诏免除了赵普朝见的礼节,只让他每天到中书省办公,遇有重大政事即召见问对。入冬后,赵普病倒,奏请休假,太宗多次到其府第看望,加倍赏赐。赵普声称病重,一再上表请求罢官。太宗不得已而“勉从之”,于淳化元年(990年)正月罢去赵普宰相之位,命他出任西京留守、河南尹,兼太保、中书令   。赵普又三次上表恳切辞让新授官职,太宗亲写手诏勉励道:“开国旧勋,只有你一个人,与他人不能等同,不要再推让,等出发上路那天,我到你家来与你道别。”赵普捧诏哭泣,不顾病体请求与太宗面谈。太宗赐赵普座,与他面谈良久,其中多涉及到国家大事,太宗嘉纳其言。到赵普即将出发时,太宗又来到他的府上探望。  

992

>
淳化三年(992年),赵普三次上表以年老久病,再度请求告老。太宗遣使驰传前来抚慰,并加授其太师官衔,进封魏国公,享受宰相待遇,允许他在家中养病。 是年七月己酉日   (8月18日)   ,赵普于洛阳家中病逝,终年七十一岁。太宗下诏追赠赵普为尚书令,追封真定郡王,赐谥号为“忠献”。

993

>
993年二月,葬于洛阳邙山。  

998

>
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赵普因“佐命兴邦,以建宗社”的功勋,被加封为韩王   。

999

>
咸平二年(999年),真宗下诏表彰赵普的功勋,将其比于周朝的吕望,西汉的萧何,并允许他配飨宋太祖庙庭。   

1226

>
宝庆二年(1226年),宋理宗图画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崇德阁,赵普位列其中。  
明朝“历代帝王庙”名臣从祀试探——以赵普、武成王为中心

<正>明太祖朱元璋仿宗庙"同堂异室"之制于京师立帝王庙,祭祀历代帝王。帝王庙祭祀作为一种政治典礼,它是以象征的方式来表达政治的需要,并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动而变动。本文按照帝王庙名臣从祀变动的时间顺序,以赵普、武成王为个案来说明名臣从祀是如何表达忠君、抑武与扬武等政治要求的。一祭祀先代帝王作为国家典礼,自秦汉以来历朝不坠并不断发展。但明朝以前历代都是陵 

明朝“历代帝王庙”名臣从祀试探——以赵普、武成王为中心

<正>明太祖朱元璋仿宗庙“同堂异室”之制于京师立帝王庙,祭祀历代帝王。帝王庙祭祀作为一种政治典礼,它是以象征的方式来表达政治的需要,并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动而变动。本文按照帝王庙名臣从祀变动的时间顺序,以赵普、武成王为个案来说明名臣从祀是如何表达忠君、抑武与扬武等政治要求的。一祭祀先代帝王作为国家典礼,自秦汉以来历朝不坠并不断发展。但明朝以前历代都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