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周家楣
周家楣 (1835—1887),字小棠,宜兴宜城人。清咸丰九年(185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治间(1862—1874)任礼部郎中,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交部)章京,记名御史等。光绪二年(1876)任四川乡试正考官,十二月任大理寺少卿。光绪四年(1878)任顺天府尹,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后陆续任顺天乡试监临,及礼、兵、户三部左、右侍郎,十一年(1885)秋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 周家楣在任职期间以巩固国基、改善民生为己任。在顺天府尹任上,他弹劾贪官污吏,救灾施赈,百废俱兴,政绩斐然。他疏浚河道,以工代赈。他大力兴办教育事业,普及文化教育,修缮“金台书院”(今北京市崇文区金台小学),重修讲堂。还主持了地方志《光绪顺天府志》的编纂。 周家楣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上,不过激,不迁就,既坚持原则,又有灵活性,为恭亲王奕、李鸿章等人所器重。他坚持原则,妥善解决四川教案纷争。同治帝时期,平息西方列强为是否“跪拜”中国皇帝的“朝仪风波”。 周家楣为国操劳,呕心沥血,常说“国家御侮,责在自强”。光绪十三年(1887)五月,周家楣逝世。京郊之地、顺天府乡绅百姓念其德政,在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为他建了专祠。(来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宜兴,2017-11)

人名:周家楣

别名:

字: 小棠

号: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清朝

国(旗)籍:

出生时间:1835

死亡时间:1887

祖籍:江苏宜兴宜城镇西门人

出生地:江苏宜兴宜城镇西门人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天府尹

学位:

工作机构:

1859

>
咸丰九年(1859)进士,入翰林,同治间任礼部郎中,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交部)章京,记名御史。

1876

>
光绪二年(1876)任四川乡试正考官,十二月任大理寺少卿(宜兴人口口相传的“周天官”就是他)。
光绪四年(1878)任顺天府尹,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后陆续任顺天乡试监临,及礼、兵、户三部左、右侍郎。

1885

>
光绪十一年(1885)秋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
光绪十三年(1887)五月卒于任上。京郊之地、顺天府乡绅百姓念其德政,在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为他建了专祠。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大学士文煜

<正>清光绪九年(1883年),京城金融界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赫赫有名的阜康银号倒闭了。这一年十一月初七日,顺天府给清朝廷上了"阜康商号关闭现将号伙讯究片"奏报了阜康倒闭之事。阜康银号的倒闭,使得众多小民血本无归,酿起巨大的社会风潮。除了普通老百姓之外,也有不少的官僚也因此损失惨重。更有官员因为阜康银号倒闭而使其巨额资产暴露的,大学士文煜就是其中之一。 

议会与会议--晚清议院论的侧面

19世纪后期,清朝士人对西式议会的认识与西方代议制的核心精神有着较大距离,其中包含有明显的中国式印记。士人们普遍将议会看作是符合上古三代精神、实现君民一体政治理想的制度设计,他们将议院日常议决法案的举措,与清朝中央部院或大臣奉旨会同议奏大事、进而上奏请旨的制度对应起来进行理解,忽略了立宪制度下议会与君主权力的结构特点。他们对议会的解读也突出增税、筹资的功能,试图以民意来消解传统的薄赋主张,以因应晚清的时代难题。这些解读带有中国式的印记和时代特点,影响到清季的议会实践。 

晚清宜兴的文人集团研究

作为具有多方面社会功能和独特社会地位的特殊群体,地方文人在区域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主要探讨了晚清时期宜兴文人的整体面貌及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这一群体在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固和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宜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清代前中期宜兴的文人概况。宜兴地方文化发达,具体体现在人才辈出,科第鼎盛;教育事业源远流长;文学艺术领域成就突出等方面,由此形成了较为浓郁的文化氛围。清代中前期的宜兴文人,进可科甲蝉联,跻身政坛;退可著书立说,吟诵山水,或以德才治国,或以文学垂范,在宜兴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第二章,把宜兴文人群体放在太平天国战乱这一具体的历史场景中,选取典型人物事例及其代表性的活动,来展现他们的具体实践过程。以家谱与地方志为中心,对宜兴文人领导的团练进行初步考察。宜兴文人为抵御太平军入境,或兴办团练,直接与太平军进行军事对抗,或寻求盟友,参加与扶持地方其它武装组织,同时,组建反抗太平军的机构。宜兴各地团练的兴办,地方文人是主要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在与太平军激战中,宜兴文人率团出死力者甚多。他... 

顺天府尹在金台书院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在以官本位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书院在文化的传播中离不开政府官员的支持,尤其是当地最高行政官员的重视。金台书院存在了近150年,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北京和周边地区文化的传播,在北京地区教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和碑刻资料的考察,发现在金台书院的创办、修缮、经费筹措、书院院长的选聘、生徒学业的关注,以及为书院征集图书等方面,顺天府尹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金台书院文化传播中发挥了作用。 

和外治内

周家楣(1834—1886年),字小棠,江苏宜兴人,咸丰九年进士,先后任职礼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顺天府、兵部、户部、都察院等,尤以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顺天府任职最久。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期间,周家楣处理外交事务深谋远虑,富于战略眼光,讲究原则而不失灵活,为大臣文祥、奕訢所器重,视若指臂;在任顺天府府尹期间,他为官清廉,体贴民命,将儒家的仁义礼教思想展现的淋漓尽致,是封建传统官吏的典型代表。具体而言,周家楣在以下事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外交上,周家楣由总理衙门章京迅速晋升为帮管章京、总办章京,再到总理衙门大臣上行走,为大臣们出谋划策,草拟文稿,积极主张遣使出国,交通中西;参与保护古巴华工谈判,草拟保护华工条约,折中各方议案;在处理教案教务问题上,针对四川处理教案出现的问题,亲自上书恭亲王奕訢,主张持平办理,在天津教案中周家楣也有积极建议;日本侵略台湾,他据理力争,对日方的无理要求给予驳斥;建议加强海防,建设近代海军,他的建议屡屡为当事者采纳。内政上,周家楣自光绪四年开始先后三任顺天府府尹。在任期间他积极备荒赈灾,救济和遣返外地灾民,同时倡导协赈,特别在光绪九年的顺天大水灾中他周密部署,灵活... 

周家楣遣使出国思想述论

传统中国在近代深受"宗藩体制"束缚,这在与西方国家互派使节问题上有明显体现,周家楣作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思想敏锐,与时俱进,积极主张清政府遣使出国,以洞悉洋清,化解干戈,对促进中国外交近代化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晚清北京社会救济制度研究

“社会救济”制度是“国家和社会对社会成员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生活困难予以物质援助或技术培训,使其获得最基本生活保证和自谋生计能力的社会安全制度”。1644年,清朝建立,定都北京。清朝礼乐典制,多沿袭明制而设,社会救济制度亦然。有清一代,北京建立并维持了清朝最为完善的社会救济制度。晚清时期,随着国家财力的下降,民众的贫困,外来新式救济思想的传播,北京社会救济制度开始了向近代化的转型。本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前有绪言,后有结语。绪言:缕析社会救济等相关概念,介绍研究动态和本文的思路、结构以及创新点。第一章:概述清代北京社会救济制度的全貌。清代社会救济制度的指导思想以实施仁政为特点,救济方法上以提供物质支持为主,救济对象以老弱病残嫠幼及灾民为主,内容主要分为济贫和救灾两大方面。清代北京救济贫民的日常措施主要有:养济院、育婴堂、栖流所、留养局和各类绅办善堂。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废疾”等不能“自食其力以谋生者”。育婴堂是收养弃婴的救济机构。栖流所是设在京城内专门收养“无依流民及街衢病人”的机构。留养局是直隶地区自乾隆年间普遍设立的收养外地贫民、流民的季节性救济机构,减轻了北京社会救济体系承担外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