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人名:孙嘉淦
别名:
字: 锡公、懿斋
号: 静轩
谥号:文定
性别:男
所处时代:清朝
国(旗)籍:
出生时间:1683
死亡时间:1753
祖籍:
出生地:山西兴县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国子监司业、顺天府尹、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直隶总督、宗人府府丞、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学位:
工作机构:
1713
1726
1735
1740
1750
孙嘉淦(1683-1753),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2),于乾隆十八年(1753)卒。进士出身,曾任左都御史、学政、地方总督等官职。孙嘉淦作为历经康、雍、乾的三朝元老,是这一时期著名的官吏之一。孙嘉淦早年生活贫苦,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后官至协办大学士,在朝为官长达四十余年。总观孙嘉淦一生的政治活动,可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康熙时期,这一时期的孙嘉淦主要是在地方游历,在仕途上处于停歇状态。二是雍乾时期,这是孙嘉淦政治活动的高峰期也是其主要政绩的实行期。这一阶段的孙嘉淦即曾任中央要员也曾为封疆大吏,其重视民生,实惠于民;治理河务,造福地方;重视教育,培育人才,涉及到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其较强的政事处理能力。当然这其中也有失误,在其担任直隶总督期间,永定河的治理不善,造成直隶地区多处受灾。但是纵观孙嘉淦的一生的政治作为,其为官勤勉,多有实绩,是一位值得肯定的官员。
乾隆帝即位初,就实行以宽仁治国的施政方针,在短短数年内,完成了政治风气由严复宽的转变;但是,大约乾隆六年始,限于宽仁施政产生的一系列弊端,乾隆帝施政方针重又趋于严猛。在这种由严入宽,由宽复严的政策调整背景下,发生了一桩重大政治案件——乾隆十六年孙嘉淦伪稿案。此案因其史料不足且分布零散等因素,学术界涉足不多,研究较少。本文试图从考察孙嘉淦伪稿案与乾隆朝政治之间的关联这一角度入手,阐述孙嘉淦伪稿案的历史背景、办案过程,以及此案与乾隆朝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揭示出该案对乾隆朝政治的重要影响。 本文在结构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伪稿案的大致经由及其伪稿内容;进而以内容为核心,论证此案的性质是一桩严重的政治案件,而不是有人所说的“文字狱”。 乾隆十六年发生的孙嘉淦伪稿案,由乾隆帝亲自指挥查办,历时近两年,涉案人员两千人以上,内地十七行省均有涉案人犯,举国上下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最后却仍然未能将首犯抓捕归案。 伪稿案不是一般所说的“文字狱”。文字狱最大的特征是统治者曲解文字文意而锻炼成狱,犯案者是无心、被动的,立案者是有意、主动的...
孙嘉淦(1683—1753)字锡公,号懿斋,谥文定,山西兴县人。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官凡四十年。康熙时,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雍正时,迁国子祭酒,署顺天府尹,进工部侍郎、吏部侍郎。乾隆时,仍授吏部,继而迁都察院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直隶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