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方观承
方观承(1698~1768年),清代诗人。字遐榖,号问亭、宜田。桐城(今属安徽)人。祖父方登峰、父方式济坐戴名世《南山集》案流放黑龙江,其时观承尚幼,寄食于江宁清凉山寺。后常徒步赴塞外探亲,南北往来,于是尽知山川形势和风俗民情。他发愤勤学,才名渐为人们所知。雍正十一年(1733),经平郡王举荐,任记室,随征准噶尔。师还,授内阁中书。乾隆朝,历任吏部郎中、直隶清河道、山东巡抚等职,官至直隶总督,加太子太保。长期掌管治河工程,功绩卓著。卒谥恪敏。 方观承工诗,并善书法。他的诗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写出入关塞及随军远征的所见所感,如《饥诗》、《卧蒿荐暖甚》、《大父遣赴奉天》、《野宿》等等。这类诗,大都写出了真切的生活感受,笔调沉郁,意绪“苍凉悲壮”(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诗中佳句如“黑风饮马人呼井,白雪眠车夜裹毡”(《野宿》),“麻衣万里呼天泪,冻雪千山负米心”(《家兄来书拟春初抵塞将至奉忆之作》,“关程如织信仍稀,况是天涯卧铁衣。塞障东西七千里,可怜雁不解横飞”(《寄怀叶圣嘉》)等等,都显示了用语劲健、造境雄奇的特点。他也写过一些文笔自然、饶有情致的篇章,如《途中看花》之一:“女儿装罢鬓鬖鬖,鬓底桃花一面酣。结伴前村携手去,每逢花处又重簪。”声情摇曳,历历如绘。 至于其后期诗歌,由于他官位日益显赫,生活日渐狭窄,“多应制之作,风格亦稍稍下矣”。(徐世昌《晚晴簃诗汇》)。著有《东闾剩稿》、《入塞诗》、《怀南草》、《竖步吟》、《叩舷吟》、《宜田汇稿》、《看蚕词》、《松漠草》各1卷,均收入《述本堂诗集》中,此外,还著有《薇香集》1卷、《燕香集》2卷、《燕香二集》2卷和《问亭集》。 (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 1991-10)
阅读全文

人名:方观承

别名:

字: 遐榖

号: 问亭、宜田

谥号:恪敏

性别:男

所处时代:清朝

国(旗)籍:

出生时间:1698

死亡时间:1768

祖籍:

出生地:安徽桐城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直隶总督

学位:

工作机构:

1698

>
生于安徽桐城。

1709

>
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

1711

>
康熙五十年,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因其著作《南山集》一书中录有南明桂王时史事,并多用南明三五年号,被督察院左都御史赵申乔参劾,以“大逆”罪下狱,两年后被处死。因戴名世在《南山集》中引用了方观承的曾祖父方孝标著作中有关桂王抗清的章节,方家因此受到牵连。方观承的祖父与父亲被流放至黑龙江。

1732

>
雍正十年,平郡王福彭任定边大将军,出征准噶尔。方观承被福彭选中作为谋士相从,被福彭引荐给雍正帝,得到内阁中书的头衔。
乾隆初年,福彭大军还师后,方观承先是任内阁中书
乾隆二年,方观承进入军机处担任军机章京,不久后任吏部郎中。

1742

>
乾隆七年,担任直隶清河道,随同署理直隶总督史贻直视察永定河工。
乾隆八年,升迁为直隶按察使。
乾隆九年,方观承随同保和殿大学士大学士讷亲勘查河道和海塘工程,并于同年升任直隶布政使,执掌一省钱粮税赋。
乾隆十一年,方观承署理山东巡抚,两年后升任为浙江巡抚。
乾隆十三年,方观承升任浙江巡抚。
乾隆十四年,方观承升任直隶总督。

1753

>
乾隆十八年,方观承又奏请在永定河北岸六工尾开堤放水,自凤河流入大清河。随后又奏请在下口北埝外做遥埝,为均沙散水之用,并加筑凤河东堤,与遥埝相接。

1765

>
乾隆帝南巡并赐诗方观承。
乾隆三十三年,方观承患疟疾,当年八月卒于任上,年七十一,谥恪敏。
台北所藏稿本《直隶河渠书》考

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编纂的《直隶河渠书》是一部记载乾隆中期以前直隶河道事宜的重要志书,但未能成书。因段玉裁等人认为嘉庆十三年王履泰进献朝廷的《畿辅安澜志》乃是攘窃自《直隶河渠书》,由此引发了一桩学术公案,多位学者参与其中。目前唯一可见的《直隶河渠书》稿本是现存于台北的戴震藏本。这部稿本只经过部分删定,体例不一,卷目混乱,前辈学者对其记载也多有不同。戴震去世后,根据史料记载,可以基本梳理书稿的流传情况。而其他本子的情况,也可根据史料记载作出推断。 

“罪人子”如何逆袭成直隶总督

<正>古语云"公庭雪霁",意思是雪止天晴,真相大白。然而现实往往相反,漫天飞雪和银装素裹自古以来就是掩盖真相甚至制造谜团的契机。清代多部笔记中记载的"雪中虎",看似玄奇无比,其实仔细品味,大有深意。"为非常人":每年徒步万里遥"雪中虎"故事的主角是方观承,安徽桐城人。他是清代雍乾年间的名臣,一生经历极为传奇。方观承的父亲方式济、祖父方登峄受《南山集》案株连,谪戍黑龙江,家道猝然中落。方观承虽然因年幼免于流放,但生计困难,多亏南京清凉山寺的一个僧人认为他"为非常人",经常接济,他才勉强活下来。 

清代民国时期学者对《直隶河渠书》案的参与——兼论《直隶河渠书》案与《水经注》案之关系

嘉庆年间引发的《水经注》案引起之后学界的广泛关注与参与,而与之关系密切的《直隶河渠书》案则很少受到瞩目。两桩公案的发起者均为段玉裁,而《水经注》案的主要参与者魏源、张穆、孟森、王国维、梁启超、胡适等,均参与到《直隶河渠书》案中,实际上为《水经注》案开辟了新的"战场"。当然,《直隶河渠书》案并不仅仅是《水经注》案的"附庸",它引发的学术话题亦足以自成体系,如《直隶河渠书》稿本的整理与研究,《畿辅安澜志》与《直隶河渠书》的关系问题等,都值得作进一步研究。 

灾害、环境与慈善的相反相成:以乾隆朝直隶乡村社会保障建设为中心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因"粮政"政策受挫而要求建立义仓系统,试图利用义仓之名再次推动乡里民间积储体系建设。这种由依靠官仓向民仓转变的行为,是乾隆统治政策整体收敛并由"养民"向"教民"转变的一种体现。畿辅义仓体系很好实现了赈济和管制的完美结合,直隶的稳定成为头等重要的事。在全国废除留养资送制度的大背景下,唯有通过留养局体系,才能最大可能减少流民对京师的压力。留养局系统的设立是乾隆对现实的一种无奈妥协和让步。留养局的空间分布特征受交通、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乾隆十三年统治政策转变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来看,直隶义仓、留养局系统的建立中,灾害、环境与慈善这三方面的因素以相反相成的形式交织在一起。 

传统语境下科技观与价值论的审美形态化——以方观承《御题棉花图》为例

在传统语境下,存形宣物莫过于书画结合。方观承《御题棉花图》共十六幅,正是综合诗书绘画的审美形态,详尽地表现了清代棉作农事从选种栽培、收贩到纺织的全过程。其层面和逻辑关系呈现为:1.以图传经示技。以图像化方式将农业经济生产的科技观生动渗透到具体的棉作农事活动中; 2.以图教化固治。以形象化途径营造男耕女织的盛世太平镜象,宣扬传统伦理价值; 3.科技观与价值论的审美形态化。正是基于清代审美综合化、日常化和大众化,促成了艰深的农事科技和根深蒂固的伦理价值借由丰富介质成就多元审美形态,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民间得以广泛有效的传播。 

关于《李陈合册》及钱维城

《李陈合册》是一本画册,右图左字,凡六开。己卯至辛巳归曹雪芹拥有,题签"李谷斋墨山水陈紫澜字合册"当出曹手。题字顺序:钱维城第六开(己卯夏)→陈本敬第五开→陈浩第一至四开(辛巳秋)。今见时序倒流,乃钱维城逊让所致。状元郎钱维城、平郡王福彭均同直隶总督方观承嘉谊密切,曹雪芹或由此接触到钱维城。因交游圈重叠,曹通过钱结识陈本敬也容易。陈浩笔下的"曹君芹溪"应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清桐城方氏家集《述本堂诗集》研究

家集指的是家族性著述的汇合或汇编,它包括了家族成员中一代、二三代甚至是数代成员的作品。其所包含的内容大都兼著诗词文,偶收有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它是家族性文学作品的集合,在目录著录中通常收入集部的总集,有时也收录除集部以外的著述。家集于唐朝之时有记载,到明清之时达到兴盛,大家族专注于对家族著作的保存与刊刻,保存家族的资料。《述本堂诗集》作为安徽桐城方氏家族祖孙三代的精刻本家集,保存了方登峄、方式济以及方观承的主要作品。当然其重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存了他们的诗文作品,便于我们分析他们的生活和经历,还在于对家族文献的保存和整理,有助于我们分析一家一族的盛衰和家族文化的传承。本文对《述本堂诗集》的研究,旨在从家集的角度出发,理清方氏家族发展脉络,并梳理主要家族成员的生平、交游、著作等方面的情况,并对《述本堂诗集》中的诗文做细致的分析,以此来探究方氏家族文学的传承特点。笔者希望通过对《述本堂诗集》的研究来丰富对家集的认识与研究。本文将首先对方氏家族中的主要成员关系进行梳理,重点在方登峄祖孙三代。其次对《述本堂诗集》的成集、版本及流传、编纂体例做简要的介绍。最后对《述本堂诗集》中的诗文进行梳理与分... 

康熙《耕织图》与乾隆《棉花图》科学性对比

在清朝历代的耕织图中,康熙《耕织图》是清朝第一件农耕主题作品,尔后陆续受模仿,形成清代耕织图系列。耕织图系列的科学性到乾隆年间发生了转折,乾隆的《棉花图》在农事图像的科学性发展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旨在对比研究乾隆《棉花图》与康熙《耕织图》的科学性,从社会环境和作者意愿两个方面发掘其背后成因,管窥清朝初、中期农业版画作品科学性的发展状况。 

方观承——直隶总督水利情

<正>方观承(1698-1768年),字宜田,号向亭,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水利专家。雍正时为平郡王记室,乾隆七年(1742年)授直隶清河道(辖区在今内蒙太仆寺旗一带),官至直隶总督。方观承为官期间曾上奏治河方略数十次,主持修建多项水利工程,效益显著。其中最突出的贡献是永定河的治理。乾隆十三年(1748年),时任直隶清河道的方观承上书皇帝,请求在永定河靠近北大堤的地方改移下口,以便把河水引到附近的农田中,确保下游畅通无阻。五年后,方观承又一次上书请求 

陈学愈逼命行贿案始末

乾隆初年,绍兴府山阴县贡生陈学愈与同县尼姑罗柴氏等争夺地产,贿赂官吏诬告尼姑不法,逼死三条人命,而后为逃脱罪责上下行贿最终被无罪释放。罗柴氏进京向都察院控告也杳无音信。乾隆帝在得到御史弹劾的奏章后派出讷亲、方观承等亲信大臣前往浙江调查,才使这一牵连浙江官场及都察院的案件水落石出。 

清代名臣方观承的惠政及其为官从政特点

清代名臣方观承除主要负责治理河渠外,也曾在社会慈善救济领域有较为显著的政绩,如在山东、直隶建立和完善义仓,在浙江关注育婴事业的发展,在直隶遍设留养局等。这些惠政不仅是其执行国家政令的表现,也是其关注民生,"实力办公"为官从政特点的体现。方观承的惠政及其成效说明地方官员执行国家政令要因地制宜,并尽量保持政策的持续性。 

我国最早的棉作学图谱——《御题棉花图》

清代前期直隶总督方观承的《御题棉花图》,全面系统地展现了清代前期我国北方,特别是冀中一带棉花种植业及纺织手工业的实况,以图为主,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史以及清代前期冀中地区农业经济的重要资料。 

直隶总督方观承治理永定河研究

方观承是清前期任职时间最长的直隶总督,也是乾隆朝“五督臣”之一。在他督直的近二十年间,尤为重视直隶地区的水患治理。永定河是直隶地区最大的河流。清代,国家对永定河的治理形成了完善的体系。以治河为焦点,直隶总督与直隶总河之间的权力纷争致使直隶总督的治河权逐渐扩大,以致乾隆十四年,直隶总督兼管直隶河务,自此,方观承总揽直隶地区的治河权,期间他尤为关注永定河的治理问题。永定河水患灾害频繁,方观承从“临灾救治”和“锐意根治”两个层面对永定河进行了系统的治理。在临灾救治过程中,方观承亲临河工勘察情况,并能在最短时间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堵筑漫口,体现了政府职能的强大,并实行灾后赈济,以维护直隶地方社会的稳定。同时,方观承在高宗“一劳永逸”治河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根治永定河的实践。他勇于突破前人的治河方略,提出改移永定河下口的决策;其方案在受到朝中非议之时,能够力排众议,坚定改移下口的决心;在实施改移永定河下口的过程中,对永定河的疏浚体系,工程设置等各方面进一步完善,加强了永定河的防汛工程。方观承根治永定河的实践,是国家治理永定河决策过程中的体现,反映了君臣之间的互动关系。方观承对永定河的治理,是... 

乾隆年间方观承的《直隶河渠书》

《直隶河渠书》是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延请知名学者赵一清、余萧客、戴震等编纂的一部水利志书,也是陈仪《直隶河渠志》之后第二部直隶地区水利专志。与《直隶河渠志》相比,《直隶河渠书》在内容、体例、规模上都有了巨大进步,保存了历代特别是清代直隶地区大量的水利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同时,由《直隶河渠书》引发的公案作为赵、戴《水经注》案的附庸,也成为嘉庆以来一个重要的学术话题。 

戴震与《直隶河渠书》问题及思考

《直隶河渠书》本为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编纂的重要地理著作,赵一清、余萧客、戴震等先后参与修订。当时之人均视《直隶河渠书》为方观承之作,戴震也未视其为自己的著作。戴震卒后,孔继涵汇刻戴氏遗书时,列《直隶河渠书》入遗书中。因孔氏之误收,致段玉裁误判并坚持《直隶河渠书》为其师所撰,进而开启赵戴《直隶河渠书》一案,因此而致学界对戴震不应有之误解。段玉裁尊师过重之举,导致了适得其反的结果。 

直隶总督方观承研究综述

方观承是清朝"五督臣"之一,对维护直隶地区的社会稳定,发展直隶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术界从方观承在直隶地区推广植棉、实施赈济,治理河患和兴修水利,以及直隶地区的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也存在研究内容、所用资料和研究取向等方面的不足,相关方观承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从《御题棉花图》看清朝统治者的农本思想

中国是农业大国,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清代统治者尤甚,不仅颁行农书,还刊刻"耕织图"以劝农耕织,《御题棉花图》便是其中之一。《御题棉花图》是中国古代唯一记载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的耕织图,由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而成,并进呈乾隆帝御览。从《御题棉花图》的产生、内容、乾隆帝题诗及其在后世的流传等方面,均可见清代统治者以农为本的思想。 

方观承《直隶河渠书》稿本问题研究

《直隶河渠书》是乾隆时期直隶总督方观承延请学者编纂的一部水利志书,并未正式成书,有稿本存世。在编纂者上,戴震与余萧客参与编纂的先后问题有争论,从时间衔接来看,余先戴后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关于《直隶河渠书》的书名与卷数,史籍记载不一。书名不同与《直隶河渠书》并未成书以及先后有多位学者主持编纂有关;卷数上前人论述有误,现存卷数当为90卷。《直隶河渠书》稿本至少有四:戴震家藏本、赵一清家藏本、直隶总督署本和张锦麟、胡亦常抄本。 

自古艰辛唯就业

<正>自古艰辛唯就业,找工作不容易这事古来有之。明清以来,想当"公务员"进仕途,便有不成文的规矩:在同等条件下,说北方话的优先。原因也很简单,皇帝长在北方,你一嘴南方话汇报工作,他听不懂怎么办?听岔了会错意,会直接导致政策失误。到了清朝,雍正皇帝还特意下旨,大意是:你要当官,说话必须人人通晓,这才能熟悉民情、熟悉地方,办事无误。特别是福建人和广东人,有些人都经过礼部的 

方氏诗论与桐城诗学的发展

虽然论桐城派的诗学,多以姚鼐为职志,但桐城诗学的旗帜却是由身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方世举、方贞观从兄弟打出的,两人论诗主张和艺术趣味相去甚远,但都在某些方面体现了桐城派诗学的专业水准以及重传承和教授的特点,从侄方观承相与商讨,亦收教学相长之效。三人的诗论不仅奠定了桐城诗学的基础,更对姚鼐以后的桐城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论《直隶河渠书》与《畿辅安澜志》的关系问题

《直隶河渠书》是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延请赵一清、戴震等人编纂的一部关于直隶地区河渠事宜的水利志书,未正式成书。《畿辅安澜志》为嘉庆年间捐职通判王履泰进献的一部水利志书,由武英殿用聚珍版刊印出版。《畿辅安澜志》问世后,有不少学者就二者关系进行了探讨,段玉裁、缪荃孙、梁启超等认为该书攘窃自《直隶河渠书》;胡适则专门撰文,认为该书与《直隶河渠书》并无关系。通过进一步地考证分析,《畿辅安澜志》无疑攘窃了《直隶河渠书》,并在其基础上整理修改而成。攘窃的始作俑者并非王履泰,而是他的父亲王锟。 

明清民间教门的地方化:鲜为人知的黄天道历史

从20世纪40年代末李世瑜调查黄天道以来,学界已经注意到,黄天道不仅是明中叶民间教派的代表,而且对众多明清华北民间教派以及江南的斋教,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笔者从多年调查所获口述资料、民间传说、乡村戏剧,以及大量珍贵黄天道文献入手,首次澄清黄天道在华北乡村社会400多年来的历史脉络。本文不仅是对李世瑜调查的再研究,而且从微观上考察了民间教派"地方化"的历史状态。 

活跃舞台的老调传承人韩文梅

<正>国家一级演员、保定老调剧团团长韩文梅,是著名老调老生表演艺术家王贯英的女弟子,是当前活跃舞台第一线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调传承人。韩文梅1968年出生在河北阜平大山里,从小像个土里土气男孩子,性格倔强,心高志大,1982年考进了当时的阜平县老调剧团。这个平日爱说爱动的"假小子", 

清代方观承辑《述本堂诗集》的文献价值

清代方观承辑刻的《述本堂诗集》,在文本构成上具有鲜明的特点,诗集对卜魁生活进行了全景式的再现,用诗歌的语言对边疆风光习俗给予了细致的描绘,这些资料记载为更好地掌握方氏三代生活历程以及塞北的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献,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意义。 

直隶总督方观承绘著的《棉花图》

<正>清乾隆时期,棉花已"遍植中土",时人李拔曾记述:"予尝北至幽燕,南抵楚粤,东游江淮,西极秦陇,足迹所经,无不衣棉之人,无不衣棉之土。"《棉花图》题记载:直隶所辖的"冀、赵、深、定诸州属,农之艺棉者八九";"三辅"地区,"种棉之地约居什之二三"。以直隶(今河北)为中心的华北一带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产棉区。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 

清代京畿行政管理体制演变——以乾隆朝顺天府飞蝗案为例

顺天府是清代特殊的行政区,乾隆十七年(1752年)间,顺天府武清县发生蝗灾,围绕蝗灾,乾隆帝、直隶总督、顺天府展开了多方互动。蝗灾发生后,直隶总督与顺天府尹的奏报相互矛盾,经乾隆帝调查发现,直隶行政体制运作过程中敷衍塞责之弊严重。为了确保京畿行政体制的高效运作,乾隆帝利用此次飞蝗事件,调整京畿行政体制,提高顺天府的行政地位,强化顺天府与直隶总督的监督机制,武清飞蝗案成为清代京畿行政体制演变的重要契机。 

方观承在古城保定留下的诗歌鉴赏

<正>方观承(1696—1768),字宜田,号向亭,清朝安徽桐城人。雍正时为平郡王记室,乾隆七年(1742)授直隶清河道(辖区在今内蒙太仆寺旗一带),官至直隶总督、太子太保。督直隶20年,为有清一代名臣,著名的乾隆"五督臣"之一。谥属敏。① 

论直隶总督方观承与辖区仓储建设

直隶总督方观承在直隶进行了常平仓、义仓、社仓和营仓建设,使直隶仓储遍及农村、城镇乃至军队当中;对于保障直隶普通百姓灾后生活、发展农业生产、免除兵丁疾苦以及平抑物价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当时社会秩序的稳定。 

方观承治理永定河的思想与实践

方观承是乾隆朝五督臣之一。他任直隶总督兼理河务近20年,除发展农业生产、兴办学校外,在永定河治理方面倾注了较多的精力。他在治理过程中提出的上下兼顾、堵疏并举、防治结合等综合治理思想在实践中都被证明是可行的。 

方观承对直隶农业发展的影响

分析了方观承在担任直隶总督期间直隶地区农业发展制定的政策与措施,并对直隶地区的水利工程进行了简介。 

论直隶总督方观承与辖区义仓建设

论述了直隶总督方观承在治地兴建的义仓。在遭遇自然灾害时,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避免百姓流离失所起了一定的作用。该义仓成为后来直隶省建设义仓的蓝本。 

阳光拆迁

<正>乾隆十六年,兼管永定河治理工作的直隶总督方观承向乾隆汇报说,河北省永清县(今属廊坊市)有十几个村的村民在永定河故道上盖房子,哪天河流泛滥,这些村民会被淹死的,地方政府多次劝他们搬走,他们就是不听。乾隆批示道:愿意搬的话就给他们补偿款,如果不愿意搬,让 

清代《御题棉花图》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分析

《御题棉花图》是在清代棉花种植、加工和流通都很繁荣的情况下出现的,其产生和传播有其必然性。清乾隆时期棉花在北方尤其直隶地区广泛种植;棉花和棉布在南方与北方、山区与平原、农村与城市大量的交易;乾隆皇帝和直隶总督方观承对农业尤其棉花种植的重视等因素构成了《御题棉花图》产生的背景。 

好一个直隶总督——赞老调女老生韩文梅演《总督方观承

<正>近日,老调著名女老生、红梅大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韩文梅饰演《总督方观承》戏中的方观承,在名角如云激烈角逐的第八届河北省戏剧节中,一举夺得表演一等奖。这奖顶来之不易,是韩文梅以其辛勤的汗水和非凡的的努力所取得,正可谓"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 

好一个“总督方观承

<正>2009年,老调著名女老生、红梅大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韩文梅凭借《总督方观承》中方观承的成功塑造,在名角如云、角逐激烈的第八届河北省戏剧节中,一举夺得表演一等奖。这是韩文梅以其辛勤的汗水和非凡的的努力取得的,正可谓"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秀丽女子甘剃光头 

方观承和《赈纪》

方观承是乾隆朝著名的直隶总督,他勤政爱民,治水抗灾,还注意同周边地区睦邻友好,造福百姓,深得皇帝信赖。方观承缉录的《赈纪》,详细记录乾隆八年直隶地区抗旱救灾的全过程,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无论在体例、内容和思想上都有突出的特点,在当时荒政文献中独树一帜,给后世留下宝贵资料。 

清代直隶的留养局及其运作机制

清代直隶留养局的广泛设立,作为民间慈善组织在直隶扩展的重要步骤,与直隶总督方观承的行政倡导密切相关。留养局的规模与形态结构与其性质相适应,资金筹备和日常管理具有民办特征,资金运作采用了商业化基金生息的方式,是官民合办的慈善组织。 

方观承和直隶总督署《棉花图》

<正>保定直隶总督署通往二堂的跨院,有一面镶有玻璃的墙壁,里面镶嵌着16幅镌刻在石板上的线描图画,这就是乾隆年间执直隶总督20年的方观承着人刻制的著名的《棉花图》。这组生动的石刻线描图,如同一部科普图册,形象地记录了从棉花种植到织染成布的全部过程。透过这部 

盛世名臣方观承的惠政与教化

<正>明清两代,桐城桂林方氏多名人魁士,以文学知名数世,一代大师方以智自不必说,方苞更是作为桐城文派的开山祖师记入中国文学史册中,《南山集》案两主角之一方孝标亦为公众所 

试论方观承的农业贡献

<正>方观承是清代一位官声非常好的官员,“督直隶二十年,治绩彰显”。任职期间,他积极兴修水利、重视棉花生产、广设义仓,为清代直隶地区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目前学界对其农业贡献的研究还很不够。有鉴于此,笔者草撰短文,对此加以总结。 

方观承及其棉花图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月,河北保定直隶总督方观承将棉花种植、纺织及练染的全过程工笔绘画十六幅,每幅图后面配以说明文字,装裱成《棉花图册》,在册首恭录清圣祖康熙的《木棉赋并序》,呈送乾隆皇帝御览。同月,乾隆应方观承的请求,为《棉花图册》的每幅图分别题了七言律诗一首,共计十六首,同时准予将方观承所作诗诗句附在每幅图的末尾。方观承将经过乾隆御题的《棉花图册》正式定名为《御题棉花图》,并精心临摹副本,镌刻于珍贵的端石之上。在刻石之时,方观承增添了《方观承恭进棉花图册折》、《方观承恭缴御题棉花图册折》及《方观承御题棉花图跋》三文。七月,方观承将《御题棉花图》交回宫中,从此,《御题棉花图》的原本即“藏在深宫人未识”,只有《御题棉花图》石刻留在了直隶总督府。清亡以后,棉花图石刻流散到了保定的两江会馆,1954年由河北省博物馆收藏。《御题棉花图》翔实地记录了18世纪中叶我国北方、特别是冀中地区棉花种植和利用的经验,是研究我国农业科技史、植棉史、棉纺织史的重要资料,而且绘画精细,构思严谨,创意新颖,将枯燥的生产示意图与绘画艺术巧妙结合,因而使此图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今天我们为大... 

清代方观承在直隶义仓建设规划与实践

<正>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东亚季风气候,气候变率大,各种自然灾害经常发生。而传统社会又以农业为主,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发达,抗御灾害常成为封建国家乃至全社会的重要任务。在长期的抗灾实践活动中,人们已经认识到预防灾害减少损失的重要性,仓储、水利、治灾、救济以及相应的灾情信息传递制度等,都证明了社会对自然灾害的适应和响应过程。直隶地区是清代的政治核心区域,同时又是一个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计,对防灾减灾尤为重视,也积累 

古建筑的维修应严格遵循修缮原则──兼论直隶总督署修缮工程

古建筑的维修应严格遵循修缮原则兼论直隶总督署修缮工程柳淑巧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物古迹众多,但绝大多数古建筑破旧不堪,急待维修。然而,古建筑的维修应以什么为原则呢?我国现行的古建筑修缮原则又是什么呢?在古建筑的维修中,我们是如何遵循这一原则的?下... 

方观承治理永定河

<正> 方观承,字遐龄,安徽桐城人。幼年随父读书,聪敏好学。少时因祖辈涉入一场文字狱,父母被流放黑龙江,他与长兄方观象寄居在江宁城西清凉山僧寺。这一年正是清康熙50年(公元1712年),他年方9岁。方氏兄弟每年都要由江宁步行去黑龙江省亲。一年,途经北京,为了生活方观承在街市上卖字,他的书法很有工夫,偶然得到清廷皇族平郡王福彭的赏识。这时蒙古准噶尔郡出现贵族叛乱,朝廷派福彭为大将军,出征前福彭命方观承为记宝(文书职)随军出行。后来又得内阁中书官职,又因其博学多才,乾隆年间先后升任军机处章京和吏部郎中,后任直隶清河道。在直隶任职期间,一年随直隶总督史贻直勘察永定河工,随后又随大学士讷亲勘察浙江海塘及江南水道。由于他 

方观承的《竹枝词》与卜魁风情

<正> 方观承(1697—1767),字遐谷,号问亭,又号宜田。祖父方登峄,父方式济,均有文名。为桐城方氏望族。他的曾祖方孝标所著《滇黔纪闻》,沿用南明弘光、隆武、永历年 

题齐齐哈尔市图书馆藏乾隆精刊《述本堂诗集》

<正> 清代方观承于乾隆间汇编精刊的《述本堂诗集》,为齐齐哈尔市图书馆收藏,已著录于全国善本书目。它是清代桐城方登峄、方式济、方观承祖、父、孙三世的家集。诗集按编年体编辑,分装6册,统名之为《述本堂诗集》,其第一册含《依园诗略》、《星砚斋存稿》、《垢砚吟》,第二册含《葆素斋集》、《如是斋集》,这两册为方登峄毕生的诗作。 

方观承的《卜魁竹枝词》

<正> 方观承(1697—1767),字遐榖,号问亭,桐城人。雍正时随平郡王福彭征准葛尔,以军功授内阁中书;乾隆时自直隶清河道,累官至直隶总督。卒諡恪敏。著有《东闾剩稿》、《入塞诗》、《宜田汇稿》、《问亭集》、《直隶河渠书》等。卜魁,即今齐齐哈尔市,清初是流徙"罪人"的地方。《卜魁竹枝词》二十四首,是方观承到卜魁省视被流徙的祖父方登峄、父亲方式济的时候写的。方观承十五岁时,南山集案发,他的家庭继丁酉科场案,又遭到一次巨大的打击,他的曾祖父方孝标所著《滇黔纪闻》,沿用南明弘光、隆武、永历年号,被同乡戴名世写入《南山集》中,结果犯了清廷的忌讳,又酿成一场大祸。康熙五十年(1711)十月,左都御史赵申乔疏劾戴名世"妄窃文名,恃才放荡,前为诸生时,私刻文集,肆口游谈,倒 

总结我国古代棉花种植技术经验的艺术珍品——《棉花图》考

<正> 一、《棉花图》与方观承《棉花图》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直隶总督方观承编撰的一套图谱。共十六幅,包括从种棉、纺绩直到织染成布的全部过程。计有:《布种》、《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每图都有文字说明,并系以乾隆及方观承二人的七百诗。图以外还附有方观承的两个奏摺、为《棉花图》所作《跋》和康熙的一篇《木棉赋》。《棉花图》是清代前期冀中一带棉花种植业及棉纺织手工业情况的真实记录。据文献记载,乾隆三十年,“高宗南巡,观承迎驾,……四月,条举木棉事十六则绘图 

方观承及其《棉花图》

<正> 清代方观承的《棉花图》是一部较好的古代棉花专著。方观承(?——1768),字遐谷,号雨亭,又号宜田,安徽桐城人,《清史稿》里有他的传记。方观承在少年时“励志勤学”,博览群书,诗文俱精,乾隆十四年 

清代《巡视永定河御制诗碑》解读——兼梳理乾隆初期对永定河治理

<正>一、碑刻基本情况"石景山西南有敕建北惠济庙"①。此庙位于今石景山区首钢氧气厂内,已不存。清雍正七年(1729),因治理永定河,在石景山上,世宗皇帝命建庙以答神庥,赐名北惠济庙。殿内曾悬挂雍正皇帝御书匾额"安流泽润",殿前御书匾额"畿辅安澜"。庙门内建碑亭一座,刊刻雍正十年(1732)御制碑文, 

宗族、官绅与地方善举:清代桐城对地方科举的资助——以方氏试资田为中心

本文拟以家谱资料为基础,通过方氏试资田的研究,探讨清代桐城资助科举试资的善举,以及宗族和官绅在这一善举建立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以期从另一视角探讨桐城地方社会的关系。方氏试资田由直隶总督方观承捐资设立,建立之初交给知县委托县学管理,道光初年收归本族自管。试资田的运营,均是委托士绅担任管事,先是县学委托张鸿棫父子担任管事近半个世纪,后又任命族内管事方墨林父子。试资田的运营过程中,也注意与其他宗族善举,尤其是姚氏试资田的合作与协调。张鸿棫祖父子三代积极参与地方善举,说明自乾隆年间开始,桐城地方已经开始出现了慈善家族和专业慈善家,士绅通过地方善举,提升了其在地方社会中的地位。 

我遇见的通州

<正>通州大地自古以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明朝建都以来,长城以外少数民族攻入北京,无不是先攻下通州,而后沿八里桥进入北京城的,就连八国联军也不例外。通州不但是京畿码头,京杭大运河的起始点,更是京城各种物资的集散地。占领通州切断通惠河漕运,兵精粮足的北京城,再强也维持不了三个月,就得不战而降。 

流人友情——清代齐齐哈尔流人文化漫笔之四

<正>在酷冷异常的塞外冰天雪地,友谊的珍贵不言而喻。如果把这种东西叠放在流人身上,那会是怎样的情形?据说,流人友谊之中,莫逆之交莫过于吴兆骞、顾贞观、纳兰性德之间的君子之谊。一阕金缕曲,两行流人泪。知交的努力换回士子的释归,这份挽救如同一个人跌入深谷之际绝壁伸出的藤蔓,只一根即可萦绕一生。人世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塞上边关铁骨铮铮的友情故事一经与北风扬沙、海青扑雪、虎啸狼嚎、烈马弯弓等场景结合,便具备了悲壮色彩,直教人仰视。好在, 

明清时期桐城桂林方氏家族实学探略

在明清时期的实学思潮中,桐城桂林方氏家族勇立潮头。其族人面对现实,与时俱进,将书本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实学。方以智在其家学、师学的哺育下,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而逐渐形成丰富的实学思想,影响深远。方拱乾、方式济作为流人代表,其著述为提升边疆文化贡献良多。方观承等官员以实心行实政,其著述中的实学思想弥足珍贵,亟待发掘。 

《直隶河渠书》公案与引发问题述论

《直隶河渠书》是乾隆年间由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延请当时知名学者参与编纂的一部水利志书,但因种种原因并未成书。嘉庆十三年,试用通判王履泰向朝廷进献《畿辅安澜志》,戴震嗣子戴中孚认为此书攘窃了《直隶河渠书》,因此携带书稿赴京辩论未果,《直隶河渠书》公案便由此引发,引起了众多学者如段玉裁、魏源、缪荃孙、梁启超、孟森、胡适等人的关注。公案引发出许多问题,如著作权问题、两书关系问题、卷数问题、编纂者问题等。目前,一些重要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如《直隶河渠书》的著作权问题、《畿辅安澜志》与《直隶河渠书》的关系问题,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学界进一步研究。 

本期主题:孝敬老人

<正>毛泽东尊老敬贤1959年,毛泽东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湖南韶山。在短暂逗留的日子里,他特意邀请故乡的老人们吃饭。席间,毛泽东给自己读私塾时的老师毛禹珠敬酒,年过七旬的毛禹珠感觉非常荣幸,又有些惶恐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此事一时传为佳话。要想得到忠告,得向老人求教。——(英)谚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这种尊敬不仅应表现在口头上,还应体现在实际中。——戴维·德克尔 

试论近代河北植棉的迅速发展

元末明初棉花传入河北,在明代逐渐普及。清代由于家庭手工棉纺业的发展,植棉的专业化和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河北植棉得到空前发展,如形成三大著名植棉区,棉田面积、专业化程度、产量和质量均有明显的提高,棉花已基本商品化。 

《御题棉花图》的绘画艺术价值

通过对《御题棉花图》的概况和时代背景的分析研究,论述《御题棉花图》刻石的绘画艺术价值和影响。 

畿辅名园莲花池

<正>莲花池现名古莲花池,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西路,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十大名园之一。莲花池占地面积三万馀平方米,其中水池面积为七千九百平方米。整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沿池岸布 

棉花图

<正> 几年前听说.拥有“露天博物馆”之称的保定.保存着一座清代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在那里.有一张耐人寻味的棉花图。 

棉花图集锦墨

<正> 笔、墨、纸、砚,古称文房四宝,是中国古代文人案头必备的书写工具,又是供文人把玩珍赏的收藏之物。文房四宝的产生和形成,是与中国文字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的。古人结绳记事,岩石作画,烤灼龟甲,在陶器上刻划符号,在青铜器内铸以铭文,在竹木简上著书,至汉代蔡伦造纸,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汉字的成熟和发展记载下悠悠几千年祖国的灿烂文明,被世界公认为“四大文明”古 

方登峄流戍卜魁时祖孙三世行年考实

<正> 方登峄,安徽桐城人,寄籍金陵(今南京市),字凫宗,号屏垢。系方拱乾之孙、方孝标之子(自幼出继方兆及),年十六,补县学生。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贡生,后授内阁中书,迁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以工诗善画名于世。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年)因《南山集》案受牵连。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年)春,九卿、刑部议奏称“方 

乾隆二十八年万全县碧天寺黄天道教案

乾隆二十八年三月,在直隶宣化府万全县碧天寺内,查获黄天道教大量符咒经卷。清政府对此十分重视,直隶总督方观承得知此事后,即赶赴现场,随后便派出协办大学士兆惠及户部侍郎钱汝诚为钦差大臣协同处理此案。一个月后即对收藏传抄经卷之人处以极刑,已死者处以冥戳,并将寺塔全行拆毁。现将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及上谕档中有关档案予以公布,供研究参考。 

浅谈方氏三代人及其边塞诗

<正> 清朝初年,满洲统治者在文化思想方面控制很严,唯恐汉族人起来造反,屡兴文字狱。如稍有触犯或流露出不满,就采取残酷镇压的手段,不是杀戮就是流放。清代文字狱次数之多,不可胜计,为历史上所罕见。康熙年间,发生的《南山集》案就是一例。这起冤狱的发生,是因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引用了方孝标的书,被认为有“大逆”语所引起的。方孝标(进士出身),任清廷内弘文院侍读学士,曾被流放宁古塔。释归后入滇仕吴三桂为翰林承旨。他根据在滇黔 

方氏三代人及他们的边塞诗

<正> 在清朝初期,满洲统治者加强思想上的控制,以巩固中央专制主义集权的地位。他们虽竭力标榜“满汉一体”,并不歧视汉人;而实际上民族偏见极深,对汉族人民防范猜忌,唯恐汉族人民起来造反。所以,在文化思想方面控制很严,屡兴文字狱。如知识分子稍有触犯或流露出不满,就采取残酷镇压的手段,不是杀戮就是流放。清代文字狱次数之多,不可胜计,为历史上所罕见。康熙年间,发生的《南山集》案就是一例。当时,康熙皇帝“在文化统治政策上惯于使用‘恩威并重’的两面手段,一面开博学宏儒科,篡修明史,编辑书籍,延揽笼络知识分子,一面又大兴文字狱,屠戮知识分子。” 

“天赐神佑”:乾隆十三年钱塘江“潮归中门”的过程及其政治意义

乾隆初的两浙塘工是雍正末计划的延续,被冲边滩自然恢复导致北岸涨沙不断。督抚却奏请改柴塘为鱼鳞大石塘,被刘统勋叫停,刘查后却建议循序渐进改建。新抚常安反对而得罪诸臣,新督那苏图决定以间接护岸工程为主并准备重开中小门引河。为官艺术高超的那苏图、刘统勋没有完全停止塘工是因为深知地方视塘工为利薮,不能彻底断了别人念想。中小门引河成功带有很大偶然性,成为当年皇帝眼中的一抹亮色,方观承被速擢为直隶总督,他与同年被构陷而惨死的常安形成鲜明对比,典型的自然因素造英雄。塘工决策和建设就这样与政治因素、人物斗争糅合,边滩与河口变化的动力机制却成为理解海塘工程自然与人文因素复杂交织的重要一极。 

地域文化视域下的齐齐哈尔“流人文学”

<正>清代齐齐哈尔,发配流人数万人之多。这些流人之中不乏高官大吏、文人学者。他们在流放地不废诗文,记录了他们真实的流人生活经历和清初齐齐哈尔的风俗文化。他们的诗歌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了边塞的自然风貌、社会风情,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清代齐齐哈尔以其漫长的严冬、凌厉的风雪、广袤的疆土、稀少的人烟、遍地的沼泽、与世隔绝的环境,被清统治者钦点为发遣罪犯的主要"流放之地"。"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 

史林散叶(七十二)

<正>康熙有个坏儿子世间最大的遗产,不是金银堆积如山,领地一望无边,而是封建时代的帝位。某个龙子龙孙,一旦袭位继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切全归一人掌控,生死予夺,在我一人。这权力的诱惑决非金山银山、良田万顷可以相比。于是,帝王父子之间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怪事。太远太近的且不说,单说清代康熙皇帝,是历史上少见的贤君,却在骨肉之间发生极不幸的事。康熙的长子允亸,贵妃纳喇氏所生;次子允礽,仁皇 

历经沧桑的直隶总督署

<正>河北保定是一座有着近800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这座城市的中心地带有一片古色古香、威严凝重的古建筑群,它是目前国内惟一的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这座府衙是清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 

从桐城桂林方氏家族看清朝前期满汉民族磨合

明清鼎革之际,与明朝依附至深的桐城桂林方氏族人,对清朝多持不合作的态度。方拱乾一支较早认同清朝,但历经顺治十四年科场案和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的打击,两度沉沦。随着统治的巩固,雍乾时期统治者调整政策,方观承等族人自强不息,方氏家族得以重振家声。满族贵族与汉族望族从互相猜忌、斗争,逐步走向认同、合作,终至合作默契。方氏族人佐君辅国,惠政颇多。通过入仕,该家族得以保持家声不坠。入清后的方氏家族史,就是一部满汉磨合史。 

清乾隆官窑《御制棉花图》瓷册赏析

<正>中国以农业立国,自古以来,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尤其注重粮、棉的种植,倡导耕织,并形成了"籍田"和"天子亲耕祀太社"等一系列制度。而历代美术也存在大量有关农业生产的图画,如蚕桑图、牛耕图等,其中尤以耕织图最为典型。 

《棉花图》及其科学思想

《棉花图》及其科学思想陈美健1954年,河北省博物馆从保定市半亩园街两江会馆接收了十二块图文并茂的刻石。其中十一块各长118.5厘米,宽73.5厘米,厚14.2厘米,其余一块长98厘米,宽41.5厘米,厚13.5厘米。石材为质地优良的端石,图为阴文线... 

上天难欺

<正>清雍正二年(1724),清政府在河北保定始设直隶总督府。占地面积近三万平方米、一色青砖硬山墙灰色布瓦顶、布局颇有几分皇家气派的直隶总督府建筑,直至雍正七年(1729)才终于在保定落成。凡踏足过原直隶总督府的游客,大多会留意到大堂外月台下不远处,立有一座横跨甬道的四柱三顶戒牌坊。牌坊南侧刻有宋代黄庭坚手书"公生明"三个大字;北侧正对大堂的一侧,刻有被视为官场箴规的十六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 

清代卜奎流人诗悲情特征探微

清代卜奎流人诗作为卜奎流人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反映了特定时空背景下流人们独特的心灵体验。在这些描物写景的诗句中,无不带着几分伤感和忧愁,印着几许凄苦与彷徨。也正如此,让人们体验到了文中隐含的源于诗作,却又超出诗作的悲情特征。 

留得素花暖人间——《御制棉花图》瓷册赏析

<正>南京博物院艺术馆《明清瓷器陈列》中展出着一件清乾隆朝官窑《御制棉花图》瓷册,瓷册即由瓷板装裱而成的瓷质书籍.《御制棉花图》瓷册是一本极其少见的瓷书.棉花起源于近赤道的热带干旱地区.据考,我国植棉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新疆民丰县东汉墓中曾出土了3世纪的棉织品,结合 

十位擅书的直隶总督

十位擅书的直隶总督吴占良在清代直隶总督中,不乏在政治、文学、书画上俱享盛名者。小到书法而言,虽为他们的余事,因古有“书如其人”之说,故大多耽于翰墨。即使是像晚清的琦善、裕禄、杨士骧,亦有工整的楷书、流畅的行书传世,而其中最著者,有方观承、刘墉、那彦成... 

清代直隶总督幕府盛衰初探

清代直隶总督幕府盛衰初探傅国兴幕府制度源于中国古代的养士之风。至晚从战国时期“四大公子”养士起,历代政治舞台上风云人物的身后总少不了帮闲、门客。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各级官府主要官吏大都延聘一些有才干的士人帮助自己处理文案和日常事务,久... 

人性拆迁得民心

<正>当下很多拆迁的事情夺人眼球,公众对此特别敏感,其实拆迁这码事古已有之。历朝历代,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或者是王朝自身搞的房地产开发,或者是地主豪强、王公贵族的大肆兼并,便会出现拆迁问题。如何安置拆迁户,有一些案例处理得好,出现了皆大欢喜的局面,但更多的情况是搞强拆,常常导致怨声载道。另外,古代同样存在违法、违章建筑,也像如今一样需要"拆违"。当然哪里有拆迁,哪里就有钉子户,古代同样面临处理拆迁钉子户的问题。 

古近代名人眼中的大庆地区

大庆现在的辖区是清代杜尔伯特旗和郭尔罗斯后旗的生计地,由于康熙年间抵御外敌而建驿路各站,封疆大吏和流放人员陆续经过此地,并留下了反映北疆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的诗文。这些资料,对研究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清代的老夫娶少妻

<正>这是一篇消闲文字。清之老夫少妻,比之今天大款的包二奶三奶来,到底要多些情趣。老年人也有情感需求,有时因为身体的变化和生活的寂寞,此种要求甚至会变得更为强烈,实为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袁枚《随园 

女红文化(续)

<正> 纺织机杼声声乃服衣裳吃饭穿衣是人生的两件大事,因为它是延续生命最基本的需要。当一个人不愁吃穿的时候可能对此漠然视之,只是考虑如何吃得可口、穿得体面而已,似乎看得不重,可是对于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来说,解决衣食之需就要严重得多。我国古代虽是以农立国,并且定农业为"体业"、"本务",所谓"天下之本",其它各行各业都是次要的"末作",可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并没有解决广大劳动者的吃 

乾隆初年浙江海塘治理档案

浙省杭、宁诸郡,临江环海,海塘绵亘数百里,城社民生,赖以保全。乾隆初年,钱塘江流由北行转南趋,江溜海潮,俱由中小亹出入,北大亹沙涨成陆,宁、绍各属海塘吃紧。此事先由闽浙总督喀尔吉善奏报,再经大学士高斌、讷亲筹划,初由浙江巡抚方观承总其事,履勘各处塘工,悉订修缮章程,并将灶户未耕之地拨交中小亹失地贫民承租,使灶户得租,民户得地,田亩亦免荒弃,乾隆帝甚许之。未几,方观承升任直隶总督,浙省塘工由继任巡抚永贵续完,并纂《海塘通志》一书。现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和上谕档中选取相关档案,以供研究参考。——编选者褚若千 

《四清图》考论

一、钱穀与《四清图》钱穀、张治、华冠、钱维城,钱载《四清图》合卷,纸本设色,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定其画题为《梅花水仙图》并不准确。根据画中题跋,钱维城、钱载均以"四清"称之,因此这件作品定名为《四清图》是恰当的。《四清图》的首段为钱穀所绘。钱穀 

清代科举家族桐城方氏研究

明清桐城地区较大的方氏家族有“桂林方”、“鲁谼方”、“会宫方”三支。但是人们提到桐城方氏,往往指的是桐城桂林方氏家族。方氏在科举功名上成就巨大是其被称为“桂林方”的原因。目前统计的清代方氏五贡出身者有31人,举人45人,进士或贡士出身者21人。五贡、举人、进士或贡士出身者合计有97人。从科第功名的等级上看,方氏毫无疑问属于进士家族。清代方氏家族出仕人数众多,远远超过明代。从低级官员(知县以下七至九品)到中级官员(道员以下四至六品),乃至高级官员(大学士以下一至三品)都不乏人。他们的政绩遍布全国的大多数地方。桐城桂林方氏从官职等第的角度来划分,很明显属于高级官员家族等第。清代方氏家族官至一、二品的大员除方观承、方维甸、方受畴外,还有方苞、方世儁。在清代方氏家族众多的中级官员中,政绩比较突出的有方兆及、方浩、方奎炯、方锡庆。这四个人当中,除方锡庆外,其他三人都是从“正途”入仕。其中方兆及为举人出身,而方浩和方奎炯则都是进士出身。清代方氏低级官员人数众多,难以列举。根据对历史文献的综合比较,笔者选择他们当中政绩德行较为突出的方孔一、方将、方求义、方立功四个人作为代表人物加以介绍。方氏族人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