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查慎行 又称 查嗣琏、查初白、初白先生
查慎行(1650年6月5日-1727年10月14日) [1] ,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晚年居于初白庵,故又称查初白。杭州府海宁花溪(今袁花镇)人,清代诗人、文学家。 查慎行年少聪颖,声名早著。早年受教于黄宗羲,得陆嘉淑赏识、朱彝尊提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中举,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赴殿试,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供职于南书房。后从军西南,随驾东北,所到之处均有所作。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乞休归里,筑初白庵以居,潜心著述。雍正四年(1726年),受弟查嗣庭牵连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到两个月即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2] 查慎行是诗坛“清初六家”之一,继朱彝尊之后被尊为东南诗坛领袖。对清初诗坛宗宋派有重要影响,为中流砥柱、集大成者。查慎行在诗歌创作、诗歌艺术研究和诗学理论研究均有建树,生平诗作不下万首,堪称多产诗人。其诗兼采唐宋而以宋为长,于宋诗师法苏轼,整体肯定黄庭坚、陆游。 [119] 诗风清新隽永。艺术上以白描著称,对后来袁枚及性灵派影响甚巨,主要作品有诗歌集《敬业堂诗集》《查初白诗评十二种》等。

人名:查慎行

别名:查嗣琏、查初白、初白先生

字: 夏重、悔余

号: 查田、他山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清代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1650

死亡时间:1728

祖籍:

出生地:浙江杭州府海宁县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殊途同归——查慎行与朱彝尊诗学道路考论

学界一般认为朱彝尊与查慎行的诗学思想大相径庭,前者"宗唐",后者"主宋"。然而他们二人相交三十六年,一同游览,唱酬不怠,还曾相约选宋元明诗,难免不相互影响和学习。深入探析二人诗学思想,发现朱彝尊与查慎行在诗学道路上貌离而神合,殊途而同归,有着共同的诗学旨归。 

查慎行“南斋日记”研究

查慎行是活跃在清代康熙年间的一位重要诗人,他在南书房曾有过一段“行走”的生涯,这段经历于早年仕途坎壈的查慎行来说是一个人生转折。他“慎言慎行”的人生箴言在南书房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践行,而身为天子近臣,荣宠一身的背后压抑着不为人所知的苦闷。查慎行入直南书房不久后写作的《陪猎笔记》和《南斋日记》就成为了探究其心路的重要依据。难能可贵的是,两本日记又以一名文学侍从的角度,展现了康熙朝中后期南斋文人的侍值日常,再现了盛世君臣之间文化学术互动。本文试图从日记文本出发,来探究特定时空背景下查慎行的心路历程、文学创作和文化活动。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明确了本文“南斋日记”的概念,分析对比《陪猎笔记》与《南斋日记》两本日记的内容与风格。作于陪猎途中的《陪猎笔记》更富有文学色彩,《南斋日记》的语言更为平实,但更加全面地展现了查慎行身为南书房侍从的日常生活。第二章探讨了康熙中后期宫廷文人的生存处境,在党争尤为激烈的康熙朝中后期,南书房文士身处清要之地,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各方阵营之中,欲夺嫡争储的皇子在这一时期也有意与南书房文人频繁往来。而宫廷文人群体在这样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各自持有不同的心态,也因此走上了不同...

查慎行《南斋日记》考证二则

南书房制度递嬗、人员变迁及日常运行情况于清史研究至关重要,而相关研究所能依据的文献极为鲜见。查慎行《陪猎笔记》、《南斋日记》不仅对查慎行研究是极可珍视的第一手资料,对南斋制度研究也极其重要。《历史档案》2014年第2期发表了对《南斋日记》稿本的介绍文章,于相关研究有所助益。但由于稿本文字漫漶、行草率意,使相关介绍存有缺憾:一是将日记稿本写作时间由康熙四十三年误成康熙四十六年,以致所论史事与史实南辕北辙;二是将张廷玉的始入直时间误成查昇的,并颠倒了查慎行、查昇的叔侄关系。为免误导,特加考证。

查慎行文学侍从生涯及其“烟波翰林体”考论

查慎行是清诗史上与"南朱北王"相代兴的一代大家,晚年曾入直南书房,成为文学侍从。其蒙召非仅以"诗名",还因"学问好"。文学近侍十年前期备受宠遇,获得御赐"烟波钓徒"之号。然南书房为"争地",慎行不改江湖野逸之性,受到排挤,处境尴尬,目睹时弊,宦情日冷。康熙帝的态度也发生由热到冷的变化。缘身份改变,慎行诗歌努力适应馆阁之需,在康熙帝的允许下,他尝试调剂江湖之调与馆阁清音,应制"不用应制体",援江湖逸气入馆阁,所作可称"烟波翰林体"。但慎行终不免为调剂所困,康熙帝亦渐失去浓厚的"围观"兴趣,慎行遂谋求向江湖的回归。"烟波翰林体"大抵能独成一体,不仅推动了查诗的广泛传播,而且引发了"馆阁体"的一场变革。慎行这段诗歌经历也反映了康熙后期诗人与政治之关系,具有重要的诗史认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