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董源
董源(生卒年不详),字叔达,洪州钟陵(今江西省进贤县钟陵乡)人。五代绘画大师,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时期,曾任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南唐灭亡后,进入北宋。擅于山水画,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寒林重汀图》《龙宿郊民图》《平林霁色图卷》等。

人名:董源

别名:

字:

号: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

国(旗)籍:

出生时间:

死亡时间:

祖籍:

出生地: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与《夏山图》——同源中的细微差别

董源是五代时南唐杰出画家。董源游于江南,绘江南山川,善于安排山川草木,得山之造化,水之灵动,恣意天真,品格高古,为江南画派之鼻祖。其后有巨然延续董源绘画之风格,加以嬗变,较为柔和,被后世称"董巨"。其中,《夏山图》与《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三幅作品较为相似,但细微之处有差异。本文将从图像内容、皴法、构图章法、题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初步比较这三幅作品。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2020《美文》藏书票五月号

<正>《夏景山口待渡图》,开卷处既是平沙浅岸,垂柳成行。渐远处江湖开阔,渔舟往来。深远处山峦叠起,林木葱郁。近岸边丛林间村舍微露,渔人思归。有客伫立水岸,待舟以渡。一派悠远辽阔的山水景致。好一个"待"字,是等船渡客,更是留恋这江南夏日的美景野趣。董源(934—962),又名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人,五代南唐大画家。曾在南唐做过北苑副使,亦称"董北苑"。擅画山水,初以荆浩为师,后注重江南实景入画,渐自成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技法研究

通过对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技法渊源的分析,本文旨在研究该作品技法表现的形成因素与江南山水的关系,以期深入探讨董源在这件作品中师法自然的独特之处。通过对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中的具体技法的分析,结合《夏景山口待渡图》与江南真山的对比分析,本研究发现此作技法表现的树石并不仅仅局限于某处景物,而是对江南地区山水的高度提炼,而技法的形成,是源于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夏景山口待渡图》作为早期描写江南的山水画,对研究后世南宗山水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同时作者对景物的提炼能力以及笔墨的格调,对每一代山水绘画者有着引导与启发。 

从《仿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看王翚对“董源”概念的创新

董其昌等文人根据自己的趣味进行筛选,构建了一个与南宗紧密相连的"董源"概念。王翚在这种潮流之中,把趣味转至集大成中发掘的"意外之趣",用不囿于宗派的笔墨创新"董源"这一概念,这点创新在其《仿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