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历史转型期,在现实政治与伦理道德的双重冲击下,士人在这场历史漩涡中不能自已。贰臣成为了这一时期社会的必然衍生群体,他们反映着由明入清的汉官的普遍特征。然而,由于学界研究的热点多倾向于在明清学术界享有盛名的学者身上,其研究方向也一直囿于“贰臣”视角。所以,以金之俊为代表的在清初政坛上身居要职,但文学成就罕有声名的仕清汉官,并未得到学界关注。金之俊初入明仕途,因受阉党排挤被迫退出朝堂,明末才被委以守卫京师的重任,但终究无力挽回明亡的局面。明亡后,李自成入京肆意烧杀抢掠的残暴之举,对比清廷实行安抚百姓等措施,让战乱中的百姓看到了希望,同时也笼络了很多明末士大夫降清。金之俊身处政局变幻中,最终以“十从十不从”之策作为降清条件,开始了仕清生涯。金之俊提出的“十从十不从”政策,表面上是他向清廷妥协的理由,但实际上是他能为明末百姓在“剃发令”中争取的最后利益。金之俊在清朝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清初他频频上疏建言,得到了皇帝的倚信,充分证明他身为能臣不凡的处政能力。如他提出剿抚流寇、漕运改革、整顿吏治等政策,其实施对解政治之困、谋百姓之利都产生了实际效应。因此,金之俊在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