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金之俊
金之俊(1594—1670)明末清初吴江(今江苏苏州)人。字彦章,一字岂凡,号息斋。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授中书舍人,转礼部主事,晋郎中,出知直隶顺德府。崇祯四年(1631年)迁湖广副使、长宝道。迁江西参政,擢佥都御史巡抚京东,督治昌平。十六年任兵部右侍郎。清顺治元年(1644年)降清后任原官。二年调吏部右侍郎,五年升工部尚书,六年加太子太保,八年调兵部,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十年补都察院左都御史,升吏部尚书,十一年补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十五年授中和殿大学士,累加太子太傅,十八年改内秘书院大学士。康熙元年(1662年)致仕。卒谥文通。著有《息斋集》《息斋外集》《金文通疏草》《珥笔闲吟》《金文通公集》等。(来源:苏州历代人物大辞典, 2016-11)

人名:金之俊

别名:

字: 岂凡、彥章

号: 息斋

谥号:文通

性别:男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1593(萬曆21年)

死亡时间:1670(康熙9年)

祖籍:吴江(今江苏苏州)

出生地:吴江(今江苏苏州)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中和殿大学士

学位:

工作机构:

能臣与贰臣:金之俊仕清生涯研究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历史转型期,在现实政治与伦理道德的双重冲击下,士人在这场历史漩涡中不能自已。贰臣成为了这一时期社会的必然衍生群体,他们反映着由明入清的汉官的普遍特征。然而,由于学界研究的热点多倾向于在明清学术界享有盛名的学者身上,其研究方向也一直囿于“贰臣”视角。所以,以金之俊为代表的在清初政坛上身居要职,但文学成就罕有声名的仕清汉官,并未得到学界关注。金之俊初入明仕途,因受阉党排挤被迫退出朝堂,明末才被委以守卫京师的重任,但终究无力挽回明亡的局面。明亡后,李自成入京肆意烧杀抢掠的残暴之举,对比清廷实行安抚百姓等措施,让战乱中的百姓看到了希望,同时也笼络了很多明末士大夫降清。金之俊身处政局变幻中,最终以“十从十不从”之策作为降清条件,开始了仕清生涯。金之俊提出的“十从十不从”政策,表面上是他向清廷妥协的理由,但实际上是他能为明末百姓在“剃发令”中争取的最后利益。金之俊在清朝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清初他频频上疏建言,得到了皇帝的倚信,充分证明他身为能臣不凡的处政能力。如他提出剿抚流寇、漕运改革、整顿吏治等政策,其实施对解政治之困、谋百姓之利都产生了实际效应。因此,金之俊在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