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吴三桂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县)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明末清初政治、军事人物,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出身将门,善于骑射。崇祯年间考中武举,凭借门荫,授都督指挥。屡立战功,累迁宁远团练总兵。崇祯十七年(1644年)归降大清,参加山海关大战,大败李自成,跟随清军入关,受封平西王。此后平定农民起义,攻城略地,颇有功勋。顺治十六年(1659年)镇守云南,后攻入缅甸,擒获南明永历帝并将其处死,晋封亲王,与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不服朝廷撤藩,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开启“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登基称帝,国号大周,年号昭武。同年秋病逝,时年六十七岁,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其孙吴世璠嗣位。

人名:吴三桂

别名:

字: 长伯(又作长白,一字月先)

号: 平西伯(明)、平西王(清)

谥号: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

性别:男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1612

死亡时间:1678

祖籍:

出生地: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明辽东总兵,清平西大将军,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

学位:

工作机构:

1630

>
崇祯二年(1630年)五月,吴三桂随舅舅祖大寿和父亲吴襄收复滦州、永平、遵化、迁安四城,在遵永大捷中立功,七月授守备。
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在邮马山之战中立功,升游击。五月,被辽东巡抚方一藻咨补为游击管辽东兴水堡备御事。六月,为平息山东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参将孔有德等发动的吴桥兵变,吴襄随副将祖大弼出征山东,最后孔有德从登州乘船渡海,投奔后金,而吴襄恢复了总兵职务。
于崇祯六年(1633年)正月加副总兵管事。四月,调任管辽东骑兵左翼右营游击事。十二月,以收复登州之功,加都督佥事衔。
崇祯七年(1634年)九月,中后所叙功,加署都督同知。
崇祯八年(1635年)二月,吴三桂在关宁总监高起潜的推荐下,调任管辽东骑兵前锋右营游击事,其后擢为前锋右营参将。
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任前锋右营副将,相当于副总兵。
崇祯十二年(1639年)七月,蓟辽总督洪承畴委任他署总兵职衔,管辽东总兵事务。

1640

>
崇祯十三年(1640年),明军与多尔衮所率的清军在杏山(今辽宁锦县杏山)附近的夹马山一带发生了一场遭遇战。吴三桂在这场战斗中,表现出了其高超的战斗技能,拼命冲杀,与清军血战,但因清军勇猛异常,最终以双方互有伤亡收场。
崇祯十四年(1641年)初,清军逐渐形成对锦州的包围之势。蓟辽总督洪承畴与辽东巡抚丘民仰、吴三桂等再三商酌,决定冒险向锦州、松山、杏山三城运米。正好赶上春节,他们便“以新年过节,出其不意”将粮运去。
崇祯十五年(1642年)春夏,关外八城中的松山、锦州、杏山、塔山四城相继陷落。崇祯帝杀了王朴,但对吴三桂只受降级处分,仍守宁远。皇太极两次致书劝降吴三桂,此外明降将邓长春、陈邦选、姜新、张存仁等向吴三桂写信劝降,但吴三桂迟迟没有回应。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已投降的祖大寿在盛京收到吴三桂托一名蒙古人给自己送来的书信(内容失传),祖大寿将来信转交皇太极,皇太极回信道:“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次机会,殊可惜耳。”吴三桂在动摇中,虽然没有降清,但是已经给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后路。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面临覆亡命运的明朝便把赌注押在了关外拥有重兵的吴三桂身上。不少朝臣如王永吉、吴麟征等先后上疏,要求撤宁远之师以入卫京城。大顺军直指京师,崇祯诏征天下兵勤王,三月五日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吴三桂火速领兵入卫北京。
顺治二年(1645年)八月,在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灭之后,清政府将其从前线调回,“出镇锦州”。对于清政府的这种安排,吴三桂了然于心。从此以后,再也不提什么“复君父之仇”,而是望风转舵,称崇祯帝为“故主”,反复表白自己“矢忠新朝”了。在此期间,吴三桂为自己和部属大量请求封赏,清廷无不应允。
顺治四年(1647年),清政府又调吴三桂入关,与八旗将领李国翰同镇汉中,剿杀西北地区的抗清义军余部。在此期间,吴三桂为了表示自己清朝的忠诚,不但对农民军残部进行残酷的镇压,动辄屠城,而且,对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后裔,他也不遗余力地去斩尽杀绝。吴三桂思想和行动的转变使得清朝中央政府对他更加倚重,西北地区抗清义军残部被剿杀殆尽。

1651

>
顺治八年(1651年),清政府又命吴三桂和李国翰一起率军入川,攻打张献忠义军余部。几年之中,先后平定重庆、成都等两川重镇。
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三桂又以平西大将军职,南征云贵,攻打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政权。
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攻下云南。攻下云南后,即委其开藩设府,镇守云南,总管军民事务。

1661

>
顺治十八年(1661年),师出缅甸,俘虏永历帝朱由榔,押至昆明处死。十几年间,吴三桂率部从西北打到西南边陲,为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勋。
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又以擒杀桂王功,晋爵亲王,兼辖贵州。其子吴应熊也选尚公主,号称“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即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停止为理由,收缴了他的平西大将军印信,接着,又“截其用人题补之权,迁除悉归部选”。
康熙六年(1667年),又乘其疏辞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之机,下令两省督抚听命于中央。同时,还剥夺了他的司法特权,“平西藩下逃人,俱归有司审理,章京不得干预”。吴三桂则以“构衅苗蛮,借事用兵”,扩军索饷相报复。吴三桂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了。

1673

>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遂乘势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而后,又对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准。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自称“周王”元年。其将吴应麒陷岳州,岳州之战爆发。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至十一月往返于松滋、长沙之间,最后驻扎岳麓山,从此推行死守长沙、攻击江西和两粤的战略。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韩大任放弃吉安,吴三桂取江西无望,于四月移驻湘潭,十一月自湘潭退守衡州(今湖南衡阳),奉行坐镇衡州,死守岳、长,争夺两粤的战略。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衡州酷热,吴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虑过重,肝火过盛,便突然得了“中风噎嗝”的病症,随后又添了“下痢”病症,太医百般调治,终不见效。吴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孙吴世璠来衡州继位,托付后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吴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阳)病死,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