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苏轼 又称 苏东坡、苏文忠、苏仙、坡仙、苏玉局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嘉佑二年进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任杭、颖州刺史。晚年贬谪惠、儋州,遇赦后北归,卒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五十卷。 苏轼明确指出:“诗须有为而作”,要“有补于世”,于唐代诗人推崇李杜:“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书黄子思诗集后》)称赞杜甫“诗外别有事在。”(评子美诗》)《次韵张安道读杜诗》云:“谁知杜陵杰,名与谪仙高。扫地收千轨,争标看两艘。”苏轼诗的“以文为诗”与韩愈相近,推崇韩文是“文起八代之衰”,但对韩诗评价尚有保留,虽亦称其“追逐李杜参翱翱”,却认为不及柳宗元:“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于唐代诗人中苏轼最推崇的是韦柳:“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书黄子思诗集后》)苏轼很欣赏王维的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孟浩然似有不足:“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耳。”(《后山诗话》引)苏轼自谓生平遭遇与白居易相似,《去杭》诗云:“出处依稀是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序云:“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但对白居易的浅易诗风似有不足,讥为“元轻白俗”。苏轼亦不喜思苦奇涩诗风,讥讽孟郊贾岛为“郊寒岛瘦。”《读孟效诗》谓孟郊是“寒虫号”,“未足当韩豪”,形容其作诗是“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苏轼非常赞赏司空图论诗“味在咸酸之外”(《与李生论诗书》)的主张,故亦推重其诗,谓“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书黄子思诗集后》) (来源:唐诗百科大辞典,1990-10)
阅读全文

人名:苏轼

别名:苏东坡、苏文忠、苏仙、坡仙、苏玉局

字: 子瞻、和仲

号: 铁冠道人、东坡居士

谥号:文忠

性别:男

所处时代:北宋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1037

死亡时间:1101

祖籍:

出生地:眉州眉山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学位:

工作机构:

1037

>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1056

>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1060

>
嘉祐五年(1060年)二月,三苏重返汴京。苏轼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
嘉祐六年(1061年),在欧阳修的推荐下,苏轼兄弟参加名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科考试。九月,苏轼的对策被评为第三等(一、二等虚设,第三等为实际上第一等),之前宋朝只有一个吴育中过这种制科的第三等,因此苏轼中第三等被称为“百年第一”。随后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又通过学士院的考试,任直史馆。    
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1071

>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1084

>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苏轼于是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苏轼第二次到杭州做官,杭州大旱,饥馑瘟疫一起发生。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赐给剃度和尚的度牒,换成大米来救济饥饿的百姓。

1090

>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不久即元祐六年八月,又因为政见不合,调往颍州任知州。
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是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
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

1100

>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走进故宫苏轼展 相逢一醉是前缘

<正>北宋嘉祐五年,即公元1060年农历二月,为母丁忧已三年的苏轼跟随父亲苏洵,带着弟弟苏辙回到都城汴京。这年苏轼25岁,中国艺术史、文学史上最耀眼的明星正冉冉升起,而伴随他的还有宦海沉浮的壮志未酬和四处漂泊的不定人生。960年后的2020年,又是一个庚子年,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系列展中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在故宫文华殿书画馆开幕。展览从"胜事传说夸友朋""苏子作诗如见画""我书意造本无法""人间有味是清欢"四个部分, 

宋词中的中秋节俗文化探寻——以苏轼《水调歌头》为例

<正>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纷繁的文化领域节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宋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的时代,宋人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审美和文化心理,尤其是对传统中秋佳节有着独特的情感,并将相关的内容注入到词的创作之中,丰富了词的题材和内容。一、苏轼与他的《水调歌头》提到宋词,就不得不说苏轼。说到苏轼的词,就不得不说他的《水调歌头》。苏轼的经典词作《水调歌头》除了是一篇情感丰富的词作以外,更重要的是透过词的内容可以窥探出宋代人们在中秋节的各种习俗活动, 

浅谈苏轼书法经典之美——以张之洞学习苏轼经典为例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其独特的书风,以及运笔方法,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书坛中有大量对其欣赏的赞誉者。苏轼书风面貌独特,融合众家所长,并在其文学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张之洞书法取法主要来源于苏轼书风,本文着重由张之洞学书历程入手,结合其学书历程中对苏轼不同书体,尤其是经典代表作的学习与剖析,从而能深入了解苏轼书风中值得学习的部分。笔者分别从章法、用笔、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以此从古人的学书方法中借鉴学习。 

苏轼对宋丽关系的基本态度及其原因分析

苏轼认为,在宋、辽势力均衡、军事对峙的情况下,宋朝与高丽的频繁交往消耗了大量人力与财物,图书外流与经济贸易过程中泄露了大量军事机密,不利于国家安全,也会造成辽对宋的不满,从而引起战乱;但苏轼支持正常的宋丽文化交流,对高丽文化并不排斥,高丽文物多次出现在他的诗文中。苏轼从对宋辽丽彼此关系的分析中指出,那种试图以夷制夷,联丽制辽的想法无异痴人说梦。 

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显涉讥讽”辩证

在北宋“乌台诗案”中,国子博士李宜之非任言官,却上疏弹劾苏轼所作《灵壁张氏园亭记》“显涉讥讽”,历来备受学者诟病。实际上,李宜之时任淮南东路提举常平官,负有监察地方官吏的职责,且《灵壁张氏园亭记》一文创作于淮南东路所辖之地宿州,李宜之弹劾苏轼有其制度依据,并非完全无端构衅。但是,李宜之认为《灵壁张氏园亭记》一文“显涉讥讽”则不足取信,是对文章主旨的误读与曲解。御史台审讯之时,苏轼也明言此文并无讥讽,且御史台认可其言。大理寺根据御史台的“供状”依法为苏轼定罪,也未将此文视作罪证。李宜之的弹劾在“乌台诗案”的具体审判过程中并未产生实质性作用。

向最难之处攻坚 追求最远大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谈制度建设引用苏轼名句赏析

<正>2020年元旦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署名文章《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中指出:"宋代苏轼在《思治论》中说:‘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这次全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很多都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苏轼的初心与坚守

<正>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但都以宽广的胸怀坦然处之。为国为民之情让他深受老百姓爱戴,﹃守其初心,始终不变﹄的情怀更是对当代具有借鉴意义。有宋一代,人才辈出,苏轼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非凡的文学成就及卓越的政治实践,彪炳史册,辉耀古今。纵观苏轼的一生,三起三落,颠沛流离,但他穷达如一,始终坚守直言敢谏、爱国爱民、清正廉洁的政治操守。正如他在《杭州召还乞郡状》中所说的那样,"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北宋前期官制下苏轼官职解读

<正>北宋官制繁杂多变,为历朝之最。以宋神宗元丰五年颁布《元丰官制格目》为界,大体可分为北宋前期官制和元丰新制[1]。苏轼嘉祐二年始入仕途,到建中靖国元年病逝常州,宦海沉浮四十余年,历经了这两大不同的官制体系。北宋前期官制,官、职、差遣分离,"官爵浑淆、品秩紊乱",有关著述或注释对苏轼官职多有误解。本文试图对苏轼在元丰改制前的历任官职做一梳理,并放在北宋前期官制体系下做简单阐释。北宋前期官制最大特点是官、职、差遣分离。《宋史·职官志》概括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