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杨嗣昌 又称 杨阁老、杨阁部、杨武陵、盐梅上将
杨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一字子微,自号肥翁、肥居士,晚年号苦庵,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中国明朝后期大臣、诗人。兵部右侍郎兼三边总督杨鹤之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崇祯十年(1637年)出任兵部尚书,翌年入阁,深受崇祯皇帝信任。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镇压农民军,同时主张对清朝议和。但他的计划没能成功,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以“督师辅臣”的身份前往湖广围剿农民军。他虽然在四川玛瑙山大败张献忠,但随后被张献忠致敌战术牵制,疲于奔命。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杨嗣昌已患重病,闻此消息后惊惧交加而死(一说自杀),享年五十四岁。

人名:杨嗣昌

别名:杨阁老、杨阁部、杨武陵、盐梅上将

字: 文弱、子微

号: 肥翁、肥居士、苦庵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明朝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1588

死亡时间:1641

祖籍:

出生地:湖广常德府武陵县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1622

>
天启二年(1622年)五月迁南京户部新饷司郎中,刚上任就替登莱巡抚袁可立向皇帝请饷,“抚臣袁可立受命方新,请发帑金二十万安兵散民,似非得已。惟在圣明裁定,赐予若干。
启五年(1625年),其父杨鹤亦被魏忠贤罢官,返乡与杨嗣昌一起隐居,过着优游林下的生活。当时,后金侵犯明朝,辽东告急,军需吃紧,杨嗣昌留心边事,将他在户部参与财政管理的经历编为《地官集》二十卷。
天启七年(1627年)九月,信王朱由检即位,是为崇祯帝。不久后,魏忠贤被扳倒,杨鹤、杨嗣昌父子亦先后被起用。崇祯帝还未登基时,就看过杨嗣昌的《地官集》等书,赞叹杨嗣昌的才能。
崇祯元年(1628年),杨嗣昌分巡河南汝州道,九月十九日陛辞  ,翌年冬调任霸州兵备道。

1631

>
崇祯四年(1631年)初,迁整饬山海关内监军兵备道。 此时,他的父亲杨鹤因为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任上招抚农民军首领神一魁失败,被下狱论死,杨嗣昌闻讯后三次上疏请求辞职,以代父罪。结果崇祯帝免了杨鹤的死罪,改戍江西袁州,亦没有让杨嗣昌辞职,还多次温言抚慰,激励他尽职任事。
崇祯五年(1632年)五月,杨嗣昌被任命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海关)、永(平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他在任内整饬防务,修筑山海关两翼城。
崇祯七年(1634年)九月,杨嗣昌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兼宣、大、山西三镇总督,赴任后六次上疏陈述边事,并主张开矿招工以瓦解乱党,多所规划,给崇祯帝的印象是异才可用。
崇祯九年(1636年)十月下旨夺情,命杨嗣昌接任兵部尚书。杨嗣昌三疏请辞,崇祯帝不许,
崇祯十年(1637年)三月抵京赴任,同月二十七日觐见崇祯帝  ,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的中心。
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派兵大举入塞劫掠,是为戊寅之变。由于明廷内部政见分歧,杨嗣昌、高起潜未能与总督天下援兵的卢象昇良好配合,导致卢象昇战死于巨鹿贾庄,七十余城先后失守,四十六万人被俘(包括德王朱由枢),
崇祯十二年(1639年)三月,清军方才扬长而去。事后追究责任时,杨嗣昌虽被弹劾,但崇祯还是保住了他,并感慨:“大事几成,为几个黄口书生所误,以至于此!”

1640

>
崇祯十三年(1640年)二月,杨嗣昌麾下的总兵左良玉在川东夔州府太平县(今四川万源)玛瑙山大败张献忠,杨嗣昌报捷战果“斩馘三千六百二十,坠岩谷死者无算。”张献忠的妻妾高氏等和军师潘独鳌都被俘虏,押往襄阳。崇祯帝闻讯大喜,不仅加封左良玉为太子少保,还亲笔慰谕杨嗣昌。

1614

>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八日就向皇帝感叹:“此身之忧劳病瘁,日呕痰血,夜不得眠,奄奄垂毙,不敢言矣!更兼襄库饷无半文,督臣移咨可骇,臣愈增忧愤,不知死所。”  杨嗣昌为追击出川的张献忠而向湖广行军的途中,陆续接到洛阳、襄阳相继失守及二王被杀的消息,深感无颜面对皇帝,彻底崩溃。他从此不进饮食,走到荆州沙市徐家园时便卧床不起,一切事务交给监军万元吉处理,并通知家属来荆州见他最后一面。三月初一日,杨嗣昌死于沙市。关于他的死因,有记载他是自缢或服毒而死,但都是传闻之词,其实是因为洛阳、襄阳失守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稻草,使本已重病在身的杨嗣昌惊忧交加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