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司马光 又称 司马温公、涑水先生、司马文正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1-2]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人名:司马光

别名:司马温公、涑水先生、司马文正

字: 公实、君实

号: 迂叟

谥号:文正

性别:男

所处时代:北宋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1019

死亡时间:1086

祖籍:

出生地: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县)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学位:

工作机构:

史官误笔与历史书写:司马光配享帝王太庙探微

功臣配享帝王太庙是古代朝廷对朝中有功于社稷之臣的最高褒奖,配享功臣的选择也揭橥了当时朝中的政治走向。元祐年间,宋廷择富弼舍王安石、绍圣元年(1094)以王安石配享、绍圣三年(1096)罢富弼配享神宗太庙,均与朝中政局走向密切相关。北宋亡国后,徽宗九子赵构建立南宋。为收揽人心,塑造南宋政权的合法性,并为父兄开脱亡国罪责,王安石及新法成为北宋亡国的替罪羔羊,紧随而来的是王安石被罢配享神宗太庙,恢复以富弼配享的故例。但是《宋史·高宗纪》却记载为罢王安石配享,代之以司马光配享,这显然属于史官误笔所致。然而,此处误笔并非偶然,应与南宋初期崇元祐抑熙丰的政治倾向密切相关,同时这种史源性错误对后世历史书写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司马光与庞籍

<正> 庞籍(988—1063),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人。进士及第后,为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岡)司理参军,因黄州知州夏竦推荐,调到开封府任兵曹参军,迁官大理寺丞,知襄邑县(治所在今河南睢县)。后擢为群牧司判官。再出知秀州(治所在今上海嘉兴县),召为殿中侍御史,徒福建转运使。景祐三年(1036)改刑郎员外郎,判大理寺,进天章阁待制。西夏元吴反宋自立,庞籍为陕西体量安抚使,负责西北防务。由于他“持法深峭,军中有犯,或断斩刳磔,或累笞至死,以故士卒畏服”。狄青当时在他手下为将。庞籍在抗御西夏的战斗中有功,而升为枢密副使,后改参知政事,拜工部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