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魏忠贤 又称 李进忠、九千岁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人名:魏忠贤

别名:李进忠、九千岁

字: 完吾

号: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晚明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1568

死亡时间:1627

祖籍:

出生地:北直隶肃宁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司礼监秉笔太监

学位:

工作机构:

1620

>
万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在一个月内先后驾崩,朱由校即位,是为明熹宗,次年改元天启。魏忠贤和客氏受熹宗宠爱,没过一个月,封客氏为奉圣夫人,荫封她的儿子侯国兴、弟弟客光先以及魏忠贤的哥哥魏钊为锦衣卫千户。魏忠贤不久从惜薪司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魏忠贤不识字,按例不能进司礼监,但因客氏的缘故,他得以破例。
天启元年(1621年),朱由校诏令赐给客氏香火田,给魏忠贤记治理皇祖陵墓的功劳。
天启二年(1622年),朱由校评修庆陵功,荫封魏忠贤的侄儿为锦衣卫指挥佥事。
天启三年(1623年)春,魏忠贤引荐私人魏广微为大学士。
天启四年(1624年),给事中傅木魁交结魏忠贤的外甥傅应星为兄弟,上书诬告中书汪文言,并且连及左光斗、魏大中。汪文言被投进镇抚司监狱,并将被大行罗织罪名。
天启六年(1626年)冬,三殿建成。李永贞、周应秋上奏魏忠贤的功绩,朱由校遂进封魏忠贤为上公,加恩三等。
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便将魏忠贤发往凤阳安置,魏忠贤在去凤阳的途中,仍豢养一批亡命之徒,朱由检闻悉后大怒,命锦衣卫前去逮捕,押回北京审判。李永贞得知消息,连忙派人密报魏忠贤。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行到阜城时,听到后一项命令,便与同伙李朝钦在阜城南关客氏旅店痛饮至四更,最后一起上吊自杀。朱由检诏令将魏忠贤肢解,悬头于河间府。
袁崇焕与明天启朝党争

剧烈而持久的党争是晚明政局的突出特点。党争造成官员集团的分裂和内讧,辽东边臣也被卷入党争之中,其军事行动和个人命运深受党争影响。政治立场取代军事才能成为明朝选拔辽东边臣、评判将帅功罪的主要标准。天启前期袁崇焕守辽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东林党的支持。袁崇焕自视为清流官员,长期坚持同阉党作斗争,天启末年为顾全辽东抗金大局和躲避政治灾祸,又一度转而与阉党合作。明清战争是影响朝廷党争的重要政治因素。袁崇焕的个人命运是朝廷党争和明清战争相互作用关系的最好注脚。 

政治生存视角下桐城官员同阉党斗争分析

明朝是宦官弄权严重的时代,明朝宦官权势稍涨于成祖,明英宗时有宦官王振偕天子征瓦剌之势,而后另有刘瑾、冯保、魏忠贤等权阉。同宦官斗争最为知名的是东林党同魏忠贤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不乏桐城籍士人。他们有的在斗争中付出了生命,例如左光斗,他们中的大多数得到了善终,他们的斗争精神传给了后人,他们的政治生存智慧也给后人以借鉴。 

明朝的一本“杀人之书”

<正>中国有官方修史的传统。修史可以用来教化、资治和明道,但也常被古代统治者用来美化自己的过去。不过,也有修史被借用为杀人之刀。官修当朝史与政治活动密切相关,当朝重要政治人物的言行多记载其中。它既是官方评判事实是非的标准,也是评判人物善恶的依据。掌握了修史的权力,就可以操控舆论,抬高自己,打击异己。因此,各方政治势力都很重视修史。魏忠贤擅长拍马屁,入宫没多久,便受到提拔,到明熹宗身边当差。成为皇帝面前红人后,宫中很多人开始巴结他,但东林党人却看不起他。 

杨涟弹劾魏忠贤史事新探

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既是被之前的政治纷争所逼"为一决之计",又与他个人的性格、"顾命之臣"的遭遇、主导"移宫"招致的非议分不开。杨涟的弹劾引起外廷群起响应,虽对魏忠贤产生了一定震慑,但终究由于讨魏阵营成员复杂,东林内部不统一,讨魏不够坚决;东林不明智地逼走叶向高,迫使魏广微投向魏忠贤,使内阁完全被魏忠贤操控;内廷客氏等人对魏忠贤的庇护,尤其是天启帝对魏忠贤的宠信等原因,是杨"讨魏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歪钟变警钟

<正>在北京的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里保存着一口明代天启年间的"歪钟",其铸造于明代天启丁卯年,通高170厘米,重452千克。钟钮为蒲牢钮,肩部铸有莲瓣纹一周,钟体成筒状,钟裙部外撇。区域之间铸有铸造年款和"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祝颂吉语。因钟体上铸有"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虔铸"的铭文,也被称为"明魏忠贤铜钟"。一件古代铸钟工艺"意外"产出的"残次品"因何产生并被保存至今?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歪钟"变"警钟"的传说。 

梨花深处的传奇——解读何可及

<正>我不知道当年何可及听到大旅行家徐霞客不愿一见自己时的心情。那也许是心中仿佛开了个五味店,苦涩酸辣咸俱全。事情发生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二月十四日,来到云南剑川的徐霞客意欲一游县城西面的金华山,路遇一何姓公子。何公子热情邀请徐霞客到他的书馆坐坐,并说自己的父亲非常喜欢结交异人,希望徐霞客能见见他的父亲。徐霞客原已应允,并与何公子约好下山时前去县城西门街何宅拜访,后来却从同行者那里打听到何公子的父亲以进士起家,名叫何可及。这就让他回忆起这个人是因为附逆阉竖魏忠贤而被削夺身份的,于是就改变主意,坚决掉头,未去见面了(《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 

绝世凤匾

<正>天启帝朱由校是个昏庸皇帝,可他在木工方面的造诣,就连御造局的能工巧匠也难及项背。为显示才能,天启帝下令御造局在南城建设一条仿唐商街,商街的标志建筑"万凤楼"由他亲自设计,魏忠贤担任督建,竣工之日,他要亲自给商街披红挂彩。 

崇祯帝密旨收葬魏忠贤说考辨——兼论“甲申”政治叙事

在明清易代的甲申之年,出现了大量的政治性谣言,"崇祯密旨收葬魏忠贤"就是其中比较知名的一个。这个谣言并非是针对未来的预言,而是编造"绝无影响之事",通过流行的新闻读本广为传播,以宣扬一种荒谬的史观,并达到现实的政治目的。时人已指出,在甲申时事坊刻中,存在许多立意、刻意的作伪。"收葬魏忠贤"说与其他类似的纪事,皆贯穿着一个"文臣误国"的隐形主题,是由勋臣和宦官集团主导的政治叙事,反映了明末的政争在南明弘光朝发展的新特点。 

生死回京路

<正>深秋的一天傍晚,三匹快马出了京城,很快消失在茫茫夜色中。当中一人是朝廷监察御史傅慎年,另外两人是他下属左大中和钱哲。十多天后,他们出现在浙江嘉兴城里。明朝末年,魏忠贤把持朝政数十年,朝中内外大权全归于他手,人称"九千岁"。崇祯即位后,对魏忠贤十分戒备,大学士周延儒觉得扳倒魏忠贤的时机到了。正在这时,他得到一个消息,浙江嘉兴有个自己的门生,名叫钱贡生,写了一份弹劾状,当真是妙笔生花,字字珠玑,列举了魏忠贤的十大罪,准 

《林祭酒拂衣帝里》——关于“林釬罢官”的史实、人物与文学作品(下)

<正>四、"林釬罢官"事件文学作品与史实中涉及之人物在前面,笔者已略述过方志与《明史》中有关林釬罢官经过的记载差异,以及《魏忠贤小说斥奸书》等文学作品中描述或涉及此事的部分。在本节,则将对史实与文学作品中,林釬拒建魏阉生祠一事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经过等作一分析,以厘清记载与想象之间,这些人物与事件的真实面相。(一)林釬在第二节中,笔者略列了方志与《明史》中林釬罢官经过记载的异同之处:林釬杠上魏忠贤之"远 

明末镇守内官运行机制研究

明代内官与历朝历代内官相比,派遣内官驻扎在各地,负责镇守地方并形成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独一无二的。永乐年间设置镇守内官,历经长时间发展,到嘉靖年间陆续废除。到天启、崇祯两朝,迫于边疆形势尤其是辽东地区形势的恶化,皇帝再次恢复边疆设置镇守内官的传统,崇祯朝时虽特意将镇守内官先后改为监视太监、总督总监太监,但仍是天启朝恢复设置镇守内官的延续。镇守内官的运行机制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内官们与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僚机构产生了复杂的关系,对明末的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镇守内官们在监察地方弊政,强化边防体系起到了一定作用,也因为掣肘边务,作威作福等情况对边疆防务起到了破坏作用,因此更需要通过镇守内官们与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僚的关系更全面的对镇守内官做出客观评价。 

匹夫与天下

<正>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得宠,拥有很大的权力,他不断弹压官员中的反对派,培植自己的势力。在朝官员中反对魏忠贤的,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则被逮捕乃至受酷刑致死。天下人虽然对魏忠贤的倒行逆施极为怨恨,但是,忌惮于他手中的权力,往往敢怒不敢言。而这一僵局却因五位"匹夫"的义举而被打破。故事得从一个叫周顺昌的官员说起。周顺昌(字景文,号蓼洲)是苏州人,万历年间中进士,曾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在任时,周顺昌清廉正直,不肯与魏忠贤一伙同流合污,便被魏忠贤列入要逮捕的黑名 

《林祭酒拂衣帝里》——关于“林釬罢官”的史实、人物与文学作品(上)

出身金门的明代"探花宰相"林釬,在天启年间担任国子监祭酒时,不畏强权,严词拒绝意图攀附权贵的监生陆万龄等人为权奸魏忠贤建立生祠的提议,并为此不惜拂衣帝里,罢官归去。在阉党横行之际,体现出士人风骨和君子气节。迨至魏忠贤事败,"林祭酒峻拒阉党,拂衣帝里"的故事被写进了时事小说和戏曲中,广为流传。本文拟就史籍记载,略论文学作品与史实中"林釬罢官"事件所涉及的人物以及各自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一事件的时代意义。 

其字天下奇 其人姑置之——张瑞图其人其书

<正>在书法史上,张瑞图(1570-1641)是一位备受关注和争议的书法大家,因书魏忠贤生祠碑文,名列逆案,为人所诟病,清修《明史》将之载入"阉党传"。数百年来,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学界相关研究亦多。笔者重新检索文献,拟从前人评价及其与叶向高之交游再论其人其书,中兼论人品、书品之关联②。一"、一艺之工不以人废"—张瑞图书法之评价与"人品即书品观"再审视张瑞图,字长公,又字无画,号二水,别号 

试论晚明的政治派别之争

明朝中后期,政治社会陷入了剧烈危机,以顾宪成为代表的东林党人力图改变政治现状。这一时期,神宗朱翊钧长达数十年"怠政",光宗朱常洛和熹宗朱由校喜好玩乐,宦官魏忠贤等阉党势力崛起,妄图干涉朝政。正直的东林党人与阉党由于政治主张不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魏忠贤:万民唾弃的末世大珰

<正>万历后期,形成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皇宫之内是歌舞升平,京城之外则是四面楚歌。这种鲜明对比,预示着大明帝国已经危机重重,一定会有更大的灾难出现。一、末世大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万历皇帝病逝。当年八月,朱常洛宣布即位,即光宗皇帝。意外的是,他只做了一个月皇帝便去世了。有人算过,在神宗去世之后,朱常洛只活了四十八天,与神宗在位的四十八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魏忠贤年少之时本是个无赖之徒,在 

杖策只因图雪耻

<正>(一)袁崇焕是犯了"叛国罪",被解至"西市"接受屠宰的:一把磨得风快的大刀片子,在身上一寸一寸地"过刀花",让受刑者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一截一截地感受"生命的消失"。这样的死法终究有些难度,就算铁骨铮铮如"袁督师"者,一时牙关没有咬住,也难免"叫声不绝,半日乃止",人还没死透,尊严和"风节"早已碎了一地。但当时的京师百姓却表现得异常英勇,"以 

拍马屁

<正>【注释】旧时称赞好马时常常拍马屁股。现用来比喻谄媚、奉承、讨好人的行为。【近义】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反义】刚正不阿明朝天启年间,有个太监叫魏忠贤,他有一套驯马的绝技。这天,他奏请皇上在西校场赛马,无所事事的皇帝于是命京城武官重阳节参加赛马。赛马这天,皇帝在百官的簇拥 

忠臣的“诞生”——以斥魏小说为参照看斥魏戏曲中的忠奸斗争

<正>一、引言明代嘉靖以来,随着《宝剑记》《鸣凤记》等传奇剧作的诞生,以忠奸对立的形式抒写作者的政治批判与现实关怀,使传奇戏曲的表现内容得到了极大的开拓,同时确立了以忠、奸两方势力的矛盾冲突为核心的叙事模式。此后叙演忠奸斗争的传奇作品蔚为大观,其中以敷演时事的斥魏题材剧作尤为突出。包括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在内的曲论、笔记记载有大量斥魏戏曲,如高汝拭《不丈夫》、王应遴《清凉扇》、三吴居士《广爰书》、白凤词人《秦宫镜》、盛于 

《梼杌闲评》的伦理取位

伦理取位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叙述者对人物和事件的伦理态度,二是叙述者和伦理之间的位置关系,三是作者的伦理立场和谋篇布局。就第一个方面看,《梼杌闲评》的伦理取位可概括为"斥奸扬义";就第二个方面看,"斥奸"是通过描写和展示而得到近距离体验,"扬义"主要是借助陈述而有一种说教感;就第三个方面看,作者"按捺奸邪"的伦理立场非常明显,并采用因果报应模式来完成"斥奸扬义"的伦理主旨,使小说总体上带有一种宿命论倾向。 

魏忠贤题材小说研究

明之一代,宦官祸乱朝政,从刘瑾到魏忠贤之流,都对时政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天启时代的魏忠贤,给整个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因此,当崇祯帝即位、魏忠贤自缢后,关于魏忠贤的种种传说成为民间舆论热点。尽管明史中有对魏忠贤记载,但是史学家着重于历史事件本身,因此魏忠贤形象显得比较单薄。而这一时期,以魏忠贤为主要题材的戏剧、小说频出,则满足了民众对于政治人物和宫闱秘事的好奇。魏忠贤题材小说主要有《警世阴阳梦》《魏忠贤小说斥奸书》《皇明中兴圣烈传》《梼杌闲评》四本。这一文学现象和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学环境是密不可分的,魏忠贤题材小说所表现的是明末真实的社会背景和时人心态。本文首先对魏忠贤题材小说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且总结出这一类型小说出现的社会背景和魏忠贤这一政治人物进入小说的具体原因。然后具体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对比小说中魏忠贤和历史上魏忠贤的形象差异。其次,针对魏忠贤题材小说体现出来的时事特征进行探究,包括小说叙事题材的即时性、小说人物塑造的时代性、小说叙事形式的现代性。最后总结魏忠贤题材系列小说的文化价值、史料价值和新闻价值。对魏忠贤题材小说进行分析探讨,包括其形成的原因、特征... 

天风容我过瑶津

<正>醉意朦胧间,一幅震撼千古的书法名作悄然问世:张瑞图,行草,《杜甫饮中八仙歌》!笔锋尖挺,笔势跳荡,强烈的节奏感,紧张的精气神,一种前所未有的自抑心理,一种撼人心魄的艺术张力,收放间凌厉四射……又一杯烈酒,浇向心头的块垒……张瑞图悬着空空的酒杯,一声长长的叹息,有点醉意朦胧了……枯坐了好一会,他直起身,背着手,脚步有点踉跄,踱到了庭院的藤萝架下。望 

新城第三宝

<正>明朝天启年间,曾玉任新城知县。他刚到任,就向县丞孙勉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孙勉说:"新城有三宝:新城河水形象石,不如城东贼老刁。"曾玉顿时来了兴趣,问他这三宝有啥绝妙之处。孙勉就给他一一道来。先说这新城河水,涝年不涝,旱年不旱,新城百姓遍享福泽,将它定为第一宝。曾玉点点头说:"如此宝河,当定。"孙勉又说:"新城县城西的凤凰山上,出一种奇石,号称是形象石,变化无穷,魅力万千。"不过,这只是传说,他并没有见过。曾玉又点点头说:"有机会,我定要到 

晚明的一出荒诞剧

<正>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的事情,屡见不鲜。晚明的魏忠贤阉党专政,不仅登峰造极,而且十分独特,专擅朝政的同时,大大小小的官僚们演出了一幕幕崇拜魏忠贤的丑剧。个人崇拜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奇怪的是,崇拜的对象不是皇帝,而是一向受人鄙视的太监。这不能不说是畸形时代的畸形政治生态,专制体制下人性的丑恶面,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值得注意的是,崇拜者与被崇拜者都不以为耻反 

微史记

<正>1.@且庵:明朝有个李流芳,是诗人和书画家,诗书画印,样样精绝,其笔下潇洒可爱,如题画的《横塘》:"去胥门九里,有村曰横塘,山夷水旷,溪桥映带村落间,颇不乏致。予每过此,觉城市渐远,湖山可亲,意思豁然,风日亦为清朗。即同游者未喻此乐也。"李流芳其才如此,其人又如何呢?魏忠贤建 

六君子之狱(三)

<正>六、左光斗:"辱极苦极污极痛极,何缘得生"在泰昌、天启之际,杨涟与左光斗作为中流砥柱,从移宫事件到弹劾魏忠贤,两人始终步调一致,携手奋斗,因而时人并称杨左。两人同时被革职为民,同时被逮捕入狱,同时死于诏狱。当时有人赞许杨涟,贬抑左光斗,吴应箕表示异议:"天下称杨左并矣,而多有绌左者何欤?"黄道周也不同意"绌左",说:"杨左二公定危疑,植大义,声名相峙,而左公又以屯田兴学政绩特闻。" 

翻转:重在思维的掘进与突破——王夫成《五人墓碑记》教学实录评析

<正>一、导思:该怎样称呼"五人"?师:今天学习一篇文言文。我们先看看题目该怎么读。生:五人/墓碑记。生:五人/墓碑/记。生:我跟他们的读法不一样。我读成:五人墓/碑记。师:能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吗?生:"五人墓"是五个人的合葬墓,这三个字应该看作一个专有名词,不能拆开来读。而"碑记"呢,它是一种文体的名称。师:说得很好!我们来齐读一遍——五人墓/碑记。接下来,哪位同学给我们说说作者张溥的情况? 

东林与魏忠贤决裂原因新探

东林与魏忠贤决裂,并非由于"盗宝案",而是魏忠贤杀害与东林关系密切的太监王安。东林碍于当时的法制和官常,未直接申救王安,却掀起持续的"讨魏斗争"。东林纳王拒魏,是道德标准与功利尺度夹杂的结果。 

声音

<正>顾秉谦顾秉谦是明朝天启末年的宰相,史称为人"庸尘无耻","曲奉忠贤,若奴役然",历来遭人鄙视和唾骂。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改庶吉士,编修。天启元年(1621)任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第二年魏忠贤掌权,他率先趋附。他时年已经71岁,比魏忠贤大18岁,为了升官,不顾高龄,带着儿子登门拜访魏忠贤,说:"我希望认您做父亲,但又怕您觉得我年纪大,不愿意,索性让我的儿子给您做孙子吧!" 

六君子之狱(二)

<正>四、官场大清洗天启四年十月初一日,朝廷在太庙举行祭祀仪式。皇帝身服冠冕,在群臣的簇拥下,礼拜如仪。奇怪的是,身为内阁次辅的魏广征居然无故缺席,直到典礼将要完毕,才踉跄赶来,插入队伍中跪拜。此举激起官员们极大不满,吏科都给事中魏大中弹劾他无人臣礼:皇上升殿颁来岁之历,四方万国谁不俯首奉行?魏广征身为 

张瑞图装疯

<正>距泉州城约20里的地方,有一乡里名叫"下邢",是明朝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张瑞图的故乡。在那里,有一片宽旷的草场,俗称狗屎埔。提起狗屎埔的得名,原是有段历史的,而这段历史讲起来也饶有趣味。这竟然和张瑞图擅长书法有关。明代天启年间,魏忠贤的势焰熏天,炙手可热。皇帝赐建生祠将至落成之际,魏忠贤要当时的名流替他写一方匾额。这个想法在他未传播之前,就被董其昌探悉了。 

李玉戏剧人物形象研究

李玉传奇是明末清初时期戏剧作品中的佼佼者,其内容包括朝廷黑暗斗争、社会风俗、历史故事等。作品中多宣传的思想为忠、孝、节、烈、义。它将历史背景、时事、社会风俗以及爱情融合在一起,打破了李玉之前“十部传奇九相思”的才子佳人创作局面,为后世“借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桃花扇》的创作奠定基础。本文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李玉戏剧人物形象进行一次解读。细致分析其笔下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挖掘人物形象中寓含的文化意蕴,探讨其戏剧人物的塑造方法。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论述李玉戏剧创作背景及其心态。本章将李玉戏剧的创作放置于整个大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讨论。明末和清初的社会现实是不同的,正是这不同的社会现状导致李玉戏剧创作内容和风格的不同。在分析创作背景的同时探究当时期的李玉在朝廷混乱、社会动荡、人心不古的社会现实下,期望自己用满腔的热血与愤怒创作出的戏曲,可以唤醒世人麻木与冷漠的神经。第二章,论析李玉戏剧中的忠臣形象及其思想内涵。李玉戏剧中描写刻画了很多的忠臣形象,例如史仲彬、岳飞、牛景先、文洪、方孝孺、周顺昌等众多为国捐躯,为君丧生的臣子形象。本章重点分析方孝孺、程济与周顺昌这三位忠臣。三位虽都属于... 

明朝权臣与皇权的关系及其特点

明朝至少出现了五位权臣,分别是王振、汪直、刘瑾、张居正、魏忠贤。他们分属不同的类型,对皇权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明朝权臣与皇权的关系及其特点,打上了明朝时代烙印,与明朝皇权总体的加强密不可分。 

舌尖上的剑影

<正>明熹宗年间,"京城四勺"声名鹊起。所谓"四勺",说的其实是四个厨子:柴利牙、米为赋、尤坚和严世忠,他们也被称为"柴米尤严四大勺"。这四把大勺中,柴利牙是皇宫御厨,米为赋是宦官魏忠贤的家厨,而严世忠则是京城里顶级酒楼"金 

大明是怎样亡国的

<正>有人说,大明亡于反腐。有人说,大明亡于没给李白成一个能上访的渠道。还有人说,大明亡于魏忠贤乱政。而崇祯皇帝的哥哥,木匠天才朱由校,临终嘱咐比自己小五岁的弟弟时,却说魏忠贤"可计大事"。魏忠贤肯定不是个好人,其人党同伐异,残忍恶毒。但魏忠贤对运营腐败的王朝体系,还是有一定能力的。魏忠贤曾经起用在辽阳战败后备受责难的熊廷弼,曾经抛开私怨推荐赵南星等能臣。魏忠贤主政期间,辽东的局势也能保持平稳。由此可见,这位木匠天 

明末汪文言之狱考论

明末汪文言之狱是阉党迫害东林党的一桩冤案。汪文言因投靠东林党、与王安交好被阉党无辜陷害而两度入狱,屡经磨难,最终惨死狱中。阉党利用汪文言案,罗织罪名,株连东林党人,将东林人士一网打尽。通过分析汪文言案,可以看出东林党内部派系林立,削弱了其自身实力;其过度打击异己,迫使部分官僚倒向魏忠贤;"倒魏"斗争,既没有取得可以与魏忠贤抗衡力量的响应,也没有获得皇帝的支持,导致其必然失败的命运。 

“拍马屁”的由来

<正>明朝有个太监叫魏忠贤,他有一套高超的驯马本领。有一年的重阳节正是赛马的大好时光,天启皇帝身穿龙袍,端坐在辇车上,百官相随来到赛马场。随着三声炮响,几百匹赛马像离了弦的箭,直往前蹿。马上的武官精神抖擞,高举马鞭向马背上抽打,噼噼啪啪声响成一片。魏忠贤正好利用自己骑马的本事来讨皇上的欢心。待炮声响后他起身上马,他没有挥鞭打马,而是在马屁股上轻轻拍了三下。只见马四蹄腾空直往前追,刹那间就超过了前面的数百匹快马。文武百官看了一个劲地叫神马,顿时全场沸腾,人人称奇。天启皇帝问魏忠贤为何 

明朝的雨

<正>1明太祖朱元璋登基时昭告天下,一定要让大明的子民过上好日子。昭告之下,明朝初期的雨就像朱元璋领兵打仗的风格,下得干净利落,可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历朝历代的盛与衰、兴与亡,都与雨水有关联,或缠缠绵绵,或密密蒙蒙,或千丝万缕,或肆意滂沱,雨决定着一个王朝的走向。说心里话,我对朱元璋一直颇有好感,其主要原因就是他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虽然有人对朱 

魏忠贤“文盲”考辨——兼论明代司礼监太监的学历要求

不少人把天启年间的权宦魏忠贤视为目不识丁的文盲,这种说法其来有自,有一个长期形成的历史过程。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从明代言官奏疏的客观性、明清官修史籍在叙述魏忠贤故事上的流变以及史载万历、天启年间内书堂教育的体制等方面,可以看出魏忠贤并非文盲。魏忠贤"目不识丁"、"不识字"的文盲形象,是东林党对其进行的有意贬斥。这种形象被载入史书,得以定型并延续至今。事实上,魏忠贤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并拥有在宦官教育机构内书堂学习的经历。尽管文臣经常攻击宦官掌权的成效与意义,但实际上明代自永乐以后,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宦官的教育机构和相应制度,并施行于政治之中,成为一种用人的惯例乃至机制。 

马屁的尺度

<正>明朝的宦官专权,是空前绝后的。历代都有宦官专权,宦官混到封王的有,甚至操纵换皇帝的也有。但像魏忠贤这样,做代理皇帝,圣旨就是他的旨意,他走到哪儿,奏章和内阁的票拟就跟到哪儿,人称九千岁,遍地给他建生祠的宦官,还真就没有过。不过,魏忠贤并没有三头六臂,也没有韬略深机,甚至智商不过平平。能做到这个份儿上,除了那个顽童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的无限信任,关键是有人捧臭脚。魏忠贤的党羽,人称"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 

专制之下有真道德么?

<正>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自序中说:"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此言很是确切。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便成为官方学说,历朝历代均以儒学为治国之本,纪统由此划一,法度以此厘定,其间虽曾因"上之所好"有儒佛、儒道之争,但儒学却始终高踞主导地位,以至二千余年。儒学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自然便是道德治国了,因为儒学乃道德哲学,讲的是伦理纲常,倡导的是"仁、义、礼、智、信"。道德治国"至明代而极",我想,所"极"大概在于科举,即教育。底层流民出身的朱元璋定国之 

崇祯皇帝整肃记

<正>诊断病情和治疗疾病是不同的,正确的诊断是第一步,而妙手回春则需要更深的功力。朱由检的决心和才智在政治实践面前一次次遭遇挫折,这是他没有预想到的……关于明末崇祯皇帝的历史评价,史家多借清代官修《明史》中"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来为其申辩。如清初张岱曾经这样说道,"古来亡国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 

京城第一木工

<正>明光宗朱常洛登基一个月,突然暴毙,其长子朱由校匆忙登基,年号天启。话说天启初年,朝中有位左都御史叫杨涟,为人公正不阿,与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如水火。杨涟家住在南城,南城有一位叫鲁德的木匠小有名气,自称是鲁班后人,祖上为避战乱才迁来京城。杨涟听说了,就请他来家中做木工活。鲁德来后,见杨家房屋矮小,陈设简陋,如同平常人家一 

黄尊素研究初探

黄尊素是晚明东林党重要成员,因弹劾魏忠贤等阉党成员被害,与周起元、周顺昌、高攀龙等人称"东林七君子",明代儒学大师刘宗周更是赞扬:"凛正色于兰台,抗直声而如矢"、"与日月争光,允矣!"然而对黄尊素研究的论著尚属空白,对其作品集,三百年来也未曾经人整理。本文即以黄尊素的作品文本为依托,较为深入地研究黄尊素的政治思想与文学成就,及其思想行为对他儿子黄宗羲等和后世的启迪,力图还原黄尊素应有的历史地位与学术贡献。借此抛砖引玉,以引起学界对黄尊素这位浙东名贤的重视。 

明末秘书擅权现象浅析——以魏忠贤为例

近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国内对秘书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众多学者对与秘书相关的次级领域展开研究并取得很多有价值从学术成果,但是,从目前的成果来看,对秘书擅权这一现象的研究相对较少。以魏忠贤擅权为代表的秘书擅权现象曾在明末给明王朝及百姓带来严重危害,为了防止这一现象再次出现,有必要在阐释秘书擅权的意涵及分类的基础上,对这一现象展开分析,探究其成因及对当代领导者的启示。 

毛文龙研究献疑三题

毛文龙是明末辽东前线一名重要的军事将领,在明清战争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三百多年来,围绕着毛文龙抗金(清)斗争的功过以及袁崇焕斩杀毛文龙的是非曲直,学术界与民间一直争论不休。本文选择"毛文龙是否阉党"、"毛文龙是否欺罔冒功"、"毛文龙是否虚兵冒饷"等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议题,对毛文龙的功过作详细辨析,并分析这三个议题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社会历史原因以及影响历史事实判断的主客观相关因素,希望借此将毛文龙案的研究引向更深入的领域。 

从《袁崇焕资料集录》看袁崇焕与魏忠贤之关系

<正>天启后期,魏忠贤专断朝政,而同时在辽东战场,袁崇焕却取得对后金作战的重大胜利。如此说来,出于政治运作的需要,袁、魏两人在这段时间内,势必存在一定的关系。考诸史籍可知,魏忠贤曾一度倚重袁崇焕,而袁崇焕也对魏忠贤"称颂""建祠"。两人在与后金议和一事上曾经合作,但后来随着辽东形势的变化,魏忠贤对袁崇焕的态度也发生转变,最终借议和之事将其罢去。崇祯初期"钦定逆案",魏忠贤及其众多党羽都受到惩处,而袁崇焕虽然曾对魏忠贤 

朝鲜使臣所见晚明社会之乱象——以赴明的朝鲜使臣所撰《朝天录》为中心

朝鲜使臣作为士大夫的一个群体,他们以"中华"人自居,一切以中华文化为本位,将其作为普世性的价值观念,并运用这种价值观念进行观察与思考。他们对晚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无疑为我们研究晚明社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而他们对晚明乱象的诸多批评恰是其普世价值观的反应,其终极关怀,既希望朝鲜王朝以明朝为前车之鉴,更期待着由朝鲜取而代之,来实现所谓真正的"中华"。 

古代裸官的正面与反面:曾经多为廉士

<正>像"小姐"、"同志"等词汇被拉下水一样,"裸官"也是一个被污名化的词汇。在古代,"裸官"是一个好词儿,是指不带亲人家属去异地做官,免受利益关系牵绊,端的是两袖清风,所以裸官多廉士。继"裸官不得列为考察对象"之后,又有裸官提前退休的事儿,现在又有新规,裸官要么把家人迁回来,要么限时从重要岗位调整下来,两者只能选其一。为啥要这样?因为裸官不靠谱。有个教授不说了吗——"你的配偶、子女都出国、办了外国护照,那你在国内做事 

阮大铖的交游网络与弘光朝人事

<正>一前言阮大铖是晚明党争历史当中,很具争议性的一个人物,他才情高超,与东林和魏忠贤两派均有深厚的关系,但与双方都若即若离,也未直接置身天启朝后半的政治斗争之中,却以奸恶之名传世,其间的曲折过程,值得作为历史研究的一个案例以关注,相关各文本史料都须深入辨别其成文背景、作者好恶、派系倾向,而不能遽以表面文字就下论断。 

阮大铖政治活动再审视

阮大铖在任吏科都给事中一事上,为东林所激而借助魏忠贤之力与东林相抗,但是他与魏忠贤的来往并没有明显的证据,暗中"赞导"魏忠贤倾陷东林党人也是深文周纳。阮大铖于崇祯初期上疏将东林和"阉党"等量齐观,与当时的"贤奸之辩"有关,阮大铖虽然有"阴阳闪烁"之嫌,但他对东林"通内"的指控却是实情。阮大铖被罢黜后,仍然受到东林、复社过度的逼迫,导致他在弘光时期复起后对后者疯狂报复。 

明末徽州大狱与党争

明末天启年间,魏忠贤、客氏为首的阉党集团为了搜刮民财,打压社会清流,制造了不少冤狱,仅与徽州人士有关的就有"黄山大狱""汪文言封疆通贿之狱""吴怀贤圈点杨涟疏之狱"。这三件冤案,虽形式不同,但都涉及东林人士,本质上属于阉党集团与东林党之间的政治斗争。 

被历史误读的魏忠贤

<正>天变暖了,却一整日北风扬沙,我也就穿着睡衣蜷在家里不出,校改文稿。上网查核魏忠贤资料时,读到了与以往不一样的历史观点,心有所动。我生长在河北省肃宁县,家乡的历史人物有汉朝钩弋夫人、明朝巨宦魏忠贤、封建科考末代状元刘春霖等。钩弋夫人作为女人生了汉昭帝,并没什么其他业绩;刘春霖与我邻村,跟我姥爷家多少沾一点儿 

从《酌中志》看文人笔记的影视价值

<正>《酌中志》是一本十分特殊的明代文人笔记,为影视改编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具有重要的影视创作价值。本文以这部文人笔记为例,研究传统文人笔记在影视创作中的独特价值。一《酌中志》是一本颇具传奇色彩的文人笔记。这种传奇色彩要从它的作者、写作缘由以及这本书在后世产生的影响谈起。《酌中志》是明代万历至崇祯年间的太监刘若愚所写,写作缘由十分奇特。据《酌中志》自序,刘若愚原名刘时敏,生于明代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南直定 

汉·唐·明·清 大内总管的四种角色

<正>如果说魏忠贤是只蟒龙,那么李莲英不过是条鬣狗。不要说仇士良、魏忠贤,恐怕就是王甫都会哀叹李莲英没有出息在汉朝,尤其是东汉,朝廷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一个是外朝,三公九卿就属于外朝;一个是内朝,皇帝的秘书机构尚书台就属于内朝。第三个就是后宫大内。这个划分,在后来的朝代里有各种变形,名称和属性都有改变,但其精神实质却保留了下来。大内属于皇帝私人生活空间,严格说 

晚明文官群体与宦官群体关系析探——以袁崇焕交结魏忠贤的史事为个案

袁崇焕交结魏忠贤的初始时间不迟于天启五年(1625)。两者交结的中介为魏忠贤的同乡兼亲信、袁崇焕的莫逆之交阎鸣泰。袁崇焕交结魏忠贤之后,出任辽东巡抚,在边务问题上得到魏忠贤诸多支持。此后,袁崇焕派遣喇嘛往后金试探议和,宁锦之战中也未能有效援救锦州,魏忠贤令言官弹劾袁崇焕,致使他去职归里。不久,崇祯帝登极,魏忠贤失势,袁崇焕与东林诸臣一道被起复。袁崇焕的座师韩爌是当时威望最隆的东林党魁,在东林诸臣的奥援下,袁崇焕很快被委以督师之命,并免祸于"逆案"。晚明司礼监权渐重而内阁权渐轻,文官群体同宦官群体既竞争又勾结。袁崇焕的个案正是明末文官群体同宦官群体这一复杂关系的缩影。 

明《重修惜薪司碑》考

<正>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有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①的《重修惜薪司碑》一通,碑高1.90米,宽0.8米,厚0.25米,呈长方形,首身一体,碑座佚失,形制已不可考。石碑保存较为完好,碑身中部有划痕一道,左侧有损伤造成的缺失,其余部分字迹大多清晰可读。碑首浮雕云纹,碑阳额篆"流芳后世"四字,碑阴额无字。碑阳镌刻正书《重修惜薪司碑记》一篇,27行,673字,由晚明著名文人、书法家张瑞图撰写(图一)。碑阴刻管理工程的 

大明刑事录 铁狱神机(大结局)

<正>张怀圣杀了待他如父如师的刑部员外郎赵准,一时京城哗然,他这是疯了还是傻了?大家尽力相救,他就是不肯出狱,因为这是扳倒魏忠贤的关键一步……一、疯魔天启七年八月,时年二十三岁的天启帝朱由校驾崩。同月,十八岁的信王朱由检即位,也就是大明朝最后一位君主——崇祯。刑部照磨所内,张怀圣连同两位下属,刘庆、严参喝着闷酒,神情愈见萧索。刘庆几杯老酒下 

生祠失窃案中案

<正>1明天启年间,人称九千岁的太监魏忠贤当道。以他为首的东厂间谍机构,强力打压着朝中的东林党人。另一方面,许多官员为了升迁,都纷纷为他修建生祠。巡视五城的御史黄宪也不例外,愣是强占了百姓的土地,在京城的宣武门外修建起了一座坐西向东、占地二百多亩、气势恢宏的"魏公生祠"来。一个月后的一天,正是生祠闭门大扫除的日子。午时刚过,黄宪便吩咐守卫开始逐一 

古代裸官的正面与反面

<正>继"裸官不得列为考察对象"之后,又有裸官提前退休的事儿,现在又有新规,裸官要么把家人迁回来,要么限时从重要岗位调整下来,两者只能选其一。为啥要这样?因为裸官不靠谱。有个教授不说了吗——"你的配偶、子女都出国、办了外国护照,那你在国内做事什么意思?就算没其他问题,但是作为一个领导天天教育群众要坚决拥护,要有理想信念,要爱党爱国家,可是随后拉开一个架子往外跑, 

《五人墓碑记》中的“义举”溯源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描述了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与阉党魏忠贤之流英勇抗争的事迹,歌颂了颜佩韦等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五人的行为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从阉党把持朝政,激发百姓的怨恨到奋起抗争,东林党人觉悟,并引导百姓反抗阉党,从而达到自省和救赎。 

古代裸官的正面与反面

<正>继"裸官不得列为考察对象"之后,又有裸官提前退休的事儿,现在又有新规,裸官要么把家人迁回来,要么限时从重要岗位调整下来,两者只能选其一。为啥要这样?因为裸官不靠谱。有个教授不说了嘛——"你的配偶、子女都出国、办了外国护照,那你在国内做事什么意思?就 

以道事君 以身殉道——东林党人李应升

<正>公元17世纪初,中华神州大地,饿殍遍野,民怨沸腾,天人共怒,外敌入侵,大明王朝已面临分崩离析、生死存亡的危急境地。一批忧国忧民的东林党人,不畏邪火凶焰,甘冒刀斧鼎镬,用奏章弹劾、讲学议政等手段,力图震醒沉湎玩乐的君王,铲除祸国殃民的阉党。然而皇帝昏庸,阉宦专权,这批爱国人士有的惨遭杀害,有的贬削归田。这就是光耀青史、明朝末年的东林事件。 

贪官的“职业风险”

<正>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贪婪鬼,有的人能控制,有的人不能控制,这就决定了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有贪官。在不同社会形态里,贪官面临的"职业风险"是不一样的。在民主社会,贪官的"职业风险"主要来自法律,贪官们犯到哪一条,社会就会将其办到哪一条,即使上级想做保护伞也做不了。皇权社会,帝王一权独大,法律只是皇帝手中的玩物,皇帝想保谁就可保谁,想抓谁就可抓谁,因此,贪官搞定了皇帝,也就等于为自己买了一份人身保险。 

古代裸官的正面与反面

<正>继"裸官不得列为考察对象"之后,又有裸官提前退休的事儿,现在又有新规,裸官要么把家人迁回来,要么限时从重要岗位调整下来,两者只能选其一。为啥要这样?因为裸官不靠谱。有个教授不说了吗——"你的配偶、子女都出国、办了外国护照,那你在国内做事什么意思?就算没其他问题,但是 

贪官的“职业风险”

<正>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有贪官,但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贪官面临的"职业风险"是不一样的。在法治社会,贪官的"职业风险"主要来自法律;在皇权社会,帝王一权独大,贪官搞定了皇帝,也就等于为自己买了一份保险。贪官最怕的是换皇帝。明熹宗时,贪官兼宦官魏忠贤无疑是个牛人,此人把握朝政达七年之久。明熹宗朱由校是他侍候着长大的,朱由校很小的时候,魏忠贤就诱其宴游,使之对自己产生依恋之心。他首先是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击政 

浅析杨涟对明朝的影响与启示

杨涟对于明朝的历史推动具有深刻的影响,他辅佐了两任太子顺利登基,并且和天启年间阉贼魏忠贤进行斗争,最终奉献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作为一个忠义之臣,在巩固明朝时局的稳定当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樵史通俗演义》研究

本论文对《樵史通俗演义》这部明末清初的时事小说进行了研究探讨,从探讨作者的价值取向入手,分块地探讨了作者在创作时的实录与曲笔书写。文章共包括引言、正文四章和结语。引言部分介绍了时事小说的产生背景以及相关的整体研究情况,重点总结梳理了《樵史通俗演义》的研究现状,从《樵史通俗演义》的版本和作者考证、内容和思想特征、史料价值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对现有的研究状况进行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入分析作者价值取向,重点探讨文章的实录、曲笔的书写。第一章主要探讨作者的价值取向。第一节对比历史记载、时人的小说和万历朝的真实状况,看出作者对万历朝评价的偏颇以及对明君贤臣盛世的思慕。作者认为,明君贤臣主导着时代兴废。第二节对比鼎革之际知识分子的不同选择,得出作者“苟且偷生”的人生抉择和持有的悲观绝望的感伤情绪。在这种时代背景和价值取向的作用之下,实录和曲笔成为了作者书写《樵史》的主要叙事方法。第二章分析解读了《樵史》当中的党争叙写。第一节叙述作者以实录的笔触真实记载并热烈褒扬东林诸君的英勇行为,同时对误国之奸佞(客魏马阮)的罪恶进行暴露,得出作者斥奸扬忠的价值观。第二节对作者于党争的片面、曲笔书写进行了分析... 

魏忠贤、蔡京借你首级平民怨

<正>如果一定要为亡国之君列个历史之最的话,明崇祯皇帝和宋钦宗大概是历史上最无辜可怜的亡国之君了。一个空有一身劳模的本领和一颗励精图治的心,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用来重振大明辉煌;一个"临危受命",金人南下大举入侵时,才接下皇帝这个大包袱。为了不当上皇帝,宋钦宗在他爸(宋徽宗)面前哭闹了好几回,未果,只好黄袍加身。 

功名与利禄

<正>历朝历代,许多人都追求功名利禄,但他们未必知道功名利禄是什么?功名利禄实际上是一个人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所得到的肯定,而不只是名利地位、待遇享受,更不是无功受禄。如果无功受禄,或薄功厚禄,本来不应该得到的利禄最后得到了,则未必是好事。至于通过阴暗手段得到的功名利禄,有些身陷囹圄,有些 

杨涟:义愤举报反遭谋害

<正>为两任太子登基立下汗马功劳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神宗久病不愈,按礼应召太子朱常洛入御榻前侍药膳。但郑贵妃却从中作梗,使得太子不得与神宗相见。当时,明神宗已多年不见朝臣,郑贵妃与外朝官吏勾结垄断后宫,离间神宗与太子朱常洛的骨肉之情,居心叵测。杨涟识破郑贵妃的阴谋后,深为太子的前途和命运担忧。于是,杨涟暗遣太子"力请人侍,尝药视膳",为太子争取接近神宗的机会,以防止郑贵妃假传圣旨惑乱朝政。神宗死后,太子朱常洛登基,是为光宗。然而,光宗登基后4天,便一病不起。宫中传言其病系由郑贵妃进美女八人致使光宗身体亏损,又唆使医官进泻药使其病情加重。杨涟决心清除郑贵妃对光宗的威胁。于是,他联络朝臣,共请郑贵妃移宫,又上疏弹劾崔文升"用药 

偷梁换柱斩魏阉

<正>魏忠贤是明熹宗朱由校时期祸国殃民的阉党头子。他利用皇帝的昏庸把持朝政20多年,结党营私、贪污腐化,以至于弄得国势日衰,老百姓怨声载道。当魏忠贤的权势达到巅峰之际,朱由校突然暴亡。由于朱由校没有子嗣,便由其弟弟朱由检继承皇位,进入崇祯皇帝时代。崇祯帝早就对魏忠贤的专横跋扈深为不满,登基不久,便将他削职降为罪民,流放到安徽凤阳去看守明朝皇室祖陵。 

妙用"巧合" 平添魅力

<正>写记叙文,往往有"巧合"的故事情节。这种"巧合"看似有悖常理,却又是生活中确实存在的;有的甚至近乎荒诞,但又合情合理,无懈可击。因为有这种"巧合",文章避免了平铺直叙、单调乏味,而变得曲折跌宕,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平添无穷艺术魅力。如《水浒传》第39回写宋江浔阳楼题反诗,与"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的民谣巧合了,于是英雄遭 

小人的“情感经济学”

<正>明末宦官魏忠贤在明熹宗时权倾朝野,先后有八十多名大臣集结在他的门下,形成了臭名昭著的"阉党"。魏忠贤最得势的时候,每逢生日,魏党和外地官员都会送上厚礼,魏忠贤自称"九千岁",这些人就跟着高呼"九千岁"、"九千九百岁"。同时魏忠贤的党羽还在全国各地为其大造生祠,有的甚至建在国子监旁边,与孔子并列接受祭拜。 

《梼杌闲评》中的方外人物

《梼杌闲评》是明清之际一部比较典型的社会批判小说,作者在讲述魏忠贤一生的过程中,刻画了大量方外人物形象。他们的出现不仅增强了小说的传奇色彩,而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折射出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本文将《梼杌闲评》中的方外人物分为神仙、术士、鬼怪、僧道、其他,共五类进行探讨,进而探究此类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 

马屁的尺度

<正>明朝的倒数第二个皇帝天启、史称明熹宗朱由校,是一个始终长不大的孩子。在他二十几岁的生涯中,有两个特征特别明显,一是一辈子心理上都断不了奶,因此对奶妈客氏极其依恋,无论礼法如何规定,客氏始终不能走。第二就是喜欢玩,别的都无所谓,只要能玩,玩的精巧,玩出花样,天塌了,都没有关系。这样的一个人做皇帝,也没有什么奇怪,因为做皇帝这种天大的 

明末清初政治书写研究

在传统中国历史上,朝代鼎革往往伴随着剧烈的政治生态变迁,催生出多元的社会文化,明末清初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以往学界有关明末清初政治史的研究成果蔚为大观,但对政治书写问题的研究却并不充分。本文尝试以时代变局中的形象塑造与身份认同为视角,对明末清初的政治书写问题进行历时性的考察,探讨政治书写变迁背后的历史与现实因素,以及话语权力转移等问题。明中叶以降,随着政治生态与舆论氛围的变化,朝野士人广泛地参与到政治书写活动当中。他们不仅通过书写本朝史事来表达观点,同时还编纂出了大量时政文献,试图以此引导舆论、影响政局。这一时期,政治书写开始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在明末东林党议事件中得到集中体现。政治立场不同的各派人士通过编纂政治黑名单、控制官方政治话语等方式来打击政敌,政治书写成为派系斗争的重要手段,其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形象塑造与身份认同问题。明清政权更迭的时代剧变激发了新一轮的政治书写热潮。通过政治檄文、亲历纪闻、时事小说等不同载体形式,记录者们描绘出了一幅众声喧哗的易代场景。逐鹿中原的各个政权则有意识地利用诏令布告、外交文书等政治书写方式对自身与他者的形象进行塑造与述说。在军事对抗... 

“拍马屁”一词的由来

<正>明朝有个太监叫魏忠贤,他有一套高超的驯马本领。有一年的重阳节正是赛马的大好时光,天启皇帝身穿龙袍,端坐在辇车上,百官相随来到赛马场。随着三声炮响,几百匹赛马像离了弦的箭,直往前窜。马上的武官精神抖擞,高举马鞭向马背上抽打, 

明代天启皇帝三题

天启皇帝即位后受到一定的教育,并不是历来所称的"一字不识"。天启皇帝杀太监王安,缘于王安自身的劣迹以及由此引起的天启皇帝对他的不满。天启皇帝极为宠信客氏和魏忠贤,这与他们之间存在的一层温情关系有关。 

小女子收拾九千岁

<正>明末大太监魏忠贤权倾朝野,号称"九千岁",而他的终结者却是一个女子。她的名字叫张嫣。张嫣进宫后,做了六宫之主,木匠皇帝朱由校很喜欢她。张嫣不但年轻漂亮,还有 

史上最疯狂的崇拜:魏忠贤的生祠

中国封建帝制自秦始,就开始了疯狂的个人崇拜。皇帝有本事则崇拜皇帝,皇帝无本事则崇拜挟天子以令诸侯者。这种个人崇拜发展至崇拜一个阉人,也就达到了荒谬的顶峰。 

也说“垂帘听政”

<正>阎崇年先生在《明亡清兴六十年》下册第55页上说过这样的话:"魏忠贤企图垂帘摄政。就是想立一个傀儡小皇帝,他自己来摄政。……"《咬 

魏忠贤和他的阉党集团

<正>明代宫廷,流血与权术如影随形。权倾一时的大宦官魏忠贤一方面毫无顾忌地残害东林,排斥异己;一方面又极力收罗爪牙,植党营私,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盘根错节的阉党集团。明末的官场之上,不要脸的狐群狗党们神奇地成为了主流。内阁大臣政权拱手相让明末政治,一度把持在阉人手中,魏忠贤的心腹太监有30多人,特别是王体乾、李永贞、涂文辅等大 

帝王学纵横谈—亡国之君大明悲歌——孤魂崇祯(1)

明朝自l368年朱元璋建国到1644年李自成进京告终,历时276年,经历了16个皇帝,其中除太祖朱元璋开国有为和成祖朱棣功绩彪炳之外,基本上再无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东林党

<正>1.红丸·移宫1620年8月,压抑多年的朱常洛终于坐上了皇帝宝座,这一年他已三十九岁了。如果从他被册立为太子算起,文官集团为了这一天已经等待了近二十年。这充满着争吵和算计的二十年间,已经有无数正直的大臣为之遭受了身体和名誉的双重打击,廷杖、去职、削籍,乃至在这个世界上彻底消亡。正因为此,廷臣们完全有理由把他的登基看作王朝扭转颓势重新振作的一个机会,大学士们为 

浅谈《明史·阉党传》

《明史》首次为围绕在权势宦官周围的外廷官僚设立"阉党"这一类传。明代的阉党主要是与大珰刘瑾和魏忠贤相勾结的,刘瑾时,阉党势力始形成,魏忠贤时期,形成了有明一代最大的阉党集团。他们败坏吏治,扰乱司法,掠夺经济,荼毒人民,将明代中后期的社会一步步拖向倾灭的悬崖。 

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及斥魏小说创作特色

书坊主牟取商业效益,愤世忧时是《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及其他斥魏小说创作的重要动力。纪实性是《魏忠贤小说斥奸书》一大特色,其主要表现是主动承担为时事"编年"的职责,纪时准确;但小说也由于过重实录与视艺术之外的社会功用,忽视了文学性的追求,故不能跻身为上等精品而只能沦为下乘之作。这也正是《魏忠贤小说斥奸书》虽"羽翼信史"但却终为"小说"的原因所在。 

卑鄙的传染力VS高尚的感召力

<正>明朝天启年间,"明代太监中的极品,宦官制度的终极产物,让刘瑾、王振等先辈汗颜的后来者,比万岁只差一千岁的杰出坏人、恶棍、流氓地痞的综合体——魏忠贤"(当年明月语)独霸朝纲,打击正直,排除异己,无恶不作,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到来了。卑鄙是可以传染的。有些进士出身的高级知识精英、朝廷重臣争先恐后地投奔到魏忠贤这个基本上是半文盲的超级混混手下,甘当儿孙,还唯恐人家不要。例如当时担任礼部 

鄚州药王庙

<正>药王庙的门票上赫然书写着"天下大庙数鄚州"。据说明天启年间,魏忠贤大建生祠,让全国人民崇拜他,在他的老家河间,建了一座极大的生祠,与扁鹊一起接受世人的膜拜。后天启驾崩,崇祯继位,诛杀魏忠贤,各地人民纷纷推倒其塑像,于是 

古代公文批复丑闻两则

<正>且阅且笑最后,巡抚杨邦宪建祠南昌,毁周、程三贤祠,益其地,鬻澹台灭明祠,曳其像碎之。比疏至,熹宗已崩,庄烈帝且阅且笑。忠贤觉其意,具疏伪辞,帝辄报允。无何,忠贤诛,诸祠悉废,凡建祠者概入逆案云。——《明史?阉党传》,中华书局1974年4月第1版第7870页 

崇祯皇帝登基始末

<正>(一)大明天启七年(1627年)秋八月,时令已近中秋,燠热了一个夏季的京师,此时已是金风送爽。靠近西山的刘家村,是个景色秀丽且僻静的所在,村边有个不大的湖泊,没有水榭亭台,只沿岸边三三两两地搭建了几处茅草屋,古朴而简约,村民们也没有过分在意。这一天,湖边来了一老一少两 

时事小说中魏忠贤形象的演变

明末清初出现了一批以反映国家大事为主要内容的时事小说,其中著名的有魏忠贤系列小说、李自成系列小说等。与其他类型的小说相比,时事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从历史人物到小说人物的演变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史实不同的生活中的人物,以魏忠贤系列小说为例,史书中的魏忠贤是一个呆板单调的大奸大恶的人物,而时事小说则对人物日常生活的多方面进行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复杂丰满的人物形象。 

明清之际魏忠贤题材小说戏剧研究

明清之际,时事小说、时事剧大量涌现,其中,以魏忠贤劣迹为题材的作品有27部。作为文学创作与时代政治紧密结合的产物,魏忠贤题材小说戏剧以其独有的政治性和新闻性特征,及时反映时局变幻、传播社会信息,因而在当时流传甚广、影响巨大。本文正文部分以前人研究为依托,以产生于崇祯初至顺治时期的魏忠贤题材小说戏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史互证的研究方法,探讨此类作品的生成背景、文本关系、艺术特征、文化内涵等诸多内容,进而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主旨及文化特征。附录部分的《魏忠贤年谱》作为正文的重要补充,汇集了百余种明清史料,记述了魏忠贤专权乱政的始末,为日后学者深入研究魏忠贤题材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 

从历史人物到小说形象—魏忠贤研究

本文从作为历史人物的魏忠贤入手,将小说诸本魏忠贤形象进行梳理与比较研究,最后讨论魏忠贤从历史人物到小说形象的文化环境与创作契机。通过描述各文本中魏忠贤形象和比较研究,并将之与历史人物的魏忠贤进行比较,揭开明代文化与文学相互影响的一面。第一章结合历史学研究魏忠贤现象产生的制度原因——源于明代的宦官制度及宦官专权形成的外在条件,概述史传中的魏忠贤,并对其进行评价,讨论明代自宫潮屡禁不止的社会现实情况,研究魏忠贤现象的史学意义与文化内涵。第二章主要是对四部小说文本中魏忠贤形象的解读和比较评述。立足于前人对魏忠贤形象尤其是《祷杌闲评》中魏忠贤形象的研究基础,探讨和评述《警世阴阳梦》、《魏忠贤小说斥奸书》、《皇明中兴圣烈传》中的魏忠贤形象特点,针对每部作品中所塑造的魏忠贤形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将这四部小说的魏忠贤形象与历史人物魏忠贤进行比较,提炼出每部作品中魏忠贤形象的特点。第三章在小说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明代小说发展状况,探讨魏忠贤形象进入小说创作的原因,是受到文学反映时事之风的影响,也符合广大民众对文学艺术的要求。接着阐释魏忠贤形象诞生的社会文化环境:“好货重利”的风气是魏忠贤形象诞生的社会背... 

魏忠贤小说斥奸书》著者为冯梦龙考论

魏忠贤小说斥奸书》的作者有冯梦龙、陆云龙两说,陆云龙是峥霄主人,是本书的刊刻者,但不是小说作者。依据峥霄主人《凡例》第五则等文献信息,小说作者当另有其人,再联系冯梦龙经历、游踪、思想、创作诸方面予以考察,有若干理由可以论定冯梦龙就是《斥奸书》的作者。 

冥画师

<正>天启七年夏,京畿五龙岗。应天府的府尹马骏祭拜过父亲的坟茔后,他一摆手,冥画师牛打滚就从他身后走了过来。冥画师就是给死去多年的亡者招魂画像的人。牛打滚在坟前焚香祷告完毕,他徒弟苦瓜就递过来两片沾着鸡血的桑 

试论《梼杌闲评》情与欲的冲突

《梼杌闲评》虽不被人所重视,对其研究也相对较少,但这并不影响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该作品全书五十回,其故事以主人公魏忠贤从无名小辈变为权倾朝野的大宦官的人生轨迹作为主线。《梼杌闲评》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价值。本文从《梼杌闲评》中主要角色出发,对作品中角色表现出的情与欲进行了相关论述。 

冥画师破案

<正>天启七年夏,京畿五龙岗。应天府的府尹马骏祭拜过父亲的坟茔后,他一摆手,冥画师牛打滚就从他身后走了过来。冥画师就是给死去多年的亡者招魂画像的人。 

救星魏忠贤

<正>年轻时初读明史,最喜天启、崇祯二朝史事。为什么?热闹呀,阉党和东林,坏人和好人,打得鲜血淋漓,看得热血沸腾,涕泗横流(我那时喜欢躺着看书)。及稍长,转而最厌恶这段史事。为什么?其争很激烈,其所争很琐屑,所谓一文钱打破头者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