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张履祥
张履祥(1611年11月5日—1674年8月29日),汉族,字考夫,又字渊甫,号念芝,号杨园,浙江桐乡人,世居清风乡炉镇杨园村(今属桐乡市龙翔街道杨园村),故学者称杨园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清初朱子学的倡导者。 [1] 张履祥生于下层知识分子家庭,少孤家贫,母以孔孟皆无父之儿教之。年十一,就馆于陆昭仲,十五应童子试,补弟子员。后以教馆谋生。又往藏山和靖书院,受业刘宗周。闻京师有变,遂弃诸生,隐居教授。道光时入祀太庙,同治时入祀文庙。 [1] 其著作因付梓较晚,清初影响不大,至清末被视为上接程朱之绪,下开清献(陆陇其)之传。志称“朱熹后一人”。著有《读易笔记》、《愿学记》、《近古录》、《补农书》等。 [1] 后人辑有《杨园先生全集》。

人名:张履祥

别名:

字:

号:

谥号:

性别:男

所处时代:

国(旗)籍:

出生时间:

死亡时间:

祖籍:

出生地: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清初民间理学:以孙奇逢与张履祥为对象的考察

孙奇逢与张履祥都是清初著名的民间理学家,儒学气象分别受到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的熏染,展现出侠客精神与书卷气息的不同。在学术宗旨上,张履祥恪守程朱,孙奇逢却先陆后朱,主张和同。张履祥成为民间学者与夷夏之辨思想的关系甚大,孙奇逢却在理论上推动了汉族士大夫与异族新王朝的合作。然而,他们都是实践理学的代表,对推动清初学风转变及民间理学形成作用巨大:张履祥从理论上为民间理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孙奇逢的讲学活动则对当时学风的实际扭转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