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夏言 又称 夏公谨、夏文愍、夏贵溪、夏桂洲
夏言(1482年7月14日-1548年11月1日),字公谨,号桂洲,江西广信府贵溪县(今江西省贵溪市)人[1-2] 。明朝中期政治家、文学家,赠少师夏鼎的儿子。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及第,授行人司行人。迁兵科给事中,以正直敢言闻名。明世宗继位后,上疏奏陈先朝弊政,奉命裁汰冗员,清查皇族庄田,迁少詹事兼任翰林学士。推动“大礼议”事件,大获圣宠,累迁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太子太傅,加位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嘉靖十八年(1539年),成为内阁首辅。完备内阁,抑制宦官,整顿吏治,巩固边防,颇有政绩。内心耿直,豪迈强直,逐渐失去宠爱。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支持收复河套地区,受到严嵩诬陷,坐罪处死,时年六十七岁。明穆宗继位,得以平反昭雪,追谥“文愍”。 诗文宏整,以词曲擅名,著有《桂洲集》及《南宫奏稿》传世。 (来源:百度百科)

人名:夏言

别名:夏公谨、夏文愍、夏贵溪、夏桂洲

字: 公谨

号: 桂洲

谥号:文愍

性别:男

所处时代:明朝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1482

死亡时间:1548

祖籍:江西贵溪

出生地:顺天府(今北京)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

学位:

工作机构:

1482

>
成化十八年六月二十九日(1482年7月14日),夏言生于京师城西莲子巷   。生性机警灵敏,文采出众。   由于夏言家是军籍,明朝又有要做到兵部尚书才能脱离军籍的旧例   。夏言从小就背负着整个家族的希望。夏鼎曾经教育他说:“尔宜勤学,将来位至尚书,庶可脱我家军伍。”在长辈的督促下,夏言从小勤奋刻苦。    

1498

>
弘治十一年(1498年),夏鼎授浙江严州府推官,夏言也随父亲前往。他偶尔学习当地方言,夏鼎严厉地训斥他:“许多从前的经筵官苦于说的方言晦涩难懂,不能机敏地参与辩论。你一定要及时改正、发音标准,将来就能做给事中、奏事和讲官了。”夏言听从了父亲的话。  

1500

>
弘治十三年(1500年),夏言回到江西贵溪,准备乡试。   弘治十四年(1501年),夏言首次应乡试,不幸落榜,接着继续在家苦读。  
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夏鼎在临清任上病逝。   

1510

>
正德五年(1510年)秋,夏言治《诗经》科,取得了江西乡试第六名的成绩。   正德九年(1514年),夏言赴京参加会试,落榜,然后前往南京国子监读书。  
正德十二年(1517年),夏言考中进士,被任命为行人。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奉命考察湖广云贵等地,次年回京。  

1520

>
正德十五年(1520年)十月,夏言升任兵科给事中,以直言为己任。     嘉靖初年(1522年),上疏请求革除正德朝的弊政。在明世宗授意下,查革官员旗役冒滥,裁汰了三千二百人。上书陈述九条意见,朝野得以肃清。   同年,奉命清查庄田,把被侵吞的民产如数归还百姓,并提出限制皇庄扩张的措施。   嘉靖二年(1522年)闰四月,他升任兵科右给事中。   夏言担任谏官期间,先后弹劾过尚书王琼、王宪贿赂交结内侍的行径   ,以及宦官赵灵、建昌侯张延龄贪赃枉法的行为,解救过被逮捕的永平知府郭九皋。明世宗曾让生母慈孝献皇后婢女的弟弟世袭锦衣卫千户,夏言据理力争,认为不妥。这些奏章里的言语大多耿直,被世人传诵。  
嘉靖三年(1524年)五月,夏言因母亲匡氏病逝,回乡丁忧。   十月,请求豁免军籍,得到准许。  
嘉靖七年(1528年)五月,夏言结束丁忧,仍补兵科右给事中,随后升礼科左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   闰十月,奉旨去青羊山查勘平叛功罪。   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还朝复命   。同年十二月,调任吏科都给事中。  

1530

>
嘉靖九年(1530年)二月   ,世宗想把天和地分开祭祀。夏言得到明世宗授意,不顾群臣反对,上书附和。明世宗将反对得最激烈的霍韬下狱,褒赞了夏言,命他督建天坛和地坛。夏言自此受到明世宗宠眷。  四月,延绥发生饥荒,夏言推荐佥都御史李如圭任巡抚。   事后,夏言被提名接任佥都御史。御史熊爵说,夏言就是为了自己能晋升,才推荐李如圭的。世宗斥责了熊爵,但夏言还是推辞了这一任命。  当时,张璁位极人臣,只有夏言不肯居其下风。张璁嫉妒夏言得宠,夏言也记恨张璁提拔彭泽而不提拔自己,二人从此有了嫌隙。嘉靖九年(1530年)七月,夏言上书弹劾张璁及吏部尚书方献夫。   世宗从中调解。但夏言与张璁、方献夫、霍韬的矛盾依然存在。  十月,世宗提拔夏言为侍读学士,负责纂修郊祭之礼,并在御前讲解经史,同时仍旧兼任吏科都给事中。   此外,夏言还帮世宗重新制定了先祖的祭祀礼仪。  
嘉靖十年(1531年)三月,夏言升任少詹事兼翰林学士,掌管院事,仍为世宗讲解经史。眉清目秀,胡须修美,口齿洪亮,不说方言。每次讲课,世宗都想要重用他。于是张璁更加忌恨夏言。   七月上旬,行人司司正薛侃上书,称“世宗无子,应该立宗室子弟为皇储,以备不测”。世宗大怒,命法司追究幕后主使,张璁趁机联合彭泽、汪鋐诬陷夏言是主谋。由于薛侃、夏言都否认这种说法,世宗下令廷讯。真相水落石出后,世宗罢免了张璁,释放了夏言。  七月下旬,四郊祭坛竣工,夏言升任礼部左侍郎,仍旧掌管翰林院事务。   九月,他接替李时任礼部尚书。   夏言从谏官开始,不到一年就做到了六卿之一的尚书,是史无前例的。  十二月,御史喻希礼、石金为大礼议中的罪臣说情。世宗大怒,想要惩治他们。夏言为二人求情。   他的举动虽然没有打动世宗,却为自己博得了赞誉。夏言做礼部尚书时,帮助世宗制定礼乐,内阁大臣李时、翟銮几乎没有参与。此外,夏言能够迅速撰写奏章或应诏创作青词,常常唱和世宗的诗作,且善于迎合世宗在政事上的观点,因此很受宠信。世宗赐给他一枚银章,作为密封上书的凭据,并称赞他“学问博大,才识优裕”,给予他丰厚的赏赐。  
嘉靖十五年(1536年)七月,应天府尹刘淑相被人陷害下狱。刘淑相因自己和夏言的亲戚费完不睦,怀疑是夏言在陷害他,便上书控诉夏言。而夏言则怀疑是霍韬在暗中主使这件事。   于是夏言、霍韬相互指责,最后霍韬被降俸一级。   夏言由此更加傲慢,请旨将与自己不和的郎中张元孝、李遂都贬官。皇子朱载壡出生时,世宗厚赏了夏言,先后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少傅和太子太傅。闰十二月,夏言兼任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  
嘉靖十七年(1538年)四月,夏言随世宗拜谒皇陵,归途中他的厨中起火,火势蔓延到武定侯郭勋、李时的帐篷。夏言没有独自揽下罪责,因而被世宗责备。   当时,夏言总揽朝政大权,首辅李时、阁臣顾鼎臣都不敢和他相争。同年冬,李时逝世,夏言接替其为内阁首辅。  

1839

>
嘉靖十八年(1539年)正月,夏言因进献祭祀皇天上帝的册表,晋封为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   明代以来,不曾有加拜上柱国的大臣,这个名号是夏言自拟的。  三月   ,夏言与严嵩随从世宗到承天南巡。世宗拜谒显陵以后,严嵩坚持请求让百官上表祝贺,夏言则提议等回京以后再上贺表。世宗赞同了严嵩的意见,从此渐渐不喜欢夏言。  五月,世宗巡幸大峪山,夏言前去伴驾时迟到了。世宗大怒,斥责夏言怠慢无礼,批评他上机密奏疏时不使用御赐的银章,并追索此前发给夏言的手谕。夏言惶恐地上书认罪,恳求不要追索银章和手谕,言辞很哀伤。世宗余怒未消,怀疑他把手谕毁坏了,命令礼部催讨,并剥夺他少师的勋位,让他以少保、尚书、大学士的身份致仕。于是,夏言把四百多份手谕并银章一并缴上。   几天后,世宗怒气消了,准许夏言复职办公。夏言上书感谢,疏中称自己“一心做孤臣,才被众人怨恨”,结果再次被责备。  六月,雷电击坏了奉天殿。世宗召见夏言及顾鼎臣,而夏言迟到了,被世宗训斥了一番。   过后,世宗归还了之前追讨出来的银章和墨宝。  十一月,河间、江淮崇明一带相继传来捷报。世宗恢复了夏言少师、太子太师的官衔,升他为吏部尚书和华盖殿大学士,让他兼领大学士俸禄。    

1540

>
嘉靖十九年(1540年)春,翟銮第二次入阁   ,对夏言十分恭谨。   四月,九庙发生火灾,夏言在病假中奉诏自陈乞罢,没有被批准。   八月,昭圣太后逝世。夏言在回答太子丧服礼制时,奏疏里有错字,被世宗严厉批评。于是夏言认错,同时请求回乡治病。世宗大怒,第二次命令他致仕。夏言惶恐之下,进呈了十四篇有关边境防务的策论   ,并在九月初九离京前前往西苑磕头谢恩。当时,夏言撰写的青词等文章最符合世宗的心意,而另一位阁臣翟銮并非世宗急着要用的人。   于是世宗谅解了夏言,让他回私宅养病。  四月起,郭勋接连被言官弹劾。世宗准许他申辩,郭勋却不肯认错,触怒了世宗。这时,夏言的知己、给事中高时揭发了十几件郭勋贪赃枉法的罪行。   九月十二日,世宗把郭勋关进了诏狱。十月,顾鼎臣、霍韬相继去世。   于是,世宗恢复了夏言少傅、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的官职,让他等病愈入阁办事。   虽然夏言还在病假中,但内阁的事务多由他裁定。郭勋的案件,就是按他的授意办理的。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春,夏言任一品官满九年,世宗褒赞、赏赐他,恢复了他的全部官阶,在礼部为他举办宴会。这个时候,世宗虽然优待、礼遇夏言,对他的宠信已经不如当初了。  六月,世宗写敕书给礼部,历数夏言的罪过。   夏言惶恐不安,上书认错,并乞求告老还乡。八天后的七月初一,恰好发生日食,世宗认为这是下级欺慢上级的征兆,便下令将夏言革职闲住   ,并承认自己的三种过失,布告天下。当天,御史乔佑、给事中沈良才等人上书弹劾夏言,并因之前言官未能纠察夏言的行为,请求将自己罢职。   于是世宗贬谪、降职了十三个言官,其中高时因曾弹劾郭勋,单单被重贬到遥远的边地。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八月,严嵩取代夏言,步入内阁。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九月,世宗微微觉察到严嵩的贪婪和放纵,就召夏言回朝。   十二月,夏言抵京后,世宗恢复了他的少师等全部官职,也加封严嵩为少师,像是与夏言并重的样子。   夏言一回来,就凌驾在严嵩之上,批示公文一概不征求严嵩的意见,并大肆罢斥、放逐严嵩提拔任用的人。严嵩不敢直接与他作对,但对他恨之入骨。当时的士大夫正怨恨严嵩的贪婪狠毒,认为夏言能压制严嵩,因此深感痛快。然而夏言重回相位后,一心排除异己,被他罢官、治罪的多达十余人,其中包括唐龙、王暐、王用宾、何鳌等,而这些处罚不尽公允。因此朝中的士大夫开始畏惧夏言。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十二月,陕西总督曾铣请求出兵收复河套。   夏言性格慷慨激昂,有志于建功立业,便支持此事。夏言继室的父亲苏纲与曾铣交好,极力向夏言称赞他。夏言认为依靠曾铣此事能成,就秘密推荐他,认为大臣中间没有比他更忠诚的了。   世宗因为他的这句话,怀疑夏言徇私不忠。   因此世宗虽然肯定了曾铣的壮勇,但要求他明年只备防御。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五月,曾铣出塞袭击河套地区的蒙古部族,取得了胜利。 六月,曾铣第二次上疏请求收复河套,   奏疏中提到了当地军费、将才、武器、士卒、训练度无一不缺。   世宗据此认为出兵复套并非上策。   到了七月,曾铣再提复套事宜,   预算高昂。   在他的一再坚持下,世宗下令诸将官讨论复套事宜。   十一月,世宗因群臣一致同意复套,态度转变了。     他再三夸奖曾铣,命兵部详细地讨论复套方案。   曾铣受到鼓舞,更加坚决地出兵作战。   十二月十四日,咸宁侯仇鸾因被曾铣弹劾,被世宗下令逮捕。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正月上旬,因兵部之议未能回答后勤来源、胜利把握等关键问题,世宗又重新坚定了不宜复套的看法。于是他下诏书责备群臣,语气很严厉。  当时,严嵩正在伺机扳倒夏言。夏言对世宗身边的小宦官盛气凌人,严嵩却礼遇并贿赂他们,所以这些宦官总是在世宗面前称赞严嵩、贬低夏言。夏言进献的青词往往不合世宗的心意,严嵩就越发认真地撰写青词。   到了这个时候,严嵩揣测世宗的心意,就力主河套不可能收复,并称夏言对国事出力甚多,而自己丝毫没有参与,请求将自己罢免。   夏言非常害怕,谢罪认错,辩称严嵩此前并未表示反对。世宗批评夏言胁迫君主和群臣。   于是严嵩得以直言夏言独断专权   ,夏言也极力辩解。然而世宗已被严嵩的诬告蒙住,难以消除怒气。   他停止了一切关于收复河套的讨论,让夏言以尚书的身份致仕,削夺了他的其他官职。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正月下旬,夏言陛辞,登船离京。   有流言蜚语传入宫中,说夏言临走时埋怨、诬蔑世宗。五日后,严嵩又代仇鸾起草上书,   弹劾曾铣战败不报、贪墨军饷,并托苏纲行贿夏言来隐瞒罪行。世宗下令逮捕曾铣、苏纲,命锦衣卫查证战败不报、贪墨军饷的事宜。   三月,在进行审讯后,锦衣卫都督陆炳上报说仇鸾的弹劾都属实。于是世宗令苏纲到边远地区充军,并派锦衣卫逮捕夏言。不久司法部门拟定了曾铣的罪名,称没有合适的罪名概括他犯的罪,请求类比守边将帅失守城寨的罪名将他斩首。世宗说曾铣犯的罪非同寻常,下旨重拟。于是司法部门说,曾铣适用于串通内阁官员的罪名。   世宗同意了。四月,夏言被逮,抵达通州,听说曾铣的罪名,大惊失色。他上书诉说自己的冤屈,历数严嵩伙同京山侯崔元诬害自己的七大奸谋,并通过时间线论证了所谓仇鸾的奏疏是严嵩伪造的。此外,夏言还揭发了严嵩贪赃枉法的罪行,指斥他言行不一、奸诈弄权、心怀不轨,希望世宗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但世宗收到他的辩疏后,并未醒悟。案件已定,刑部尚书喻茂坚、左都御史屠侨等当他将被处死时,援引高官能吏可以被减免刑罚的条款,请求免除夏言的死刑。明世宗不愿听,批评、处罚了喻茂坚等人。嘉靖二十七年十月二日(1548年11月1日),夏言在西市被斩首,时年六十七岁。   他的妻子苏氏流放广西,侄儿夏克承、侄孙夏朝庆都被削职为民。  

1567

>
隆庆元年(1567年),新即位的明穆宗对夏言予以昭雪,复官吏部尚书,赦免他被流放的家人。

1570

>
隆庆四年(1570年),经夏言家人上书申请,穆宗下诏尽复其故官,并赐祭葬,追谥“文愍”。 
夏言诗歌研究

作为一个政治家,夏言是嘉靖朝著名的首辅大臣;作为一个文学家,夏言身兼词人与诗人双重身份。夏言作为政治家和词人所取得的成就被学界重视,多有著述,然学界对于夏言的诗人身份少有关注,因此本文旨在对夏言的诗歌作出比较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重点论述其诗歌创作的特点。本文所分三章主要以夏言诗歌的特点为中心,第一章论述夏言的家世和生平,并从其诗歌创作出发,将诗歌的内容与之相结合,分解出夏言诗歌创作历程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时间节点——出使云贵和获罪入狱,将夏言的诗歌创作划分为四个时期,以纵向的时间维度考察夏言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风貌,并重点论述诗人在身处嘉靖党争这一特殊政治背景下的心态转变。通过第一章的分析可知,夏言诗歌不出馆阁体诗歌创作和复古倾向诗歌创作两类。故在接下来的两章里,主要分析这两类诗歌创作的具体特点,并将其与当时的诗坛背景相结合。从茶陵派到“前七子”复古派,是文柄从馆阁下移到郎署的过程,夏言身历此期,其诗歌创作呈现出兼受两派影响的特点,这与其和两派诸人交往密切以及具有很多相似的诗歌主张有关。具体来说,第二章主要以夏言馆阁体诗歌创作为中心展开论述,将其馆阁诗歌创作划分为应制和应酬两类,着重论述夏言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