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李时 又称 李文康
李时(1471年—1539年1月5日),字宗易,号序庵 ,北直隶河间府任丘县(今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翰林编修。正德中,历侍读、右谕德。世宗嗣位,迁侍读学士。嘉靖三年(1524),擢礼部右侍郎。嘉靖十年(1531)七月,加太子太保,后屡加至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时素宽平,无大匡救,而议论恒本忠厚,廷论咸以时为贤。嘉靖十七年(1538)卒于官,赠太傅,谥文康。有《南城召对录》《日下旧闻》《列卿记》。

人名:李时

别名:李文康

字: 宗易

号: 序庵

谥号:文康

性别:男

所处时代:明朝

国(旗)籍:中国

出生时间:1471

死亡时间:1538

祖籍:

出生地:河间府任丘县(今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

人物标签:

求学院校:

官职: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学位:

工作机构:

1502

>
李时,字宗易,河北任丘人。父亲李蓕,进士出身,做过莱州知府。李时弘治十五年(1502)中进士,改选庶吉士,授职编修。正德年间,曾任侍读、右谕德。世宗即位后,充任讲官,不久升为侍读学士。

1524

>
嘉靖三年(1524年),擢礼部右侍郎,不久因守丧回家。服丧完毕后,出任户部右侍郎。后来又改任礼部右侍郎,不久就取代方献夫当上了尚书。世宗确定尊崇父母的“大礼”以后,意气慷慨,产生了藐视古人的意思,想要裁定古代的典籍,完成本朝制礼作乐的事业。张孚敬、夏言掌权时,都喜欢改这改那。世宗一朝所制定的各种典礼,都是别人开的头,而由李时牵强附会地完成的。有时大臣们的讨论意见不一,李时大都摆出两头的观点,等待世宗自己来加以选择,始终没有大的争议。所以世宗喜欢他为人的恭敬、和顺。各地送上什么吉祥之物来,李时都上书请进行祝贺。世宗如果谦让,李时一定会再一次请求,所以世宗更认为李时忠心,赐给他的银章上刻“忠敏安慎”四个字,让他密封上书谈论军国大事。时间长了,他把银章搞丢了,赶忙上书求罪,世宗又赐给他一枚。

1531

>
嘉靖十年(1531年)七月,京城四郊的祭坛建成,李时被加官太子太保。雷电震坏了午门,彗星出现在东边的井宿,李时上书请敕令大臣们修身反省,并传令谏官上书陈述政治上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措施。世宗认为提这些建议应该是给事中、御史的专门职责,放下他的建议未予实施。光禄寺的厨工王福、锦衣卫千户陈升请把显陵迁往天寿山,李时等人极力说不行。巡检徐震奏请在安陆另建一个京师,李时等驳斥说这样做不合祖制规定,于是朝廷决定把安陆所在的州改为承天府。
嘉靖十二年(1533年),孚敬又一次返回到内阁里来,翟銮回家守丧去了,献夫退休了。李时跟随在孚敬后边,只能是拱手说“好好”就是了,因此孚敬还容得下他。孚敬退休后,费宏又一次入阁,不久就死了,李时于是独自一个做辅臣。他平时对人就宽厚、和易,到这时越发以清静主持大局。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十六日(1539年1月5日),李时在任上去世,世宗赠太傅,谥文康。
关于《寻找李时珍》的汉韩翻译实践报告

本实践报告使用的原语文本是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物传记《寻找李时珍》。译文文本是笔者的共同翻译作品《(?)》,已在中国延吉出版于延边大学出版社。国内外出版现状来看本译著为第一本人物传记形式的关于李时珍的中韩翻译版本。译著的目标读者为韩国青少年,是针对韩国市场。汉韩翻译版本的《寻找李时珍》将有助于韩国青少年更深入地了解李时珍生平、经历、思想、智慧。相信李时珍的人格魅力也必然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在韩国,儿童文学的出版量占总出版量的三分之一。因此,不容忽视此翻译作品的商业性以及中国文化在韩国的传播。这也是此翻译项目具有的现实意义。本翻译作品为合作翻译作品,本人负责翻译前言至第九章的内容。本实践报告探讨的也是由本人负责翻译的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翻译项目的翻译背景、翻译目的及意义;本论部分组要包括翻译对象的介绍、翻译前准备、重点及难点、报告的核心部分即案例分析组成。该部分以特定事例为例,对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及解决方法进行了具体论述;结论部分,对整体实践报告进行了概括整理。基于文本文体的特性和目标读者群的特性,翻译的重点放在了自然性。使译文从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章风格、语言文化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