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明陕州灵宝(今属河南)人,字廷议,号默斋。嘉靖进士。好谈兵,著《九边图论》,以知兵闻名。嘉靖三十三年(1554)以兵部左侍郎督宣大、山西军务。三十五年官至兵部尚书。三十七年遭劾削籍为民。次年复起,督蓟辽、保定军务。后再度被劾夺职。不久死。著有《默斋集》。(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2000-03)
(约1521年前后在世),字朝信,自号峰溪道人,平湖人。生卒年不祥,约明武宗正德末前后在世。正德三年(公元一五o八年)进士。(来源:百度百科)
明代大臣。咸宁 (今陕西西安)人。字宗器。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殿试第二,授编修。后入东阁为侍从,尝建议修武备、通漕运等三边二事。蒙古也先部犯京师,他奉命行监察御史事,赴兖州募兵。景泰时,历户部右侍郎等职。明英宗天顺三年 (1459年),以陪祀陵寝不谨下狱,杖而还职。屡次拒绝执行加赋增税谕旨。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迁户部尚书。上疏请招抚陕西流民、增修城池、训练士马,诏从其请。又建议实行赎罪、中盐、折钞、征逋等六事,“由是诸仓有储蓄。旋加太子少保。史称他居官户部 “持廉”。他多违命, 成化十五年 (1479年),遭御史弹劾,遂罢官。宪宗特命给赐。卒赠太子太保, 谥庄敏。(来源:明清西安词典, 1999-10)
明末诗词作家。字稚绳,号恺阳。高阳(今属河北)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沉毅有智略,尤晓畅边事。天启初累官至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又以原官督山海关及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务。在关4年,成绩卓著。因遭魏忠贤党连连疏诋,乞归。崇祯二年(1629)起守通州,旋迁镇关门,3年后引疾归。崇祯十一年,清兵攻高阳,他率家人拒守。城破,投缳而死。谥文正。他的诗不问声病,不事粉泽,但有一股卓荦沉塞之气,如游历诗《入澱》:“渡口官河狭,风波不肯前。远滩急倦鸟,野宿傍渔船。枕簟饶秋意,笙箫破暝烟。停杯一以望,孤棹月清圆。”他也善词。〔阳关引〕抒写“杖剑对尊酒”的豪情,〔塞翁吟〕表现“痛饮黄龙”的信心,〔水龙吟〕倾吐“一朝推毂”后的打算,给人以积极的鼓舞。而〔浣溪沙〕“谁写南溟玉一湾”描写闲情,又表现出另一副笔墨。他的词作成就显然胜过其诗。著有《高阳集》。(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 1991-10)
刘芳,字尔声,明代陕西渭南下邽里(今下吉一带)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中进士,任行人。神宗派他出巡,所到之处,拒不受贿,后拜为湖广道监察御史。在任上,刘芳弹劾辽东诸臣不法行为,提出关屯田、钱法等主张,都被皇帝采纳。(来源:百度百科)
明代诗文作家、书法家。字子启,号西墅。永丰(今属江西)人。永乐二年(1404)殿试第一,诏选28名进士入学文渊阁,他为之首。帝爱其才,常扈从北巡。洪熙元年(1425)升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进少詹事。宣德七年病卒。谥襄敏。他才思雄健,为文能顷刻百言。其时朝廷诸大制作,往往出自其手。这类文章虽气象阔大,但少文学色彩,佳作甚少。他的诗歌,也有不少雄丽之作,如《海子桥》:“鲸海茫茫一水长,沧波深处石为梁。平铺碧甃连驰道,倒泻银河入苑墙。晴绿乍添垂柳色,春流时泛落花香。微茫回隔蓬莱岛,不放飞尘入建章。”状物写景,辞采艳发,写意抒怀,尚有情趣。当然,其诗真能称得上品者也不多。王世贞认为其诗“如封节度募兵东征,鲜华杂沓,精骑殊少”。他也能词。著有《巢睫集》10卷。(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 1991-10)
应劭(约153~196年),字仲远,一作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南顿镇)人。东汉末年著名学者,司隶校尉应奉之子。“少笃学,博览多闻”,成年之后,由郡举荐为孝廉,汉灵帝熹平二年(173年)为郎,辟车骑将军何苗掾,又为萧令。中平二年(185年),建议采用互市办法,治理边事。中平六年(189年),做了五个月营陵令的应劭被提拔为泰山太守。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黄巾军进入泰山境内,应劭带兵应战,大败黄巾军。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之父曹嵩及其弟曹德由琅琊郡到泰山郡,曹操令应劭派军队接应他们到兖州,但是应劭军队尚未到达,徐州刺史陶谦秘密派出数千骑兵劫杀了曹氏父子。应劭恐惧曹操责罚,无奈之下弃官投奔了冀州牧袁绍。建安初年,删定律令作《汉仪》,后拜为袁绍军谋校尉,自此再未离开冀州,最后在邺(今河北临漳)病逝。(来源:百度百科)
蒙古族军事家,成吉思汗 时代的著名将领,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称为“四 杰”。属札剌亦儿氏族,祖居斡难河之东。少年时追随铁 木真,身经百战,英勇过人,多智谋。1206年铁木真即 位蒙古大汗为成吉思汗时,封其为万户,说“各部平定, 汝等之力居多。我与汝犹车之有辕,身之有臂也”(《元 史》卷一百一十九)。1211年奉命征金,陷云中,下九 原,于野狐岭大败金军。1214年征辽东,平东京(今辽 阳),遂进攻大明城,后围锦州,获全胜。1217年,被诏 封为太师国王。成吉思汗下诏曰:“太行之北,朕自经 略,太行以南,卿自勉之。”并赐九斿大旗,说:“木华黎 建此旗以出号令,如朕之亲临”。木华黎遂南下,以图中 原,重创金军,为最后灭金打下了基础。病危时,曰:“我 为国家助成大业,披甲执锐四十余年,东征西讨,攻取 辽西辽东,往定山东河北,无复遗恨,唯恨汴京未下,汝 应勉奋”。数日后病逝,时年五十四岁。木华黎善于用 兵,多智谋。以忠诚佑护天子,相信天力论,但又不为巫 术所惑,《元史》载木华黎征金时,“八月,有星昼见,隐 士乔静真曰:‘今观天象,未可征进。’木华黎曰:‘主上 命我平定中原,今河北虽平,而河南、秦、鞏未下,若因 天象而不进兵,天下何时而定耶?且违君命,得为忠 乎!’”(《元史》)卷一百一十九)多有素朴唯物主义和辩 证法思想,著有《木华黎》兵法,今已佚失。(来源:中国哲学大辞典, 1994-05)
元代诗文家。字复初。大名清河(今属河北)人。系北魏拓跋氏的后裔。弱冠游吴中,即以文章名于时。在江南曾作过几任省掾一类的下级官吏。元仁宗未登基之前,为元武宗太子,擢元明善为太子文学。仁宗即位,改翰林待制,参与修纂成宗实录。升翰林直学士。为仁宗译《尚书》节要,每讲1篇,仁宗必称善。又与修武宗实录。升翰林侍讲学士,预议施行科举的条款。延祐二年(1315)始行科举,元明善出任进士考试官,所录取的以后多为名臣。元英宗即位,又与修仁宗实录,颇受宠信。至治二年(1322)卒于翰林学士任上。后追封清河郡公,谥文敏。元明善早年以文章自豪,晚年愈益精进,古文与姚燧并称,被目为一代文宗。马祖常评论元明善之文,说其“刻而不见其迹,新而必自己出”(《元文类》卷67)。元明善有文集行于世,但久已亡佚。今存《清河集》7卷,是近人缪荃孙所辑。另撰有《龙虎山志》3卷。《元诗选》二集选入元明善诗14首。(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 1991-10)
李克用(856年10月24日-908年2月23日),字翼圣,本姓朱邪(又作朱耶),被唐朝皇帝赐姓李氏,沙陀族,神武川新城人 [1] 。唐末至五代初年军阀,别号“李鸦儿”(其军队主力亦称“鸦军”)。因一目失明,又号“独眼龙”,其父朱邪赤心(赐名李国昌)。李克用早年随父出征,常冲锋陷阵,军中称之为“飞虎子”。 李克用生于神武川之新城(今山西雁门北部)。骁勇善骑射,15岁即从军。唐唐末割据太原的强藩。沙陀部人。其父朱邪赤心,唐懿宗赐姓名为李国昌。国昌率兵镇压庞勋起义时,克用冲锋陷阵,展露头脚。后被用为云中(治今山西大同)守捉使,克用发动兵变,杀主将,据云州 (治今山西大同)。广明元年(880),克用被唐军打败,与父逃入鞑靼部。次年,唐廷又召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军。克用率沙陀、鞑靼兵作战。中和三年(883),黄巢败,退出长安,克用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治今山西太原西南),从此割据于地方。中和四年(884),克用东下与诸藩镇联兵攻击起义军,黄巢败亡。李克用在返回河东时,遭宣武(汴州军号)节度使朱温袭击,结下深仇,以后双方争战数十年。光启元年(885),克用联合朱玫等人,进犯长安,纵火大掠,唐僖宗出逃。昭宗大顺元年(890),张濬率诸镇兵进讨克用,大败。次年,唐廷恢复克用官爵。乾宁二年(895),封为晋王。自大顺二年以后,在长达十八年的时间里 (约891—908),克用主要是和朱温争夺晋、绛、泽、潞、刑、洺、磁诸州,克用一度处于劣势。天祐四年(907),朱温代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克用仍沿用唐天祐年号,打着复兴唐朝的旗号与梁抗衡。次年,克用卒,年五十三。其子李存勖后来灭后梁,建立后唐,追尊克用为太祖武皇帝。(来源:资治通鉴大辞典·下编, 199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