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弘历(1711—1799)清代诗人,第四代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在位60年,年号乾隆,庙号高宗,享年89岁。乾隆是康熙之后又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和回疆大小和卓木等割据势力,使清朝国运达到鼎盛。又编成《明史》、《四库全书》等书籍,自称有“十全武功”,并自号为“十全老人”。晚年蔽于权倖,朝政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终于导致白莲教起义的爆发,清王朝由此开始走向衰落。乾隆具有多种艺术修养,又雅爱巡游,故全国各地多留有他的题咏、对联和手迹,其风雅才情由是多昭。但他的诗歌,整体成就上不及康熙。诗作绝大多数是君臣唱和与题赠大臣之作,毫无艺术价值。但也有许多关心民生疾苦、抒发政治感受的作品,如《检近稿偶志》真诚描述了自己“织妇虑寒心,农夫望岁情,茅檐艰苦状,仿佛常共赓”的情状。乾隆擅长七言歌行体,《翠云砚歌》描写松花江水,气势雄浑;《玉瓮歌》摹状玉瓮出处,神思奇诡;《楼松》更能将苍凉的历史意识注入咏物写景之中,皆为格高调古之作。五言诗《古风》7首运用比兴手法或咏男女情事,或写朋友志趣,或叹人生短促,或悯农事辛劳,颇有汉魏风致。乾隆创作繁富,号称一生写有十余万首诗。传世有《御制诗》五集,共收诗歌41800首,计434卷。(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 1991-10)
刘英(?—71年),东汉楚王, 为东汉光武帝和许美人所生。后被告发私造图谶,涉嫌谋逆,废黜王位,一年后自杀。
刘绎(1796年-1878年),字瞻岩。江西永丰人。刘绎少时即以文章闻名乡里,嘉庆二十二年丁丑,参加府、院试,补博士弟子员。道光十五年(1835年)状元(成为江西最后一名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入值南书房。道光十七年(1837年)以三品京堂的官衔任山东学政,督学时刻“劝课条规”。后以父母年迈乞归故里。在鹭洲书院及青原书院作主讲近三十年,主持白鹭洲书院十余年,坚持“默承渊源,推阐往绪,昌明正学,鼓舞善类,以省察躬行为本,经明行修为要”的办学宗旨。卒于清光绪四年,享年八十二岁。曾总纂《江西通志》、《吉安府志》, 著有《存吾春斋文抄》、《诗抄》、《崇正黜邪论》。
[清]字(?至一九o七)百先,号退菴,满洲人。
郑善述 字孚世,钦仁里玉田人。居蕉溪,因以为号。后徙建安。清康熙庚午举于乡。下第归,授徒讲学。时居溪上,对岸放生池有高僧晓霖,闻讲必来听,数月,语善述曰:“居士自谈性理,老衲已透禅宗矣。”丁亥授直隶固安令,在京南百二十里,滨河,旗丁、河兵杂处,凌其居民,善述一切绳以法。岁修永定河,椿苇工科,取给宛平、良乡、永清、东安、霸州及固安六处,而五邑稍远,河员平日既不储材,一遇急工,辄责之固。秫稽麻柳岁供至数十万,固民不堪,多逃散,而责者如故。善述陈其状于上官,未即罢除,而追呼稍缓矣。既以失出,镌级归。筑木石居,广不过一亩,药草盈栏,图书满架。初以家敝,与伯兄分散,糊口四方,官固安,迎养聚首,性命以之。姐适陈,早寡,妹适叶,贫不聊生,皆置之安全。子方城、方坤,俱登第。善述著有《木石居集》。妻黄昙生,著有《萧然居集》。《福建通志》、《闽侯县志》参《玉田郑氏族谱》。
聂豹(1487年——1563年),字文蔚,号双江。晚年号白水老农,东皋居士。江西省永丰县(今江西永丰)人。明朝著名廉吏,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授华亭县令,升御史,历官苏州、平阳知府、陕西副使、福建道监察御吏、后又巡按福建、进兵部右侍郎、改左侍郎。嘉靖三十一年任兵部尚书,后加太子太保,赐祭九坛,入豫章理学祠、吉安鹭洲忠节和青原五贤之一。 他一生刚正不阿,弹劾贪官污吏几十人。一廉如水,穷到被冤枉入狱,被逮时,连押京师伙食费都拿无。落职后,为了生计,经常步行往返于吉安的青原山等书院教学。在华亭,抚灾民,修水利。在平阳时,毅然拿出军用粮食赈济灾民。一生所到各县以及松江县、姑苏、八闽、三晋之间,门徒不少于千人,培育了徐阶等朝廷重臣。在平阳多次打退蒙古俺答军来犯,斩虏首千余级。主筑北京明城墙 ,首创养马承包责任制。江南倭寇猖獗时,同张经一道取得了“王江泾大捷”。聂豹为王守仁心学正统传人。认为良知不是现成的,要通过“动静无心,内外两忘”的涵养功夫才能达到,主张主静修养,主张致虚守静的工夫论,还主张戒慎戒惧。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遭诬陷逮入锦衣狱。后冤案大白,被落职回家。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反对赵文华的上疏,违反了皇帝旨意,被罢职。著有的《双江文集》十四卷、《困辨录》均被列入《四库全书》总目。作诗词近300首。
周洪谟(1421年~1492年),字尧弼。叙州府长宁县人(今四川省长宁县)人。明正统十年(1445年),进士及第,殿试榜眼,并授翰林院编修一职,后修《环宇通志》。景泰元年(1450年),周洪谟上疏劝皇帝亲临经筵(经筵是指中国古代皇帝研读经史而举行的御前讲席),勤于听政,因陈时务十二事,不久升为侍读。周洪谟修过《英宗实录》、《宪宗实录》。明宪宗继位以后,周洪谟在皇帝面前直言时务,并提出“君主 保国之道有三:曰力圣学,曰修内治,曰攘外侮”。皇帝为之赞赏,并采纳其建言。弘治五年(1492年)享年七十二岁,谥号文安。
王竑(1413年—1488年),字公度,号休庵、戅庵。湖北江夏(今属武汉市)人,生于河州(今甘肃临夏)。明朝名臣。 王竑为正统四年(1439年)进士,授户部给事中,豪迈负气节,正色敢言。土木之变后奋臂率众击毙王振党羽、锦衣指挥马顺,名震天下。也先入犯,受命受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寻督漕运,再抚淮、扬。明宪宗初年,官至兵部尚书。致仕后居家二十年。 弘治元年(1488年),王竑去世,年七十五。明武宗时追赠太子少保,谥号“庄毅”。
刘珝(1426年~1490年),字叔温,号古直,山东青州府寿光县阳河里(今山东省青州市高柳镇阳河村)人。明朝时期大臣。 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太子侍讲、吏部左侍郎,迁户部尚书、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保、谨身殿大学士,位居阁老。
黎淳(1423年12月1日—1492年5月14日),字太朴,号朴庵,湖广岳州府华容(今湖南华容县胜峰乡龙秀村)人。明代官员。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读、吏部右侍郎、南京工部尚书,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逝世,年七十,谥号文僖,赐葬华容县黄湖山之原。博学多才,尤以经史著称,除参与修撰《大明一统志》外,著有《龙峰集》、《黎文僖集》等传世。倪岳撰《黎文僖公传》,徐溥撰《黎文僖公神道碑》,李东阳撰《黎文僖公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