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刘廷翰,北宋初将领。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仕后周,初隶世宗帐下,累从征伐,以战功累迁散指挥都知。入宋,屡立战功,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累迁镇州驻泊都钤辖。后与李汉琼率兵屯真定(今河北正定),大败契丹军于满城(今河北满城)。官至大名尹、天雄军节度使。 
刘师勇(1216年~1278年) ,南宋将领,庐州(今安徽合肥)人。以战功历任环卫官、都统制、防御使。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辛未科状元。
刘孝忠,并州太原人。母病经三年,孝忠割股肉、断左乳以食母;母病心痛剧,孝忠然火掌中,代母受痛。
刘梦松[宋]江南人。善以水墨作花鸟,于浅深之间,分颜色轻重,虽彩绘无以加,自成一种气格。
刘允中(1889—1952),又名中伯,河源县城镇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深得师友器重,长大后,小有名气,志务实业,对于农业尤有兴趣。民国初年,他在本县倡导种桑养蚕,据他《六一述怀》所记:“我邑地僻循东,农事垦植,令人提倡育蚕种桑,尚无成法,始乃赴顺德考察,研究蚕桑,冀于地方所兴益”。归来之后,商请邝安澜(东莞人),及本县乡绅黎兰生、邱海珍等招股集资,创办农场,择定县城西郊(现在卫星区),首先设立蚕桑试验场,邀请同辈少年陈君捍等数十人,开荒辟秽,种桑养蚕,施肥灌溉,辛勤劳动,初见效益。在他们的带动下,不到两年,在县内庄田、双下、仙塘、双头以及古竹雁头等处,计有育蚕地区20多处,桑地1000多亩,影响所及,在县内各地逐渐推广。然而由于当时欧战爆发,中国丝绸业大受打击,加上袁世凯窃国称帝,内乱日增,丝绸市场萧条,他苦心经营的蚕桑事业,-中断。他思欲再展,奋然赴广州,在穗10多年,有友人邀他搞军事工作,或从事商业,或开矿山,均被婉言谢绝。民国24年(1935),陈文本框:  济棠掌管广东,注重农业,主张发展甘蔗种植,并推广爪哇大茎种甘蔗,当时河源县内还种植短矮竹蔗,他托人购得爪哇蔗种20多万株,专船运至河源县城,托友人刘兆芳、李捷成、李再初、邱文元转给农民种植,不取分文,后该蔗种逐年得到推广。民国25年他又在南海县平洲大茧围创办“明信”农场,拥有田地2000亩,农场开办2年初见成效。不久日军南侵,广州沦陷,其时他的友人中,有的甘为敌用,并任要职,屡派人邀他与之共事,但他嗤之以鼻,决不愿玷污名节,不为钱财羁绊,民国28年由穗赴港,民国29年又只身归里。他回到河源之后,有感半生事业无成,遂绝进取之心,平日常与本县老秀才李铁笙、谢兆鸣等饮酒赋诗,登山玩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铁蹄纵横,国土大半沦陷,而其所作之诗,有如杜甫人蜀行吟,多属伤感之作,留存亦少。1952年病逝,终年63岁。
刘作,字季振,陈王第四子,封为籁侯,成刚小说《再扶汉室》续集——《最大帝》重要人物之一。
储用(生卒年月不详),字行之,南宋福建晋江县人。淳熙间(1174~1185年)进士。
储大文(1665—1743)字六雅,号画山,江苏宜兴人。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年,卒于高宗乾隆八年,年七十九岁。性聪颖。初以制艺名,后肆力为古文。从祖游,读书九峰楼数十年,欣赏称之为东坡化身。姜宸英见其文,亦叹为旷代异才。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告归后,主维扬之安定书院,学者宗之。 
傅潜(?–1017年),冀州衡水人。少事州将张廷翰。太宗在藩邸,召置左右。即位,隶殿前左班,三迁东西班指挥使。征太原,一日,再中流矢。又从征范阳,先到涿州,与契丹战,生擒五百余人。翌日,上过其所,见积尸及所遗器仗,嘉叹之。师旋,擢为内殿直都虞候。上对枢密言:“潜从行有劳,赏薄。”复加马步都军头、领罗州刺史,改捧日右厢都指挥使、领富州团练使,迁日骑、天武左右厢都指挥使,领云州防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