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张景(970—1018) ,字晦之,北宋江陵府公安县人,著名学者。
王端,字子正,山东人。瓘子。善丹青,长于传写及山水、花竹等。山水专学关仝,得其要者,惟刘永兴端耳。端好为罅石溅水,怪树老根,有出人意思。而墨竹取唐希雅生竹情状,人所罕得。写真宗御容无及之者。勅入图画院让而不受。止乞国子监书各一部。上嘉之,特授奉职转右班殿真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1-2]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黄巢(820年-884年),字号不详,曹州冤句县(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人。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大齐开国皇帝。 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 [1] 。成年之后,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关东大旱时,积极收拢难民。乾符二年(875年)六月,响应王仙芝起义。乾符四年(877年),攻陷郓州,杀死天平节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战死后,成为起义军领袖,号称“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乾符六年(879年),围攻广州。广明元年(880年),进入洛阳,突破潼关,进入长安,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并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百官。在唐朝将领李克用、王重荣等人的猛烈进攻下,退出长安。 中和四年(884年),战死于狼虎谷,时年六十五岁。
许赞,河南灵宝市大王镇沙坡村人。明代大学士。曾任刑部侍郎,秉公断案,名噪一时。明朝嘉靖年间,官至吏部尚书。据说花园口得名,与之任吏部尚书时所建540亩许家花园有关。著有《松皋集》二十六卷 。 许赞(1473-1548),字廷美,号松皋,河南灵宝人,前吏部尚书许进之子,弘治九年(1496)进士。历官大名府推官,御史,编修,临淄知县,浙江佥事。历升光禄寺卿,刑部侍郎。嘉靖八年(1529)进刑部尚书,改户部尚书,嘉靖十五年进吏部尚书。加至少傅兼太子太傅。嘉靖二十三年九月入阁,兼文渊阁大学士。嘉靖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引疾乞休,忤旨,落职闲住。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卒。后赠少师,谥文简。
河北广平人。山水清超秀逸,书生本色。 王勋 。湘乡人,早年入湘军,参与防堵太平军在湘南各地进攻,后转战赣,粤,桂,浙等地,官至补用道,加布政使衔。随曾国藩支援浙江,办理营务,后以病假归数年后卒。
薛昂,字肇明,约生于嘉祐元年(1056 )左右卒于绍兴四年(1134)。杭州人,登元丰八年进士第。王安石新学门人,崇宁初,历太学博士、校书郎、著作佐郎,为殿中侍御史,试起居郎,改中书舍人兼侍讲,升给事中兼大司成。至靖康初(1126),薛昂年已七十。已是致仕之年,又以言者弹斥,诏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已载《本传》。至建炎二年(1128)年十二月丁丑,因杭州军乱,朝廷责薛昂不请命领州事,责徽州居住。
范镇(1007年—1088年),字景仁,华阳人。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举进士第一。仁宗时,知谏院,以直言敢谏闻名,生平不信佛事。尝请立太子,面陈恳切,至泣下。前后上章十九次,待命百余日,须发为白。后为翰林学士,与欧阳修、宋祁共修《新唐书》。在政治上,范镇支持司马光论新法,与王安石不合,劾青苗法扰民,直言变法是残民之术,后职官致仕。宋哲宗即位,起为端明殿学士,固辞不拜。累封蜀郡公。镇少时尝赋长啸却胡骑;晚使辽,辽人目为长啸公。宋哲宗元祐二年(1088年)卒,年八十一岁。谥忠文,赠右金紫光禄大夫。 范镇著有文集及《东斋记事》,凡百馀卷,《宋史本传》及《四库总目》传于世。同乡好友苏轼在《范景仁墓志铭》一文说:“其文清丽简远,学者以为师法。”、“临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常欲继之以死,虽在万乘前,无所屈……”。 [1] 中国史学界有“三范修史”的佳话,三范指范镇、范祖禹、范冲,均为著名史学家。 人物关系 纠错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边事稍宁后,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其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概述图来源:清殿藏本范仲淹像 )
王脩(生卒年不详),字叔治,北海郡营陵人,先后侍奉孔融、袁谭、曹操。为人正直,治理地方时抑制豪强、赏罚分明,深得百姓爱戴,官至大司农郎中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