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杨同,明代新郑人,字一仁。弘治十八年(1505)任渭南知县。历时9年,洁己惠民,尊贤爱士,平反冤案,减少刑罚,始终不随俗合污。上级官员找寻把柄,他却一如既往,漠然置之。知府排挤他,又无借口,就欺哄朝廷,说杨同有病,不宜任职。第九年杨同入朝时,部尚书见他健壮刚强,即问知府说:“他这样健壮,何以言疾?”知府尬尴异常,无言答对。杨同应声说:“同实疾,知府弗敢欺也”。部尚书听了他的话,迟疑了好久。杨同用更加恳切的语气申述自己确实有病,不能继续任职,部尚书才允许他辞职 [1] 。
明应天府江宁人,字子学。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刑部主事。以荐预修《五经四书大全》及《性理全书》。累进刑部右侍郎,坐事系狱。洪熙间,复侍郎,坐事谪山东右参政,调广东,卒官
林鸿,明洪武十六年(1383)前后在世。字子羽,福建福清县城宏(横)街人。 洪武初年,以《龙池春晓》和《孤雁》两诗得到明太祖赏识,荐授将乐训导,洪武七年(1374年)拜礼部精膳司员外郎。年未四十自免归。善作诗,诗法盛唐,为“闽中十才子”之首。诗法盛唐,书临晋帖,殆逼真矣,惜惟得其貌。《福清县志·人物志》记载:“……先朝遗老如吴海、陈亮辈皆极推许。而一时才士如郑孟宣、高廷礼、周又铉、黄铉之、林伯璟、林汉孟之流,皆从之游。其后王皆山、王中美、王孟扬、陈仲完、郑公启、张友谦、赵景哲诸名人,以诗名于时,又私淑于鸿者也……”。《四库全书提要》中说:“况高棅尚不免庸音,鸿则时绕清韵。”欧应昌《瑞岩山志》曾收录林鸿《游瑞岩》一诗。乾隆二年《嘉鱼县志》收五言古诗《赤壁》一首。 林鸿著作有《林鸿诗》1卷、《鸣盛词》1卷、《鸣盛集》4卷。明代曾刊印《闽中十子诗抄》一书,收录有林鸿诗作。
林采,字伯玉,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大声孙。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进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四),知遂昌县(清康熙《遂昌县志》卷五)。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知湘阴(《周文忠集》卷一八七)。宁宗庆元六年(一二○○),除监察御史。嘉泰元年(一二○一),行殿中侍御史兼侍讲(同上书崇儒七之二五)。二年,权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四年,出知太平州,改知绍兴府。开禧三年(一二○七),知平江府。嘉定六年(一二一三),由知贵州任罢(同上书职官七四之四六)。今录诗四首。
  林郁 ,字袭休,林冲之子,兴化军莆田人。宣和三年进士,再调福建茶司干官。建州勤王卒自京师还,求卸甲钱,郡守逃匿,卒鼓噪取库兵为乱,杀转运使毛奎、转运判官曾仔、主管文字沈升。郁闻变急入谕卒,遇害。事闻,诏各与一子官。
林 观 字用宾,闽县人。洪武间,隐居不仕。善隶书,性厚而直。乡人善其化,凡有讼者,或不之有司,之观直焉。
林蕴,男,生于唐代,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初前后在世,字复梦,福建莆田人,林藻之弟。为唐刺史林披的第六子。他博学广知,秉性鲠直。
林栗,字黄中,亦字宽夫,南宋大臣,福州福清人。登绍兴十二年进士第,调崇仁尉,教授南安军。宰相陈康伯荐为太学正,守太常博士。孝宗即位,迁屯田员外郎、皇子恭王府直讲。《宋史》卷三九四有传。 林栗与朱熹同时代,但学术观点有所不同,林栗的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他一生著作甚多,著有《春秋经传集解》30卷、《论语知心》10卷、《林黄中奏议》5卷、《简肃集》30卷,皆散失。尚存《周易经传集解》36卷,录入清乾隆编纂的《四库全书》。民国期间选入《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由商务馆刊印。
字逢圣,莆田人。曾任潮州太守、开庆元年(1259),主持修建中国四大(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广济桥)古桥之一的潮州广济桥、林光世“造新舟二十四,铁缆七十丈,从旁翼而贯之”。基本奠定了该桥的格局。林光世的《水村易镜》是宋代较有影响的书籍。
杜充(?-1141年),字公美,相州(今河南安阳)人 [1] ,两宋之际大臣、南宋初年宰相、叛臣。 哲宗绍圣间进士。靖康初年,知沧州。建炎二年,代为东京留守。但杜充害怕和金军打仗,先是全部放弃了抗金起义不断的河北各地,以致河北所有起义都被金军镇压,由此彻底丢掉了北宋末年被金国侵占的三分之一多的土地。建炎三年,南逃建康府,丢掉了长江以北的所有宋朝领土,却被拜为右相,旋为江淮宣抚使驻守建康。未几,金兵渡江,遂降。绍兴七年,任金朝燕京三司使。绍兴九年,迁燕京行台右丞相。《绍兴和议》签订时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