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平阳人,字浩渊,号一斋。精通《易》、《诗》。宋亡不仕,隐居五峰山。有《渔隐集》
李铉[北齐]字宝鼎,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人。
李邺 ,魏州人也。幼事杨师厚,及庄宗入魏,渐转裨将,历数郡刺史,后迁亳州。为政贪秽,有奴为人持金以赂邺,奴隐其金,邺杀之。其家上诉,因讦其阴事,诏贬郴州司户参军,又贬崖州长流百姓,所在赐自尽。
李衡(1100-1178年),字彦平,江都(今江苏扬州)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授吴江县主簿。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乾道二年(1166)连知溧水县(《景定建康志》卷二七)。召为监察御史。五年,出知婺州(《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二三)。召拜司封郎中,迁枢密院检详文字,除侍御史。八年,差同知贡举(同上书选举一之一八)。致仕后定居昆山,名其室曰乐庵,自号乐庵叟,学者称乐庵先生。淳熙五年卒,年七十九(以上《永乐大典》卷一○四二二引《苏州府志》、《乐庵遗事》)。有《乐庵集》、《和寒山拾得诗》等,均佚;今存《周易义海撮要》十二卷,弟子龚昱辑有《乐庵语录》五卷。《淳祐玉峰志》卷中、《宋史》卷三九零 有传。官至秘阁修撰退休。
唐人。宣宗大中末,为邕管经略使。先是,广、桂、容三道发兵三千戍邕州,前经略使请以三道衣粮自募土军以代,朝廷许之。所募才得五百人。蒙以其缺额衣粮自入,然悉罢遣三道戍卒。懿宗咸通二年,南诏乘虚入侵,遂陷邕州。
李良臣(728-763年),本姓阿跌,朔方军鸡田州(今蒙古国肯特省)人,铁勒族。唐朝时期将领,名将李光进和李光颜父亲。 [1] 宽厚勇敢,部下推服,袭封鸡田州刺史。安史之乱后,跟随回纥兵马进入中原,参与收复两京,平定叛乱。凭借赫赫功劳,拜开府仪同三司、朔方先锋左厢兵马使,依附于太尉郭子仪,迁御史中丞。 [2] 唐代宗宝应二年,薨于河中府,时年三十六岁,迁葬于太原府东南孝敬原。凭借儿子的功劳,追赠太保、燕国公。
李至(947-1001年),字言几,冀州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市)人。北宋时期大臣。 出身赵郡李氏,早年丧父,成为内臣李知审养子。太宗太平兴国间,考中进士,出任鄂州通判,擢著作郎、直史馆,累迁右补阙、翰林学士兼知制诰、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给事中。雍熙初年,阻止宋太宗亲征辽国,改任秘书监、国子祭酒、太子宾客。宋真宗即位,拜工部尚书,迁参知政事,主张放弃灵州,安抚西夏,出任武胜军节度使、河南知府。 咸平四年,去世,时年五十五,赠侍中。曾与李昉以诗相酬,有《二李唱和集》。
李育 [清](1843―?)字梅生,甘泉(今江苏扬州)人。尝师事朱本,与李绂尘称"南北李"。
李璟(916年-961年9月12日),初名徐景通、徐瑶(李瑶) ,字伯玉,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生于升州(今江苏省南京市),唐烈祖李昪长子,南唐第二位皇帝,于943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 李璟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被后周夺取淮南江北之地,遂从金陵迁都洪州,称南昌府。961年逝世于南昌,时年四十六岁,葬顺陵。死后获宗主国宋朝特许而被追上庙号元宗,谥号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诗词被收录《南唐二主词》中。 李璟好读书,多才艺。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
李琰(?-752年),初名李嗣真,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秦安)人,唐朝宗室大臣,唐玄宗李隆基之子,唐肃宗李亨之弟。 开元四年(714年),封鄫王,开元十二年(724年),改封棣王,同年改名李洽,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改名李琰,天宝初,为武威郡都督、河西陇右经略节度大使。 天宝十一载(752年),因两位孺人争宠引发巫蛊事件,被唐玄宗囚禁,后因忧惧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