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谢一夔(1425—1488),字大韶,号约斋,江西省安义县乔乐乡前泽村三房人。明朝大臣,文学家、教育家。 谢一夔为东晋名臣谢安的后裔,因祖父避仇外家,冒姓王,及一夔显贵,始复原姓。谢一夔之父王得仁,为汀州府推官,廉能勤敏,上下爱之。当时邓茂七之乱,朝廷命他前往征讨,擒得贼首,主将决定穷搜严治,王得仁恐其滥杀无辜,力请招抚,遂辨释难民三百人,大得民心。后在平寇中病逝,汀州军民十分哀恸,前来哭奠者将道路挤得水泄不通,很多人都绘其像祀之。至谢一夔状元及第,官至尚书,人们都说这是阴德之报。尚书张瑄有诗云:“忠言极谏拯疲民,戮力勤王不顾身。百战能缘王事烈,万家因感使君仁。春日瘴地棠阴满,雨过山城草木新。子占大魁孙血食,皇天应不负斯人。” 谢一夔考取状元后,授翰林修撰。预修《英宗实录》,升左春坊左谕德。纂修《续资治通鉴纲目》、《元史》成,迁翰林学士。成化七年(1471)应诏陈五事:“请正宫闱,亲大臣,开言路,慎刑狱,戒妄费。”语辞极恳切,宪宗阅后大为恼怒,下诏切责。后累迁至工部尚书。因病卒于任上,享年63岁,赠太子少保。正德年间,谥文庄,著有《谢文庄集》。 谢一夔为人和易平实,与人结交愈久愈亲密。为官多谋善断,办事有方。然而过于看重友情,往往忽视原则,处事不免有徇私之嫌。据传庚辰科阅卷,阁臣初拟祁顺为第一,祁顺相貌堂堂,学识冠于一时。然而因其名音近御讳“祁镇”(英宗之名),传胪不便,遂改谢一夔为榜首。
朱永(1429年 [1] -1496年2月23日 [2] ),字景昌。河南夏邑人。明朝中期重要将领,抚宁伯朱谦之子。 朱永早年随父征战,于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袭封抚宁伯。夺门之变后,分领宣威营禁军。其后统领三千营,兼领神机营。明宪宗继位后,改督团营。成化元年(1465年),率军讨平第一次荆襄流民起义,进封抚宁侯。随后接连抵御蒙古毛里孩、阿罗出入侵,获准世袭侯爵。成化十五年(1479年),以靖虏将军东征建州女真,进爵保国公。成化十七年(1481年),再与权宦汪直等出兵大同,抵御亦思马因,获得首功,获准世袭公爵。成化十九年(1483年),以镇朔大将军率军抵御蒙古达延汗。累加至后军都督府掌府事、太师兼太子太师。弘治九年(1496年),朱永去世,年六十八 [1] 。追封宣平王,谥号“武毅”。 朱永治军严肃,征伐所及之处,多有奏功。前后八次获佩将军印,在内总管十二团营兼掌都督府事,诸勋戚均无与之相比。
施聚(1389年7月22日-1462年9月8日 [1] ),蒙古族。顺天通州(北京通县)西北乡马家庄人 [2] 。明朝初年将领。 施聚勇敢善战,在父亲施忠战死后嗣职为金吾右卫指挥使。明宣宗时奉命备御辽东,升至都指挥使,镇守义州二十年,屡次参加同兀良哈的战斗。土木之变后,协同曹义镇守辽东,并与都督焦礼率军入援。明代宗时累升为左都督、辽东左副总兵。明英宗复辟后,以久戍功封怀柔伯,赐号奉天翊卫宣力武臣,获予世券。 天顺六年(1462年),施聚去世,年七十四。追封怀柔侯,谥号“威靖”
方献夫(1485~1544),字叔贤,号西樵,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南海县(今广东省广州市)人,原籍莆田县(今福建莆田市)。根据乾隆《广东通志》中的《方献夫传》记载,方献夫是遗腹子,自幼勤苦力学,不异寒暑,天聪胜人,弘治甲子魁于乡,乙丑20岁进士,翰林庶吉士选荣归。同年第一次上京,官吏部历验封文选诸司,主事员外郎皆称职,发表关于“皇位继承”的理论被认为正确。从进士学位的七品官提升为五品官之职,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被尊称为“方阁老”。
夏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由姒姓夏氏和妫姓夏氏组成。其中以大禹后裔姒姓夏氏为主。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54位。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夏氏人口约470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38%,排名第55位。
余子俊(1428年-1489年),字士英。四川青神县(今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青州乡金星村)人,祖籍京山(今属湖北省荆门市)。明朝名臣。景泰二年(1451年),余子俊登进士第,授户部主事,进户部员外郎。在户部十年,以廉洁奉公称。巡抚延绥时,苦筑延绥长城一千七百七十里,史称“尽心边计,数世赖之”。巡抚榆林时,与徐廷璋、马文升并称“关中三巡抚” 。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弘治二年(1489年),余子俊逝世,年六十一。获赠太保,谥号“肃敏”。有《余子俊奏议》《余肃敏公奏议》等,今已佚。《皇明经世文编》录有《余肃敏公文集》一卷 。
周叙(1481—1560),又名周天叙,字子厚,湖广都指挥使司九溪卫人,1504年中弘治甲子科举人,1511年登正德辛未科进士,曾任大理寺丞、大理寺卿、四川按察副使、山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辽东巡抚、户部、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等,诰封为资政大夫。
古朴,字文质,陈州人。洪武中以太学生清理郡县田赋图籍,还隶五军断事理刑。自陈家贫,愿得禄养母。帝嘉之,除工部主事。母殁,官给舟归葬。服阕,改兵部,累迁郎中。建文三年擢兵部侍郎。 成祖即位,改户部。永乐二年,朴奏:“先奉诏令江西、湖广及苏、松诸府输粮北京,今闻并患水潦,转运艰难,而北京诸郡岁幸丰。宜发钞命有司增价收籴,减南方运。”从之。营建北京,命采木江西,以恤民见褒。七年,帝北巡,皇太子监国。召还,佐夏原吉理户部。仁宗即位,改南京通政使。明年就拜户部尚书,出督畿内田赋。师逵病,命朴代之。宣德三年二月卒于官。 初,户部主事刘良不检,乞中贵人求上考。朴不可。良遂诬奏朴罪,朴就逮。成祖察其诬,得释。他日,吏部奏予良诰。仁宗曰:“此人素无行,且尝诬大臣,不可与。”良后果以赃败。朴在朝三十余年,自郎署至尚书,确然有守,不通干请,与右都御史向宝,俱以清介称。
纪淑曾,字衣孟,号秋槎,文安人。乾隆癸酉举人,历官湖南盐法长宝道。有《汉皋集
李振翥(1773-1836),字云轩,号竹醉,又号缄庵,安徽太湖县晋熙镇花亭湖村姜家岭人。清嘉庆六年辛酉(1801)拔贡,本省乡试中第九十九名举人,嘉庆七年(1802)壬戌会试中第二百一十三名进士,殿试第二甲第七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职编修,充武英殿,提调国史馆纂修。嘉庆十三年恩科浙江主考官,京察一等一名,简放河南,陈州知府。嘉庆十八年河南乡试内监试;嘉庆二十一年河南乡试内提调;睢(河南省睢县)工告竣,赏戴花翎,署(代理)河南南汝光道,升任直隶天津河间等处兵备道,历署(代理)通水道、清河道、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转(调动)陕西按察使、调山东按察使。诰授通议大夫。丁忧回籍,倡建义仓,捐修桥路,立敦善堂,施龙山义渡。卒于清道光十六年十二月初九日,享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