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王锡,字寡光,晋末宋初、琅邪郡临沂县人。王洽曾孙,王珣之孙,太保王弘之子,袭父爵为华容县公。
王宪(1464-1537),字维纲,号荆山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兖州府东平州(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人。弘治三年(1490)进士,授阜平县令,迁滑县县令。正德初年,升任大理寺丞、右佥都御史,历任辽东、郧阳、大同巡抚,迁户部右侍郎、陕西巡抚,转兵部右侍郎,平定近畿盗乱。武宗南巡时,奉命督理军储,迁兵部尚书。世宗即位后,遭到给事中史道弹劾,坐罪罢免。嘉靖四年(1525),授三边总制、太子太保,受到阁臣张璁、桂萼排挤,出任南京兵部尚书,入为左都御史,遭到给事中夏言、赵廷瑞弹劾,罢免归乡。起为兵部尚书,抵御蒙古入侵。嘉靖十六年(1537)卒,赠少保,谥曰康毅。
李璋(?~580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北周时期大臣,西魏陇西郡公李虎第四子,唐高祖李渊四叔,文成公主曾祖父。 出仕北周,拜为梁州刺史。大象二年(580年),联合赵王宇文招,图谋杀死权臣杨坚,事败被杀。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追封为毕王。
京房(前77—前37年),西汉学者,本姓李,字君明,推律自定为京氏,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他受学于梁人焦延寿,焦延寿自称学《易》于孟喜,京房以为焦氏《易》即孟氏之学,而孟喜的弟子白生、翟牧都不承认。焦延寿常说:“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京房说《易》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举孝廉为郎,后任魏郡太守。多次上疏论说灾异,引《春秋》、《易》为说,得罪宦官石显,又与治《易》的权贵五鹿充宗学说相非,以“非谤政治,归恶天子”的罪名被弃市。 其后京房三弟子殷嘉、姚平、乘弘皆为经学博士,于是《易》有京氏学。京房著有《易传》三卷,《周易章句》十卷,《周易错卦》七卷,《周易妖占》十二卷,《周易占事》十二卷,《周易守林》三卷,《周易飞候》九卷,《周易飞候六日七分》八卷,《周易四时候》四卷,《周易混沌》四卷,《周易委化》四卷,《周易逆刺灾异》十二卷,《易传积算法杂占条例》一卷。 
王云(?——1126),字利应,号天使,系紫岩乡油井寺村人,官至宋朝兵部尚书,是西充历史上又一个“挺身赴死、为国捐躯”忠义精神的典范。。进士及第:尝奉使高丽,编撰《鸡林志》以进,擢知淮阳军。《西充县志》卷五 祠祀 寺观十六页记载:利应庙建于西充县城治东四十里紫崖山(今紫岩乡总兵湾村)祀宋忠臣王云勅建利应庙,宋高宗封王云为“忠显公”,并动用国库在紫岩敕修利应庙。该庙属于朝廷敕建,因而具有皇家气派。南宋初,追赠观文殿学士,元封“灵显继善公”;明封“永成帝君”。
周宪(1460—1512)字时敏,湖北安陆人。弘治六年进士。明朝官员。弘治六年进士。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十七年坐事下诏狱,谪衮州通判。正德初,复故官,历江西副使(正四品)。华林、马脑贼方炽,总督陈金檄宪剿之,平马脑砦及仙女、鸡公岭诸寨,先后斩获千余人。华林贼窘,遣谍者诡言饥困状。宪信之,移檄会师夹击。他将多观望,宪攻北门,三战,贼稍却,与子干先登逼之。贼下木石如雨,军溃,宪中枪,干前救,力战堕崖死。宪创重被执,骂不绝口,贼支解之。事始闻,赠按察使,予祭葬,谥节愍,廕一子,旌干门曰孝烈。嘉靖二年,江西巡抚盛应期请与黄宏、马思聪并旌,诏附礼忠烈祠。后从给事中李铎言,命有司岁给其家米二石,帛二匹。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李华(715-766年),字遐叔,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出身赵郡李氏东祖,为隋朝尚书左丞李孝威的玄孙,唐朝安邑令李虚己的第三子,唐代大臣、著名文学家。 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天宝二年,登博学宏辞科,拜监察御使,转右补阙。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接受凤阁舍人伪职。“安史之乱”平定后,贬为杭州司户参军。后来,隐居大别山南麓,信奉佛法。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病故。作为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并与萧颖士、颜真卿积极共倡古义,开启唐代古文运动之先河,著有《李遐叔文集》四卷。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人。唐朝中期名将,左金吾卫大将军李钦之子。 擅长骑射,勇武绝伦。以良家子身份从军,跟随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征讨吐蕃,号称“万人敌”。镇守西陲,屡立战功,累迁右金吾卫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 ,册封合川郡王。大历八年,入为右神策军都将, [3] 宿卫长安。 建中二年(781年),率军平定河朔三镇叛乱。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之后,亲往奉天勤王,拜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 诸道兵马副元帅。 兴元元年(784年),收复长安,平定朱泚之乱,拜司徒兼中书令,领凤翔、陇右、泾原三镇节度使、行营副元帅,册封西平郡王,世称李西平,驻守泾州,防御吐蕃进攻。 贞元三年(787年),册封太尉兼中书令,管理尚书省事务。九年(793年),去世,时年六十七,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配飨唐德宗庙廷,图形凌烟阁。
伊尔根觉罗·桂林(?—1775年),清朝乾隆时期大臣,外戚,满洲镶蓝旗人,两广总督鹤年之子, [1] 乾隆帝循贵妃的父亲。自廪生的身份入赀为工部主事,累迁山西按察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三月,被提升为擢户部侍郎、军机处行走。九月,清廷命其辅佐定边右副将军温福征讨金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十一月,被授为四川总督。后因他在跟从平定大小金川之役的过程中指挥不力,被罚戍守伊犁。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被授为头等侍卫、四川提督,之后又迁移为两广总督。不久逝世,清廷追加其为太子太保衔,追谥壮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