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刘持,中国五胡十六国汉国皇族。 新兴(今山西省忻州)匈奴人。刘聪子。   嘉平二年(312年),汉国皇帝刘聪封自己的儿子刘敷为渤海王,刘骥为济南王,刘鸾为燕王,刘鸿为楚王,刘劢为齐王,刘权为秦王,刘操为魏王,刘持为赵王。刘持其后事迹不详,刘聪死后,刘聪的儿子多被刘粲和靳准杀害。
刘恕 (1032-1078),字道原,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与父亲刘涣、儿子刘羲仲并称“高安三刘”。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举进士。初任邢州钜鹿县主簿,迁升晋州和川县令。后得到司马光赏识,升迁为著作佐郎,加入《资治通鉴》编修班底。官至秘书丞。 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病逝,年四十七岁。书法家黄庭坚为其撰写墓志。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西汉第三位皇帝 [54] (含西汉前少帝、后少帝刘弘为第五代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汉高帝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弟,母为薄姬。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代王。 [1] 汉高帝去世后,吕后临朝称制,汉惠帝英年早逝,诸吕掌握朝中大权。吕后去世后,太尉周勃联合丞相陈平等人粉碎诸吕势力,迎立代王刘恒进京继位,史称汉文帝。 [2] 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节俭朴素,废除肉刑,实现国家强盛,百姓小康,开启“文景之治” 的发端。汉文帝谨慎对待诸侯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对待诸侯王,采用以德服人、以武平乱的态度。对待匈奴,采用和亲止战的方式,营造安定团结、休养生息的政治局面。 后元七年(前157年)驾崩于未央宫,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葬于霸陵。汉文帝曾经亲自为母亲薄太后尝药,深具孝心,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前141—前87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母为王皇后。 刘彻初封胶东王,七岁被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继承皇位,在位五十四年,功业甚多:对内,为加强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又制订左官律和附益法,严格禁止诸侯王参与政事;不拘一格录用人才,提拔有才能的士人为侍从,以备顾问;裁抑丞相职权,依靠亲信和近臣参与决策,从而形成内朝(中朝)和外朝的政治体制;设十三州刺史部,加强对郡国的控制;为解决财政困难,改革币制,禁止郡国铸钱,又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制度;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商人征收重税;建立正规的察举制度,令郡国举孝廉及秀才、贤良方正等;实行尊崇儒术的文化政策,设五经博士,在京师长安兴建太学,又令郡国皆立学官。对外,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命张骞岀使西域,沟通汉与西域各族联系;又征服闽越、东瓯、南越、卫氏朝鲜,经营西南夷,在其地设置郡县。 [2-3] 刘彻迷信神仙,热衷于封禅和郊祀,曾多次巡游各地,挥霍无度。在位晚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关东流民达二百万,农民起义频繁。宫廷发生“巫蛊之祸”,导致太子刘据自杀。征和四年(前89年)下轮台诏,拒绝桑弘羊募民屯田轮台的建议。后元二年(前87年),刘彻驾崩,享年七十岁。临终前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 [2] [4] 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刘长(前198年—前174年),沛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人,汉高祖刘邦少子,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异母弟,母赵姬。西汉初年诸侯王。力能扛鼎。于前196年被封淮南王。文帝时,骄纵跋扈,常与帝同车出猎;在封地不用汉法,自作法令。前174年,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图谋叛乱,事泄被拘。朝臣议以死罪,文帝赦之,废王号,谪徙蜀郡严道邛邮(严道县,今四川雅安),途中不食而死,谥号厉王。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武选登第,在河东路担任军官数年后,主政河北路、熙河路等地军州。参与了震武军之战、仁多泉城之战、方腊起义等战事。 靖康之变时任武泰军节度使、河东河北制置副使,在徽宗禅让时负责护卫。后与梁方平一同率禁军守白马津,梁方平部崩溃后退守开封,最终战死在城墙上,年六十二。 绍兴四年(1134年)复职履正大夫、忠正军承宣使。
宋人。通判泸州,权郡事,蛮酋乞弟率众迫城,湛单骑至其营开说利害,乞弟亦单骑送湛入城,欢饮毕,引兵远遁,民赖以安。与杨惟德、王立、李自正等撰《七曜神气经》。
何淡,字仲美,葛岸堡良教村人。明天顺元年(1457年)进士。历任山东滨州知州、工部员外郎、汉阳知府、贵州左参政。为官清廉爱民。在滨州任上,劾免-污吏,核实各乡赋税,实行合理分派,将税额直接通知到户,允许农民以实物充抵,堵塞各种盘剥途径,减轻百姓负担。何淡以身作则,克己奉公,将皂隶、马夫等项津贴拨作公务和州学经费。经过一番努力,社会日趋安定,民生改善,文教兴盛,受朝廷嘉奖。后来,何淡丧母回乡守孝,州人体念他两袖清风,凑了一笔钱,派人追送给他,何淡坚决谢绝。州人为他绘制画像,供奉在龚遂祠中。继任者亦奉何淡核定的税额为成法。   服满后,何淡升任工部虞衡员外郎,掌管宫室衙邸建材征购事务。他铁面无私,宦官们无法中饱私囊,深为怨毒,大加毁谤。何淡终为流言所伤,外放湖北汉阳知府,一任九年,致力兴利除弊。当地豪强一向为长江渔利争斗不休,藩王也恃势霸占垄断,致使渔民衣食无着。何淡争得督、抚支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同时,大力鼓励沿江人民务农,推行各种利农措施,如修筑陂堰以利灌溉、节省浮费购买耕牛谷种贷给赤贫户等。经过几年,经济渐渐复苏。民谣传唱:“何太守,筑汉陂;饥得食,寒得衣。”其后,何淡调任贵州左参政,适值境内苗区的“生苗”与“熟苗”爆发武装冲突,波及多个州县。督、抚拟发兵弹压,何淡竭力劝阻,并自告奋勇,深入苗寨,会见双方头人,说服他们各自收兵回寨,避免了一场更大的杀伐。   不久,何淡因父亲年老多病,辞官回乡奉养,自此不再出仕。他当官30年,一直廉洁自守,对家人也注意严加约束。有一次,儿子要衙役办私事,何淡训斥道:“衙役是供官员使用的,你有这个权力吗?”他不治家产,休官后,生活困难,却泰然处之,种菜灌园以作弥补,在晚年最拮据的时候,才接受过知县吴廷举的接济。75岁病逝。
字济川,南充(今属四川)人。刻苦读书,上自六经、诸子百家,涉及山经、地志、医卜之术,无所不学,过目不忘。举进士。历彰武军节度推官、著作佐郎、集贤校理、尚书司封员外郎等。所至多建学馆,劝诲诸生;在军中,尝为诸将讲《左传》。著有《治道中术》及《春秋本旨》等。
【生卒】:?—1464 明滁州全椒人。嗣世职为成都前卫指挥使。正统中从征麓川有功,累迁为都指挥使,掌四川都司事。宪宗即位,擢都督佥事,留四川。率军镇压赵铎起事,陷阵力竭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