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方松,[清]号野桥,江苏泰州人,居海安镇。
许忻,开封府拱州(今河南省睢县)人。宣和三年进士,左承议郎、新知邵州。 许忻为官数年,廉明自持。家本贫穷,辞官后仍贫寒如昔。晚年流寓江西临川,以闭户读书为乐。
游潜(1030—1095),名汝,字升叔,宋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游潜早年母亲去世,非常孝敬父亲,“乡人皆推其孝。”游潜“少敏慧,性乐善”,居家严整,以身教子弟。有盗贼从他家门口路过,都互相打招呼说,不要喧哗,免得惊动了他。侄子游醇去世后,游潜哀伤不已,日夜为哥哥游默担忧,把自家的收成分给游默,让哥哥衣食无忧。绍圣二年(1095),游潜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市)去世,享年66岁,因儿子游酢在朝为官,被追赠为中奉大夫。游潜与夫人黄氏生有游酢、游醳(音yì)两个儿子。
【生卒】:1136—1173 宋建宁崇安人,字广仲。胡宏从弟。初习辞艺,后从宏学。以门荫补将仕郎,不就铨选,以讲道为事。与朱熹、张栻皆有辩论,不肯苛合。
贾思勰(xié),青州益都(今山东寿光市 [1] )人。北魏、东魏时期大臣,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 [2] 曾任高阳太守, [3] 著有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取材布局,为后世的农学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据。该作品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善的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该著作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树、树木、畜产、酿造、调味、调理、外国物产等各章构成,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 [4] 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彰显贾思勰对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临淄区在淄博市齐城农业开发区万亩农业示范园内建馆以志纪念。
贾渊(439—501),贾渊继承祖父贾弼之、父亲贾匪之的家学成为一代谱学大家,中国谱牒学的杰出人物。贾渊,字希镜,生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卒于南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祖籍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县南)贾庄人,南北朝时期家谱学家。有贾渊与王俭共同参撰《百家谱》,贾渊本人则撰有《氏族要状》、《人名书》等谱牒。 宋孝武时,青州(今山东淄博市境内)有人挖掘古墓,发现“青州世手,东海女郎”的墓志。孝武帝问学士鲍照、徐爰、苏宝生等人,都未能解答,唯有贾渊指出,“此是司马越女嫁苟唏儿。”通过核对果然如此。贾渊因比受到孝武帝器重,被命为《郭子》作注,并由此步入仕途。 宋明帝泰始(465—471年)初,贾渊任丹阳主簿,奉朝请、太学博士、安成王抚军参军。后在宋顺帝升明(470—479年)、齐武帝永明(483—494年)年间,又陆续担任过骠骑参军、武陵王国郎中令,大司马司徒府参军等职。 南齐明帝建武(495—497年)年初,贾渊任长水校尉时,有名叫王宝泰的人贿赂贾渊,将其家族续入琅玡王氏家谱中,贾渊因此被捕下狱,论罪处死。后虽因其子贾栖长哀请得赦,却已断送了前程。此后,贾渊心灰意懒,只出任过一段北中郎参军,于中兴元年(501年)62岁时死去。
苏复 [明]字性初,吴(今江苏苏州)人。仕绵州知州。
苏椿,字令钦,苏绰弟,武功人。性廉慎,沉勇有决断。武成二年,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保定三年,卒。子植嗣。
苏让,字景恕,苏亮、苏湛弟,京兆武功人也。 幼聪敏,好学,颇有人伦鉴识。北魏时期初任本州主簿,稍迁别驾、武都郡守、镇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西魏时期任卫将军、南汾州刺史。治有善政。寻卒官。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泾州刺史。
 陈骙(1128—1203),字叔进,临海县(今临海市)人。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累官将作少监、守秘书少监兼太子谕德。乾道九年(1173),出知赣州,旋改知秀州。一次,回京召对,针对朝官以高谈阔论求进的时弊,指出用人要看实际报效之功,鼓励在本职上做出成绩。孝宗欣赏,回任秘书少监。   淳熙三年(1176),升秘书监兼崇政殿说书。五年,任中书舍人兼侍讲,编修国史(转授提举太平兴国宫)。复知宁国府、太平州,加集英殿修撰等。   绍熙元年(1190),召为吏部侍郎,同知贡举兼侍讲。二年春,诏陈时政得失,呈疏陈三十条,上自用人、纳言,下至饮宴、颁赏,颇能切中时弊。三年三月,权礼部尚书,六月同知枢密院事。四年二月,参知政事。   庆元元年(1195),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宗室赵汝愚为右丞相,两人意见不协。韩侂胄以策立功擅大权,也对骙不满,降为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二年,知婺州。不久致仕,授观文殿学士、提举洞霄宫。嘉泰三年(1203)卒,追赠少傅,谥文简。   喜奖掖后进,能破格用人。熟悉前代掌故和当时规章法令。文词古雅,辞官后,独居一室,孜孜不倦地整理旧著。著有《中兴馆阁录》10卷、《中兴馆阁书目》70卷、《文则》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