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明陕州灵宝(今属河南)人,字廷议,号默斋。嘉靖进士。好谈兵,著《九边图论》,以知兵闻名。嘉靖三十三年(1554)以兵部左侍郎督宣大、山西军务。三十五年官至兵部尚书。三十七年遭劾削籍为民。次年复起,督蓟辽、保定军务。后再度被劾夺职。不久死。著有《默斋集》。(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2000-03)
(约1521年前后在世),字朝信,自号峰溪道人,平湖人。生卒年不祥,约明武宗正德末前后在世。正德三年(公元一五o八年)进士。(来源:百度百科)
明代大臣。咸宁 (今陕西西安)人。字宗器。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殿试第二,授编修。后入东阁为侍从,尝建议修武备、通漕运等三边二事。蒙古也先部犯京师,他奉命行监察御史事,赴兖州募兵。景泰时,历户部右侍郎等职。明英宗天顺三年 (1459年),以陪祀陵寝不谨下狱,杖而还职。屡次拒绝执行加赋增税谕旨。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迁户部尚书。上疏请招抚陕西流民、增修城池、训练士马,诏从其请。又建议实行赎罪、中盐、折钞、征逋等六事,“由是诸仓有储蓄。旋加太子少保。史称他居官户部 “持廉”。他多违命, 成化十五年 (1479年),遭御史弹劾,遂罢官。宪宗特命给赐。卒赠太子太保, 谥庄敏。(来源:明清西安词典, 1999-10)
明末诗词作家。字稚绳,号恺阳。高阳(今属河北)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沉毅有智略,尤晓畅边事。天启初累官至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又以原官督山海关及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务。在关4年,成绩卓著。因遭魏忠贤党连连疏诋,乞归。崇祯二年(1629)起守通州,旋迁镇关门,3年后引疾归。崇祯十一年,清兵攻高阳,他率家人拒守。城破,投缳而死。谥文正。他的诗不问声病,不事粉泽,但有一股卓荦沉塞之气,如游历诗《入澱》:“渡口官河狭,风波不肯前。远滩急倦鸟,野宿傍渔船。枕簟饶秋意,笙箫破暝烟。停杯一以望,孤棹月清圆。”他也善词。〔阳关引〕抒写“杖剑对尊酒”的豪情,〔塞翁吟〕表现“痛饮黄龙”的信心,〔水龙吟〕倾吐“一朝推毂”后的打算,给人以积极的鼓舞。而〔浣溪沙〕“谁写南溟玉一湾”描写闲情,又表现出另一副笔墨。他的词作成就显然胜过其诗。著有《高阳集》。(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 1991-10)
刘芳,字尔声,明代陕西渭南下邽里(今下吉一带)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中进士,任行人。神宗派他出巡,所到之处,拒不受贿,后拜为湖广道监察御史。在任上,刘芳弹劾辽东诸臣不法行为,提出关屯田、钱法等主张,都被皇帝采纳。(来源:百度百科)
明代诗文作家、书法家。字子启,号西墅。永丰(今属江西)人。永乐二年(1404)殿试第一,诏选28名进士入学文渊阁,他为之首。帝爱其才,常扈从北巡。洪熙元年(1425)升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进少詹事。宣德七年病卒。谥襄敏。他才思雄健,为文能顷刻百言。其时朝廷诸大制作,往往出自其手。这类文章虽气象阔大,但少文学色彩,佳作甚少。他的诗歌,也有不少雄丽之作,如《海子桥》:“鲸海茫茫一水长,沧波深处石为梁。平铺碧甃连驰道,倒泻银河入苑墙。晴绿乍添垂柳色,春流时泛落花香。微茫回隔蓬莱岛,不放飞尘入建章。”状物写景,辞采艳发,写意抒怀,尚有情趣。当然,其诗真能称得上品者也不多。王世贞认为其诗“如封节度募兵东征,鲜华杂沓,精骑殊少”。他也能词。著有《巢睫集》10卷。(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 1991-10)
明松江府华亭(治今上海松江)人,字静之,号海槎。少治毛氏诗,通大义。因得羸疾,遂改学医。辄多读经史百家之言。家虽食贫而喜藏书,四方之士有挟古文经籍来者无不厚价购之,即不可得必借以归,口诵手抄,藏书至一万七千卷,松江藏书之家无有能及之者。能诗,工小楷及行、草诸体。(来源:上海大辞典·下册, 2013-03)
毛奇龄(1623年-1716年),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浙江绍兴府萧山县(今杭州市萧山区)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清初经学家、文学家。 明末诸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 毛奇龄与兄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与毛先舒、毛际可齐名,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及陈撰均为其徒弟。(来源:百度百科)
应劭(约153~196年),字仲远,一作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南顿镇)人。东汉末年著名学者,司隶校尉应奉之子。“少笃学,博览多闻”,成年之后,由郡举荐为孝廉,汉灵帝熹平二年(173年)为郎,辟车骑将军何苗掾,又为萧令。中平二年(185年),建议采用互市办法,治理边事。中平六年(189年),做了五个月营陵令的应劭被提拔为泰山太守。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黄巾军进入泰山境内,应劭带兵应战,大败黄巾军。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之父曹嵩及其弟曹德由琅琊郡到泰山郡,曹操令应劭派军队接应他们到兖州,但是应劭军队尚未到达,徐州刺史陶谦秘密派出数千骑兵劫杀了曹氏父子。应劭恐惧曹操责罚,无奈之下弃官投奔了冀州牧袁绍。建安初年,删定律令作《汉仪》,后拜为袁绍军谋校尉,自此再未离开冀州,最后在邺(今河北临漳)病逝。(来源:百度百科)
姚燧(1238年~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元朝文学家。官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能文,与虞集并称。所作碑志甚多,大都为歌颂应酬之作。原有集,已散失,清人辑有《牧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