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李愿(?—825年),字号不详,陇右临洮(今甘肃临洮县)人。唐朝大臣,西平郡王李晟之子。 幼谦谨寡过,以父勋,拜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宾客、上柱国。旧制,勋至上柱国。贞元十二年,服阕,转左卫大将军。元和元年八月,检校礼部尚书、夏州刺史,政令简肃,甚得绥怀之术,转徐州刺史,入为刑部尚书,迁尚书左仆射,兼凤翔尹、凤翔陇右节度使。出为汴州、随州刺史,入为左金吾卫大将军。长庆四年六月,复检校司空,兼河中尹,充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宝历元年六月卒,赠司徒。
张举,东汉末年流寇。原渔阳郡的土豪。本为泰山太守,因不获张温重用而心生不愤。与张纯等联合发动叛乱,自称为天子,有武装九千人。曾与孟益、公孙瓒等官军展开激战。后幽州牧刘虞悬红张纯等人,张举出奔塞外,自此下落不明。
袁黄(1533年-1606年),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浙江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人。晚年辞官后曾隐居吴江芦墟赵田村,故一作吴江人。明代思想家。袁黄青少年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曾受教于云谷禅师,对天文、术数、水利、军政、医药等无不研究,补诸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知县辟书院,令高材生从袁受经学。万历五年(1577年)会试,初拟取第一,因策论违逆主考官而落第。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奉命清核苏松钱粮,上《赋役仪》,又请减免额外加征米银10余条款,被豪绅所阻而作罢。万历十六年(1588年)授河北宝坻(今属天津)知县,任职五年,业绩辉煌。万历二十年(1592年),调任兵部职方主事,适日本侵略朝鲜,朝廷大举东征,蓟辽经略宋应昌上疏请袁黄到军营赞画,与刘黄裳浮海渡鸭绿江。平壤之战时,提督李如松以诱兵迎战日军获胜,袁黄禁止李部下诸将割首级报功,李深为恼恨而引兵东去,派袁黄守平壤,不增拨一兵一卒。后突遇日军攻城,袁黄率领部下及3000名朝鲜兵击退之。不久,李如松兵败碧蹄馆,兵部尚书石星主张拨款议和,袁黄上书提出将骄应罢兵。李如松诬袁黄以十大罪状,袁黄遂罢归家居,闭户著书。卒年74岁。 袁黄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他的《了凡四训》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传甚广。
王兴,是新朝皇帝王莽的儿子,封为“功脩公”。
王槐(1099—1196),字植三。历翰林学士、大理寺卿,致仕归里后,修筑蜀墅塘,泽被后人,奉为塘神。诗书世家王槐父王汾,系福建转运使。
王念孙(1744年4月25日-1832年2月25日),字怀祖,自号石臞(《扬州画舫录·卷三·新城北录上》作“石渠” ),江苏高邮人,清代语言学家,与其子王引之并称“高邮二王”,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王念孙自幼聪慧,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王念孙平生笃守经训,个性正直,好古精审,剖析入微。提出就古音以求古意的原则,建立义通说;归纳《诗经》《楚辞》的声韵系统,定古韵为二十二部。注意以形音义互相推求,多有创见。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古韵谱》等。散馆后,任工部水司主事、给事中,专心研究治河方略,了解古今利弊,撰写《导河议》上、下两篇。后历官陕西道、山西道、京畿道、监察御史、给事中、永定河道、山东运河道等。职中,以秉公持正著称。历10年完成《广雅疏证》上、下两册32卷。曾奉旨编纂《河源纪略》一书,还著有《读书杂志》82卷、《释大》1卷、《王石臞先生遗文》4卷等。(概述图片来源:《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清代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
徐溥(1428年~1499年),字时用,号谦斋,南直隶宜兴县洑溪(今江苏宜兴宜城镇溪隐村)人。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弘治五年八月至十一年七月(1492年-1498年)任当朝首辅一职。性凝重有度,居内阁十二年,从容辅佐,爱护人才,屡遇大狱及逮系言官,委曲调剂,安静守成。卒年七十二,谥文靖。徐溥撰有《谦斋文录》四卷(见《四库总目》)传于世。是吴俨的舅舅。 (概述图片来源:清代修《江苏宜兴翰渎徐氏宗谱》 )
倪岳(1444年—1501年),字舜咨,应天府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祖籍钱塘(今浙江杭州)。 明代名臣。倪谦之子。好学能文,通晓经世之务。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授编修。成化中,累迁为礼部右侍郎。弘治中,官礼部尚书,历南京吏、兵二部尚书,还为吏部尚书,弘治十四年(1501年)十月,倪岳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著有《青溪漫稿》。(概述图片来源:钱塘丁氏清光绪二十六年刻《武林往哲遗著》)
刘枢,字居中,通州三河人。少以良家子从军,屯河间。同辈皆骑射,独枢刻意经史。迁山东路转运使,改中都路转运使。大定四年,卒于官。
高拱(1512~1578)明哲学家。字肃卿,号中玄。今河南新郑人。嘉靖进士 。历官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后被罢官,家居著书。政治上反对 “偷安自便” ,主张 “修举务实” ,时称 “救时宰相” 。学术上与诸贤共倡务实之风,主张 “救时” 、“致用” ,反对 “空寂寡实之学” 。在理事关系上,主张理在事中,说: “夫理也者,事之理也,既无其事,理于何有?” 批驳南宋朱熹 “性即理” 的观点,说 “理随事物而在,各有不同,谓性即理,未敢为然也” 。提出 “义者利之和” 的观点,斥责把“义” 和 “利” 完全对立起来的宋儒,“不识义利,不辨公私”是 “以名为利者” 。继承和发挥唐吕才、明王廷相等人对传统 “五行说” 的批判思想,指出程朱所宣扬的 “天人感应” 、“五德终始” 和 “灾异说”是 “必不可信的术家者流幻妄之说” 。在认识论上,与 “生而知之” 、“良知良能”说相对立,认为 “天下之理无穷” ,虽圣人也是 “其学不已,其进不已” 。重视实践经验,主张为学要 “验之以行事,研之以深思” ,强调事实的验证在认识中的作用。断言 “金必火而后知其精与不精,刀必割而后知其利与不利” 。著作有 《边防纪事》 、《高文襄公集》 ,其中 《春秋正旨》 、《问辩录》和 《本语》等是专门批驳宋儒的哲学著作。(来源:黄河文化百科全书, 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