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徐鸿儒,男,山东钜野人。自明万历二十九年前后,他与王森、王好贤父子联手,利用"闻香教"组织农民,秘密活动20余年。(1622年6月19日),率众在巨野西部、郓城南部和范县、催阳起义,自称中兴福烈帝,年号大乘兴胜,当地农民“多携持妇子、牵牛架车、裹粮橐饭,争趋赴之,竞以为上西天云”, [1] 用红中为标志,义军发展到10万多人,先后攻占郓城、邹县、滕县,掠运河僧船,袭击曲阜。明王朝惊恐万状,命山东总兵杨肇基等领兵镇压。义军分散作战,被各个击破。徐鸿儒被迫率万余人转战到郓城南飞集一带,陷入重围,宁死不屈,全部壮烈牺牲。徐鸿儒及家人被俘后全部被杀。飞集的"万人坑"即是义军埋骨地。
徐养正(1510-?),字吉甫,号蒙泉 ,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柳州府马平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人,明朝“柳州八贤”之一。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由庶吉士历户科右给事中,与都给事中厉汝进等劾严世蕃奸状,严嵩怒,矫旨廷杖,谪云南典史,旋又夺职。嵩败,复职,隆庆中官至南京工部尚书。
明长沙府湘阴人。永乐四年进士。累迁四川按察副使,按治不法,四境肃然。以四川左参议致仕。
张希载,字博之,一字柏山。顺德人。明武宗正德贡生,官攸县教谕。尝师事献章。隐居西樵山中。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四、清康熙《顺德县志》卷七有传
周镳(1559—1644),南明大臣。金坛人,字仲驭。崇祯元年(1628)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后改礼部主事。奏救言官黄道周、华允诚,弹劾贪官污吏,因此得罪不少高官望属而被削职。后结交东林党人,与宣城沈寿民读书茅山。崇祯十五年被起用为礼部主事,进郎中。明亡,马士英执政后迫其自尽。著有《逊国忠记》18卷。 
余统,字承之。开平人。明宪宗成化二年(一四六六)进士。授行人,擢南京监察御史。
钟惺(1574—1624)明代文学家。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中进士,初授行人,不久改任工部主事,后升任南京礼部郎中,官至福建提学佥事。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专心研读史书,晚年入寺院。与同乡谭元春为“竟陵派”创始人,所作的诗名为竟陵体,当时名声很高。他们评选古诗15卷,名为《古诗归》;唐诗36卷,名为《唐诗归》。理论上既反对前后“七子”崇古文风,又认为“公安派”的作品俚俗轻率。主张诗文应书写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文风。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冷僻隐晦。他不惜苦心追求奇字险韵,句斟字酌,文也求新求奇,时有可取处。但往往只顾字句,忘记篇章,支离破碎,文气不畅。一意追求形式上的险僻,造成视野局促,题材狭窄,远离现实生活,对后世有一定消极影响。有些小品文构思立意较为新奇,对明末小品文的大量涌现有一定促进作用。著作有《隐秀轩集》,包括诗10集,16卷;文23集,35卷。《如面潭》18卷,《诗经图史合考》20卷,《毛诗解》,《钟评左传》30卷,《五经纂注》5卷,《史怀》17卷。又与谭元春合编《古诗归》15卷,《唐诗归》36卷,《明诗归》10卷,补遗1卷,合评《诗删》10卷。又有《合刻五家言》,《名媛诗归》36卷,《周文归》20卷,《宋文归》20卷等。(来源:文学百科大辞典, 1991-01)
明武进 (今江苏常州) 人。字仲舒,号石原。尝任官于广 西灵川,后迁京师西城指挥使。在京师时遍访荒台断碑,搜辑稗官野史中有关北京古迹、形胜、奇事之记载。著有《长安客话》、《尧山堂外纪》、《尧山堂偶隽》、《唐诗选》等。其婿张三光为撰《蒋石原先生传》,附于1980年8月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长安客话》一 书之后。室名“尧山堂”。(来源:历代藏书家辞典, 1991-10)
朱权(1378—1448)明文学家。自号臞仙、大明奇士,又号涵虚子、丹丘先生。明宗室。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为宁王。建文时,为燕王朱棣所执,随军为草檄,燕王许以靖难兵成,中分天下。及燕王即帝位,封于南昌。永乐前后,王室互相残杀,猜忌之事频频,朱权自危,乃寄情于戏曲,以示无野心而自保,日与文学士相往还。谥献,故后世称宁献王。留心史籍,诸子百家、释、老、卜、筮、修炼等亦有涉猎。著杂剧十二种,今存《大罗天》、《私奔相如》二种,《勘妒妇》、《辩三教》、《客窗夜话》、《烟花判》、《白日飞升》、《瑶天笙鹤》、《杨娭复落娼》、《九合诸侯》、《肃清瀚海》、《豫章三害》十种均佚。传奇《荆钗记》一说亦为其所作。所著《太和正音谱》不仅保留了许多戏曲史料和曲谱,还是我国第一部戏曲理论专著。研究戏曲的作品,还有《务头集韵》、《琼林雅韵》二种。史学著作有《汉唐秘史》和《通鉴博论》,此外还有《采芝吟》、《文谱》、《诗谱》、《异域志》、《寿域神方》等著作。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一一七、《国朝献征录》卷一、《列朝诗集小传》乾集下。(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199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