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朱祐樘(1470—1505)又称弘治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母纪淑妃。成化六年(1470)七月生,时万贵妃专宠,宫中莫敢言,潜养西内。十一年,明宪宗始知有此子,命养育于周太后宫中,十一月立为皇太子。二十三年八月,明宪宗死,他于九月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弘治元年。任用贤臣,贬斥佞幸侍郎李孜省、太监梁芳、外戚万喜及其党羽,谪戍有差。十月汰传奉官,罢右通政任杰、侍郎钢等千余人,论罪戌斥。革法王、佛子、国师、真人等封号,罢免阁臣万安。弘治元年(1488),始考察镇守武臣。禁廷臣请托公事,许鞑靼达延汗朝贡。四月,天暑录囚,后以为常。清理两淮盐法。三年,命各州县预备仓积粮,按积粮多少定赏罚。禁宗室、勋戚奏请田土及受人投献,命停工役、罢宦官烧造瓷器。五年,从大学士邱濬之请,诏求民间遗书,分藏内阁及两京国子监。改中盐法,废盐商赴边纳粮之法,改在运司纳银,领取盐引,国家银两增加,边储粮食减少。停纳粟例。六年,命刘大夏治理张秋(今山东阳谷东南)决河。七年,立佥民壮法,定期训练,富民不愿者可出钱,由官府募人代充。改马湖土知府为流官知府。八年,定国子监生拨历事期,必须日月满后方许分拨。十年,命修《大明会典》,历时五年后成。宦官李广以斋醮、烧炼被宠幸,招权纳贿,横行一时。十三年,改定刑部条律,选择可用之例,与律并行。十六年,因刘健言奸商投外戚,外戚求皇帝,官府莫能禁,乃命户部议盐法利弊,以加清理。十七年,申严谶纬妖书之禁。从刘大夏请,罢南京、苏、杭织造宦官,令镇巡官领之。承明宪宗政治腐败之后,改革弊政,经理苏湖水利,治理黄河。慎用刑罚,与民休息,提倡节俭,赈济灾荒,抚辑流亡。但放纵外戚,冗官、冗费日多,农民反抗时有发生,军备松弛,无力抵御鞑靼南侵。十八年五月病死于北京乾清宫,终年三十六岁。葬泰陵(今北京昌平笔架山东南明十三陵之一)。上尊谥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庙号孝宗。(来源:中国帝王后妃大辞典, 1998-03)
朱祁钰(1428—1457)即明代宗。宣宗朱瞻基次子,英宗朱祁镇之弟。英宗即位,封为郕王。明正统十四年(1449)奉命居守京师。“土木之变”中,英宗被俘,祁钰于是年九月即帝位,改元景泰。景泰元年(1450)英宗被释回京。八年(1457),英宗复位,被废为 王。是年卒。成化十一年(1475)复帝号,谥景帝,善画。(1428—1457)
朱祁镇(1427—1464)即明英宗。明代皇帝。公元1435年即位,年号正统。即位时年九岁,由宦官王振专权。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被瓦剌俘去。次年,被释回京。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复辟,改年号天顺,杀抗击瓦刺有功的大臣于谦,任用宦官曹吉祥。在位时,政治庸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先后爆发了叶宗留、邓茂七等起义。(1427—1464)
朱瞻基(1398—1435)即明宣宗。明代第五个皇帝,1426—1435年在位,年号宣德。明成祖永乐八年(1410)立为皇太孙,自是成祖巡幸征讨皆从。永乐二十二年(1424),明成祖朱棣死,仁宗即位,立为皇太子。翌年六月,仁宗卒,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宣德元年。宣宗以“守成令主”自任,总结汉、唐时期治乱的历史经验,在位期间,施行稳定社会、巩固和发展洪武、永乐时期成就的措施。在政治方面,宣德元年(1426)宣宗亲征,平定汉王朱高煦的叛乱,皇室争权夺利的斗争得到缓和。令大臣“勿惮直言”,并善于纳谏,所以当时阿谀奉承者少。信用杨士奇、杨溥、杨荣及蹇义、夏原吉等一班老臣,以“三杨”掌阁务,蹇义掌吏部,夏原吉掌户部,他们的建议,宣宗多采纳。并且“始令内阁杨士奇辈及尚书兼詹事蹇义、夏原吉,于凡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及遇大事,犹命大臣面议,议既定,即传旨处分,不待批答。自后始专命内阁条旨。”(《殿阁词林记》卷9)令阁臣掌握票拟权,即掌握处理国家大事之权。这些措施,使当时统治集团高层内部比较协调,政治较稳定。宣宗还整顿吏治。先是裁抑冗滥官员,他说:“省官,安民之道,”所以于宣德三年(1428)接受蹇义的建议,裁内外冗员。宣德八年(1433),裁汰冗官七十七人。再是惩治贪官污吏。即位初,浙江布政司参议王和、袁昱、陕西按察司佥事韩善、左都御史刘观等因贪污下狱。宣德三年工部尚书吴中,因把官家的木材、砖瓦给太监杨庆修筑弘壮的私第,而被下狱。还经常对中央和地方官吏进行考察,甄别清浊。三是实施会试南北分卷取士制度。原来因南北方文化水平差异等原因,会试多取南士,北士仕宦机会少了。仁宗时,决定改为南北分卷取士,从地域上加以平衡,但未及实行即病逝,宣宗即位后将其付诸实施,规定百人中南士取六十,北士取四十。后又分南、中、北三卷。这一改革,使全国各地人才俱集。四是任用况钟等廉直有治绩的地方官。此外,还重视教育,宣德三年谕侍臣:“治民有本末,制田里、设学校,本也。”因此整顿教育,对成绩不佳的国学监生予以淘汰,宣德二年(1427)汰监生一千九百余人,南京汰监生一千五百余人为民。宣德四年(1429)放免南北监生年老无成者二百五十三人。在经济方面,实施有利发展生产的措施。宣宗重视农业生产,曾命户部申明栽种桑枣等农作物的旧令,而且要“务求成效,勿具文”(《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他鼓励垦荒,宣德六年(1431)下令:北直隶地方的百姓,新开垦的荒田,不论多少,一律永不起科。还兴修水利。令减免地方积欠的赋税和官田赋税。因官田赋重,宣德七年(1432)令减十分之三。宣德四年(1429),命工部尚书吴中组织各郡,“务及时修筑陂池堤堰,慢令者罪之”(同上)。边防方面,注意边防安全,曾于宣德三年,亲率精兵三千抗击兀良哈。宣德六年率兵巡边,度居庸关,阅城堡边备。此外,宣宗本人也注意节俭和防止扰民。即位之初,工部尚书吴中因给宫中制造的器物不足,提出到民间采办,宣宗制止说:“汉文服御帷帐无文绣,史称其恭俭爱民,朕方以俭约率下。”(同上)吴中还上疏请求役民修建山西园果寺中祈福用的塔,宣宗反对说:“卿欲借此求福乎?朕以安民为福。”还谕六部、都察院“戒滥差扰民,巡按御史及按察使不察举者同罪。”宣宗的这些做法,对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封建史家说“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明史·宣宗本纪》)。不过,应当指出,宣宗虽然对宦官控驭较严,但是,宣德四年“特设内书堂,命大学士陈山专授小内使(宦官)书,而太祖不许识字读书之制,由此而废”(《明史·职官志》)。使宦官得以学文化,增添了窃权专政的本领,对明代宦官专政局面产生,有一定的影响。宣德十年(1435)正月卒。庙号宣宗,葬景陵(今北京昌平县明十三陵)。(来源:二十六史精要辞典·下, 1993-05)
朱允炆( 1377—1402),明朝皇帝、太祖朱元璋孙。洪武二十五年(1392)皇太子朱标病逝,被立为皇太孙。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朱元璋病逝后即位,改年号建文。性格温文,即位后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文人,推行系列新政,如重德省刑、锐意文治、崇尚礼教、均免赋役、严管宦官等;另又重定官制、精简机构、革除冗员。其间共撤9州、39县及大批冗官冗吏和税务机构,使中央财政收入增加,人民负担减轻。这些举措,体现了以仁义礼乐化民的治国方略,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安定起到积极作用。因采纳大臣建议,限制或取消太祖所封藩王的利益与特权,激起燕王朱棣强烈反抗。建文元年(1399)夏,朱棣以“诛齐(泰)黄(子澄)、清君侧”为名,以“恢复祖宗旧制”为旗号,挥师南下,争夺帝位。建文帝部署兵力,奋力平叛,战局一度僵持。后朱棣改变战略,率军直捣南京。四年六月,燕军渡过长江,杀入南京城内。建文帝于紧急无奈之际,下令焚毁皇宫。朱棣杀入宫中,搜寻三天未果,追问内侍称已被烧死(一说火起后,建文帝与少数随从从地道逃出,潜往外地并削发为僧,不知所终)。后南明皇帝朱由崧追其为让皇帝,庙号惠宗。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故又史称明惠帝。(来源:江苏历代名人词典, 2019-10)
佟佳·哈哈纳扎青(?-?),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原配夫人,塔木巴晏之女。佟佳氏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嫁于清太祖努尔哈赤为嫡福晋。皇太极称帝后,并未追尊嫡母为皇后,史称清太祖元妃。(见《满文老档》),万历六年二月二十二日,生第一女端庄固伦公主(东果格格)。万历八年生第一子广略贝勒褚英。万历十一年七月初三日,生第二子和硕礼烈亲王代善。约在万历三十年前后薨逝。原奉安赫图阿拉尼雅满山老陵。天命九年四月初一日,移奉东京陵。天聪三年二月十三日,移奉盛京福陵。(来源:百度百科)
褚英(1580—1615)后金宗室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长子。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率兵讨伐安楚拉库路,取屯寨20,赐号洪世图鲁,封贝勒。三十五年(1607),同叔贝勒舒尔哈齐、弟代善接瓦尔喀部斐悠城新附之民500户。击败乌拉贝勒布占泰的拦截,获乌碣岩之战的胜利,斩布占泰叔贝勒博克多父子,俘将领常柱、瑚里布等,以功赐号阿尔哈图图们(汉译为“广略”)。三十六年,与贝勒阿敏伐乌拉部,克宜罕山城(今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山城),布占泰与科尔沁贝勒翁阿岱畏而退兵。以屡立战功,受父命理政事。因与弟等不和,不能恤众,反对太祖对外用兵,并焚表告天咀咒太祖战死疆场。四十一年(1613),为太祖囚禁。逾年死于狱。(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扬古利(1572—1637)后金将领。满族,舒穆禄氏,世居珲春(今属吉林省)。其父郎柱为库尔喀部长,为族人所杀。其母归努尔哈赤。年十四,手刃杀父仇人,努尔哈赤妻以女,号额驸,隶满洲正黄旗。明万历二十一年 (1593年)征服朱舍里、讷殷二部。二十七年从克哈达,先登城,擒孟格布禄。三十五年往迎蜚悠城(今吉林珲春附 近)人。击败截击之乌拉部万余人。伐辉发,先入夺其城。四十年,讨乌拉,冒矢攻克金州城。次年,再攻乌拉,聚兵一隅疾攻拔之。天命四年(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战役中带伤冲杀,又攻克铁岭。六年(明天启元年,1621年)攻占沈阳、辽阳,俱陷阵先登。努尔哈赤嘉其屡战多受创,位亚八贝勒,统左翼兵,授一等总兵官。十年 (天启五年,1625年)追击来攻之明毛文龙兵,晋三等公。 天聪三年(明崇祯二年,1629年)从伐明,直逼北京,败满 桂兵于城北。八年(崇祯七年,1634年)晋超品公,位亚贝 勒。崇德元年(崇祯九年,1636年)与阿济格、阿巴泰等伐 明,克城十二座,五十八战皆胜。后又从皇太极征朝鲜。明年,阵亡,时年六十六。追封武勋王。(来源:中国古代军事大辞典, 1991-12)
朱高炽(1378—1425)即明仁宗。明代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册为燕世子。朱棣起兵“靖难”,以世子守北平(今北京市)。永乐二年(1404),立为皇太子,明成祖北征时,即命为监国,裁决庶政,其弟高煦、高燧一再伺隙谗构,处境艰难。永乐二十二年,成祖崩于北征途中的榆木川,八月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洪熙元年(1425),但在位不足一年就去世。庙号仁宗,葬献陵。即位之前曾留心诗文,他的诗往往经过太子赞善徐善述润色,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认为其诗风格“绝似唐太宗”。著有《御制文集》、《御制诗集》。生平事迹见《明史》卷八。(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 1997-07)
释迦也失(1354—1435)明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名僧。蔡贡塘人。*宗喀巴著名大弟子之一,是黄教与明朝建立关系的开创者。早年为宗喀巴之司膳堪布,常随侍左右,以善学好问,颇得佛教要义。明成祖遣使迎请宗喀巴,宗喀巴因身染重病,命其代表赴阙。永乐十二年(1414),抵南京,获成祖隆重款待和厚赐。受命建寺,召募僧众,举行大法会,为成祖祝寿祈福,为帝授长寿灌顶。次年,封“妙觉圆通慈慧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赐诰命。奉旨赴蒙古、五台山等地游历传法、建寺收徒。后返藏。成祖赐以写有成祖御制赞的赤字版《甘珠尔经》一百零八函,是为西藏今存最早的藏文雕版印刷品,现存色拉寺,被藏族视为珍宝。宣德九年(1434),应明宣宗之邀,二次赴内地,居于北京法渊寺,奉命讲经传法。其间增建了法渊寺佛殿、佛像,并赴蒙古、四川、青海、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建寺传教。五台山的圆照寺、青海民和灵藏寺均为其所建,是为内地首批黄教建筑。宣宗封其为“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净般若弘照普应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自在大圆通佛”。次年返藏,卒于青海民和县转导乡转导村之佐莫卡。一说死于北京法渊寺,后移灵骨于青海佐莫卡。明帝敕建弘化寺于此。(来源:中国民族史人物辞典, 19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