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溥仪(1906—1967)清朝末代皇帝。1908—1911年在位,年号宣统。满族,爱新觉罗氏。字浩然,西名亨利·溥仪。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即位,时年仅3岁,由父载沣监国摄政。宣统三年(1911),爆发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次年,退位。根据《优待皇室条件》和《清(皇)族待遇之条件》,清帝不废“尊号”,仍留居紫禁城。1917年,张勋率兵进京,赶走总统黎元洪,拥其复辟,第二次称帝,仅12天即失败。其间,发出谕旨数十道。1924年,被冯玉祥将军驱逐出宫,帝号被废。不久,避居日本驻华使馆。3个月后,在日本保护下住进天津日本租界。在天津7年中,进行大量复辟活动。1931年底,在侵华日军策划下潜往东北,在长春建伪“满洲国”“执政”,年号大同,改长春为新京。1934年3月1日,登报称帝,年号康德,定都长春。1935年,东渡日本,答谢酬恩,会见天皇裕仁,参拜神社。1940年,在日本关东军策划下二次访日。1945年日本投降后,逃往日本,途中被苏联红军俘获。1950年8月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入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59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予以释放回京。次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工作。1961年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1964年任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卒于京。著有回忆录《我的前半生》。(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弘历(1711—1799)清朝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1735—1795年在位。年号乾隆。雍正间,封为和硕宝亲王。雍正帝死后,按所遗密诏即位,时年25岁。继续推行严禁朋党政策,不准满汉大臣结党、互相攀援,不准诸皇子参与机密;取消议政王大臣虚衔,使清代封建专制主义皇权获得极大发展。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统治,继续对西北、西南用兵,翦除谋叛势力。乾隆十五年(1750),粉碎西藏反动首领珠尔默特那木札勒驱逐驻藏大臣的阴谋,平息其余党的叛乱,废除藏王制,设噶厦,规定西藏要事及藏官任免、藏军调动均需由噶厦请示达赖及驻藏办事大臣办理,提高驻藏大臣的权力。二十年(1755),派兵攻入伊犁,俘达瓦齐和严重威胁清在青海统治的罗卜藏丹津。二十三年(1758),彻底平定伊犁的阿睦尔撒纳叛乱,并与勾引阿睦尔撒纳的沙俄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二十四年(1759),出兵平定新疆布拉尼敦(大和卓)和霍集占(小和卓)叛乱,结束“回部”分裂局面,统一了南疆。在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设参赞大臣,总理南疆各地军民事务;在乌什等11城设办事大臣或领队大臣,取消伯克(即城主)世袭特权,设八旗驻防新疆官兵,从而加强了中央的管辖,为“回部”的发展和加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两次派兵征大小金川,平定土司叛乱,并废除土司制,改置州、县,巩固和扩大“改土归流”的成果。五十六年(1791),派兵抵御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兵,将其全部驱逐出境,并拒绝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维护了国家统一和主权。五十八年(1793),颁布“藏内善后章程”,对西藏政治、宗教、官制、军事、司法、边防、财政、户口、差役、涉外事宜等以及达赖、班禅转世抽签办法都作了详细规定,确定驻藏大臣负责全面督办西藏事务的职权,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在位期间,基本上执行了康熙帝和雍正帝的经济政策和措施,继续实行“摊丁入亩”,奖励垦荒、延长起科年限等,使耕地、垦荒面积和人口显著增加。以“恩威并施”笼络和控制知识分子,累兴文字狱,多次颁布禁书令,毁书达24次之多,严格控制思想舆论;另方面仍倡导汉学,开博学宏词、经济、孝廉方正等科,编纂《续通志》、《续通典》、《续文献通考》和《皇朝通典》、《皇朝文献通考》、《皇朝通志》以及《四库全书》等。其中《四库全书》编纂工作先后集中4千余人,历时15年之久,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在位期间,到处巡游,大肆挥霍。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相继镇压山东王伦领导的农民起义、甘肃苏四十三和田五领导的撒拉族和回族人民起义、台湾林爽文起义、湘黔苗民起义,大肆搜捕白莲教徒。晚年自称“十全老人”,听任和坤控制朝政,政治日趋腐败。在位60年后,禅位于颙琰(即嘉庆帝),自称太上皇。庙号高宗。(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1995-12)
载淳(1856—1875)清朝皇帝。1861—1875年在位,年号同治。满族,受新觉罗氏。咸丰帝※奕长子。母慈禧太后。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帝死后继位,时年6岁,先由载垣、肃顺等顾命大臣辅政,后奕訢勾结慈安、慈禧发动政变,由其母慈禧太后执掌国政。在位期间,采取“依靠洋人助剿”的政策,与慈禧太后共同依靠英、美、法等国的支援和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力量,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以及捻军、回民、苗民起义,延缓了封建统治的危机。生活腐败,不理朝政。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病死于性病(一说天花)。庙号穆宗、谥毅。(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1995-12)
皇太极(1592—1643)即清太宗。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自幼好学,勇力绝伦,多有战功,深得父偏爱。天命元年(1616),封和硕贝勒,与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并列为四大贝勒,俗称第四贝勒。任正白旗旗主贝勒。参与国政,“共理机务”。其文武才能,冠绝满族诸贵族。天命四年(1619),在萨尔浒大战中,转战3路,卓著战功,被努尔哈赤视为“如身之有目”。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死,以“深契先帝圣心”,为代善等8和硕贝勒推举为后金国汗。次年改元天聪。即位后,改变先攻明的战略方针,制定取朝鲜,攻蒙古的策略,以去后顾之忧。对内审时度势,笼络汉官,安抚汉民,将部分庄园中的汉族“编户为民”。进行社会改革,废止8家分治和4大贝勒共理政务的旧例,加强封建君权。设8大臣或16大臣与诸贝勒偕坐“共同议政”,削弱并分散八旗旗主实权。设立6部,完善封建国家体制。自领镶黄、正黄、正蓝3旗,扩大军事实权,结束八贝勒共理国政的局面,“制令一统之尊”。两次突袭朝鲜,使其朝贡称臣。统一漠南蒙古,笼络蒙古王公贵族,在其封建领主经济基础上,推行军政合一的“盟旗”制度。设立与六部平行的蒙古衙门,后改为理藩院。增编“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以增强其战斗力。对明廷采取麻痹政策,声言“讲和”,突扰明边,“残毁”明境。天聪元年(1627),亲率大军攻宁远、锦州。三年入龙井关,进逼北京,强占遵化、永平、滦州、迁安4城。六年,攻大凌河城。九年(1635),定族名称满洲。翌年四月称帝,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三年(1638),派军入明境,下40余城,掠25万人。四年攻松山。五年困锦州。七年发动松、锦大决战,使明军精锐丧失殆尽。鉴于太祖时期社会生产的严重破坏,积极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颁布保护农田法令,加强内外贸易。推行科举,荐举贤才。令巴克什达海改进满文,制出有圈点的新满文。八年(1643)八月九日卒。终年52岁。谥文皇帝,庙号太宗。(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1995-12)
奕詝(1831—1861):清入关后第七代皇帝,年号咸丰,又称咸丰皇帝。生于圆明园湛静斋。旻宁第四子,孝全成皇后所生。道光二十六年(1846),以皇四子“仁孝”,密定为皇储。三十年(1850)正月,其父皇旻宁病危,急召载铨、载垣、端华等重臣,启封储君之匣,当众宣布为皇太子。不久,旻宁病死,嗣统为帝,改翌年为咸丰元年(1851)。即位之初,诏开言路,广募人才,罢免投降派耆英、琦善等人,起用主战派林则徐、姚莹等人,意图重整山河,振兴祖业。然外有强盗劲逼,内已腐败不堪,人民起义烽火接连不断,即有救亡之术,也无力回天。元年六月,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爆发,随即派遣向荣赴广西镇压,革命烽火迅速漫延大江南北,又命赛尚阿为钦差大臣到湖南防堵。与此同时,累颁《罪已诏》,以图收拢人心。三年(1853),太平军连克武昌、九江、安庆、南京,拔扬州,都天京(即南京),并准备北伐。向荣、琦善奉命为钦差大臣,征调八旗兵和绿营兵,在南京和扬州城外,分别建立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与太平军作战。钦派僧格林沁率精兵阻击北伐的太平军。任用肃顺、彭蕴章等筹集军饷,并将刑部右侍郎雷以諴在扬州创办的厘金制推向全国,为其镇压农民军筹集大量军费。依靠曾国藩办团练,募乡勇,借以维持北方秩序,屠杀起义人民。曾国藩以屠杀功受重用,由刑部右侍郎升任为两江总督。对内残酷镇压,对外一再妥协投降。六年(1856),英国借“亚罗”号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年陷广州,大肆抢掠之后,北犯白河口。八年,攻陷天津大沽炮台,钦命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全权大臣赴天津求和,表示投降,分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并允许列强修约之请。十年(1860),英法联军进攻京城附近的张家湾、八里桥,清军大败,不顾王公大臣面谏,竟以称狝木兰为名,仓皇逃往热河,命其六弟奕訢向英法求和,分别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趁火打劫,咸丰八年(1858),穆拉维约夫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十年(1860),趁英法联军侵占北京,沙俄驻华公使伊格纳切夫以“调停”有功,强迫清廷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两项条约使中国先后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失去了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对奕山等人的卖国行为非但不加严惩,却居然认可。以其长期沉湎酒色,荒淫无度,经常吐血,于十一年八月二十一日突然病倒,至次日去世。(来源:爱新觉罗家族全书·三 人物荟萃, 1997-05)
旻宁(1782—1850)清朝皇帝。1820—1850年在位,年号道光。满族。爱新觉罗氏。清仁宗※颙琰次子。嘉庆四年(1799),立为皇太子。十八年(1813),天理教林清起义部众入皇宫,至养心殿,亲自持枪镇压。二十五年(1820)即位。在位期间,政治腐败,武备废弛,土地高度集中,鸦片输入,不断激起人民反抗,各族人民起义此伏彼起,为缓和民族和阶级矛盾,多次下令禁鸦片入口,一再赈济灾民,蠲免税粮,诏修水利,革除武备积弊,但效微。曾准旗人耕种盛京畿辅田地。移吉林、奉天旗人于黑龙江双城堡耕垦。准八旗余丁出外谋生。六年(1826),派兵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十八年,英法侵略者输入鸦片,造成清政府白银外流,财政危机。次年,派湖广总督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他时主战时主和,最后妥协投降,派琦善到广州议和,将抗英大臣林则徐革职。二十一年,命琦善与英侵略者谈判并签订《穿鼻条约》。沙角、大角炮台失守后,又决定对英宣战,派御前大臣奕山到广州主持战事,终于失败求和。二十二年,在英国坚船利炮威逼下,派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二十四年(1844),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黄浦条约》。从此,西方资本主义打开了中国门户,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内继续镇压各地反清运动。三十年(1850),在内外交困中病死。庙号宣宗。(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张吉午,清朝京师顺天府第二十二任府尹,字长白,广宁人,隶汉军镶蓝旗,在其官顺天之任时主持纂修了《康熙顺天府志》
清朝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乾隆帝第十五子。1796—1820年在位,年号嘉庆。乾隆间,封嘉亲王,册封为皇太子。时土地高度集中,河患频仍,财政拮据,军备废弛,流民大量涌现,官吏贪污腐化,封建剥削日益加重。面对动荡之局,曾条进时政所宜21件,力主改革吏政,挽救清王朝危机。嘉庆元年(1796),受禅为帝。初,因乾隆帝仍掌大权及和珅势力膨胀,他没有用人、行政之权。采取韬晦策略,“平居与临朝,沉默持重,喜怒不形”。表面上对和珅“待之甚厚”;实际与和珅争夺统治权的矛盾日益尖锐。曾以文借古讽今,表示翦除和珅的决心。四年(1799)正月,太上皇乾隆帝死,将和珅逮捕下狱,宣布其罪20,籍没家产。至是亲政。为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曾重申旗地不准增租夺佃之令,多次减免各地田赋盐课,修浚河道。曾镇压湘黔苗民起义、云南傈僳族人民起义、川楚陕白莲教起义和北方天理教起义。后病死于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庙号仁宗。(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福临(1638—1661)清朝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皇太极第九子。母孝庄文皇后。1643—1661年在位,年号顺治。崇德八年(1643)嗣位,时年6岁,由叔父济尔哈朗与多尔衮摄政。顺治元年(1644),乘明亡之乱入关,定都北京。于江南镇压反清斗争。二年,下圈地令、剃发令,激化了民族和阶级矛盾。三年颁发《大清律》,四年,由多尔衮独揽国政。五年,允满汉通婚。八年,多尔衮死,始亲政。首正多尔衮罪,继而坐其党羽罪,对骄横贪墨者立正典刑。同时,直接掌握正黄、镶黄、正白三旗,限制和削弱旗主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在位期间,虽一袭多尔衮时所施大政方针,但亦多建置。九年,为提高君权,停诸王、贝勒、贝子管理部务;设宗人府,定京察例。十年,定服冠之制依满式。十一年,定秋审决犯例。十二年,设日讲官。十三年,定治赃例。十六年(1659),设置内阁学士,此外,规定圈地还原主、置各省巡按,遣大臣理刑狱等等皆为革除积弊之政。其建置、措施虽未有当,但政治规模初具,为尔后康熙盛世奠定了基础。为加强封建统治,提出“朝廷治国安民,首在严惩贪官”,打击一批贪赃枉法官吏。重用汉官,博览汉文经典。著力箝制思想,使文人学士潜心经史,严禁聚众议论时事。继续镇压山东榆园农民起义军、李定国抗清北伐军、李来亨抗清起义军等。晚年,发布“迁海令”,强令北自渤海湾南到广东惠州、连州一线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阻碍了海外贸易发展,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庙号清世祖。(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方孝标(1617—?)清代诗人。原名玄成,因避康熙帝讳,以字行,号楼冈、楼江。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侍读学士。顺治十四年为科场案牵连,与父亲兄弟一同流放宁古塔。十七年,赎归之后应吴三桂之招,曾至云南。从云南归来后著《滇黔纪闻》一书,记录南明史事,内容多被戴名世《南山集》采用。康熙末年,《南山集》案发生。当时孝标已死,竟被戮尸。其卒年不可考。 方孝标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象《滇黔纪闻》一样,其诗歌也显示出他对当代史事的留心,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如《论事诗与某友作》记录地藏庵僧人法乘对自己所讲的亲见李自成兵败后杀死崇祯太子及定王的一段经历,《交水驿遇折臂翁》叙述南明李定国与孙可望的矛盾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交水之战,等等,都具有鲜明的诗史色彩。这些作品,是方孝标诗歌的精华部分。其诗歌的另一重要内容是记述个人的身世经历,如《归郡作》写自己从塞外放归的过程,《滇南留别诗》写入滇与出滇的经过,等等。 方孝标最擅长五言诗,特别是五言古体。他发挥了这种诗体适宜叙事的功能,往往在诗中交织着写下史事的来龙去脉以及自己的见闻和感慨,体制宏阔,叙述委曲而详尽。上面所举的《论事诗与某友作》、《交水驿遇折臂翁》就是显例。其五七言近体也有一些感情深沉的佳作,如《答吴汉槎借读通鉴纲目》、《依韵和鞠存》等。著有《钝斋诗选》22卷和《滇黔纪闻》。此外,还著有《钝斋文选》,惜已佚失。(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 1991-10)